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一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饱含着对时代图景的生动描绘与知识分子天下大同的崇高情怀,只是稍稍流水账了一些,不知在绝望下自我了断的茨威格若是能活到战后,看到联合国的建立与冷战帷幕落下,会对人类的未来作何感想呢?
评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以后就没有这么认真读过一本书!(作者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视角开挂得丧心病狂啊,时代剧中那些用作引线的虚构角色都不敢这样塑造吧!)
评分##太精彩了 果然还是传记和回忆录最对我的胃口了 非虚构的故事总是更让我着迷 从对19世纪末欧洲人文艺术环境的向往再到一战到二战间作为作家的真实的历史见证都让我摘不下眼来 更有趣的是从茨威格广泛的艺术社交圈还能窥见很多那个年代的诗人作家画家学者政治家的小八卦,像他对里尔克的描述就让时常让我想到韦斯少爷 还有能这本回忆录中能让你看到作为作家译者学者艺术家收藏家欧洲人世界公民所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感,还有能看到很多关于我感兴趣的犹太民族文化的内容 看完本书后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他在书中曾说的 一次冒险好过平淡的一生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 战争与和平 兴盛与衰亡 才算是真正的活过
评分##茨威格说,护照和护照上的印章是一种羞耻,我们不能让民族主义剥夺行走世界的自由。他认为教育应该强调各民族的相同点而非其矛盾,正是这些无伤大雅的矛盾却一点点撕开成为种族歧视的裂痕。当然,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人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是读懂一些人或事件的前提。
评分##好像他要表达的我刚好能读懂 他交往的人刚好我都感兴趣 他怀念的那个欧洲是他的青年时代 是黄金时代之前的黄金时代 然而当他长大成熟 世界好像一下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当流亡到世界尽头 再无路可去的时候 死也许是他内心最平静的选择 那里是最安全的地方 就停留在这里吧 一切都不能更少了 没有什么可被剥夺了 记忆都在这本书里了 身边也只剩下一个人 真的没有什么可以给这个世界了
评分##“我们命该遇到这个时代。”假如真是如此,上天真是跟茨威格这一辈人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从欧洲的文化中生长起来又笃信欧洲文化的人,在自然科学的飞跃中又瞥见了人性的微光的人,对世界公民的概念最先抱有期待,最后作为被摧毁的理想主义者而死去。他们同时赶上了最大的希望和可以有的最彻底的希望的毁灭。讲战后奥地利的那段真真是太好了。没有煤气灯所以摸黑去剧院的人,大幕拉开时因为把每一次演出都当成最后一次而格外动情的艺术家,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所谓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是那个逝去的昨日的世界留给我们最后致意
评分##茨威格说,护照和护照上的印章是一种羞耻,我们不能让民族主义剥夺行走世界的自由。他认为教育应该强调各民族的相同点而非其矛盾,正是这些无伤大雅的矛盾却一点点撕开成为种族歧视的裂痕。当然,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人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是读懂一些人或事件的前提。
评分##【2019年已读13本】正文+译后记可以完整的勾勒出茨威格的一生,未经历战争前的校园和成年后广泛的交友圈这里作家的笔调是轻松愉悦的,青年时代的文艺环境应该也是他文学生涯顺利的原因之一。而后他不幸的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转而远离故土,一战逃到瑞士,并在短暂的战后和平之后又经历二战。他本人自始至终都是反对战争,他心中没有任何国籍与种族的偏见。生平没有看到二战结束,而且在晚年还在战争恐慌之后是最大的遗憾了。
评分##感觉自己在这几天跟着茨威格走过了那几十年辉煌、衰落、惶恐、茫然、勇敢、坚韧的欧洲,苦涩透过文字传递出来,人文精神是不灭的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