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哈特所著的《不**合同产权和企业理 论》是作者在1986-2008年问关于不**合同理论研 究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成果,分为模型、基础、应用三 大部分。
模型部分选取了哈特早期与格罗斯曼、穆尔先后 合作的两篇产权理论开篇之作,以及哈特代表性著作 《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中的一章。这三篇论文说 的就是通常所谓的GHM模型。这一部分还遴选了哈特 和穆尔在2008年完成的《作为参考点的合同》一文, 以反映不**合同理论的重大发展。
基础部分选取的是关于不**合同理论基础的三 篇论文。一篇是哈特和穆尔合作的关于不**合同的 基本理论模型,另一篇是哈特在《企业、合同与财务 结构》一书中的有关论述,还有一篇是哈特和穆尔在 1999年那场**论战中回应马斯金等人质疑的论文。
应用部分的三篇论文研究了公共物品提供中的政 府产权与私人产权的边界、金融合同以及债务合同期 限等问题。
奥利弗·哈特(OIiVer Hart),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201 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关注合同理论、企业理论、公司金融和法经济学等研究领域.是合同理论、现代厂商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是其代表作.书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产权理论.提出了“不**合同”理论。
主编的话
译者序
第1篇 模型
1 所有权的成本与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
2 产权与企业的性质
3 产权观点
4 作为参考点的合同
第2篇 基础
5 不**合同的基础
6 不**合同与再谈判
7 关于不**合同模型基础的讨论
第3篇 应用
8 政府的适当范围:理论及对监狱的应用
9 基于不可转移性人力资本的债务理论
10 金融合同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当代经济学译库”这个系列定位是名副其实的。它带来的视角是前沿且具有批判性的,它迫使你跳出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完全信息”的旧有框架去审视企业和市场。在探讨“企业理论”的部分,作者对科斯以及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展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对于“边界问题”——即企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探讨,它引入了诸如特定性投资和资产专用性等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理解。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术语的选用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专业性,虽然部分长难句的结构保留了原文的痕迹,但整体上保证了学术信息的准确传达。对于希望了解现代产权理论如何演化,以及它如何指导我们理解跨国公司、合资企业等复杂组织形式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箱。它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提供理解世界的深度透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有年代感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内页的排版却显得异常严谨,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都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肃劲儿。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略显厚重的分量吸引了,这似乎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我不是专门研究产权和企业理论的学者,但光是目录就让我对其中涉及的复杂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不完全合同”这个概念,它本身就带着一种先天的张力,让人不禁去思考在现实世界的诸多不确定性面前,法律和制度是如何努力去规范那些无法预料的未来情景的。这本书似乎并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完美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是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分析框架,引导读者去审视现有理论的局限性。书中的引文和参考文献的密度也相当高,看得出来,作者在梳理现有文献和建立自己的论点时,下了不少功夫去打磨和斟酌。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组织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扎实的起点,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学背景,但回报也是丰厚的,能让你对企业存在的本质和组织形式的演变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错综复杂的经济学迷宫。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克制,很少有那种煽动性的语言或者过度简化的比喻,完全是纯粹的逻辑推演。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产权”问题时的细致入微。作者并没有将产权视为一个静态的、既定的事实,而是将其置于动态的、演化的视角下来考察。比如,他们是如何论述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改变,最优的产权配置方案也会随之调整的?这部分内容对我触动很大,它挑战了我过去对“私有产权总是最优”的简单化认知。整本书的论证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虽然术语不少,但只要耐心跟上作者的思路,就能体会到那种拨云见雾的清晰感。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你放慢脚步,甚至时不时停下来回顾一下前面的章节,因为后面的结论往往是建立在前面积累的概念基础之上的。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更适合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和对照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经济学和现实企业管理的桥梁,但这座桥的结构极其精巧,需要细心观察才能领会其精妙之处。不同于一些偏重描述性案例分析的著作,这部作品的重心显然是放在了理论模型的构建上,特别是如何用数学和逻辑工具来刻画现实中那些难以捉摸的交易成本和激励问题。当我读到关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如何内嵌于不完全合同结构之中时,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企业内部的治理难题都有了理论上的注脚。这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组织行为紧密结合的能力,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它没有停留在批判现有理论的层面,而是积极地构建更具解释力的模型。不过,我也留意到,由于其深度和专业性,一些对计量经济学和博弈论基础不甚了解的读者,可能会在理解模型设定和证明过程时略感吃力,这或许是所有致力于前沿理论探索的学术译著的共同挑战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投入精力的深度阅读材料。
评分从一个注重实践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洞察复杂商业决策背后的“底层代码”。虽然书里充斥着大量的理论推导,但其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在不确定性下设计出更有效率的激励机制和治理结构。例如,当合同无法穷尽所有未来情况时,如何通过权力分配或剩余控制权的设计来影响当事人的行为,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我发现,很多时候企业内部的冲突和效率损失,都可以追溯到对“剩余控制权”的界定模糊不清。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高阶的商业策略指南,它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样做会成功”,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在现有约束下,这个组织结构比另一个结构在理论上更优越”。因此,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将理论模型映射到现实组织结构的能力。如果你只是想寻找一些简单的管理技巧,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枯燥和抽象,但如果你想从根本上理解企业和契约的经济学本质,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