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

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超俊,傅秉常 口述,刘凤翰等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口述自传
  • 回忆录
  • 人物传记
  • 历史
  • 近现代史
  • 傅秉常
  • 马超俊
  • 中国共产党
  • 革命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00097082
商品编码:279739536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

:39.00元

作者:马超俊、傅秉常 口述,刘凤翰等 整理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009708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百科史学”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规划并陆续出版的一套大型学术书系,是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重点图书项目。“百科史学”坚持严格的学术标准,坚持原创性、性、独特性的出版理念,选题多为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史、传记、回忆录及史学著作,绝大部分图书系在中国大陆出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提要


马超俊生于1886年,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他的口述情节生动、气贯如虹,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傅秉常生于1896年,早年随伍廷芳步入政坛,是民国前期的外交官。他口述了有关孙中山、伍廷芳、宋庆龄、廖仲恺、孙哲生、陈炯明、汪精卫、胡汉民、鲍罗廷、陈友仁等人的大量事迹和逸闻,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对中国现代史、国民党史以及民国外交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目录


前言
一、家世与乡里
1.家世
2.童年生活
3.考秀才

二、革命精神的培育
1.香港两年
2.横越太平洋
3.致公堂概况
4.孙先生来美
5.加入同盟会

三、革命工作的开始
1.重返国门
2.镇南关之役
3.两次
4.中兴公司
5.黄花岗之役

四、武昌首义
1.刺杀凤山
2.广东华侨敢死队
3.死守汉阳兵工厂
4.战地军使
5.滚滚江水向东流

五、二次革命
1.晋谒总理
2.铁血团
3.二次革命
4.惠民织造公司
5.飞机训练与应用

六、从北京到广州
1.民间航空公司与学校
2.张勋复辟
3.推动全国工运
4.港埠大罢工
5.驱逐桂系

七、陈炯明叛变
1.陈的出身及事功
2.恩怨重重
3.叛变的主因
4.叛变前的局势
5.叛变经过
6.营救孙夫人
7.十万悬赏
8.霞飞路不欢之宴

八、回粤与北伐
1.讨伐陈逆
2.收复广州
3.收复后的广州政局
4.兵工厂的困难
5.商团之变
6.北伐

九、联俄与容共
1.初期的联络
2.总理联俄容共的苦衷
3.永安公司谈判
4.汪精卫之妙喻
5.工运之斗争

十、总理北上与逝世
1.北上
2.天津之停留
3.汪精卫之行为
4.北京就医
5.马素同志问题
6.手术之经过
7.段祺瑞探病
8.中医诊治
9.粱启超问疾
10.总理逝世
11.身后哀荣
12.陵地觅得与兴建

十一、容共与“”
1.孙文主义学会
2.访冯玉祥
3.胡汉民被迫出国
4.西山会议
5.孙哲生返粤
6.广州之行

十二、海外斗争
1.宣慰檀岛
2.旧金山之救党工作
3.赴芝加哥
4.由纽约至波士顿
5.经加拿大返国

十三、回国参加工作
1.出掌劳工局
2.龙潭战役
3.党起义
4.出任广东省农工厅长
5.继掌建设厅

十四、李济琛被扣与粤局
1.李氏之被扣
2.起用陈济棠
3.李氏之用人处事
4.汤山访晤李氏
5.出席国际劳工会议

十五、主持华北党务
1.初抵天津
2.工作之展开
3.阎、冯之追捕
4.胜利与凯旋

十六、胡汉民被扣与宁粤分裂
1.接掌训练部
2.胡汉民的处境
3.胡氏对国民会议的看法
4.召开前的态度
5.被扣之当晚
6.蒋主席召见
7.中常会紧急会议
8.营救胡先生
9.一篇报告
10.探望胡先生
11.辞去训练部长
12.上海会谈
13.海外游踪
14.广州之活动
15.参加非常会议
16.和衷共济
17.胡先生赴粤

