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5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2分册 炼丹术的发明和发现:金丹与长生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5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2分册 炼丹术的发明和发现:金丹与长生 (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李约瑟,周曾雄 著
图书标签:
  • 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 化学
  • 炼丹术
  • 金丹
  • 长生
  • 科学史
  • 中国古代科技
  • 历史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杰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19930
商品编码:2668819698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5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2分册 炼丹术的发明和发现:金丹与长生 作者 (英)李约瑟,周曾雄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219930 出版日期 2010-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1.203Kg

   内容简介
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五卷第二分册,为该卷“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专题研究的部分,内容包括:有关炼丹术的历史文献,概念、术语和定义,炼丹程序的鉴定,长生不老药的证明等。
  本书适于科学史工作者、化学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大学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目录
凡例
插图目录
列表目录
缩略语表
志谢
作者的话
第三十三章 炼丹术和化学
 (a)导言:历史文献
  (1)原始资料
  (2)间接资料
 (b)概念、术语和定义
  (1)西方的赝金制作和点金
   (i)制金理论
   (ii)持续的点金梦
  (2)工匠的灰皿和点金哲学之谜
  (3)古代中国的金和银
  (4)古代中国采用的灰吹法和粘结法
  (5)《抱朴子》中的点金
  (6)不死药;东方和西方的长生术和永生理论
   (i)希腊的隐喻和中国的现实
   (ii)东、西方有关死后的观念
   (iii)魂和魄
   (iv)肉体的永生、仙和天上的官吏
   (v)古代中国炼丹术的起源和长生术
  (7)遗缺的要素;祭典和中国炼丹术的起源
   (i)香,典型的反应物
   (ii)烟熏法、驱除剂和感应剂
  (8)化学物质的命名
 (c)冶金学及化学的背景、炼金过程的鉴定
  (1)获得各金属元素的可能性
  (2)金色的均质合金
   (i)黄铜的起源
   (ii)锌的起源
   (iii)其它金黄色合金
  (3)含砷的铜
  (4)银白色的均质合金
   (i)白铜  (“丹阳铜”,铜镍合金)
   (ii)中国的镍在大夏
   (iii)其它银白色合金
  (5)汞齐
  (6)金属与合金的表面处理
   (i)表面富集,添加一层贵金属  (镀金或镀银)
   (ii)表面富集,除去表层贱金属  (渗透化合法)
   (iii)有色表面膜的沉积  (“着色”、上青铜色、酸蚀浸泡)
   (iv)“紫磨金”和日本“赤铜”、“乌金”
  (7)紫色合金、“金锡紫”、红宝石玻璃、彩色金和含锑万灵药
  (8)唐代各种伪造的和真正的金、银一览表
 (d)生理学背景、丹药功效的考证
  (1)初期的刺激作用
  (2)死后不烂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A1800年以前的中文和日文书籍
《道藏》经书子目编号索引
B1800年以后的中文和日文书籍与论文
C西文书籍与论文
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关于《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二分册《炼丹术的发明和发现:金丹与长生》之外的其他内容的书籍简介。 书籍名称: 丝绸之路上的科学与信仰:中亚、波斯与早期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传播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3世纪之间,广袤的中亚、波斯以及早期伊斯兰世界在科学、技术与宗教信仰交汇中所展现出的复杂互动与知识迁徙图景。它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地理区域——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揭示了这一地区如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熔炉,以及不同知识体系在此地碰撞、融合与演化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分:地理的交汇与文明的基石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古代中亚的地理格局之中。从巴尔赫(Balkh)到撒马尔罕(Samarqand),再到呼罗珊(Khorasan)的绿洲城邦,这些区域并非知识的真空地带,而是根植于自身深厚传统的文明中心。我们将考察早期伊朗文明(如琐罗亚斯德教)对自然哲学和宇宙观的影响。琐罗亚斯德教中“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对火的崇敬,以及对末世论的关注,不仅塑造了区域的宗教信仰,也间接影响了后世对物质转化和炼金术的早期探索。 在探讨早期伊斯兰兴起之前,我们着重分析了希腊化影响、印度文化渗透以及早期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对中亚知识结构带来的冲击。希腊化时代的数学、几何学知识如何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留下的痕迹在中亚生根发芽,以及印度吠陀体系中的天文学和历法知识如何被当地学者吸收和改造。这为后续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整合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 公元八世纪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巴格达成为世界学术的中心,而中亚和波斯地区则成为连接东西方科学成果的关键枢纽。本书的第二部分详述了伊斯兰学者们在吸收、翻译和批判性继承前人知识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 我们详细考察了“翻译运动”(Bayt al-Hikma,智慧宫)对古希腊、波斯以及印度典籍的系统性收集与翻译工作。重点关注阿拉伯语如何成为连接不同科学传统的通用语言,以及学者们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在数学、医学和光学等领域取得突破。 在数学领域,本书将重点介绍花拉子米(al-Khwārizmī)对代数(al-jabr)的发展,以及几何学(特别是欧几里得几何学)在中亚地区的传播与应用。这不仅仅是抽象理论的继承,更在于这些数学工具如何被应用于土地测量、灌溉系统设计和天文学计算中。 