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 | 作者 | 黄赜琳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 ISBN | 9787543228108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基于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和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事实出发,对两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协动性和持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本书根据两国实际经济周期的发展历程,比较研究中美两国的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形成机制、实证检验两国经济周期的敏感性和政策效应,进而对中国经济周期与政策的典型特征进行分析,解释特异性及其产生原因,考察中国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因素、土地财政以及宏观税负问题,*后对经济周期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并给出政策建议。本书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巩固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对外经济开放水平,特别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与决策研究水平。 |
| 作者简介 | |
| 黄赜琳,2005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年7月至今任职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2007年7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0-201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经济系访学进修。2013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尤其关注经济周期波动的前沿研究。主持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实际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波动》。以独立作者或作者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经研究》等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转载,并获得5项省部级学术论文奖。论文《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与税收政策效应》入选上海市社联2014-2015年度十大推介论文。 |
| 目录 | |
| 第1章 绪论 1.选题意义及国内研究进展 2.基本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事实 1.经济周期的划分与波动特征 2.国别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事实 3.区域视角下中国税收周期的特征事实 4.跨国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事实 第3章 中美两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形成机制 1.宏观调控政策与经济周期形成机理 2.美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形成机制 3.中国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形成机制 4.中美两国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评价 第4章 中美两国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检验与效应分析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让我对“周期”和“选择”这两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经济周期是自然发生的,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政策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塑造甚至改变周期的形态和长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技术进步视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变量,而是将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合作等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讨论两国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投入和发展时,我能明显感觉到两国在战略规划和执行力上的差异。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当下的数据,更体现在其对未来的前瞻性和对创新驱动力的培育能力上。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国家战略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从《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中,我看到了一个宏大命题下细腻而深刻的洞察。我一直认为,经济研究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很难真正打动人心的。这本书却做到了,它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具体的政策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两国贸易政策时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关税和贸易战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政策背后所牵扯到的产业结构、技术竞争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通过书中对不同产业在经济周期中受影响程度的比较,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两国会在某些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又会在另一些领域寻求合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的本质是人和社会的需求,而政策的选择,最终也要回归到如何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如何在发展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
评分读完《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看待宏观经济问题可以有如此多维度的角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美两国经济的“比拼”,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相似的经济困境面前,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会如何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最终的效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政策传导机制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降息了,经济就会好”,而是详细分析了利率传导到投资、消费,再到就业和通胀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些环节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堵点”和“畅点”。比如,在描述美国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和中国政府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时,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其中的关键差异。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牺牲和代价,而理解这些权衡,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素养的提升。
评分这本《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让我着实开了眼界,尤其是在理解两国经济体运行逻辑和政策制定思路方面。我一直对宏观经济学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会觉得理论脱离实际,或者案例分析不够深入。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和图表,而是将中美两国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表现,如扩张、衰退、复苏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历史数据,并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两国货币政策应对通胀和通缩的章节,国内的学术研究往往更侧重于理论模型,而这本书则通过大量的案例,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及近几年疫情冲击下的政策反应,来展现政策选择背后的权衡和博弈。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阐述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不同选择可能带来的长短期影响。对于我这种非经济专业出身但又想深入了解经济运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经济现象背后的驱动力,也对未来的经济走向有了更审慎的思考。
评分这本《中美经济周期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原来经济周期的波动并非不可捉摸,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而各国政府在应对这些规律时,又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智慧和策略。书中对于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两国在这一领域的政策差异,分析得尤为精彩。我一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与美国历史上几次房地产泡沫的对比,让我看到了其中的一些深层原因,以及两国在风险防范和监管方面的不同思路。同时,它也让我意识到,并非美国的模式就一定适合中国,反之亦然,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最佳路径。作者在分析政策时,还会穿插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比如某个重要会议的决策过程,或是某个关键人物的言论,这使得原本枯燥的经济分析变得生动有趣,更具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