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肘后备急方校注
定价:36元
作者:陶弘景;沈澍晨 校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7210508
字数:191000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肘後备急方》由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葛洪编撰,是我国中医方剂史上*重要的着作之一,对後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在意义上说,《肘後备急方》在中医史上的价值与《伤寒论》平行,《伤寒论》是经方一路的创史之作和代表,《肘後备急方》则是简验方一路的开山之作和代表。
《肘后备急方校注》现存8卷。卷一戴诸急症的急救;卷二载霍乱、伤寒、时气、温病、疫疠等外感病方;卷三、四载疟疾、癫狂、风毒脚弱、大腹水病、痰饮、黄疸等内科病方;卷五戴瘴疽、恶疮等外科诸方;卷六载五官头面病诸方;卷七载虫兽晈伤、射工、沙虱毒、蛊毒等病方;卷八载百病备急丸散膏方及治牛马六畜水谷疫疠诸方。内容丰富,条理分明,有简明的医药理论,有皇富的临床经验。先简述病原,後详述病症、诊断治则、处方用法。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常见病、特别着重於各科急症的诊治。被公认为我国部急救学专书、部急诊手册。
《肘後备急方》以简明扼要、简便廉验焉编辑宗旨,收录了葛洪在民间搜集的大量验方单方,并又经陶弘景、杨用道补阙增补。书中的验方单方大多有很好的疗效,至今仍不失其临床价值。除用方药外,书中还载有许多不用药物的急救技术,如: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多种止血术等,造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急救疗效。有不少学者认为葛洪《肘後备急方》开了小急救和针灸治疗急症的先河。校注者沈澍农教授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在广泛汲取历代医学家学术精华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予以全方位解读。《肘后备急方校注》的出版,对现代读者读懂、使用《肘后备急方校注》,挖掘发扬其精华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刻葛仙翁《肘後备急方》序
葛仙翁《肘後备急方》序
葛仙翁《肘後备急方》序
华阳隐居《补阙肘後百一方》序
鹿呜山续古序
《附广肘後方》序
肘後备急方卷一
救卒中恶死方第
救卒死尸历方第二
救卒客忤死方第三
治卒得鬼击方第四
治卒魇寐不寤方第五
治卒中五尸方第六
治尸注鬼注方第七
治卒心痛方第八
治卒腹痛方第九
治心腹俱痛方第十
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
肘後备急方卷二
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
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
治时气病起诸复劳方第十四
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
肘後备急方卷三
治寒熟诸疟方第十六
治卒发癫狂病方第十七
治卒得惊邪恍惚方第十八
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
治卒风瘩不得语方第二十
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第二十
治服散卒发动困笃方第二十二
治卒上气咳嗽方第二十三
治卒身面肿满方第二十四
肘後备急方卷四
治卒大腹水病方第二十五
治卒心腹症坚方第二十六
治心腹寒冷食饮积聚结癖方第二十七
治智膈上痰癃诸方第二十八
治卒患智痹痛方第二十九
治卒胃反呕畹方第三十
治卒发黄疸诸黄病第三十
治卒患腰脇痛诸方第三十二
治虚损羸瘦不堪劳动方第三十三
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方第三十四
治卒绝粮失食饥惫欲死方第三十五
肘後备急方卷五
肘後备急方卷六
肘後备急方卷七
评价一: 读《肘后备急方校注》这本书,简直像是在探寻中国古代医学的宝藏。刚翻开,就被那些古朴的文字吸引住了,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没有高科技,却有着深厚医者仁心的年代。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收录了一些古方,更重要的是它对这些方剂进行了详细的校注。这意味着,每一个字,每一个剂量,每一个操作步骤,都经过了学者的严谨考证和深入解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校注中对原文的考证过程,他们会引用不同的版本,对比字句的细微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可能带来的理解上的偏差。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医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一代代人的智慧和努力,不断地被梳理、完善和理解。书中的一些方剂,虽然名字听起来普通,但其背后的道理和应用原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体生命的洞察。比如,关于“急救”的理念,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或许已经有了更直接有效的手段,但《肘后备急方校注》所呈现的,是一种更加注重“治未病”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以及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朴实无华却又效验卓著的方剂所打动,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复杂的理论支撑,但却是祖祖辈辈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校注者,更是将这些经验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窥见中医的博大精深。
评分评价四: 读完《肘后备急方校注》,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所传递的,远不止于医学知识本身。它更像是一堂生动的治学方法课,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之旅。校注者们在书中展现的严谨细致,让我肃然起敬。他们对于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考证,都力求精准,仿佛是在为一份珍贵的史料进行“修复”。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古代计量单位的换算,以及对某些药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变迁,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构成了理解原文的关键。通过这些校注,我仿佛看到一位位古代的医者,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对生命的敬畏,为病人提供治疗。这本书让我不再将中医仅仅视为一套理论,而是看到了它背后鲜活的实践和智慧。校注者们不仅是对文字进行解读,更是对中医的“灵魂”进行发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古老方剂的“现代化”解读,他们会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视角去解释其作用机理,或者提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思路,让这份古老的智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
评分评价二: 拿到《肘后备急方校注》这本书,我第一感觉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知识和历史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经典的“复活”。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古籍,都可能经过多次传抄,难免出现讹误。而《肘后备急方校注》就像是一位细心的考古学家,仔细地挖掘、辨认、清理,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文字重新变得清晰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解释,作者会追溯词源,对比不同朝代的用法,甚至引用同时代的其他医学著作来佐证,力求还原最准确的含义。这对于理解古人的医学思想至关重要。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药材的炮制方法,如果仅仅是照搬原文,可能很多人会不明白为何要如此操作。但校注者会解释这种炮制方法背后的药理学原理,以及它如何更好地发挥药效,甚至与现代的药学知识建立联系。这种“古今贯通”的解读方式,让这本书既保留了古法的原貌,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让它在现代读者眼中依然具有实用价值。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方剂,更是在学习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那些细致入微的校注,让我看到了学者们付出的心血,他们如同工匠般精雕细琢,只为将这份珍贵的医学遗产完整地传承下去。
评分评价五: 《肘后备急方校注》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医者的书房。书中的校注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方剂的背后,都有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阐释。我最欣赏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不同版本的原文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原文的可能错误,并提出了修正意见,同时又对这些修正意见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一个方剂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书中对一些古代疾病的描述,虽然语言古朴,但通过校注的解释,我能够理解其所指代的病症,以及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认知条件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体生命力的激发。这本书的校注者,无疑是为我们这些后学者铺平了道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珍贵医学遗产,重新带到了我们面前,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评分评价三: 《肘后备急方校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其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仅是满足了我对古代医学好奇心,更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校注者们在书中展现出的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我印象深刻。他们不会轻易断定某个版本是“正确”的,而是会展示不同版本的差异,并基于充分的考证给出自己的判断,同时也会保留其他版本的原文,供读者自己思考。这种开放性的校注方式,非常值得称赞。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个方剂时,发现校注者对某个药物的来源、炮制方法、甚至剂量上的不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都附有详细的依据。这让我明白,学习中医,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理解过程,理解每一个环节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字字珠玑。通过校注,那些原本晦涩的古文,变得更加易于理解,让我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备急”方剂的阐述,在强调其速效性的同时,也点明了其局限性,并提出了后续的调理建议。这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医学态度,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复杂疾病面前的应变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