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 第二版 建筑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技术书籍 筑垃圾填埋场选址总体设计 环境工程评价

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 第二版 建筑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技术书籍 筑垃圾填埋场选址总体设计 环境工程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建筑垃圾
  • 资源化利用
  • 建筑废弃物
  • 再生技术
  • 填埋场选址
  • 环境工程
  • 固体废物处理
  • 环保工程
  • 循环经济
  • 环境评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知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298393
商品编码:27561630282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第二版) 
作者:  王罗春、蒋路漫、赵由才 等编著  
市场价:    80.00
ISBN号:   9787122298393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 16   语种:中文
  印刷时间:2018-04   版次:1   页数:

  编辑推荐
(1)本书与上一版相比,补充了2004年后与国内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密切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  (2)本书结合国内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的现状,有针对性地介绍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3)本书包含的建筑垃圾种类丰富。 (4)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5)作者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经验丰富。

  内容简介
本书以建筑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为重点,全面描述了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全书共分五章:*章概括介绍了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组成以及建筑垃圾管理的技术经济政策;第二章介绍了建筑垃圾的破碎与分选,并包含了建筑垃圾机械分选系统的比选实例;第三章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包括废木材、废旧混凝土、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剩余混凝土、废旧混凝土砂(渣)、废旧砖瓦、废旧屋面材料、旧沥青路面料、石棉废物、废石膏、建筑垃圾微粉的资源化,以及建筑垃圾作桩基填料加固软土地基,此外还包括建筑垃圾作再生原料的相关规定和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的设计;第四章介绍了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置,包括填埋场的选址、设计、工艺、设备、运行与管理,以及填埋场的污染控制,并介绍了美国有关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规定;第五章分析了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介绍日本的管理经验,对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提出建议。本书可供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环卫、环保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环卫和环保部门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

