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审美现代性批判
定价:28.00元
作者:周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5-03-01
ISBN:9787100042833
字数:
页码:5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现代性是当代思想界的热点问题,它关涉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本书确立了一个批判性的视野,从现代性的问题史入手,以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来解析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和冲突,进而提供了一种理解现代性复杂性的路径。作者认为,审美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它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的对抗构成了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性,由此塑造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独特面貌。
目录
导 言
章 现代性的问题史
一、为何思考现代性
二、现代性的问题史
1、现代性问题史的发轫期
2.现代性问题史的转折期
3.现代性问题史的反思期
三、现代性与中国本土问题意识
第二章 现代性概念:从总体性到地方性
一、作为总体性概念的现代性
二、作为地方性概念的现代性
三、从文化现代性到审美现代性
第三章 公共领域和艺术界
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建构
二、艺术界的社会体制
三、艺术界的内在结构
四、艺术界的行动者
第四章 从分化到冲突
一、现代性与分化
二、作为分化产物的审美现代性
三、从分化到冲突
第五章 现代性的张力
一、现代性的张力:历史的根据
二、现代性的张力:逻辑的根据
三、从同源到对抗
第六章 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
一、审美的“救赎”
二、拒绝“平庸”
三、对歧义的宽容
四、审美的反思性
第七章 美学的二元范畴结构
一、历史范畴
1.“素朴的”和“感伤的”
2.“古典的”和“浪漫的”
3.再现与表现
4.“韵味”与“震惊”
5.“可读的”与“可写的”
6.他律与自律
二、逻辑范畴
1.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
2.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3.价值理性与目的理性
4.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第八章 审美现代性与艺术自律性
一、艺术的命名与美学的命名
二、艺术自律性的理论谱系
三、自律性的社会学动因
第九章 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
一、审美现代性的三个矛盾命题
二、否定与肯定
三、精英与民粹
四、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第十章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一、现代与后现代:区别与联系
二、两种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真义
三、先锋派与两种后现代主义
四、审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第十一章 从现代到后现代:分化与去分化
一、现代主义与分化
1.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2.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的分化
3.精英与大众的分化
4.艺术自身的分化
附录:现代绘画的空间观念
二、后现代主义与去分化
1.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消失
2.艺术内部界限的消失
3.雅俗界限的消失
4.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消失
第十二章 审美话语及其表意实践
一、话语实践与现代性
二、话语的历史类型学
三、表意范式与审美形态学
四、从古典到现代和后现代
五、表意实践的审美现代性意义
第十三章 艺术与日常生活
一、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的日常生活
二、日常生活的感性颠覆
三、日常生活的乌托邦
四、否定日常生活的现代艺术
1.生活模仿艺术
2.“陌生化”
3.间离效果
4.“非人化”
5.艺术的纯粹性
6.震惊的美学
7.语言的约定性和经验的人为性
五、回到日常生活的后现代主义
第十四章 现代性与知识分子谱系学
一、现代性与知识分子的起源
二、启蒙与革命的知识分子
三、技术官僚型知识分子
四、批判型知识分子
第十五章 想象的身份
一、“自由飘浮的”
二、“有机的”
三、“新阶级”
四、“业余者”
五、“专家”
六、从“立法者”到“阐释者”
七、“统治者中的被统治者”
八、“追逐名声的动物”
主要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作者介绍
周宪,南京大学教授。著有:《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什么是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文摘
序言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关于审美的书籍都在赞美现代艺术的解放和创新,那么这本书则像是一剂清醒剂,以一种近乎悲悯的姿态,揭示了这种“解放”背后潜藏的巨大代价。作者对于“过度审美化”的忧虑,击中了当下社会的一个痛点——我们似乎被无休止的视觉刺激所包围,却越来越难以感受到真正触动灵魂的美。这种描述,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它触及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某种空洞。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关怀,并非全然的否定,而是期望能在批判的废墟上重建某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审美生态。这种严肃而富有建设性的姿态,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
评分《审美现代性批判》这本书初读时,我的心头涌起一种强烈的共鸣。它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在审美体验上的某种困境,那种既追求极致的美感,又被其深刻的虚无感所困扰的矛盾。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冷静而精准地剖析着现代社会中审美现象的肌理,揭示出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视而不见的内在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回望自身曾经的经验,那些在光鲜的艺术作品前感到的迷茫,那些对“何以为美”的追问,仿佛都在书中的论述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映照。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不禁赞叹作者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它并非那种提供简单答案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身与现代审美环境的关系,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真正价值的渴望。
评分读完此书,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理论模型,而是无数跳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场景。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文化现象。那些关于符号消费、体验经济的论述,一下子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诸多现象——从社交媒体上的“打卡文化”到快时尚品牌的迭代速度——都获得了新的解读维度。这种“理论照亮现实”的过程,是阅读最令人兴奋的时刻。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工具,使我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审美奇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审美早已不是纯粹的个人情趣,而是与权力、资本深度纠缠的复杂场域,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一个层层剥开的洋葱,从宏观的哲学根基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层面,最终回归到个体经验的重塑。这种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的推进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它没有回避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其核心命题。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梳理现代审美思潮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它不仅仅是对特定理论的阐释,更是一种方法论的示范——展示了如何运用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去解构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那是一种被思想的洪流涤荡过的清爽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略显晦涩,但随着深入,我体会到这并非故作高深,而是作者严谨思维的自然流露。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仿佛在构建一座精密的逻辑迷宫,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地辨认方向。对于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种必要的洗礼。它迫使我们慢下来,去咀嚼那些被过度简化的概念,重新认识“现代性”这个宏大命题在审美领域的具体展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学养,那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广博视野,让原本孤立的审美现象找到了它们在更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位置。这种深邃和厚重感,是许多轻飘飘的评论文章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体现了学者对思考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