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原书名:Liminal Thinking: Create the Change You Want by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
作者: (美)戴夫·格雷(Dave Gray)
译者: 孙思远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3980
上架时间:2018-4-13
出版日期:2018 年4月
开本:32开
版次:1-1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目录
赞誉
推荐序(理查德·索尔·沃尔曼)
序
引言
阈限思维是一门通过理解、塑造、重塑信念而创造改变的艺术。
一部分 信念塑造生活 / 1
这6个原理构成了信念的定义: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为什么是必需的,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强;为什么人们可以坚持他们的信念,即使这个信念是无法完成的,可能被淘汰,或者终被证明是无效的。它们是关于信念的信念。
原理1 信念是模型化的 / 2
信念看起来完美地代表了这个世界,但事实上,它们是穿行于复杂、多维且未知的现实世界的不完美模型。
原理2 信念是可以创造的 / 13
信念是通过运用被挑选出来的事实理论和基于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进而分层建造的。
原理3 信念创造共享世界 / 29
信念是我们用来创造一个共享世界的心理材料,所以我们可以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改变一个共享世界需要改变其内在的信念。
原理4 信念创造盲点 / 45
信念是思考的工具,为行动提供规则。但它们也可以创造人为的约束,使你看不到有效的可能性。
原理5 信念会保护它们自己 / 51
信念是无意识地为自我封闭的逻辑辩护的,即使在它们是无效的时候,也会维护它们自己,以保护个人的身份和自我价值。
原理6 信念与身份有关 / 62
管理信念,是其他信念的基础,是难改变的,因为它与个人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联系在了一起。你无法在不改变自己的情况下,改变你的管理信念。
第二部分
怎么做 / 73
这9个练习将帮助你减少对现实的曲解,设想可能性,并创造积极的改变。
练习1 假设你不是客观的 / 74
如果“你”是你想改变的系统的一部分,那“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练习2 清空你的杯子 / 81
不放弃旧的东西,你就不可能学习新的东西。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推迟判断。发生了什么?
练习3 创建安全空间 / 92
如果你不了解潜在的需求,那么其他事情就无关紧要了。只有在自己觉得安全、被尊重和被接受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分享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练习4 满足和验证 / 112
尽可能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出不同的可能性和不同的信念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如果你无法从一件事中获得它的意义,那么你一定错过了什么。
练习5 提问,建立联系 / 127
试着去理解人们的希望、梦想和挫折。探索社会制度,建立联系,创造新的机会。
练习6 打破常规 / 134
许多信念都嵌在惯性思维中。打破常规,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练习7 表现得像在现在的这一刻里 / 146
即使你不相信它们是真的,你也可以尝试相信。你所要做的就是表现得好像它们是真的,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你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就多做一些。
练习8 通过故事讲道理 / 156
如果你只是直接告诉别人一个新理念,而不是通过讲故事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用自己已经存在的惯性思维去理解这件事。所以说,宣传一个新的或者不一样的理念的好方式,是不告诉他们结论,而是讲述一个故事。
练习9 发展自己 / 165
如果你可以突破自我,实现改变,那你将会有更多机会达到你的目标。在改变世界前,你必须有改变自我的意愿。
又怎么了? / 181
附录 / 185
关于作者 / 191
↑折 叠
序言
推荐序
《阈限思维》是戴夫的新书。我说“新”,是因为他是如此多产,如此有活力,在思考和尝试理解上又是如此热情。读到这里,你一定要去看看他对“阈限”的定义。我也是一次听说这个词。他能想起用“阈限思维”来做标题,这让我既羡慕又嫉妒。
虽然,正文里肯定一开始就会介绍这个词,但在这里,我要引用他对这个词的定义,并以此作为序言的开头。
什么是阈限思维?“阈限”这个词有边界、途径和入口的意思。它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可它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很多时候,在思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我们处于这种含糊和模棱两可的状态中、一个折中的空间里。阈限思维也是心理学中敏捷性的表现,它能使你成功地实现思维转换;能让你拥有解读他人信念和需求的能力;还会让你形成不断评估、验证和改变思路的好习惯,让你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我们都认识事物的外观、事物的名称,它们仿佛是门把手,让我们更方便、更全面地学习和理解人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的奇特的“小教堂”,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把鼻子戳出去,刺激还没进来的人。邀请他们进入我们的领地,参观我们奇特的演出以及了解我们的个人定义。这些定义是关于如何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拥有一个更有趣、更多产、理解更全面的生活的。
这是一本必读书,因为它就像戴夫本人,对自己的信念充满了力量。他的整套理论系统是关于如何有意义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如何提出问题、探索可能性的。他用对话的形式将所有这些表达出来,并粘上了万能胶,从而形成了一个故事。
戴夫做得很棒,看起来他似乎做得很轻松。他的产出速度是我的10倍。戴夫真是强大得可怕,这点也反映在他的体型上,每次我们会面时,我都在仰视他。当我们坐下时,我以为我们几乎没什么两样了,我们住同一条街,是邻居,当然也是同乡,生活在同一座城、同一个国家。用明确的词去表达,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会告诉你物体之间的空间,教你去看你以往熟视无睹,从未真正理解的东西,教你穿越困境,摆脱糟糕的环境。
在我短得不能再短的灵魂伙伴名单上,有他。谢谢你听我闲扯,千万别错过他的这本书。
理查德·索尔·沃尔曼
2015年8月10日
于美国纽约波特
序
这本书怎么来的
如果人类想要生存并向更高层次迈进,那么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
多年前,还是高中生的我读了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叫《快速视觉化:快速将想法视觉化的新方法》,作者是科特·汉克斯。这也是我一次发现有人用把想法画出来的方式代替思考——后来,这也成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中心主题。这本书教会我,绘画并不只是展示现有想法的方法,同时也是考察、调查、思考和探索的手段。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放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重新翻开,我很高兴地发现这本书还如我20年前一次翻开时那般清楚、新鲜、引人入胜。?