  目录

第**章概论/1

**节建筑垃圾1

一、建筑垃圾的特点1

二、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2

第二节建筑垃圾管理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3

一、建筑垃圾管理的技术政策3

二、建筑垃圾管理的经济政策4

第三节建筑垃圾分类与组成5

一、建筑垃圾的分类5

二、建筑垃圾的组成6

三、建筑垃圾的产量分析8

四、建筑装潢垃圾产量分析9

五、旧建筑物拆除垃圾产量分析9

第二章建筑垃圾的破碎与分选/10

**节建筑垃圾的破碎10

一、建筑垃圾破碎的基本方式和破碎机的类型10

二、建筑垃圾的破碎理论12

三、颚式破碎机14

四、圆锥式破碎机22

五、锤式破碎机23

第二节建筑垃圾的分选25

一、物料分选的一般理论25

二、筛分27

三、重力分选32

四、磁力分选35

五、其他分选方法38

第三节建筑垃圾机械分选系统的比选实例40

一、建筑垃圾分选设备的集成原则40

二、破包机41

三、振动筛41

四、垃圾烘干装置42

五、滚筒筛46

六、风力分选设备47

第三章建筑垃圾资源化/50

**节建筑垃圾的减量化50

一、建筑垃圾减量化存在的问题50

二、建筑垃圾减量化对策51

三、国外建筑垃圾管理——以法国为例55

第二节废木材、木屑的资源化58

一、废木材作为木材重新利用58

二、废木料用于生产黏土-木料-水泥复合材料58

三、经防腐剂处理木材的资源化59

四、废旧木材的可持续处理工艺60

第三节废旧建筑混凝土的资源化65

一、概述65

二、再生骨料的制造过程及其特性66

三、废旧建筑混凝土作粗骨料拌制再生混凝土68

四、废旧建筑混凝土作细骨料拌制再生混凝土74

五、废旧建筑混凝土作粗骨料应用于喷射混凝土74

六、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改性75

七、废旧建筑混凝土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82

八、废旧建筑混凝土其他资源化途径82

第四节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的资源化84

一、概述84

二、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作骨料拌制路面混凝土86

三、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作路面基层材料95

四、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的其他资源化途径97

第五节废旧特种混凝土的资源化98

一、废旧高铝水泥混凝土的再生98

二、废旧硫铝酸盐混凝土的再生98

第六节剩余混凝土的资源化和剩余水的回用99

一、剩余混凝土与剩余水的概念99

二、剩余混凝土的分离和回收99

三、剩余混凝土和剩余水的资源化103

第七节废旧混凝土砂(渣)的资源化107

一、混凝土工厂淤渣(或废旧混凝土砂) 水淬矿渣 石膏生产再生水泥107

二、废弃混凝土作生产水泥的部分原料生产再生水泥109

第八节废旧砖瓦的资源化111

一、碎砖块生产混凝土砌块112

二、废砖瓦替代骨料配制再生轻骨料混凝土113

三、破碎废砖块作骨料生产耐热混凝土114

四、废砖瓦其他资源化途径115

第九节废旧屋面材料的资源化115

一、回收沥青废料作热拌沥青路面的材料116

二、回收沥青废料作冷拌材料116

第十节旧沥青路面料的资源化117

一、概述117

二、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118

三、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变形和低温特性及其评估模型122

四、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实例124

第十一节建筑垃圾石棉废物的回收处理与再生利用128

一、石棉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129

二、发展趋势132

第十二节 建筑垃圾中废石膏问题132

一、建筑垃圾中废石膏的来源133

二、减少建筑垃圾中石膏含量的方法133

三、含废石膏建筑垃圾的处理及资源化135

第十三节建筑垃圾作桩基填料加固软土地基136

一、建筑垃圾作建筑渣土桩填料加固软土地基136

二、建筑垃圾作复合载体夯扩桩填料加固软土地基148

第十四节 建筑垃圾微粉的资源化153

一、建筑垃圾微粉的概念153

二、建筑垃圾微粉的资源化154

第十五节我国对建筑用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相关规定155

一、对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的规定155

二、对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的规定157

三、对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的规定159

四、对砌块和砖用再生骨料的规定160

五、对混凝土实心砖用地震损毁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的规定161

六、对混凝土砌块(砖)用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规定161

第十六节固定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设计163

一、厂址选择163

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规模163

三、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工艺及设施164

第四章建筑垃圾的填埋处置/167

**节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的必要性167

一、建筑垃圾的渗滤特性及其危害性167

二、建筑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73

三、建筑垃圾填埋场建设的社会意义和必要性173

第二节美国有关建筑垃圾填埋场规定175

一、选址要求175

二、地下水监测176

三、地下水污染的补救176

四、其他方面176

第三节建筑垃圾填埋场的选址176

一、填埋场的选址176

二、环境影响评价180

三、经济评估181

第四节填埋场总体设计182

一、设计规模182

二、项目构成183

三、建设用地与建筑185

四、填埋工艺装备设计186

五、行政、生活管理区工程186

第五节填埋场的工艺设计187

一、填埋场的类型187

二、填埋工艺的确定原则187

三、填埋场的主体工程和辅助设施188

第六节填埋场的机械设备194

一、推土机195

二、挖掘机195

三、压实机196

四、铲运机197

五、起重机197

六、装载机198

七、运送机198

第七节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运行与管理199

一、填埋作业管理199

二、封场后的管理200

第五章建筑垃圾的管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204

**节 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204

一、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现状204

二、我国有关建筑垃圾的法律法规209

三、我国有关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的标准、规程及导则210

四、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现状及发展前景212

五、我国建筑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4

第二节日本建筑垃圾的管理215

一、日本建筑废弃物管理概况215

二、日本建筑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216

三、日本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217

第三节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建议218

一、建筑垃圾源头分类管理218

二、加强建筑废物回收利用和处置过程中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219

三、有计划地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219

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220

五、提高建筑垃圾排放收费标准220

六、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221

附录/222

附录Ⅰ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222

附录Ⅱ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导则(试行)224

附录Ⅲ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 134—2009)228

参考文献/234

 

 

  作者简介
王罗春,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1)教学:主讲本科生课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和研究生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2)获奖: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老港填埋场垃圾稳定化工程研究”。(3)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负责3项科研项目。

