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专题一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专题二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9)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17) 专题一 教育与社会发展(17) 专题二 教育与人的发展(23)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31) 专题一 教育目的概述(31) 专题二 我国的教育目的(34) 专题三 教育制度概述(39) 专题四 我国的学制(41) 专题五 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42) 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45) 专题一 学生(45) 专题二 教师(47) 专题三 师生关系(52) 第五章 课程(56) 专题一 课程概述(56) 专题二 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60) 专题三 课程设置(64) 第六章 教学(66) 专题一 教学概述(66) 专题二 教学过程(68) 专题三 教学原则(69) 专题四 教学方法(73) 专题五 教学组织形式(78) 专题六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2) 专题七 教学评价(85) 第七章 德育(89) 专题一 德育概述(89) 专题二 德育过程(90) 专题三 德育原则(92) 专题四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95)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101) 专题一 班主任工作(101) 专题二 班级与班级管理(105) 专题三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07)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110) 专题一 课外、校外教育概述(110) 专题二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112) 第十章 教育科学研究(114) 专题一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114) 专题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16)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20) 专题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20) 专题二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21) 第二章 认知(123) 专题一 感觉(123) 专题二 知觉(125) 专题三 意识与注意(127) 专题四 记忆(129) 专题五 想象(134) 专题六 言语与思维(135)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139) 专题一 情绪与情感(139) 专题二 意志(141) 第四章 个性心理(143) 专题一 需要(143) | 专题二 能力(144) 专题三 人格(147)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52) 专题一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况(152) 专题二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53)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154) 专题一 心理发展概述(154) 专题二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59)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162) 专题一 学习概述(162) 专题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64) 专题三 认知学习理论(170) 专题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74) 专题五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76) 第四章 学习心理(178) 专题一 学习动机(178) 专题二 学习策略(182) 专题三 学习迁移(184) 专题四 知识的学习(189) 专题五 技能的学习(192) 专题六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95) 专题七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99) 第五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203) 专题一 心理健康概论(203) 专题二 学生心理辅导(205) 专题三 教师心理(208) 第一章 新课程改革概述(212) 专题一 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与理论(212) 专题二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213) 第二章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214) 专题一 教育观念的变革(214) 专题二 学习方式的变革(217) 专题三 课程组织的变革(219)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224) 专题一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224) 专题二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26)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231) 专题一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概述(231) 专题二 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231)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236) 专题一 教育法律基础(236) 专题二 教育法律责任(237) 专题三 教育法律救济(238) 专题四 依法执教(240)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242) 专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42) 专题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48) 专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50) 专题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56) 专题五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259) 专题六 《教师资格条例》(260) 专题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263) 专题八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66) 专题九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67) 全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269) 全国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270)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71)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2) 高频考题集萃(2) 历年真题训练(4) 历年真题详解(14)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22)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22) 高频考题集萃(22) 历年真题训练(23) 历年真题详解(33) 第三章 教育目的(41)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41) 高频考题集萃(41) 历年真题训练(43) 历年真题详解(49) 第四章 教育制度(53)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53) 高频考题集萃(53) 历年真题训练(54) 历年真题详解(57)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60)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60) 高频考题集萃(60) 历年真题训练(62) 历年真题详解(68) 第六章 课程(74)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74) 高频考题集萃(74) 历年真题训练(75) 历年真题详解(85) 第七章 教学(92)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92) 高频考题集萃(92) 历年真题训练(95) 历年真题详解(103) 第八章 德育(110)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10) 高频考题集萃(110) 历年真题训练(112) 历年真题详解(122) 第九章 班主任与班级(129)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29) 高频考题集萃(129) 历年真题训练(130) 历年真题详解(136) 第十章 课外、校外教育(142)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42) 高频考题集萃(142) 历年真题训练(142) 历年真题详解(144)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145)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45) 高频考题集萃(145) 历年真题训练(145) 历年真题详解(148)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152)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52) 高频考题集萃(152) 历年真题训练(152) 历年真题详解(153) 第二章 认知(155)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55) 高频考题集萃(155) 历年真题训练(157) 历年真题详解(168) 