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三版) (美)冯元桢著 葛东云 陆明万 清华大学出版社

正版现货 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三版) (美)冯元桢著 葛东云 陆明万 清华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东云陆明万 译
图书标签:
  • 连续介质力学
  • 力学
  • 教材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冯元桢
  • 葛东云
  • 陆明万
  • 工程力学
  • 初级教程
  • 第三版
  • 现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翰林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13253
商品编码:27951626444
丛书名: 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葛东云陆明万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书名: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 [A First Course in Continuum Mechanics(Third edition)]


作者:[美] 冯元桢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11


印次:1


页数:265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ISBN:9787302213253


定价:30.00


 《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由国际著名力学家、生物力学创始人冯元桢教授所著,是连续介质力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与一些比较抽象的连续介质力学教材相比,《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将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和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以及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生动实例结合在一起,用深入浅出的风格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丰富、语言精辟、思路清晰,是一本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们学习“连续介质力学”的优秀教材。




    

dy 章 引言

1.1 本课程的任务

1.2 应用于科学和技术

1.3 什么是力学?

1.4 连续介质的原型:经典定义

1.5 连续介质定义

1.6 连续介质定义下的应力概念

1.7 真实连续介质的抽象复制体

1.8 连续介质力学研究什么?

1.9 连续介质力学的公理

1.10 科学探索中与物体尺度相关的连续介质等级体系——生物学的例子

1.11 由其引申出基本概念的若干初等问题


第2章 矢量和张量

2.1 矢量

2.2 矢量方程

2.3 求和约定

2.4 坐标的平移和转动

2.5 一般坐标转换

2.6 标量.矢量和笛卡儿张量的解析定义

2.7 张量方程的意义

2.8 矢量和张量的符号:用粗体字还是用指标

2.9 商法则

2.10 偏导数


第3章 应力

3.1 应力的表示方法

3.2 运动定律

3.3 柯西公式

3.4 平衡方程

3.5 坐标转换时应力分量的变化

3.6 正交曲线坐标中的应力分量

3.7 应力边界条件


第4章 主应力和主轴

4.1 引言

4.2 平面应力状态

4.3 平面应力的莫尔圆

4.4 三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圆

4.5 主应力

4.6 剪应力

4.7 应力偏量

4.8 拉梅应力椭球


第5章 变形分析

5.1 变形

5.2 应变

5.3 用位移表示应变分量

5.4 小应变分量的几何解释

5.5 无限小转动

5.6 有限应变分量

5.7 主应变:莫尔圆

5.8 极坐标中的小应变分量

5.9 极坐标中应变—位移关系的直接推导

5.1 0其他应变度量


第6章 速度场和协调条件

6.1 速度场

6.2 协调条件

6.3 三维应变分量的协调性


第7章 本构方程

7.1 材料性质的描述

7.2 无粘性流体

7.3 牛顿流体

7.4 胡克弹性固体

7.5 温度的影响

7.6 具有更复杂力学行为的材料


第8章 各向同性

8.1 材料各向同性的概念

8.2 各向同性张量

8.3 三阶各向同性张量

8.4 四阶各向同性张量

8.5 各向同性材料

8.6 应力和应变主轴的重合

8.7 其他表征各向同性的方法

8.8 能否由材料的微观结构判别其各向同性


第9章 真实流体和固体的力学性质

9.1 流体

9.2 粘性

9.3 金属的塑性

9.4 非线性弹性材料

9.5 橡胶和生物组织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

9.6 线性粘弹性体

9.7 生物组织的准线性粘弹性

9.8 非牛顿流体

9.9 粘塑性材料

9.10 溶胶—凝胶转换和搅溶性


dy 0章 场方程的推导

10.1 高斯定理

10.2 连续介质运动的物质描述

10.3 连续介质运动的空间描述

10.4 体积分的物质导数

10.5 连续性方程

10.6 运动方程

10.7 动量矩

10.8 能量平衡

10.9 极坐标中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dy 1章 流体的场方程和边界条件

11.1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1.2 固体—流体界面处的边界条件

11.3 两流体间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和边界条件

11.4 动力相似性和雷诺数

11.5 水平槽或管内的层流

11.6 边界层

11.7 平板上的层流边界层

11.8 无粘性流体

11.9 旋度和环量

11.10 无旋流

11.11 可压缩的无粘性流体

11.12 亚音速与超音速流动

11.13 生物学中的应用


dy 2章 弹性力学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12.1 均匀各向同性体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2.2 平面弹性波

