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许姬传, 中华书局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许姬传,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姬传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许姬传
  • 清史
  • 晚清
  • 回忆录
  • 中华书局
  • 社会生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知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4281
商品编码:2686104067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1-01

具体描述

欢迎选购,购买前务必联系客服或者来电咨询!call:15835078063

基本信息

书名: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

定价:36.00元

作者:许姬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101004281

字数:230000

页码:289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一书,包括《戊戌变法侧记》、《谭鑫培的艺术道路》及《梅边琐记》三部分内容,记载了作者目见耳闻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总结了谭鑫培的艺术成就,记录了京剧舞台艺术的发展演变及解放初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作者信手写来,却又极具生活气息。
本书初版于1985年。此次再版,对初版又进行了认真的整理修订。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将原书由竖排改为横排。因为集合了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在体例、格式上各有不同,此次整理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版式的统一。此外,还订正了原书中的个别错漏,适当改定了标点。原书中的一些图片,限于当时的印刷水平,较为模糊,此次作了适当调整,并以插图的形式补充了一些相关图片,以丰富内容。特此说明。

目录


前言
戊戌变法侧记——徐仅叟传略
 徐氏家世
 徐致靖折保康梁谭黄张的经过
 康有为与保国会
 徐致靖密保袁世凯的悔恨
 狱中生活
 徐仁铸《颁发湘士诫条》的卓识
  附:徐振柴的经历
《孤臣吟》书后
徐致靖死刑改判绞监候的实况
庚子后徐家二三事
不愿做遗老谱写《懊恼歌》
  附:《春农曲》
 徐仅叟对昆曲的造诣
 附:《柳毅传书》和《楚凤烈》
 徐仅叟谈《红楼梦》
 劫后重逢抱头痛哭
  附:李岳瑞评光绪帝
 京剧与清官的关系
 
 慈禧骂光绪是夜猫子
 溥侗、载涛精通戏曲表演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小凤仙口述蔡锷脱险的经过
  附:关于蔡松坡历史点滴
 戊戌维新党人参与倒袁
 康有为西湖听昆曲
 函劝康有为不要参加宣统复辟
 附录:《凌霄汉阁自白》
谭鑫培传略
谭鑫培的艺术道路
升平署的职权
  附一:孙菊仙的表演艺术及其他
  附二:汪桂芬二三事
谭派的影响
少年时坎坷遭遇奋发自强
程长庚识拔是转折点
陈彦衡对谭鑫培的评价
陈彦衡与谭鑫培的龃龉
  附一:一桩扶危济困的故事
  附二:梅兰芳和谭鑫培次合演
谭鑫培的影片、蜡筒、唱片
我从陈彦衡学谭派唱腔
我和几位名琴师的往还
为我登台伴奏的两位琴师
唱戏与教戏的矛盾——徐兰沅对谭鑫培的评价
谭富英论谭鑫培
精雕细刻的《空城计》——人帖与出帖
诸葛武侯弹琴退仲达论
  附:有关《空城计》《杨家将》《霸王别姬》的几点考证
京剧从竞争比较中提高
 徐仁镜与谭鑫培斗蛐蛐
梅边锁记

作者介绍


许姬传(1900—1990) 祖籍浙江海宁,生于苏州,出身书香世家。戏剧家、京剧史论家、梅派艺术研究专家。 许姬传自幼跟随外祖读书习曲,诗书曲画都颇为精通。自三十年代初起,许姬传与梅兰芳合作,主要承担文墨工作,协助梅兰芳改编剧本,为梅兰芳记录整理了《

