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聖地的興衰

儀式聖地的興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新偉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錄
序(i)
第一章 “第三個怪圈”: 研究背景迴顧(1)
第一節 “大一統怪圈”(1)
第二節 “第二個怪圈”(10)
第三節 “第三個怪圈”(12)
第二章 理論和方法(16)
第一節 進化論: 單綫和多綫(16)
第二節 酋邦研究的迴顧(20)
第三節 酋邦的考古學研究方法(28)
第三章 研究迴顧(34)
第一節 自然環境(34)
第二節 研究迴顧(35)
第三節 蚌河和老虎山河調查(39)
第四節 研究思路(40)
第四章 傢戶內的儀式: 興隆窪文化(42)
第一節 文化特徵(42)
第二節 基本經濟形態(48)
第三節 傢戶分析(50)
第四節 社區分析(59)
第五節 區域聚落形態(66)
第六節 資料分析(67)
第七節 小結(72)
第五章 社群儀式: 趙寶溝文化(74)
第一節 基本文化特徵(74)
第二節 經濟基礎(79)
第三節 傢戶分析(80)
第四節 社區分析(86)
第五節 區域聚落形態(92)
第六節 資料分析(94)
第七節 小結(99)
第六章 聖地儀式(一): 紅山文化社會復雜化的發展(101)
第一節 基本文化特徵(101)
第二節 經濟基礎(108)
第三節 紅山時期聚落形態(110)
第四節 儀式景觀(115)
第五節 專業化生産(127)
第六節 “酋邦級”社會的形成(129)
第七節 小結(134)
第七章 聖地儀式(二): 紅山文化社會的超自然取嚮(135)
第一節 紅山新意識形態的形成(135)
第二節 紅山農業經濟規模(141)
第三節 紅山社會復雜化的形成(147)
第四節 紅山社會上層的領導策略(148)
第五節 小結(153)
第八章 從超自然到世俗: 紅山社會復雜化的衰落(155)
第一節 文化麵貌和經濟基礎的變化(155)
第二節 社會復雜化的變化(158)
第三節 意識形態的變化(164)
第四節 紅山復雜社會的衰落(168)
第五節 小結(170)
第九章 “中國相互作用圈”視角下的遼西地區(172)
第一節 遼西地區的獨特文明化進程(172)
第二節 打破“第三個怪圈”: 中國史前社會復雜化的不同軌跡(177)
第三節 “多元”與“一體”的統一(178)
參考文獻(181)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首先對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的發展演變進行瞭係統梳理和描述,以高等級宗教中心、大型儀式建築和高等級墓葬及精美玉器聞名的紅山文化的興衰是全書的核心。在研究方法上,將西方關於復雜社會和文明起源的理論與中國資料相結閤,涉及傢戶、社區和區域三級聚落分析,墓葬分析,社會上層領導策略分析,包括手工業生産專業化、社會上層交流網的建立和宴飲活動、儀式活動。基本結論是該地區自興隆窪文化時期開始就形成瞭重視儀式活動的傳統,紅山文化繼承此傳統並發揚光大,選擇瞭一條“超自然取嚮”強烈的社會復雜化道路。本書的真正野心是通過對遼西地區的個案研究對中國史前研究中的三個“怪圈”提齣挑戰,力圖錶明由探討各地區發展道路的獨特性入手,纔能對中華文明的形成這一宏大過程有更深刻和全麵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試圖在碩論裏突破“大一統”,但發現其實我的研究思路還是和以前差不多,沒有真正的突破,看完這本,好像有瞭新的思索。

評分

##本文主要是對遼西地區史前社會獨特的文明化進程的個案研究,全文通俗易懂,邏輯清晰,並不都是資料簡單的羅列和堆積,而是基於已有材料,盡可能地進行客觀的分析。文中的一個閃光點還在於能綜閤運用國外學者的相關理論,民族學曆史學的結閤,以及在分析墓葬和房址的時候能運用現代科學技術(Cartalinx和分析軟件(Arcuier進行量化分析,用數據證明結論,很贊。同時作者也提齣瞭新的觀點,通過對遼西個案的研究,認為目前的考古研究除瞭蘇秉琦先生提齣的前兩個怪圈外,還存在第三個怪圈"即對史前中國各文化區發展道路獨特性的忽視",全文梳理遼西史前的發展,也正是為瞭證明此觀點。

評分

##質樸天然,靜謐虔誠,遼西史前社會的漫漫長路。“走齣第三個怪圈”的講法非常有見識,也很敢說。與其一心“服務”於什麼中華民族大一統,從遺跡中探求先民樸素的發展軌跡,或許更值得我們多投些目光。“多元一體”,不能隻講“一體”啊。書的主體內容對理論的闡述和材料的解釋,力度把握得都很優秀,用瞭不少新理論新方法,雖然有些因為材料不夠,顯得有點奇怪。另外很值得說的是,本書可讀性也很好,作者描繪齣的那幅紅山盛期圖景,令人著迷:訪客從西行進,入牛河梁,覽遍靜穆莊嚴的儀式長廊;行者嚮南跋涉,訪淩傢灘,談論水澤南國的天圓地方。

評分

##質樸天然,靜謐虔誠,遼西史前社會的漫漫長路。“走齣第三個怪圈”的講法非常有見識,也很敢說。與其一心“服務”於什麼中華民族大一統,從遺跡中探求先民樸素的發展軌跡,或許更值得我們多投些目光。“多元一體”,不能隻講“一體”啊。書的主體內容對理論的闡述和材料的解釋,力度把握得都很優秀,用瞭不少新理論新方法,雖然有些因為材料不夠,顯得有點奇怪。另外很值得說的是,本書可讀性也很好,作者描繪齣的那幅紅山盛期圖景,令人著迷:訪客從西行進,入牛河梁,覽遍靜穆莊嚴的儀式長廊;行者嚮南跋涉,訪淩傢灘,談論水澤南國的天圓地方。

評分

##前兩個怪圈的定義比較閤適,中華一體的敘述確實是躲不開的。其實可以看齣書中對張光直觀點的認可。本書對遼西的文化社會發展脈絡有瞭梳理,對於社會財產分配的關注有所缺憾。但解釋紅山社會瓦解的內容很好。其實個人感覺紅山的社會複雜化,是在一個相對優渥的條件下開展的,並有著自己的發展慣性。但過快的氣候變化,可能是終結(或者乾擾)這一進程的因素。小河沿文化某種程度上恢復瞭興隆窪的社會結構,儀式中心基層化瞭,但社會的血緣組織可能是不同的。

評分

##前幾天聽瞭講座,然後翻瞭博士論文。沒有強行介紹西方的方法,也沒有拘泥於一些類型學的方法。很不錯很不錯。當然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是放到現在,屬實是非常好的嘗試瞭。

評分

##西方範式與中國材料的結閤

評分

有理論支持的考古學解讀果然很有趣。良渚、陶寺、石峁也需要你們。

評分

##這是個人目前讀過的中文考古學專題研究中最好的一本。全書行文精煉,思路明晰,闡釋有力,對考古學經典理論和詮釋工具信手拈來。最難能可貴的是本書深入淺齣,對理論的討論與運用都做瞭精當的說明,拿捏到位,稍有基本知識的讀者都能讀懂,亦是公共考古的標杆寫作。要說稍有不足的地方,也許是囿於材料,本書對趙寶溝文化嚮紅山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爆發性增長過程的動因未做詳細的討論,此外個人對作者關於紅山與淩傢灘之間直接交流的假說仍持懷疑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