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达尔之后,电影被永久地改变了。这位法国-瑞士籍导演的影片从不会让人无动于衷,无论在影评界还是普通观众之中,他的顶礼膜拜者与极尽讥讽者总是旗鼓相当。
本书选取两部最佳入门影片:作为新浪潮“宣言”的《筋疲力尽》,和标志着戈达尔作品及1960年代法国电影巅峰的《轻蔑》。详尽分析导演在技术和风格上的选择的同时,关注其电影叙事、段落衔接、演员拍摄及台词引导上的独特方式。对于如何理解戈达尔,给予了极为有力的回答。
对于电影及其在艺术、政治和社会上的可能性感兴趣的读者,也将在本书中发现大量的宝贵信息和思路。
##已经嚼烂的东西没必要再写一本吧
评分##可算是见识了碰见一个糟糕的翻译 读一本书是有多费力 比戈达尔还要难理解...
评分##全书基本聚焦戈达尔“存在主义”时期的两部杰作。全方位阐述了这个时期他的艺术创作思想。基本可以破除国内电影教学的简陋总结。解构了他在弗里兹郎,莫拉维亚剧作改编下的当代性。在同时期安东尼奥尼,雷乃之外所做的现代主义尝试,时至今日都具备极大的探索价值。剧作对往常三段式情节的割裂重组,打开类型片新样式。对文化景观的并置暗喻塑造了植物性的宿命。用弗里兹郎的镜头嵌套上个人签名完成罗西里尼《意大利之旅》似的自我实现都能算是开创式的重复。这种多义的指涉完全突破了电影批评的范畴,直指艺术史论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这书也颠覆了我对戈达尔剪辑技法的认知,他的《精疲力尽》在最初就以为后期作品打下基本雏形框架。很多桥段更有指向“纯电影”的特质实在令人着迷!
评分##已经嚼烂的东西没必要再写一本吧
评分##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著名镜头是坐在轮椅上拍的,怪不得看的时候觉得角度那么低机位那么怪。《精疲力尽》的街道实景拍摄,加上对白中大量当年的俚语,说是1959年的巴黎风俗纪录片。《轻蔑》 逼格略高,电影情节忠于小说但内核整个被导演拿去狂塞私货,不拉片谁知道疙瘩尔想干嘛
评分##一直以来对戈达尔都不感冒,电影看不下去,评论也味同嚼蜡,此书专业性较强但硬着头皮看下去后稍微懂得了特吕佛所说的电影分戈达尔之前和戈达尔之后
评分##用“理解”写戈达尔就有点歪,反对理解。
评分##丰富多层次的阐释,以《精疲力尽》和《蔑视》串联起戈达尔创作的发展线索,同时旁逸斜出地展现了当时的影迷文化。自己看戈达尔时是绝不会按照“秒”来拖着看的,所以很多细节都被忽视了,但作者把对电影的阐释精细到了镜头组和持续时间的计算,分镜场景剧本内容与被切割的镜头组彼此呼应地进行解读,非常细腻。阐释的资料也很丰富,对主要演员(像茜宝和碧姬芭铎)的介绍不仅是传记式的,还涉及到当时电影美学中出现的独特的女性审美风潮,譬如茜宝代表的那种男性化的女人。对互文关系的介绍满足了我的需求,戈达尔的电影特色正在于突破电影程式本身,不断从文学、油画、招贴画等异质元素中借鉴与挪用,而他的拍摄风格恰恰印证了他的电影名:随心所欲。最后一章里出现《手册》的评论节选蛮惊喜,似乎是巴赞评论风格的翻版。要去接着莫拉维亚。
评分##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著名镜头是坐在轮椅上拍的,怪不得看的时候觉得角度那么低机位那么怪。《精疲力尽》的街道实景拍摄,加上对白中大量当年的俚语,说是1959年的巴黎风俗纪录片。《轻蔑》 逼格略高,电影情节忠于小说但内核整个被导演拿去狂塞私货,不拉片谁知道疙瘩尔想干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