第三章 情绪、情感和意志(176)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76) 高频考题集萃(176) 历年真题训练(176)a | 历年真题详解(180) 第四章 个性心理(183)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83) 高频考题集萃(183) 历年真题训练(184) 历年真题详解(191)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198)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198) 高频考题集萃(198) 历年真题训练(198) 历年真题详解(200)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203)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203) 高频考题集萃(203) 历年真题训练(205) 历年真题详解(209)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213)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213) 高频考题集萃(213) 历年真题训练(215) 历年真题详解(230) 第四章 学习心理(241)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241) 高频考题集萃(241) 历年真题训练(245) 历年真题详解(271) 第五章 教学心理(293)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293) 高频考题集萃(293) 历年真题训练(293) 历年真题详解(297) 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300)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300) 高频考题集萃(300) 历年真题训练(301) 历年真题详解(307) 第一章 我国课程改革概述(314)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314) 高频考题集萃(314) 历年真题训练(314) 历年真题详解(316) 第二章 新课程带来的变革(318)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318) 高频考题集萃(318) 历年真题训练(319) 历年真题详解(323)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328)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328) 高频考题集萃(328) 历年真题训练(328) 历年真题详解(334) 第二章 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338)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338) 高频考题集萃(338) 历年真题训练(338) 历年真题详解(339) 第一章 教育法律基础(342)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342) 高频考题集萃(342) 历年真题训练(343) 历年真题详解(345) 第二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347) 本章常考易错知识梳理(347) 高频考题集萃(347) 历年真题训练(349) 历年真题详解(357) 全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体系(366) 全国教师招聘面试课程体系(36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68) |
作为一名非师范生出身的跨界考生,我对教育学的一些深层逻辑和历史沿革了解相对薄弱。这本书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题海战术,它更像是一本“带着答案学的教材”。做完一套题,我不会急着去做下一套,而是会花大量时间去研读那些我做错的题目的解析。很多解析中,都会引用到原版的教材定义或者相关的教育学原理文献的出处,这让我能够追根溯源,真正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词解释。例如,在处理“建构主义”相关题目时,它不仅解释了维果茨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还对比了桑代克的行为主义,这种横向比较,极大地深化了我对不同教育思潮的认识。这种深度的剖析,对于应对那些需要分析和论述的题目至关重要。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记忆知识点,而是开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知识网络,这才是备考的王道。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它对不同省份考试特点的兼顾上。我目前主要准备湖南和福建的考试,而我身边的战友有些是准备山东的。我们对比了一下,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地域差异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比如,山东的考试可能更侧重于对《教师法》等宏观法规的精确记忆和应用,这本书中针对这部分的内容设置了大量的细节判断题,确保了对法规条文的掌握度。而湖南和福建的考试,我察觉到它们在心理学和教学论的交叉应用上考察得更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专门针对这些省份的特点,增加了许多案例分析题,要求我们必须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实际的教学困境。这种针对性的设计,省去了我大量时间去猜测不同省份的“出题口味”。如果只是统一的全国卷题库,很难做到如此精细的区分度。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本身就能充当一个不错的考纲解读工具,通过题目的出法,就能反向推导出各个省份的重点倾向。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深度和实战性的完美结合。我用了好几本市面上流行的教招复习资料,但总觉得要么是理论讲解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就是题库太水,做了也白做。这本《中公2018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2000题全真题库纠错1000题真题天津山东陕西福建湖南》真正做到了“以考促学”。它的讲解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复述,而是充满了“应试技巧”和“踩分点”的提示。比如,有些解析会特别指出“命题人最可能考察的关键词是XXX”,这种提示对于把握考试的脉络极其关键。而且,它不仅仅是2018年的旧版,我发现它在引入真题的同时,也对一些已经过时的知识点进行了标注或更新(虽然是2018年的版本,但其对常青知识点的梳理依然扎实)。对于那些想在竞争激烈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考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件利器,它帮助我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了坚实的知识壁垒,让我在面对复杂考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心中有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什么花哨的元素,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干货满满”的风格,深得我心。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于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覆盖面和深度。翻开目录,可以看到知识点的划分非常细致,从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到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再到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几乎是面面俱到。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罗列上,而是加入了大量的解析。那些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即便是错误的那三个,也都有详尽的辨析,这对于我这种容易混淆概念的考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很多市面上的题库,对错误选项的解释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就是“此项错误”,让人摸不着头脑。而这本的解析部分,简直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旁边给你一对一讲解,不仅告诉你“为什么选这个”,更重要的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不选那几个”。对于天津、山东、陕西、福建、湖南这几个重点考察地区的真题的收录,我特地对比了一下,发现它确实紧跟了近几年的考纲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域性的政策和文件都有所涉及,这让我感觉准备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2000题全真题库+1000题纠错”这个配置持保留态度的,生怕是注水严重,凑数嫌疑。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做题时,才发现题目的设计巧妙之处。它不是那种机械地重复考点,而是巧妙地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道题里考察,难度设置梯度非常合理。前几百题感觉像是在帮你夯实基础,题干相对直接,考察的是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但越往后做,题目的情境化和应用性就越强。比如,一道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题目,它会设置一个非常具体的班级管理场景,让你判断老师的处理方式更符合哪个阶段的教育原则。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出题思路,正是现在考试的大趋势。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试题和答案解析是分开的,做题时不会轻易被答案干扰,做完一套题后,对照解析进行回顾和总结,效率非常高。我特别喜欢它“纠错1000题”的部分,那些题目明显是针对高频考点和易错点的集中强化训练,针对性极强,有效避免了我因为粗心或理解偏差而在考场上“栽跟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