 


现代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低碳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基础设施升级与土地再利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资源约束日益紧张的背景下,现代城市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基础设施升级策略和前瞻性的土地再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低碳转型。本书聚焦于超越传统“建筑垃圾处理”范畴的宏大叙事,着眼于整个城市生命周期中的物质流动、能源效率和空间价值重塑。 第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与智能化升级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支撑现代城市运行的关键基础设施系统(如交通、水务、能源和信息网络)在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密度增加和技术迭代时的韧性挑战。我们不再将这些系统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 1.1 智慧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与数据驱动的维护: 探讨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和数字孪生技术如何应用于桥梁、隧道、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实时健康监测与预测性维护。重点分析如何通过优化能源消耗模型,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能效最大化,例如智能电网在城市层面的集成应用及其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 1.2 适应性设计与气候风险管理: 关注基础设施设计标准如何根据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进行动态调整。详细阐述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在城市防洪、降温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中的作用,例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系统的规划与效益评估,以及它们如何提升城市系统的内在弹性。 1.3 交通系统的人本化与低碳转型: 深入研究城市交通流动的优化,特别是从传统机动车主导模式向多模式、共享化和步行友好型系统的转变。内容包括高效公共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城市布局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整合资源,减少城市通勤的碳足迹。本书强调,基础设施升级的核心在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公平性。 第二部分:存量建筑的价值重塑与性能提升 本书将目光投向城市存量建筑,将其视为巨大的潜在资源库和性能提升的焦点。我们强调的不是对废弃物的简单回收,而是对现有建筑物质形态、空间布局和能耗性能的全面诊断与系统性改造。 2.1 深度能效改造(Deep Energy Retrofitting)的工程经济学: 系统分析既有商业和居住建筑进行大规模能效升级的技术路线图,包括围护结构的气密性提升、先进的供暖通风与空调(HVAC)系统替换,以及集成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地热)的方案设计。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的决策模型,用以评估深度改造的经济可行性和环境效益。 2.2 建筑的“可拆解性”与材料的循环利用设计前瞻: 探讨如何将“循环设计”理念应用于现有建筑的未来更新计划中。这涉及到对建筑构件的材料溯源、标准化设计,以及在不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的前提下,实现结构性部件的“即插即用”式替换与升级。重点分析了高价值材料(如特种钢材、高性能玻璃)在建筑生命周期结束前的“价值保留策略”。 2.3 空间功能复合化与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研究老旧工业区、闲置办公楼或特定功能建筑通过功能置换和内部结构优化,重新融入城市肌理的过程。本书详细阐述了法规松绑、产权整合以及社区参与在促进成功适应性再利用项目中的关键作用,旨在最大限度地延长现有建筑的使用寿命,避免早期拆除带来的物质和碳排放损失。 第三部分:城市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再造 本部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场地开发,将城市土地视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探讨如何通过生态工程手段恢复其功能,并创造新的公共价值。 3.1 棕地(Brownfield)的生态修复与高价值置换: 详细介绍复杂污染场地(如旧厂房、加油站)的风险评估、污染特征化,以及采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或物理化学稳定化技术的选择标准。本书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已修复的棕地转化为具有高生态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区域,如城市公园、雨水花园或混合用途社区。 3.2 海绵城市原理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深化: 深入阐述“海绵城市”理念在致密城市环境中的落地实施。内容包括对不同渗透能力地面的改造方案对比(如多孔沥青、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系统的设计参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水文基础设施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雨洪压力,而非仅仅关注单一的“渗透”功能。 3.3 城市土壤健康与城市农业的整合: 探讨在城市化过程中被压实、污染的土壤的恢复技术。分析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作为一种提升社区韧性和食物安全性的手段,如何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本书提供了一套评估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污染物安全阈值的实用指南,以确保城市公共空间的安全和生产力。 第四部分:循环经济驱动下的城市物质流管理创新 本部分从宏观的城市代谢角度审视物质流,关注如何通过系统性创新来减少对外部原材料的依赖,构建闭环的城市经济系统。 4.1 城市矿山理论与城市高价值元素的回收路径: 摒弃对低价值建筑废弃物的简单处理模式,转而聚焦于城市建筑存量中蕴含的高价值关键稀有金属、特种合金和先进复合材料。本书构建了从建筑拆解规划到材料分离、精炼再利用的工业生态链条模型,强调技术集成而非单一处理。 4.2 区域协同与工业共生网络构建: 分析如何打破单一企业或单一项目层面的循环限制,通过建立跨行业、跨地域的“工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网络,实现废弃物流的有效对接。