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皮书系列 资产管理蓝皮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7
定价:98.00元
售价:75.5元,便宜22.5元,折扣77
作者: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郑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201097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新华书店,物流
本书在总结全年资产管理行业主要机构动态、主要业务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16年末至2017年初行业环境的变化。本书特别安排了数篇关于资管机构转型的专栏文章,分别从业务形态、产品形态、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架构等方面对资管机构转型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展现了课题组在行业变革关键时点的思考成果。本书全面覆盖2016年热点投向,涵盖房地产、PPP、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委外业务、消费信贷、新三板、REITs等重点投向一年来的业务开展情况。
新华书店,物流
郑智,男,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执行院长、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
张胜男,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沈修远,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是顺应大资管时代的需求,于2013年初成立的独立民间智库组织,其宗旨是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制度建设、投资者保护和市场繁荣。研究院秉承“开放式研究,思想众筹”的思路,组织资管行业有识之士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项目,研究院每年编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4年出版了首部信托投资者教育著作——《解码信托》。研究院每月编撰的内部参考读物《资管高层决策参考》在监管高层、资管机构高管中有精准、独到的决策影响力。研究院基于对资管业务、资管机构、资管人三个维度的深刻理解,通过组织一系列跨行业、跨层级的交流活动,致力于让参与者用短的时间“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认识到自己想认识的人”。研究院组织的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精英云集的行业盛会——中国资产管理峰会;“平等、私密、小众、接地气”的闭门圆桌会议——智信资管沙龙;集知识分享、人脉拓展、业务洽谈于一体的讲座活动——智信资管咖啡。研究院旗下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拥有粉丝近50万人。根植于蓬勃发展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正在迅速崛起,成为资管人“思想众筹”的民间智库、“O2O”的高效社交平台。
新华书店,物流
新华书店,物流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金融老兵,见证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跌宕起伏。《皮书系列 资产管理蓝皮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让我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它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记录了2017年这个承前启后的年份。书中对“大资管”概念的演进,以及各路监管机构在推动行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努力,都有着深刻的描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的分析。这不仅仅是一个业务模式的改变,更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一次深刻调整。报告详细阐述了这一转变对银行、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等各类机构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为了适应新环境所采取的策略。同时,书中也提及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吸引外资、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进展,这让我看到了行业走向成熟和国际化的步伐。虽然我不再直接参与市场,但通过这本书,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活力与韧性,为国家的金融改革发展感到欣慰。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我总是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我所投资的市场的底层逻辑。《皮书系列 资产管理蓝皮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7》这本书,虽然看上去更像是一本专业报告,但实际上,它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全貌。书中对2017年市场出现的几个关键事件的解读,比如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以及市场对新兴投资主题的反应,都帮助我理解了这些事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险管理以及合规经营的章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清晰地了解一个行业的风险点,以及其如何应对风险,对我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报告并没有夸大行业的成就,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比如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投资者教育的普及度等问题。这些诚实的分析,反而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信任。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跳出单一产品的视角,去理解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规划。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对其“皮书系列”这一响亮名头的信任,以及对“智信资产管”这个机构的兴趣。作为一个对行业报告的严谨性有着极高要求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干货”,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宏观描述。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在宏观数据的基础上,也注入了不少微观的观察和案例分析。它并没有停留在“大而全”的层面,而是试图通过具体的研究,展示不同类型资管产品(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计划等)在2017年的表现,以及它们所面临的细分挑战。我对书中关于“打破刚兑”以及投资者教育的章节印象深刻。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而教育的缺失往往是导致投资失误的重要原因。报告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各类机构在投资者教育方面的尝试的梳理,我觉得很有价值。此外,书中对国际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的介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比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独特性和发展潜力。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更多思考的维度,让我对行业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在资产管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对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趋势保持着高度关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观察窗口。翻阅《皮书系列 资产管理蓝皮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7》,我首先被其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报告不仅仅罗列了行业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勾勒出过去一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对监管政策的解读,特别是对资管新规出台前夕市场动态的捕捉,我觉得非常精准。它没有回避行业存在的问题,比如非标业务的压缩、净值化转型的压力,以及不同资管机构在应对这些变化时展现出的差异化策略。同时,报告也肯定了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新创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虽然是基于2017年的视角,但其中关于开放市场、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以及科技赋能资管等观点,至今看来仍具有启发性。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个复杂生态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起点。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金融市场充满好奇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行业发展脉络的资料。《皮书系列 资产管理蓝皮书: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7》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分析框架。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可能带来什么影响”。书中对2017年整个金融大环境的描绘,比如去杠杆、防风险等宏观政策导向,与资产管理行业的变迁紧密结合,体现了报告的系统性思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在不同业务条线上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的部分。例如,对于权益类、固收类以及另类投资等领域的分析,都给出了具体的行业数据和市场解读,这对于理解不同投资策略的有效性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对一些新兴的资产管理模式,如FOF(基金中的基金)和MOM(管理人中的管理人)等,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虽然在2017年这些模式还在发展初期,但报告的超前性已经显现。这本书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未来的行业发展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