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 [A First Course in Continuum Mechanics(Third edition)]
作者:[美] 冯元桢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11
印次:1
页数:265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ISBN:9787302213253
定价:30.00
《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由国际著名力学家、生物力学创始人冯元桢教授所著,是连续介质力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与一些比较抽象的连续介质力学教材相比,《连续介质力学初级教程(第3版)》将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和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以及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生动实例结合在一起,用深入浅出的风格全面系统地讲述了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内容丰富、语言精辟、思路清晰,是一本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们学习“连续介质力学”的优秀教材。
dy 章 引言
1.1 本课程的任务
1.2 应用于科学和技术
1.3 什么是力学?
1.4 连续介质的原型:经典定义
1.5 连续介质定义
1.6 连续介质定义下的应力概念
1.7 真实连续介质的抽象复制体
1.8 连续介质力学研究什么?
1.9 连续介质力学的公理
1.10 科学探索中与物体尺度相关的连续介质等级体系——生物学的例子
1.11 由其引申出基本概念的若干初等问题
第2章 矢量和张量
2.1 矢量
2.2 矢量方程
2.3 求和约定
2.4 坐标的平移和转动
2.5 一般坐标转换
2.6 标量.矢量和笛卡儿张量的解析定义
2.7 张量方程的意义
2.8 矢量和张量的符号:用粗体字还是用指标
2.9 商法则
2.10 偏导数
第3章 应力
3.1 应力的表示方法
3.2 运动定律
3.3 柯西公式
3.4 平衡方程
3.5 坐标转换时应力分量的变化
3.6 正交曲线坐标中的应力分量
3.7 应力边界条件
第4章 主应力和主轴
4.1 引言
4.2 平面应力状态
4.3 平面应力的莫尔圆
4.4 三维应力状态的莫尔圆
4.5 主应力
4.6 剪应力
4.7 应力偏量
4.8 拉梅应力椭球
第5章 变形分析
5.1 变形
5.2 应变
5.3 用位移表示应变分量
5.4 小应变分量的几何解释
5.5 无限小转动
5.6 有限应变分量
5.7 主应变:莫尔圆
5.8 极坐标中的小应变分量
5.9 极坐标中应变—位移关系的直接推导
5.1 0其他应变度量
第6章 速度场和协调条件
6.1 速度场
6.2 协调条件
6.3 三维应变分量的协调性
第7章 本构方程
7.1 材料性质的描述
7.2 无粘性流体
7.3 牛顿流体
7.4 胡克弹性固体
7.5 温度的影响
7.6 具有更复杂力学行为的材料
第8章 各向同性
8.1 材料各向同性的概念
8.2 各向同性张量
8.3 三阶各向同性张量
8.4 四阶各向同性张量
8.5 各向同性材料
8.6 应力和应变主轴的重合
8.7 其他表征各向同性的方法
8.8 能否由材料的微观结构判别其各向同性
第9章 真实流体和固体的力学性质
9.1 流体
9.2 粘性
9.3 金属的塑性
9.4 非线性弹性材料
9.5 橡胶和生物组织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
9.6 线性粘弹性体
9.7 生物组织的准线性粘弹性
9.8 非牛顿流体
9.9 粘塑性材料
9.10 溶胶—凝胶转换和搅溶性
dy 0章 场方程的推导
10.1 高斯定理
10.2 连续介质运动的物质描述
10.3 连续介质运动的空间描述
10.4 体积分的物质导数
10.5 连续性方程
10.6 运动方程
10.7 动量矩
10.8 能量平衡
10.9 极坐标中的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dy 1章 流体的场方程和边界条件
11.1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1.2 固体—流体界面处的边界条件
11.3 两流体间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和边界条件
11.4 动力相似性和雷诺数
11.5 水平槽或管内的层流
11.6 边界层
11.7 平板上的层流边界层
11.8 无粘性流体
11.9 旋度和环量
11.10 无旋流
11.11 可压缩的无粘性流体
11.12 亚音速与超音速流动
11.13 生物学中的应用
dy 2章 弹性力学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12.1 均匀各向同性体的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12.2 平面弹性波
12.3 简化
12.4 圆柱形轴的扭转
12.5 梁
12.6 生物力学
dy 3章 应力.应变和结构的自动重构
13.1 引言
13.2 如何显示固体中材料的零应力状态
13.3 结构零应力状态的重构:应力变化引起自动重构的生物学例子
13.4 零应力状态随温度的变化:能“记忆”其形状的材料
13.5 血压变化引起的血管在形态和结构上的重构
13.6 力学性质的重构