十七、孙哲生组阁前后
1.孙哲生组阁
2.孙阁之弱点
3.汪孙更迭
4.上海之行
5.沪战爆发
6.汪兆铭的私心
7.日本的诡计

十八、抗战前之准备
1.闽变的发生
2.重任南京市长
3.西安事变

十九、八年抗战
1.困守南京
2.流亡与救济
3.佐理组织部
4.宣慰东南
5.一段插曲
6.十万青年十万军

二十、胜利以后
1.接收南京
2.陈群与温宗尧
3.遣俘与接收
4.马歇尔的偏见
5.党在京办事处
6.东北局势
7.魏德迈访华
8.国民大会

二十一、从大陆到台湾
1.蒋“总统”暂行引退
2.大陆变局
3.蒋“总统”复行视事
4.台湾政情
5.孙科二三事

作者介绍


马超俊(1886—1977)、傅秉常(1896— 1964)是民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马超俊,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英勇作战、九死一生。后主持建立民国空军,创立南洋工会和中国机器总工会,成功领导了的香港大罢工。著有《中国劳工运动史》、《比较劳工政策》等。他的这部口述自传,情节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傅秉常,早年随伍廷芳步入政坛,是民国前期的外交官,曾参加巴黎和会。傅秉常交游甚广,经历曲折,见识丰富。他记述了有关孙中山、伍廷芳、宋庆龄、廖仲恺、孙哲生、陈炯明、汪精卫、胡汉民、鲍罗廷、陈友仁等人的事迹和逸闻,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内幕,更具史料价值。

文摘


序言



华夏史卷:风云际会间的个体叙事与时代侧影 引言:穿越历史的迷雾,聆听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声音。 本书汇集了多位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非虚构叙事作品,它们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从清末的积弱到民国初建的动荡,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广阔的中华大地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记述并非宏大的历史总纲,而是聚焦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抉择与坚守,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肌理与复杂人性。 第一部分:晚清的挽歌与旧时代的终结(约350字) 本部分精选的文献,主要围绕甲午战败后中国社会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展开。其中包含了一位江南士绅家庭的族谱修订记录,详细描绘了传统宗族制度在面对现代思潮冲击时如何分崩离析的过程。记录者以冷静甚至略带悲凉的笔触,记录了家族内部对于“变法”与“守旧”的激烈争论,以及最终不得不面对的土地兼并、人才流失的困境。 另一篇重点呈现的是一份民国立法委员的早期回忆录片段。这位委员出生于湘雅地区的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他的文字细致地描述了他在清末“新政”期间,参与地方自治试点的工作经历,包括如何艰难地协调地方旧势力与新兴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袁世凯窃国后,法律体系重建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阻力。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对当时报刊舆论的梳理,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中的精神拉锯。这些文字揭示了旧王朝在表面上的苟延残喘与内部结构性的全面溃败。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与知识分子的彷徨(约400字) 进入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成为主旋律。本部分收录的资料,则试图从不同侧面捕捉这种无序状态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核心篇目是一份前直系军阀幕僚的口述整理稿,这位幕僚原是燕京大学的哲学系学生,因战乱辍学后投身军事幕府。他的叙述避开了宏观的战役部署,转而聚焦于军阀驻地日常的“人治”生态:从军饷的克扣到地方税收的盘剥,再到军官之间微妙的权力平衡与暗中较量。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在筹措军费时,如何与地方盐商、烟土贩子打交道,暴露了军阀经济基础的腐败与不可持续性。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位南方私立大学教授的日记摘录。这位教授坚守学术独立,拒绝参与任何政治派系的拉拢。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如何设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面对数次因政治立场不明而导致的停课、人员流散。他对于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表达了深切的忧虑,特别是他如何动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为家境贫寒的学生购置笔墨纸张,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混乱中对文化传承的微弱但坚定的保护欲。 第三部分:烽火连天:抗战时期的社会侧写(约450字)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遭受空前考验的阶段,本部分资料力求展现全民族抗战的众生相。 其中一篇八路军某后勤部门的账目与工作报告的汇编,提供了不同于正面战场记载的视角。这些材料记录了在敌后根据地,如何组织民众进行粮食征集、物资运输,以及如何应对国民党特务的渗透与破坏。报告中频繁出现的“缺医少药”、“道路被毁”等字眼,生动地勾勒出抗战后方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报告中穿插了数次对当地农民自发组织“送粮队”的表彰,体现了民众对革命队伍的淳朴支持。 另一份重要材料是一位上海沦陷区女职员的私人信件集。这批信件写给远在后方的亲人,措辞谨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极大的恐惧与压抑。她详述了日军占领后,物价飞涨、言论被禁的社会氛围。信中提到她如何利用自己会日语的便利,在一家日本公司工作以维持生计,同时小心翼翼地向外界传递有限的情报,揭示了城市中层市民在极端高压下的生存智慧与道德困境。 第四部分:战后重建与新旧交替(约300字) 战争结束后,社会并未迎来和平,而是迅速滑向了内战的泥潭。本部分主要关注战后接收的混乱与民众对新政权的期盼。 收录的资料中包括一份东北地区国民政府接收官员的考察笔记。该官员详细记录了国民政府接收接收东北工业基地时遭遇的困境:日军撤离前破坏的工厂设备、无处不在的黑市交易,以及地方士绅对新政权的不信任感。笔记中记录了他们对稳定经济秩序的无力感,预示了后续的失败。 最后,通过一份解放区宣传工作者的回忆片段,我们得以窥见新政权建立前夕的社会动员景象。该片段记录了他们在城市中如何通过组织工人罢工、揭露恶性通货膨胀,来赢得民心。文字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和对未来社会公平的强烈渴望,为全书提供了一个面向新生的、充满希望的结尾,但这份希望的实现,充满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后续的漫长斗争。 结语: 这些分散的、来自不同阶层和立场的声音,共同编织了一幅宏大而又细微的近代中国图景。它们拒绝单一的、教条式的解读,而是邀请读者深入历史的现场,去体会“人在历史中”的真实重量与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着实让我有些意外。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口述自传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最接近真实、最鲜活的历史呈现方式。翻开书页,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两位先生的形象,他们身上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他们的经历,无疑是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一面镜子。我好奇,在他们眼中,那些被历史书本记载的重大事件,究竟有着怎样的细枝末节?那些被浓墨重彩描绘的人物,在他们眼中又是怎样的真实面貌?口述自传的好处在于,它能跳脱出官方叙事的框架,展现更私人化、更具情感色彩的视角。我期待着,马超俊先生和傅秉常先生,这两位在各自领域都留下深刻足迹的先行者,能够通过他们的回忆,为我们揭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已经扑面而来。

