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2)

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丹·艾瑞里(DanAriely) 著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怪诞行为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非理性
  • 影响力
  • 社会心理学
  • 营销
  • 消费者行为
  • 行为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1436
商品编码:26470787748
包装:精装
开本:大32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按照理性的观点,我们的一切决策应该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辨别面临的各种选择并准确计算价值,做出符合我们利益的选择。如果我们FC理性地做到各种“应该”,那真的再好不过了。不幸的是,我们做不到。 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中,行为经济学家艾瑞里探讨了人类偏见的负面影响,而本书则探讨了非理性积J的另一面。非理性能让我们适应新的环境、信任别人,乐于不断努力,爱自己的孩子。这些美妙、奇异非理性的积J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各种目标,更好地生活。 同时,本书还将越过工作环境,深入检验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我们与萍水相逢的人如何相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亲友?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我们如何适应新情况、新环境?

关联推荐

上一版累计销量20w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经济学家梁小民联袂推荐;长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YMX网站畅销书排行榜;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为“行为经济学”做出突出贡献的理查德?塞勒,这本书正是对“行为经济学”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你在了解了自己的非理性之后,做出理性的决策。

 
目录
导?言 // VII |D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CD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 D一章?金钱的诱惑 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奖金鸿运 // 006 结果:请击鼓…… // 014 激增的动机 // 016 想与做 // 018 那些“特别的人” // 021 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 // 025 金钱的压力与心无旁骛的剑侠 // 029 隐藏在小决策和大决策背后的非理性 // 031 D二章?工作的意义

导?言   //  VII

|D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CD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

D一章?金钱的诱惑

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奖金鸿运  //  006

结果:请击鼓……  //  014

激增的动机  //  016

想与做  //  018

那些“特别的人”  //  021

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  //  025

金钱的压力与心无旁骛的剑侠  //  029

隐藏在小决策和大决策背后的非理性  //  031

D二章?工作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乐高游戏中学到什么?

找到工作的意义  //  037

为食物而工作  //  039

“意义”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  045

组装生化勇士  //  047

劳动分工与劳动的意义  //  057

给工作赋予意义  //  060

D三章?宜家效应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烤炉里的诀窍  //  064

我爱自己折的千纸鹤  //  069

定制、劳动与爱  //  073

理解估价过高的原因  //  075

结果的重要性  //  078

爱与付出  //  083

D四章?不在这里发现的偏见

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任何方案都可以,只要,它是我提出来的!  //  087

爱迪生手中的“牙刷”  //  093

非理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  096

D五章?报复的本能

为什么我们要寻求公平正义

惩罚的快感  //  100

向银行家扔烂西红柿  //  103

消费者的报复:我的故事,D一部分  //  106

别接那个电话  //  110

特别差的旅馆和另一些故事  //  114

代理与主体  //  118

消费者的报复:我的故事,D二部分  //  121

“对不起”三个字的魔力  //  123

如果你禁不住诱惑……  //  125

有用的报复  //  127

|D二部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

D六章?适应的法则

为什么我们能适应一些事(但不是所有事,也不是一直如此)

疼痛如何教会我们适应  //  133

享乐适应  //  139

快乐水车  //  145

克服享乐适应  //  147

适应:下一道边界  //  151

善用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  154

D七章?好不好?