医学与药理学是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伊本·西那(Avicenna)的《医典》融合了希腊的盖伦体系、波斯的传统草药知识以及印度对脉络理论的理解。我们将分析波斯及中亚地区的药剂师如何利用当地独特的矿物和植物资源,发展出精细的提纯技术,这些技术虽然与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有交叉,但其目的更侧重于治疗而非单纯的物质转化。 第三部分:物质的探索与技术的应用 虽然本书侧重于科学与信仰的交汇,但对物质转化技术的讨论不可或缺,但视角与传统炼金术史略有不同。本书探讨的是“经验化学”(proto-chemistry)在技术应用层面的发展,而非专注于“金丹”或“长生不老药”的追求。 我们关注冶金技术的发展。中亚和波斯是重要的贵金属产区,当地工匠在合金制造、金属着色和精炼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知识主要通过行会和师傅传承,它们关注的是实用价值——制造更坚固的武器、更精美的装饰品,以及更耐用的工具。我们将审视如“坩埚技术”和“温度控制”等实践经验的积累。 此外,本书还深入研究了染料与颜料的化学。丝绸之路的贸易需要大量的稳定且鲜艳的染料。来自波斯和中亚的靛蓝、茜草根提取物以及矿物颜料(如铅白、朱砂的制备)的生产技术,代表了当时在有机和无机化学应用上的高超水平。这些技术的知识传播,往往与纺织、陶瓷艺术的贸易路线紧密相连。 第四部分:信仰、哲学与知识的传播路径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回溯知识流动的具体路径。我们考察了苏菲派神秘主义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关系。某些苏菲学派对“内在净化”和“精神的升华”的追求,与物质世界的探索之间存在着微妙的隐喻联系。尽管苏菲主义本质上是宗教性的,但其对精确观察和系统记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技术的细致化。 最终,我们将分析这些源自中亚和波斯的科学与技术成果如何通过几个关键的通道,在12世纪及以后回流至欧洲。通过十字军东征的接触、西班牙的知识中心(如科尔多瓦)以及西西里岛的文化熔炉,这些经过整合、消化和发展的知识体系,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与理论储备。 本书旨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知识地图,展示在李约瑟教授研究的中国科学技术体系之外,中亚与波斯文明如何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创造力,构建了一个连接古代与现代世界的、丰富而复杂的科学技术知识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这本大部头,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古老智慧和奇异实验的迷宫。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像是在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时空穿越。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比如那些古代炼金术士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混合着各种矿物和草药的场景,那种氛围感扑面而来。读这本书,我仿佛能闻到硫磺和草药混合的独特气味,感受到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执着。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化学探索有了全新的认识,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生动和丰富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处处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那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理论推导,作者的处理方式既不失专业性,又不会让非专业读者感到过于晦涩难懂。他擅长将晦涩的古代文献用现代的视角进行梳理和阐释,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梳理不同学派观点时的公正和客观,他没有简单地褒贬某个观点,而是力求还原当时人们思考问题的真实状态。这对于理解科学思想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

评分

读罢此卷,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冲击。书中对古代炼丹术的描述,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化学范畴,它融入了哲学、宗教乃至社会习俗的方方面面。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元素编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文化图景。我原以为炼丹术只是一些不靠谱的“巫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那背后,蕴藏着古人对物质世界本源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这种对终极问题的探索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值得敬佩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套鸿篇巨制中的一卷,它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图文并茂的设计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愉悦。那些用来辅助说明的插图和表格,对于理解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物质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这样一本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像电子书那样冰冷,厚重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都让阅读的体验更加扎实和充实,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评分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这本书激发了我对“探索”这一主题的重新思考。书中描绘的那些先驱者们,他们可能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比如追求长生),但在他们看似盲目的摸索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许多对后世化学发展至关重要的现象和原理。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科研过程,让我深思现代科学的严谨性与古代探索的随机性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古代的“化学史”,更在于它探讨了一种人类面对未知世界时,最原始也最执着的求知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