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蚊媒病毒传染病
定价:49.00元
作者:李禾 吕沁风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3081518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李禾、吕沁风主编的《蚊媒病毒传染病》介绍了一组由蚊虫为传播媒介而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有黄热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尼罗热、裂谷热等。蚊媒病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大多为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头痛、肌肉痛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血等,甚至可致死。
本书旨在为从事传染病防治的基层一线检疫人员、医务人员及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书中对几种较常见的蚊媒传染病的起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治疗以及监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帮助医务工作人员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从而能够尽早控制疫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内容提要
李禾、吕沁风主编的《蚊媒病毒传染病》介绍了一组由蚊虫为传播媒介而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有黄热病、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尼罗热、裂谷热等。蚊媒病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大多为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头痛、肌肉痛等,严重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血等,甚至可致死。
本书旨在为从事传染病防治的基层一线检疫人员、医务人员及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书中对几种较常见的蚊媒传染病的起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治疗以及监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帮助医务工作人员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从而能够尽早控制疫情,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目录
章 黄热病
节 黄热病的概述
一、背景概论
二、黄热病毒
三、黄热病的流行
第二节 黄热病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
三、鉴别诊断
第三节 黄热病的实验室检测
一、样品采集
二、样品的保存
三、样品的运送
四、样品的接收
五、实验室检测
第四节 黄热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一般治疗
三、对症治疗
四、并发症治疗
五、预后
第五节 黄热病的监测和预警
一、黄热病的监测
二、黄热病监测内容
三、黄热病监测相关标准
四、黄热病的预警
五、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简介
第六节 黄热病的预防
一、黄热病疫苗
二、黄热病疫苗接种的对象
三、黄热病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四、黄热病疫苗的不良反应
五、黄热病疫苗所致不良反应具体案例
六、黄热病疫苗接种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危险性因素
七、黄热病疫苗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七节 黄热病的口岸检疫
一、我国卫生检疫的历史
二、我国的黄热病卫生检疫防控历史
三、我国的黄热病卫生检疫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登革热
节 登革热的概述
一、登革热的命名
二、登革热的流行史
三、登革热的危害
四、登革热的分布
第二节 登革热的诊断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第三节 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
一、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
二、血清学检测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第四节 登革热的治疗
一、普通登革热治疗
二、重症患者治疗
第五节 登革热的监测和控制
一、登革热病例监测
二、传播媒介的监测和控制
第六节 疫苗
一、减毒活疫苗
二、嵌合疫苗
三、DNA疫苗
第七节 登革热的口岸防疫
一、口岸登革热检疫的监测对象
二、疫情监测
三、疫情信息收集
四、疫情报告
五、预警与预防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病原学
一、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二、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三、病毒毒力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
一、流行特征
二、流行模式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诊断
一、乙型脑炎病理变化
二、乙型脑炎临床表现
三、乙型脑炎实验室检查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预后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监测
一、监测目的
二、监测报告工作机制
三、监测病例定义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第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口岸防控
一、卫生检疫口岸的防控流程
二、乙型脑炎防控挑战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孔肯雅热
节 基孔肯雅热的历史
一、基孔肯雅病毒
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史
第二节 基孔肯雅热的诊断
一、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标准
第三节 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
一、样品采集
二、实验室检测
第四节 基孔肯雅热的治疗
第五节 基孔肯雅热的监测、预防与控制
一、监测
二、基孔肯雅热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西尼罗热
节 西尼罗热的概述
第二节 病原学
一、WNV的生物学特性
二、致病机制
三、培养特性
四、抗原性
第三节 西尼罗热的流行
一、西尼罗热的流行史
二、西尼罗热的传播途径
第四节 西尼罗热的实验室检测
一、血清学检测
二、病毒的分离鉴定
三、核酸诊断
第五节 西尼罗热的防治
一、临床表现
二、临床治疗
三、预防接种
第六节 西尼罗热的预警及防控
一、风险分析
二、口岸防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裂谷热
节 裂谷热概述
一、裂谷热病毒
二、裂谷热的致病性
第二节 裂谷热的流行史
一、裂谷热的流行史
二、裂谷热的流行分型
三、裂谷热的流行分布
第三节 裂谷热的诊断
一、裂谷热的病原学
二、裂谷热的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第四节 裂谷热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
一、临床诊断
二、实验室一般诊断
三、实验室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
四、诊断依据
五、鉴别诊断
第五节 裂谷热的防治
一、治疗原则
二、预防措施
第六节 裂谷热的口岸检疫
一、我国国境口岸加强对裂谷热早期预警的措施
二、利用遥感探测技术建立裂谷热预测的气候模型
三、裂谷热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七节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Colti病毒
节 Colti病毒的历史
一、Colti病毒
二、Colti病毒的流行史
第二节 Colti病毒的诊断
一、Colti病毒的病原学
二、Colti病毒的流行病学
三、Colti病毒感染的病理学
四、C0lti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五、Colti病毒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
六、Colti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第三节 Colti病毒的防治
一、治疗原则
二、预防措施
第四节 Colti病毒的口岸检疫
第五节 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Zika病毒
节 Zika病毒的历史
一、Zika病毒的命名及起源