文摘


序言



《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以晚明至清初为例》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汉唐文史 定价: 98.00 元 ISBN: 978-7-80715-987-3 --- 内容简介: 《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以晚明至清初为例》是一部深度探究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脉络、情感纠葛与社会实践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以往仅关注特定流派或个别名家的研究范式,力图构建一个更为宏大且细腻的士人精神图景,旨在揭示在剧烈社会动荡中,这一群体如何认知世界、处理危机,并最终完成自我身份的重塑。 本书的研究时段横跨明朝末年鼎盛期的思想激荡与清朝初年政权更迭后的文化重构,核心关注点在于:在“天命”转移的历史关口,士人的“忠君”观念、对“道统”的坚守、以及在“出仕”与“隐逸”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结构。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面向: 第一部分:晚明思潮的激荡与士人的“主体性”觉醒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晚明时期阳明心学余绪的扩散,以及李贽“童心说”对传统伦理纲常带来的冲击。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批评论著、文集序跋,指出士人不再满足于僵化的理学框架,开始将关注点转向个体生命体验和良知本体。然而,这种主体性的觉醒并非全然是积极的解放,它同时带来了强烈的焦虑感——当旧的道德约束减弱时,如何安顿日益膨胀的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重点分析了“尚奇”、“任侠”等社会风气对士人风貌的影响,并详细梳理了晚明士人在文学、艺术领域对“真情”的追求如何转化为一种对抗僵化政治环境的隐秘武器。 第二部分:天崩地裂:国家认同的危机与士人的身份重塑 清军入关是本书讨论的转折点。本部分聚焦于易代之变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剧烈冲击。作者细致考察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士人的应对策略:或选择殉国、或毅然降清、或坚守故土而闭门读书。 研究深入到“气节”观念的重新定义。 在传统的忠君观念受到挑战时,士人如何将“忠”的指向从具体的“君”转移到抽象的“道”和“华夏文化”之上?本书通过对大量誓词、祭文及私家日记的考证,描摹了那些在民族与政权之间徘徊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煎熬,揭示了“气节”如何从一种道德规范,演变为一种自我精神救赎的途径。 第三部分:隐逸的哲学:山水田园与精神的避难所 在政治高压之下,“隐逸”成为许多士人的必然选择。本部分探讨了清初的隐逸现象,将其视为一种消极的反抗和精神的退守。这并非简单的归隐山林,而是建构起一个可以抵抗外部世界侵蚀的“内在宇宙”。 作者考察了园林艺术、山水诗词在这一时期的特殊功能。园林不再仅仅是审美空间,而是士人精心雕琢的、象征着“不受王化”的政治寓言。通过对魏晋以来隐逸传统的梳理,本书论证了清初士人对山水田园的偏爱,实则是在文化形态上对逝去王朝的一种无声祭奠。 第四部分:学问的转向:从“致良知”到“实学”的路径 面对“江山已改,人事依旧”的现实,士人对学问的功用进行了深刻反思。本书深入探讨了“实学”思潮的兴起及其在清初的深化。八股取士虽然依旧,但知识分子对经世致用的呼声日益高涨。 重点分析了考据学、朴学在这一时期的勃兴,不仅仅将其视为学术方法上的进步,更看作是士人对玄思的摒弃和对“可见之物”的执着。 这种转向,一方面是出于对明代空谈误国的警惕,另一方面也是在动荡之后,寻求一种可以建立新秩序的可靠知识基础的努力。 第五部分: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重任 本书最后部分聚焦于士人对文化传承的集体意识。在王朝更迭中,文化典籍的保护成为士人最紧迫的使命之一。本书详述了藏书家、刻书家在清初的活动,阐释了他们如何通过辑佚、校勘、刻印,将文化记忆固化下来,寄希望于后世。 结论指出,明清之际的士人,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幻灭之后,将“文化保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中最为坚固的一环。 他们用自己的学问与隐忍,为清代中后期的文化复兴埋下了伏笔。 --- 专家推荐: “李明德教授的这部著作,以深厚的史料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地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它不仅是对思想史的梳理,更是对一群‘在历史断裂中求生’的知识分子精神肖像的精妙描摹。阅读此书,如同在迷雾中观察那些坚守与妥协交织的人性光辉。” —— 张宏远 教授(清史研究所) “本书的结构严谨,论证细致,尤其对‘气节’与‘隐逸’观念的辨析,极具启发性。它为我们理解清初的文化心理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有助于我们摆脱传统‘忠奸’二元对立的简单叙事。” —— 王宜琳 博士(文学与文化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掩卷之余,心中涌动着一股复杂的情感。翻开这本书,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的往事之门,许姬传老先生以他特有的温厚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时代画卷。字里行间,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更多的是寻常百姓家的喜怒哀乐,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他记述的那些人物,那些事件,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我特别喜欢他描写童年时光的那些片段,那些纯真的玩乐,那些朴素的食物,那些邻里之间的情谊,都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矫揉造作,只是将他一生所经历、所见闻、所思所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他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每一个词语都恰如其分,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深深地触动人心。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一本书,不如说是与一位老人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心灵的交流。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智慧,他的豁达,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对过往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传记,它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经历的回顾,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变迁史的百科全书。许姬传老先生的视角是独特的,他并非身居高位,而是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以一种极其细腻和真诚的笔触,记录了他所经历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不偏不倚,不夸大其词,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梳理和反思。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各界名流还是寻常百姓,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让我们得以看到历史洪流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书中对社会风貌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从衣食住行的细节,到人际交往的模式,都充满了时代印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历了那个时代的变迁。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终于读完了《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书。许姬传先生以其漫长的人生阅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从古至今的变迁。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历史写成冰冷的大事件,而是将历史融化在个人生活点滴之中。读到书中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社会百态的记述,总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生活哲理的阐述,都显得尤为深刻。他对待生活的那种豁达和乐观,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总能找到积极的一面,这种精神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尤其喜欢他描述的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师生情,都写得真挚而动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性的珍视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他的人生经验告诉我,如何去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去体会生命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教科书,它教会我如何以更平和、更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去拥抱未来。”

评分

“《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是一部让我爱不释手的作品。作者许姬传先生的笔触细腻而生动,将他漫长人生中的点点滴滴,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出来。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个人经历到社会变迁,从历史事件到人文风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非常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在他的笔下却充满了故事感和画面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他对于那些历史人物的描绘,也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介绍,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成长。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生活的坚韧与智慧,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也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尊严。许姬传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让我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经历所打动,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评分

“阅读《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仿佛与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许姬传先生以其七十年的人生积淀,为我们铺陈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书中的内容,绝非简单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能跳出宏大叙事的窠臼,从更微观、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审视,从而揭示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我被他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所吸引,他们有血有肉,有悲有喜,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前行,他们的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书中对于社会变迁的描绘,也极具历史厚重感,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轨迹,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更重要的是,许姬传先生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平和、豁达的人生哲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他教会我,即使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也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感恩的心。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人生指南,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未来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