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安全科学新分支 | 作者 | 吴超,王秉 |
| 定价 | 18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64665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336 | |
| 版次 | 3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共6章,内容包括:创建安全科学新分支的理论基础概述和涵盖安全自然科学、安全技术科学、安全社会科学、安全系统科学与安全系统横断科学领域的30余个安全科学新分支的基本内容。本书是继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中的'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下属分支的新发展及其内容的夯实。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充满了现代学术著作的质感,拿到手中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信赖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而客观的学术态度,没有过多的渲染或主观臆断,而是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链条来支撑每一个论点。这种“以理服人”的写作风格,对于希望深入学习和研究安全科学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对比不同安全理论流派的优劣,但其行文的侧重点和参考文献的选择,已经隐晦地勾勒出作者们倾向于支持的理论发展方向。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本书或许略显深奥,但对于那些希望在现有基础上有所突破的资深研究者来说,它提供的思维跳跃点和新的研究方向的指引,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宝贵财富。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跨学科融合”的极致追求。它没有固守某一特定学科的藩篱,而是大胆地引入了认知科学、行为经济学乃至信息论等领域的概念来解释安全现象。这种多维度的透视,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安全风险生成机制的理解。比如,在探讨人为失误时,作者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责任归咎,而是深入剖析了决策情境下的认知负荷与信息处理瓶颈,这对于设计更人性化的安全系统具有指导意义。虽然书中的内容是全新的体系构建,但其对基础原理的尊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复杂模型的推导过程都清晰地展示了其对经典力学和概率论的扎实运用,确保了其学术的“根正苗红”。
评分这本新近出版的关于安全科学的专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作者们的论述逻辑严谨,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具体应用场景,都展现出对该领域前沿动态的深刻洞察力。尤其是在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时,那种将传统安全理念与现代复杂系统科学相结合的尝试,为我们理解和应对日益复杂化的安全挑战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工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安全”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事故预防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高度。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某一本特定的书籍,但其所引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的精细程度,无疑是建立在大量扎实的一手资料和成熟的学术积累之上的,这使得理论的阐述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拥有坚实的实践根基。
评分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极具匠心,每一章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是在讲述一个连贯的宏大故事,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它成功地将安全科学从一门偏向于工程技术的学科,提升到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层面进行审视。作者们对于安全文化和组织惰性的分析,尤其深刻,他们没有回避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对安全绩效的隐性影响。这种对“软性因素”的重视,显示出作者对现代管理科学的深刻理解。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里面的每一块砖石都是经过精心打磨和校准的,其严谨性足以经受任何学术的拷问。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完全消化的学术巨著。我不是一次性读完的,而是将其作为工作中的参考手册,时不时地翻阅其中某一章节来解决实际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复杂模型时,总是能够配以清晰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门槛。例如,书中对动态风险演化过程的建模,如果仅凭文字描述,恐怕会让人望而却步,但配合那些精心绘制的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便豁然开朗。书中对于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安全管理流程的探讨,也体现了作者紧跟时代脉搏的敏锐性,这些论述都建立在对行业现状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空泛的口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