心血来潮之下,我在谷歌上搜索作者,找到了他的网站,并给他发送了消息。消息很短:
你好,科特:
只想告诉你,你的书对我非常有启发,谢谢!
这本《阈限思维:改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真是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里,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害怕失败,总觉得改变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亲切且富有力量的方式,一点点地瓦解了我内心的壁垒。作者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教导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让我自己去体会,去发现原来思维的“阈限”并没有那么坚不可摧。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平时不自知的一些思维误区。比如,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但书中列举的“确认偏差”和“可得性启发”让我发现,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与之相悖的证据,或者因为某些鲜活的例子就轻易地判断全局。这种“自我欺骗”的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许多决定,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真实”,可能只是我们思维构建的“版本”。这种认识上的突破,比单纯的技巧指导更有震撼力,它触及到了改变的根本。
评分读完《阈限思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太懂我们普通人了!他没有卖弄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解读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改变”。我最欣赏的是书里关于“刻意练习”和“小步前进”的论述。我曾经尝试过很多次改变,但往往是激情满满地开始,然后因为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迅速放弃。这本书让我明白,改变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每一次对旧有模式的试探,都是在为新的可能性铺路。 书中提到的“可视化练习”和“情绪调节技巧”,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行动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困难,更是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通过书中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和管理这些情绪,不再让它们成为我前进的绊脚石。特别是“重新框定”的练习,让我发现原来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会完全不同。这种思维的灵活性,是我之前从未真正意识到的。它让我开始相信,即便是再困难的境遇,也总能找到一条出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寻找,去尝试。
评分我常常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仿佛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束缚着,难以实现突破。直到我翻开了《阈限思维》,才意识到这种束缚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我内心深处的“阈限”。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改变的无限可能性。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接地气的方式,指导我如何一步步地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目标设定”和“行动策略”的设计。作者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设定目标”,而是教你如何设定一个“可行性高、且能激发你内在动力”的目标。他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行动工具箱”,让你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执行。这种“量身定制”的改变方案,让我觉得不再孤军奋战,而是有了一个强大的后盾。读完这本书,我真的觉得,改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了正确的工具和思维方式。
评分《阈限思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改变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让我看见了那些隐藏在日常行为和想法背后的深层机制,也让我看见了自己被忽视的潜能。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太容易被外界影响的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信念系统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强大。它受到周遭环境、他人评价、甚至是我们自己无意识的“自我对话”的深刻影响。 书中关于“环境塑造”和“社交影响”的分析,让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有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改变,并非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并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支撑,甚至在无形中阻碍了我们的进步。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社交圈子,并思考如何去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改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个体层面的努力,而是看到了改变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阈限思维》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它预示着一种突破,一种超越。而阅读过程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向导,带领我穿越思维的迷雾。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些固定,习惯了按部就班,对任何可能打破现状的事情都抱有一种莫名的抗拒。这本书帮助我认识到,这种抗拒很多时候并非源于现实的限制,而是源于我们内心设定的“阈限”。 书中关于“信念重塑”的部分,尤其触动了我。我意识到,很多限制性的信念,比如“我能力不足”、“我注定失败”等等,并非客观事实,而是我自己为了保护自己而创造出来的“假想敌”。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和引导,让我开始质疑这些信念的真实性,并尝试用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信念来取代它们。这种内在的转变,比学习任何一项新技能都重要,因为它是所有改变的基石。我开始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