评分

读一本口述自传,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那种“亲历感”。《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给我带来了这种强烈的预感。我设想着,当他们回忆起那些重要的时刻,他们的声音仿佛会穿越时空,在我的耳边响起。是怎样的场景,怎样的气氛,怎样的心情,让他们做出了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简化或符号化的事件,在他们的叙述中,会不会展现出意想不到的复杂性和人性化的挣扎?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情感表达充满兴趣。历史固然宏大,但正是那些微小的、个体的细节,才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的基石。《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似乎承诺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记录事实,更是对生命体验的分享,是对那个时代的回望与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那份真实的力量。

评分

拿到《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略带一丝忐忑。期待的是,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走进两位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听他们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忐忑的是,口述自传往往充满了个人视角,可能会与我已有的知识产生碰撞。但正是这种碰撞,才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看到,两位先生如何在回忆中,审视自己的过往,他们是否会袒露那些不为人知的遗憾,或者分享那些让他们引以为傲的瞬间?他们的叙述,是否会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线索?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那些超越史料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去感受两位先生的智慧、勇气和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人生哲学,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评分

对于《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这本书,我的好奇心几乎溢于言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两位先生坐在那里,娓娓道来,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如同电影片段一般,一幕幕呈现在我们眼前。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陈述,更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他们会如何描述当时的社会氛围?他们会如何评价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他们讲述的故事,是否会颠覆我以往的认知,带来全新的解读?口述自传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温度”,它承载着当事人的情感、思考和感悟,是任何官方记录都无法比拟的。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命运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温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口述自传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它能补充我们从文献资料中难以获得的“人”的维度。《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的出现,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喜。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两位先生鲜活的个性,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抱负,以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遭遇的挑战和抉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他们的视角,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充满了变革与动荡,也孕育了无数的机遇与挑战。他们如何看待那个时代的机遇?他们又如何应对那个时代的挑战?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甚至去思考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