二、Zika病毒的基因组学
三、Zika病毒的致病性
四、Zika病毒的流行史
五、Zika病毒的流行分型
六、Zika病毒的流行分布
第二节 Zika病毒的诊断
一、Zika病毒的病原学
二、Zika病毒的流行病学
三、Zika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四、Zika病毒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
五、Zika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第三节 Zika病毒的防治
第四节 总结
参考文献
学术名词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书店里随便浏览,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关于“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著作。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觉得这个话题很有现实意义。翻开后,我发现这本书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传染病,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传染病的传播规律和防控策略。作者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讲起,详细阐述了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并结合大量的历史案例和近年来的实际数据,对这些环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疾病监测”和“风险评估”部分的讲解,让我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运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如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并提供了很多案例来解释这些方法的应用。让我感到很有启发的是,作者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传染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比如贫困、人口流动、卫生习惯等,这些因素是如何与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疾病的流行态势。虽然有些统计学的概念对我来说略显复杂,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传染病是如何在人群中传播,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评分最近闲来无事,翻阅了一本关于“生物安全与病原体防控”的专业书籍。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病毒的威力以及人类在与之抗争中的努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详细介绍了各种高致病性病原体的特性,包括它们的遗传物质、复制机制以及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物武器”的章节所震撼,了解了病原体是如何可能被利用作为攻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在阻止此类事件发生方面所做的努力。书中还重点阐述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标准、管理规范以及应急预案,让我看到了在极端情况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科学研究人员和公众的安全。对于“病原体监测与预警系统”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了解了如何通过全球合作,实时追踪可能出现的病原体威胁,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这本书的语言比较严谨,技术性较强,但其中的案例分析和风险评估部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在复杂的全球化时代,生物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参与。
评分我近期读了一本关于“寄生虫学”的科普读物。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对寄生虫的认知。一直以来,我对寄生虫的印象都比较负面,认为它们只是会引起疾病的讨厌生物。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更为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展现了寄生虫在自然界中扮演的多样角色。书中首先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寄生虫,从简单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到复杂的蠕虫,再到节肢动物,它们在形态、生活史和致病机制上都有着惊人的差异。我特别着迷于作者对寄生虫“生活史”的描述,有些寄生虫为了完成其生命周期,需要寄生在多种不同的宿主之间,这种复杂的“生存策略”让人惊叹。书中还探讨了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看似“敌对”实则复杂的“共生”关系,有些寄生虫甚至能够影响宿主的行为,以达到自身繁衍的目的,这让我感到既惊悚又佩服。此外,这本书还涉及了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一些非常前沿的研究进展,比如利用寄生虫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寄生虫免疫疗法”,这让我对寄生虫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们不再仅仅是威胁,也是生命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为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讲述“热带病与媒介传播”的图书,内容相当丰富且贴近现实。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疾病本身的介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疾病传播的“载体”——那些在热带地区活动的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作者详细介绍了蚊子、蜱虫、沙蝇等媒介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和传播能力,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多种传染病的“代名词”。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书中关于“媒介控制策略”的讨论,从传统的喷洒杀虫剂,到现代的基因编辑技术,展现了人类为了遏制疾病传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热带病流行格局的影响,让我了解到这些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科学的知识,更传递了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热带地区,以及在那里发生的,可能随时蔓延到世界的健康危机。它让我认识到,在疾病面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他人的健康,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病原微生物学”的书,虽然不是我平常阅读的类型,但出于对科学的好奇心,我还是翻看了几页。书中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各种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遗传变异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微生物的分类方法,从宏观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到微观的基因测序,都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梳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微生物生态学”的部分很感兴趣,了解了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比如土壤中的细菌如何分解有机物,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像是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染色法等,虽然我不太可能亲自操作,但能从文字中感受到科学家们探索微生物世界的严谨与智慧,也算是一种知识的拓展。这本书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微生物在工业、农业以及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案例,比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食品、药物,或者用于污水处理等,让我看到了微生物的另一面——它们不仅是病原体,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