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精)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广林 编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音乐欣赏
  • 音乐入门
  • 音乐史
  • 西方音乐
  • 艺术
  • 文化
  • 教育
  • 音乐普及
  • 音乐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
ISBN:9787508680873
商品编码:2664552320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精)
  • 作者:彭广林
  • 定价:48
  • 出版社:中信
  • ISBN号:978750868087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36
  • 字数:11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古典音乐入门指南 30年教学经验凝结而成的殿堂级著作 《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是台湾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彭广林撰写的关于音乐的通俗读物。书中通过对音乐知识、乐器和音乐家的***介绍,让读者爱上古典音乐。当然,书中*是讲述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据载,莫扎特当红时,演出一场音乐会的酬劳,大概可购买五至六台奔驰汽车,而他**要演出三场!法拉利引擎装配完成以后,质检员们竟然是以小锤子轻敲引擎汽缸,再根据敲出来的音高,决定是否达到制造标准……看完这40堂彭广林**个人特色的音乐课,你会发现,你以为很有“气质”、很难亲近的古典音乐,其实很有趣!让孩子爱上古典音乐一点都不难,你也会跟孩子一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前言 培养诠释自我生命的能力
第1篇 音乐观念探索
**堂 什么是好听的声音?
第2堂 声音有颜色吗?
第3堂 法拉利与BMW
第4堂 “急惊风”与“慢郎中”
第5堂 练琴好累哟!
第6堂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第2篇 音乐历史小故事
第7堂 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第8堂 阿弥陀佛与阿门
第9堂 古典音乐与欧洲贵族
**0堂 肩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1堂 19世纪欧洲的家庭娱乐
第3篇 音乐小常识
**2堂 调音器与节拍器
**3堂 好贵的乐器!
**4堂 为什么听音乐会要有规矩?
**5堂 独奏与重奏
**6堂 说故事听音乐
第4篇 认识乐器家族
**7堂 钢琴与它的祖先们
**8堂 小提琴家族
**9堂 木管乐器大家族
第20堂 威武雄壮的铜管乐器家族
第21堂 打击乐器家族
第5篇 认识乐团组合
第22堂 古典音乐的代言者——交响乐团
第23堂 户外亲善大使——管乐团
第24堂 弓弦舞动——弦乐团
第25堂 古典组合的代表
第6篇 认识音乐家
第26堂 红发修士维瓦尔第
第27堂 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的巴赫
第28堂 高贵的音乐仆人——海顿
第29堂 你可以慢一点,莫扎特!
第30堂 不要生气,贝多芬!
第7篇 认识演奏家
第31堂 他*厉害——帕格尼尼
第32堂 他*浪漫——拉赫玛尼诺夫
第33堂 20世纪大提琴宗师卡萨尔斯
第34堂 备受欢迎的鲁宾斯坦
第35堂 永远站在*高峰的海菲兹
第8篇 认识古典名曲
第36堂 青青草原的《欢乐颂》
第37堂 《少女的祈祷》(倒垃圾咯!)
第38堂 游子吟的《大学庆典》
第39堂 《新世界》的念故乡
第40堂 《我的名字是咪咪》
参考书目