例如,一个工业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个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优化整个区域的物质和能源效率。 4.3 政策工具箱与激励机制设计: 探讨地方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实践所能采用的创新性监管和激励措施。内容包括绿色采购标准(GPP)的制定、基于绩效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引入延伸生产者责任制(EPR)于建筑产品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基础设施工程师、环境政策制定者以及专注于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前沿且实用的指导框架,以应对21世纪城市发展带来的复杂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工业风的字体配上深沉的色调,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内容肯定扎实。我一直对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建筑行业里,产生的废弃物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本书的排版非常清晰,图文并茂,很多复杂的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都通过直观的图示展示出来,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纯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平衡。它没有一味地堆砌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把手的引导方式,把“垃圾”转化为“资源”的过程讲得透彻。尤其是关于不同类型建筑垃圾(比如混凝土、砖石、木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分析,以及后续如何针对性地进行破碎、筛分和化学处理,这些章节的逻辑性非常强,让人读起来感觉每一步都是水到渠成。这本书无疑为我们理解如何构建一个更绿色的建筑生命周期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知识框架。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对技术细节的精雕细琢。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大多会停留在宏观政策和理念层面,但《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的第二版明显走得更深。比如,书中详细对比了当前主流的几种资源化利用路径——从简单的再生骨料应用到更高级的化学建材合成,其间的能耗、成本控制和最终产品的性能指标都进行了严谨的量化分析。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差异化处理”的章节,它指出不同地区的建筑垃圾成分差异巨大,因此标准化处理方案往往会水土不服。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区域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根据当地的法规要求和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处理工艺的组合。这种注重实操层面的探讨,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让读者能够真正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落地这些技术。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经过反复打磨的工程指导手册,对于一线工程师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处理已经产生的垃圾”,更深入探讨了如何从源头上“减少”和“优化”建筑垃圾的产生。我个人特别赞赏其中关于“数字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评估(LCA)”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提及这些概念,而是阐述了如何将物联网技术和BIM模型集成到建筑废弃物的追踪管理中,实现从拆除到再利用的全过程可视化和可追溯性。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传统的固废处理领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当前行业面临的痛点——信息孤岛和效率低下。通过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的未来建筑废弃物管理蓝图。对于希望在传统行业中寻求创新突破的同行来说,这些章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路和切入点。

评分

作为一个关注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的从业者,这本书中关于环境工程评价的部分,可以说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需求点。很多处理技术看起来很完美,但一旦进入实际运行阶段,潜在的环境风险往往被低估。《建筑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在这一点上处理得极其审慎和负责任。它系统地梳理了从物料接收、破碎、储存到最终产品出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粉尘污染、噪声干扰以及渗滤液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指出了风险,还提供了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和监测标准,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标准作为佐证。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可信度。阅读这些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资源化过程都必须建立在对环境负责的基础之上,绝不能为了资源化而牺牲环境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工程师的务实性,读起来既能学到新知,又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完一种技术方案的优势后,紧接着就会分析其在现实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限制条件,比如设备维护的复杂性、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等等。这种“两面性”的分析方式非常成熟,它教会我们不要盲目追求“最优解”,而要在有限的资源和客观条件下寻找“最佳可行解”。尤其是关于填埋场的选址和总体设计部分的论述,考虑的因素之全面,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涵盖了地质水文、交通可达性、社会接受度等多个维度。全书的结构安排逻辑紧密,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翻过一页,对整个建筑垃圾处理的认知体系就向上提升了一层楼,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