12.3 简化

12.4 圆柱形轴的扭转

12.5 梁

12.6 生物力学


dy 3章 应力.应变和结构的自动重构

13.1 引言

13.2 如何显示固体中材料的零应力状态

13.3 结构零应力状态的重构:应力变化引起自动重构的生物学例子

13.4 零应力状态随温度的变化:能“记忆”其形状的材料

13.5 血压变化引起的血管在形态和结构上的重构

13.6 力学性质的重构

13.7 考虑零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13.8 应力—生长关系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基础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书籍的详细介绍。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基础与应用 作者: [此处可填写一位或多位专注于计算力学领域的资深学者或工程师]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一家知名的理工科专业出版社] 页数: 约 600 页 开本: 16 开 --- 内容概述与定位 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非线性有限元方法(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NFEM)的理论基础、数值算法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与传统的线性有限元分析(如仅关注材料或几何小变形的线性分析)不同,本书深入剖析了在结构承受大变形、材料进入塑性、蠕变或超弹性阶段,以及载荷-位移关系不再呈线性关系时,如何准确、稳定地求解复杂工程问题。 本书面向结构工程、固体力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工程数值模拟和软件开发的工程师与科研人员。它不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更强调了算法的实际构建与实施细节。 核心章节与技术深度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了从基本概念到高级应用的完整链条: 第一部分:非线性问题的数学基础与离散化 第一章:问题的再审视——从线性到非线性 回顾线弹性问题的基本假设与局限性。 非线性问题的分类: 详细区分几何非线性(大变形、转动)、材料非线性(塑性、粘弹性、超弹性)和接触非线性。 增量法与虚功原理: 重新审视虚功原理在描述瞬时平衡态时的应用,引入平衡方程的非线性形式。 第二章: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构建 位移场与应变张量: 引入Green-Lagrange应变张量和Almansi应变张量,推导大变形下的应变表达。 本构关系引入: 探讨材料非线性如何影响应力-应变关系,特别是导数刚度矩阵(切线刚度矩阵)的推导,这是求解非线性的关键。 非线性离散方程的矩阵形式: 导出 $[mathbf{K}(mathbf{u})] {Deltamathbf{u}} = {Deltamathbf{F}}^{ext}$ 的形式,其中刚度矩阵依赖于当前的位移场 $mathbf{u}$。 第二部分:非线性求解的核心算法 第三章:迭代求解策略——牛顿法及其变种 残量向量的定义: 明确内力残量(平衡误差)的计算方法。 标准牛顿法(Newton-Raphson): 详细阐述迭代过程、收敛准则的设定(位移残余、力残余、功残余)。 修正牛顿法与线搜索技术: 针对计算成本高昂的问题,介绍如何在每一步迭代中仅计算一次切线刚度矩阵(修正牛顿法),以及如何通过线搜索(Line Search)优化步长,以提高大步长下的收敛稳定性。 第四章:弧长路径追踪技术 路径依赖性挑战: 解释当系统出现极限点(载荷突降)或软化现象时,纯位移/力控制的难度。 弧长法的基本原理: 介绍如何通过引入附加的路径约束方程(如距离约束、削波约束)来同时求解位移增量和载荷因子。 多尺度弧长法与Riks法: 深入剖析工程中最常用的Riks方法,包括其在稳定点和非稳定点处的行为。 第三部分:关键非线性物理现象的建模 第五章:几何非线性——大变形与屈曲分析 壳体与梁的非线性: 针对工程中的薄壁结构,推导适用于几何大变形的特定单元公式,例如Reissner-Mindlin板单元在旋转下的修正。 线性化屈曲与非线性屈曲: 区分初值问题和后屈曲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求解零特征值附近结构的非线性平衡路径来确定实际的临界载荷。 第六章:材料非线性——塑性、粘塑性与超弹性 塑性模型: 详细介绍Von Mises屈服准则、各向同性硬化与随动硬化模型的数值实现,包括一致性条件和Kuhn-Tucker互补条件的处理。 时间积分方案: 针对塑性状态变量的演化,介绍向后欧拉法(Backward Euler)等隐式时间积分方案,以及如何与牛顿迭代相结合(子迭代)。 超弹性材料: 重点讨论Mooney-Rivlin、Neo-Hookean模型的应力更新,以及其在橡胶和软组织模拟中的应用。 第七章:接触与摩擦的数值处理 接触问题的表述: 从接触约束的几何描述出发,引入接触不等式约束。 罚函数法与增广拉格朗日法: 对比不同方法在处理接触面分离和粘附状态的数值稳定性。 摩擦模型的集成: 讨论Coulomb摩擦模型在牛顿迭代框架下的处理,特别是如何通过引入摩擦锥约束来维持求解的精度和效率。 本书特色与读者受益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每一章的理论讲解后,均附带伪代码或算法流程图,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步骤。 2. 强调刚度矩阵的构建: 深入分析了材料切线刚度、几何刚度和接触刚度的组合,这是保证非线性求解收敛性的核心。 3. 关注计算效率: 针对大型模型的求解需求,详细介绍了初收敛判断、残差选择、子迭代策略等加速与稳定技术,使读者能够处理实际工程中的大规模问题。 4. 案例分析: 穿插了如弹塑性大变形拉伸、复合材料冲击、结构接触-屈曲耦合等多个经典案例的数值剖析,帮助读者掌握特定工程问题的建模技巧。 通过研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有限元软件中非线性求解模块的工作机理,并具备独立开发或优化复杂非线性有限元求解器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书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发现它的章节安排逻辑性非常强,从最基本的几何关系讲起,逐步过渡到本构方程的建立,这才是科学教材应有的样子。很多教材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会把一些关键概念打散或者顺序颠倒,导致读者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本书明显采取了经典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我对其中关于“平衡方程”和“本构关系”如何有机结合的部分尤其感兴趣。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点我大致了解,但如何将宏观的平衡原理,精确地通过微小的变形微分方程体现出来,这中间的桥梁搭建得是否顺畅,直接决定了这本书的教学效果。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授,教会我如何用连续介质的视角去剖析实际工程中的变形与受力问题。如果配有一些恰到好处的例题和习题,能让我即时检验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动手算一算,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懂了没有。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材料力学的书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啃下去的却不多。这本《初级教程(第三版)》,在我看来,它代表的是一种久经考验的学术积淀。我关注它的更新之处,也就是“第三版”的改进。在现代计算力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本经典的教程如果不与时俱进地补充一些与数值分析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对现代实验观测结果的呼应,可能会显得有些脱节。我希望这第三版在保留经典理论框架的同时,能够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视角,比如在讨论材料非线性行为时,能否触及到一些更前沿的现象描述,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展望性的讨论也好。毕竟,学习基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未来的复杂工程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理论的复述上。这种“承古启今”的平衡,是衡量一本教材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朴实的,不像现在很多教材那样花里胡哨,一看就是那种扎扎实实做学问的风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实在。我之前学流体力学的时候,就觉得很多概念绕来绕去理解起来特别费劲,希望这本“初级教程”能帮我把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特别是标题里带了“冯元桢”这个名字,在工程力学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他的著作想必在深度和严谨性上都有保障。我特别关注它在“连续介质”这个抽象概念上的阐述,因为这是后续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高级课程的基石。如果前几章能用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直观的数学推导来引入应力、应变的概念,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跨过那些初学者容易迷惑的门槛,而不是直接抛出一大堆复杂的张量符号让人望而生畏。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那份沉淀下来的学术底蕴和教学智慧,绝非一时流行的快餐式读物可比。

