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思维的骗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经济心理法则 | ||
| 作者: | (韩)金钟善 | 开本: | |
| YJ: | 35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7-01 |
| 书号: | 9787122279484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前言 / 1
D一章背叛你的其实正是你自己
控制错觉 / 2
无论尝试多少次都不能赌赢的原因
知识错觉 / 6
信息与判断能力的悖论
自负 / 9
背叛你的其实正是你自己
便利直觉 / 13
常听到的事情自身发生频率会越高?
注意效应 / 17
将“熟悉”误以为“了解”是十分危险的
证实性偏差 / 21
只看我想看到的!
后视偏差 / 25
一开始我J知道会这样!
D二章自己困住了自己
表征直觉推理 / 32
投资者们为何对近期收益率较高的基金趋之若鹜?
锚定效应与不充分调整(一) / 36
BJ销售与冲动购买的关系
锚定效应与不充分调整(二) / 40
待售楼盘降价的陷阱
框架效应(一) / 45
自己选择的框架困住了自己
框架效应(二) / 50
价格提示中隐藏的陷阱
框架效应(三) / 54
提高家庭用电价格J能阻止大规模停电现象的出现吗?
“每天仅需5元”战略 / 57
用一包口香糖的价钱……
D三章在不想蒙受任何损失的想法产生时你便已经中了圈套
前景理论(一) / 62
比起效用更重视价值
前景理论(二) / 68
在不想蒙受任何损失的想法产生时你便已经中了圈套
损失规避 / 72
为什么房价下跌时人们却坚持不卖房呢?
沉没成本谬误 / 77
因为考虑到成本……
心理账户(一) / 8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损益账户
心理账户(二) / 87
折上折是诱惑消费者Z常见的营销策略
心理账户(三) / 90
投资者宁愿承受更大损失也不愿清仓的理由
后悔理论 / 93
人们更愿意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案而不是理性的ZJ方案
禀赋效应(一) / 98
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价格争议的理由
禀赋效应(二) / 103
体验式营销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维持现状偏差 / 106
不愿意售出房产的原因
D四章你每天都在被骗
货币错觉 / 110
不能为涨工资而窃喜的理由
从众行为 / 114
如果不想被冒牌专家骗得团团转……
偏好逆转 / 119
你的选择随时会改变
情景效应 / 123
警惕固有观念的陷阱
吸引效应(一) / 127
主推产品和诱饵产品的相互关系
吸引效应(二) / 131
VVIP营销策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妥协效应(一) / 135
中等商品Z受欢迎的理由
妥协效应(二) / 139
中间Z安全?其实不然!
分类效应 / 142
先发制人更为有利的原因
晕轮效应 / 144
印有卡通人物的零食销量更好的理由
1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 147
Z初与Z后更有利
阿希效应 / 151
其他人都说“对”的时候,你也会说“对”!
自我调节焦点理论 / 154
保障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哪一种更有吸引力?
鼠目寸光的决策 / 159
只看重眼前小利
启动效应 / 161
免费优惠券不免费的理由
免费午餐效应 / 164
启动效应的光与影
未来贴现效应 / 167
JRZJ选择不能称为明日ZJ选择的原因
D五章正是你深信无疑的常识背叛了你
凭借技术性分析便能在股市投资上获得成功吗? / 172
胜或败,证券投资组合有效吗? / 178
为什么经济越是低迷的时候,投资者们J越无视价值
投资战略呢? / 182
零散股交易也能赚钱吗? / 184
季节性异常现象与投资的关系 / 188
房地产政策忽冷忽热的理由 / 194
税收争夺战,孰赢孰败? / 197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金钱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理性地做出各种财务决策,但读完《经济心理学:日常生活的操控法则》后,我才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揭示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经济心理“陷阱”所误导。比如,书中提到的“锚定效应”,我以前购物时就经常中招。看到一个原价很高的商品,即使打折后价格依然不菲,但我总觉得“划算”,仿佛占了便宜,结果买回一堆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还有“损失厌恶”,为了避免微小的损失,我们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这种心理在投资理财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我曾因为害怕一点点的浮亏,过早地卖出了非常有潜力的股票,结果错失了更大的收益。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投资行为,甚至包括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小算计”。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化的洞察,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带着一丝“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这些法则应用到我的生活中,看看能否真正摆脱这些无形的束缚,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对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但《思维的骗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经济心理法则》做到了。它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无数次不自知的“犯傻”时刻。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但又充满了人情味。我特别欣赏他对“安慰剂效应”的解读,不仅用在医学上,更延展到我们在购买商品时,仅仅因为一个“品牌”或者一个“包装”,就赋予了它更高的价值,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的自我安慰。而“认知失调”的部分,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即使面对事实也固执己见。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非真的理性思考,而是被各种心理“捷径”牵引着。它不是要让你变得冷酷无情,而是让你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思维的局限性,从而能够做出更具弹性和智慧的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更是关于人性的深刻洞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得到了一次全面的“升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些不以为然。毕竟,“经济心理学”听起来有些高深,我担心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然而,《思维的骗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经济心理法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非常轻松幽默,将一些看似深奥的心理学原理,用极其贴近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了阐释。比如,关于“稀缺性原理”的讲解,我立刻想到了商场里那些“限量发售”、“最后一天”的促销活动,它们是如何精准地抓住我们“怕错过”的心理。还有“互惠原则”,我这才意识到,为什么有时候接受了别人一个小小的恩惠,自己就会觉得欠了对方一个人情,并愿意回报更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行为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逻辑,也让我对自己的许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在与你娓娓道来,分享着生活中的各种“小智慧”。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更了解自己、更了解他人,以及想要做出更聪明决策的人。
评分这本书真的带给我太多惊喜!《思维的骗局:支配日常生活的经济心理法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用经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了深度剖析。我尤其被“框架效应”所震撼,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表达方式,竟然能够带来截然不同的决策结果。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构建出来的。书中的“承诺与一致性”原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旦我们做出某个承诺,就会倾向于遵守,即使后来发现这个承诺并不那么理想。这种心理机制既带来了稳定,也可能束缚了我们的自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心理学名词,而是将它们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场景中,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感同身受。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实际上却是在遵循着某些固定的心理模式。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识别这些模式,并有意识地去挑战它们,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更自主、更符合自己真实意愿的决定。
评分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拿起这本书的,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完全被它吸引住了。作者在《思维的骗局:日常生活的经济心理法则》中,深入剖析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将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决策背后的微妙驱动力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禀赋效应”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产生过高的估值,即使它们在客观市场上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如何珍视那些已经过时的电子产品,即使它们早已形同鸡肋,却舍不得丢弃。还有“群体思维”的讨论,也让我反思了不少。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话题突然爆火,大家纷纷跟风,而很少去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真实性或者意义。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思维的骗局”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这本书不只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来识别和应对这些心理陷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看透这个充满经济诱惑和心理暗示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