13.7 考虑零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13.8 应力—生长关系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拿到书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发现它的章节安排逻辑性非常强,从最基本的几何关系讲起,逐步过渡到本构方程的建立,这才是科学教材应有的样子。很多教材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会把一些关键概念打散或者顺序颠倒,导致读者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但这本书明显采取了经典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我对其中关于“平衡方程”和“本构关系”如何有机结合的部分尤其感兴趣。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点我大致了解,但如何将宏观的平衡原理,精确地通过微小的变形微分方程体现出来,这中间的桥梁搭建得是否顺畅,直接决定了这本书的教学效果。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传授,教会我如何用连续介质的视角去剖析实际工程中的变形与受力问题。如果配有一些恰到好处的例题和习题,能让我即时检验对新概念的掌握程度,那就更完美了,毕竟动手算一算,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懂了没有。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材料力学的书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啃下去的却不多。这本《初级教程(第三版)》,在我看来,它代表的是一种久经考验的学术积淀。我关注它的更新之处,也就是“第三版”的改进。在现代计算力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本经典的教程如果不与时俱进地补充一些与数值分析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对现代实验观测结果的呼应,可能会显得有些脱节。我希望这第三版在保留经典理论框架的同时,能够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视角,比如在讨论材料非线性行为时,能否触及到一些更前沿的现象描述,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展望性的讨论也好。毕竟,学习基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未来的复杂工程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理论的复述上。这种“承古启今”的平衡,是衡量一本教材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挺朴实的,不像现在很多教材那样花里胡哨,一看就是那种扎扎实实做学问的风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一定很实在。我之前学流体力学的时候,就觉得很多概念绕来绕去理解起来特别费劲,希望这本“初级教程”能帮我把基础打得更牢固一些。特别是标题里带了“冯元桢”这个名字,在工程力学界那可是响当当的,他的著作想必在深度和严谨性上都有保障。我特别关注它在“连续介质”这个抽象概念上的阐述,因为这是后续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高级课程的基石。如果前几章能用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直观的数学推导来引入应力、应变的概念,那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跨过那些初学者容易迷惑的门槛,而不是直接抛出一大堆复杂的张量符号让人望而生畏。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那份沉淀下来的学术底蕴和教学智慧,绝非一时流行的快餐式读物可比。
评分从图书馆借到这本厚厚的书时,我第一个感觉是它可能非常“硬核”,不太适合我这种刚接触连续介质力学概念的新手。但是,当我翻开绪论和第一章时,发现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数学公式。相反,他花了不少篇幅来讨论什么是“连续体假设”的物理意义、为什么要引入这些假设,以及这些假设在实际工程中存在的局限性。这种从物理直觉出发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它更像是在和我这位读者进行一场认真的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我特别欣赏这种慢热但极其扎实的教学方法,它能确保我们不是死记硬背地去套用公式,而是真正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机制。这种对基础概念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剖析,才是真正优秀工程教育的标志,它让人相信,学完这本书,自己手里握住的将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而非一堆华而不实的数学符号。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对我来说是另一个重要的考量点。毕竟原著是美籍华人冯元桢先生的作品,再经由葛东云、陆明万老师的精良译制,理论上应该能保持很高的准确性。力学,特别是涉及到张量运算和偏微分方程的领域,翻译稍有不慎,意思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导致物理意义的误解。我希望能看到那些经典的数学表达,比如柯西应力张量、应变率等,在中文语境下得到精准且易于理解的阐释。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些老旧的力学译本,术语翻译得非常生硬,读起来像在啃石头。我更期待这里面的表述是流畅自然的,能够体现出原作者在描述复杂物理现象时的那种优雅和精确。如果能对一些关键的物理前提做出清晰的脚注或旁注,解释为何采用某种数学模型,那就更体现了译者团队的用心良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