评分

从图书馆借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第一个感觉是它可能非常“硬核”,不太适合我这种刚接触连续介质力学概念的新手。但是,当我翻开绪论和第一章时,发现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数学公式。相反,他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什么是“连续体假设”的物理意义、为什么要引入这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这种从物理直觉出发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它更像是在和我这位读者进行一场认真的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我特别欣赏这种慢热但极其扎实的教学方法,它能确保我们不是死记硬背地去套用公式,而是真正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机制。这种对基础概念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剖析,才是真正优秀工程教育的标志,它让人相信,学完这本书,自己手里握住的将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而非一堆华而不实的数学符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对我来说是另一个重要的考量点。毕竟原著是美籍华人冯元桢先生的作品,再经由葛东云、陆明万老师的精良译制,理论上应该能保持很高的准确性。力学,特别是涉及到张量运算和偏微分方程的领域,翻译稍有不慎,意思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导致物理意义的误解。我希望能看到那些经典的数学表达,比如柯西应力张量、应变率等,在中文语境下得到精准且易于理解的阐释。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些老旧的力学译本,术语翻译得非常生硬,读起来像在啃石头。我更期待这里面的表述是流畅自然的,能够体现出原作者在描述复杂物理现象时的那种优雅和精确。如果能对一些关键的物理前提做出清晰的脚注或旁注,解释为何采用某种数学模型,那就更体现了译者团队的用心良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