音乐的万花筒:跨越时空的聆赏指南 (本书旨在为所有对音乐怀有好奇心的人提供一座通往广阔音乐世界的桥梁,它不涉及古典音乐的特定教学课程,而是从更宏观、更富人文关怀的角度,探讨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经验、文化载体以及情感表达媒介的本质。) --- 引言:声音的魔力与人类的共鸣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最纯粹的表达形式之一。它无需翻译,直抵人心深处,是构建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无形之柱。本书并非要教授您如何辨识特定的奏鸣曲式或分析和声的复杂结构,而是邀请您放下那些束缚性的“知识”枷锁,以一种更自由、更感性的方式,重新认识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与意义。我们将探索声音的物理特性如何转化为情感的波澜,以及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音乐如何充当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或心灵慰藉的港湾。 第一部分:声音的起源与物理的诗意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声音”本身。声音的产生,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是物理规律与艺术直觉的完美结合。 1. 从自然之声到人工之声: 探讨人类早期如何模仿自然界的韵律——风声、水流、动物的鸣叫,并将其逐步提炼、组织成有规律的节奏和旋律。我们将考察早期乐器(如骨笛、鼓)的制造工艺,揭示技术进步如何为音乐的复杂化铺平道路。 2. 频率、波形与情感的关联: 深入浅出地解析音高、音色和响度的物理学基础,但重点在于它们如何被人类大脑感知和情感化。例如,为什么某些频率组合会带来愉悦感,而另一些则引发紧张?这不是一套公式,而是人类生理结构与审美经验长期互动的产物。我们将讨论“纯音”与“泛音”如何构建我们所感知的丰富音质,以及在录音技术出现之前,音乐的“在场性”对听众意味着什么。 3. 空间与共鸣的哲学: 音乐的体验从来不是孤立的。我们呼吸的空气、站立的地面、听众的距离,都参与了音乐的塑造。探讨古代剧场、中世纪教堂乃至现代音乐厅在建筑设计上如何精确控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以达成特定的听觉效果。音乐的空间性,即是它与物理环境交织的深刻哲学命题。 第二部分:文化熔炉中的音乐面貌 音乐从未脱离其诞生的土壤。不同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政治环境,塑造了截然不同的音乐语言。本书将跨越古典音乐的范畴,审视音乐在世界各地扮演的角色。 1. 仪式与神圣: 探究宗教音乐在不同文明中的作用。从古埃及的祭祀吟诵到印度教的曼陀罗,再到部落的巫术仪式,音乐是如何被用来连接凡人与神灵的?它如何通过重复和强烈的节奏来诱发集体性的“出神”状态(Trance)? 2. 叙事的力量:史诗与吟游诗人: 音乐作为记录历史和传播道德观念的工具。研究欧洲中世纪的游唱诗歌、西非的格里奥(Griot)传统,以及亚洲的说书艺术。这些音乐形式如何记忆那些未被文字记录的英雄事迹和族群记忆?它们的旋律和结构是如何适应口头传播的特点? 3. 音乐与权力/反抗: 探讨音乐在政治宣传和抵抗运动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宏大的管弦乐或进行曲如何被用来彰显国家威严;另一方面,民谣、抗议歌曲又是社会不公最直接的呐喊。我们将分析音乐如何通过歌词的隐喻或节奏的激昂,成为凝聚人心、挑战既有秩序的武器。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回响:技术、大众与自我发现 工业革命和随后的电子时代,彻底改变了音乐的生产、消费和意义。 1. 乐谱的解放与传播革命: 印刷术的发明如何使得音乐从宫廷和教会的私人领域走向市民阶层?我们将分析早期乐谱的普及如何催生了家庭娱乐和业余演奏的兴盛,并探讨这种“可复制性”对音乐创作观念的冲击。 2. 录音艺术的诞生及其影响: 爱迪生的留声机如何首次实现了音乐的“永恒保存”?这一技术革命意味着什么?它使得听众首次可以“主宰”聆听的节奏,可以无限次地重听某个瞬间。我们探讨录音技术对音乐家表演风格的影响,以及它如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如混音(Remix)和采样(Sampling)。 3. 流行文化的交织:爵士、布鲁斯与全球化: 聚焦20世纪初兴起的多种非欧洲古典音乐形态。分析爵士乐复杂的即兴结构如何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个体自由的探索;布鲁斯音乐如何将个人的苦难转化为具有普世性的艺术语言。这些新的音乐范式如何挑战并最终拓宽了“严肃音乐”的边界? 第四部分:聆听的艺术:一种主动的参与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更积极、更有洞察力的聆听习惯。 1. 情绪的化学反应: 我们将探讨音乐如何精确地调动听众的生理反应。通过对节奏(律动)、调性(色彩)和速度(能量)的敏锐捕捉,听众可以学会如何“解码”音乐家想要传达的意图,无论是宁静的沉思还是爆发性的激情。这不是技术分析,而是心灵感应的训练。 2. 默契与期待的张力: 音乐的魅力往往存在于“预期”与“实现”的张力之中。了解音乐结构的基本逻辑(如主题的引入、发展与回归),能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聆听体验。我们学习的不是规则,而是如何预判音乐的下一步,并在作曲家偶尔的“背叛”中获得惊喜。 3. 音乐的边界消融: 在当代,风格的界限日益模糊。跨界合作、电子乐与传统乐器的融合已成常态。本书鼓励读者去欣赏这种融合中的创造力,将音乐视为一个流动的、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体,而非被固定在历史刻板印象中的僵化产物。 结语:永远在路上 音乐的旅程永无终点。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张地图,而是一副望远镜,帮助您看清音乐领域中更广阔的地平线。真正的“认识”发生在每一次专注的聆听之中,发生在您被旋律触动的那一刻,发生在您将声音转化为个人意义的瞬间。现在,请打开您最喜欢的播放器,用一种全新的、充满好奇的心态,重新开始您的音乐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音乐细节特别在意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介绍,更会引导我去留意乐曲中的某些特定旋律、和声或者节奏,并解释它们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整首乐曲的情感表达。有一次,我听着一首曾经让我觉得“有点吵”的交响乐,读完相关的章节后,再回过头去听,竟然发现那些“吵闹”的部分,恰恰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某种激动人心的情感,甚至是某种戏剧性的冲突。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对音乐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亲切感”。作者的语言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你的耳边低语,讲述那些藏在音符里的秘密。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引用。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调侃,以及那些能够触动内心最柔软角落的洞察。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解读,他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巴洛克时期的庄重典雅,古典主义时期的明晰均衡,浪漫主义时期的澎湃热情,以及印象主义时期的朦胧写意。仿佛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大气,黑色的底色衬托着一行优雅的金色字体,仿佛一块沉静的琥珀,预示着即将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我一直对古典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因为接触到的信息碎片化而感到力不从心。市面上关于古典音乐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枯燥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读起来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它并没有直接抛出艰深的乐理知识,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我引向古典音乐的殿堂。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愿意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古典音乐世界的道路,让我不再迷茫。我曾经尝试过听一些古典音乐,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听起,也不知道该听些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位贴心的向导,它会循序渐进地介绍不同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并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欣赏建议。我学会了如何去辨别不同的乐器,如何去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甚至是如何去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有鉴赏力的聆听者。

评分

我一直觉得,欣赏艺术,尤其是音乐,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鸣。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作曲家和作品,而是着重于音乐背后的故事,作曲家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融入他们的创作之中。当我读到某位作曲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创作出充满希望的乐章时,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种情感的连接,比单纯记住一个年代、一个作品名要深刻得多。我仿佛能感受到作曲家笔尖下流淌的情感,听到他们在困境中不屈的呐喊,感受到他们在绝望中闪烁的微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