适应、伴侣和美丽市场

是否有女孩愿意与我约会?  //  160

心灵与肉体  //  161

郎才女貌与适应性择偶  //  163

好不好?  //  168

适应与闪电约会的艺术  //  172

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机会  //  176

D八章?市场的失灵

一个有关在线约会的案例

进入在线约会  //  182

在线约会的扭曲:斯科特的故事  //  187

虚拟约会实验  //  189

为霍默·辛普森设计的网页  //  194

D九章?感情的偏好

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你会把钱捐给谁?  //  201

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  //  203

理性思维让我们缺乏爱心  //  207

钱应该花在哪里?  //  209

如何解决统计受害人问题  //  212

D十章?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

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情绪与决定  //  220

Z后通牒游戏  //  224

自我羊群效应  //  228

不要跨越他  //  232

你能划D木舟吗?  //  233

D十一章?非理性的教训

     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专家与政策的非理性  //  243

致?谢   //  249 显示全部信息

《心智的迷宫:决策背后的隐形推手》 引言: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选择吗? 人类一直以来都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理性的决策者,能够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然而,当我们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那些看似冲动、不合逻辑,甚至自我损害的决定时,这个信念便开始动摇。我们为何会为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折扣而排成长队?为什么我们深知吸烟有害健康,却依然无法戒除?我们的大脑,这个被誉为宇宙中最复杂的器官,在处理信息、评估风险和做出选择时,似乎总是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对手进行着博弈。 《心智的迷宫:决策背后的隐形推手》并非一本枯燥的心理学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思维底层结构的探险。本书旨在揭示,在我们的“理性”外衣下,潜藏着一套古老而强大的决策系统。这套系统并非基于严密的数学计算,而是依赖于经验、直觉、情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快速反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精妙的实验设计和对神经科学的最新洞察,本书将带领读者走入心智的幽深之处,解析那些塑造我们日常行为的、往往被我们忽略的“非理性”力量。 第一部分:直觉的陷阱——系统一与系统二的冲突 我们的思考过程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两个平行的系统:系统一(快思考)和系统二(慢思考)。系统一高效、自动、几乎不费力气,它负责我们的本能反应、情绪评估和快速判断;而系统二则缓慢、审慎、需要投入认知资源,负责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深思熟虑。 本书详细阐述了系统一的运作机制及其带来的巨大便利性——例如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反应。然而,正是这种高效性,使其极易受到偏见和启发式(Heuristics)的影响。我们会深入探讨“锚定效应”如何让我们对初始信息产生过度的依赖,即使这些信息与决策本身毫无关联;“可得性启发法”如何让我们高估那些容易被想起来的事件(如空难)的发生概率,而低估那些罕见的风险(如日常疾病)。 书中通过经典的“蒙提霍尔问题”等悖论,生动展示了直觉的误导性。它挑战了读者对自己推理能力的自信,强调了在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切换到系统二模式,以避免被快速而错误的直觉所裹挟。 第二部分:环境的塑造——无形的推力 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助推”(Nudge)理论的精髓,探讨环境设计者如何利用人类对特定情境的反应,温和地引导我们的行为。 我们考察了“默认选项”的巨大力量。为什么在器官捐献的统计数据上,选择“默认同意”的国家与选择“默认拒绝”的国家之间存在天壤之别?这揭示了惰性与维持现状偏见如何成为影响重大决策的无形之手。 此外,我们还将剖析“框架效应”在商业和政治宣传中的应用。同样一个信息——“手术后五年存活率为90%”与“手术后五年死亡率为10%”——在措辞上的细微差别,如何能极大地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和接受程度。本书强调,理解这些框架,不仅能帮助我们识别外部的操纵,更能让我们在设计政策、营销产品或进行有效沟通时,以更人道、更有效的方式影响他人。 第三部分:社会比较与身份认同——从众的悖论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决策往往不是基于绝对的效用最大化,而是基于相对的社会地位和归属感。本部分深入研究了社会影响力的核心机制。 “社会认同”是如何驱使我们做出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购买行为?我们探讨了“炫耀性消费”背后的心理动机——它不是为了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为了向外界发送关于资源和地位的信号。书中引入了“参照群体”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更关心自己收入是否高于邻居,而不是自己的绝对财富水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损失厌恶”在社会情境下的放大效应。失去面子、失去社群接纳的恐惧,往往比获得实际利益的诱惑更加强大,从而导致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在金融泡沫中盲目追高。 第四部分:时间失衡——延迟满足的战争 关于未来规划,人类展现出一种奇特的“时间折现”倾向:我们更看重眼前的即时满足,而对遥远的未来利益显得极不耐烦。这种“现在偏好”是健康问题、储蓄不足和拖延症的根源。 本书通过对“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昨天信誓旦旦说要开始减肥或储蓄,今天却轻易地被一块蛋糕或一次冲动消费击溃防线。我们探索了成功的延迟满足能力(如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的长期追踪结果)对个人未来成就的预测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预先承诺”策略,教导读者如何通过巧妙地限制自己的未来选择,来抵御当前诱惑的攻击。 结论:拥抱我们的不完美 《心智的迷宫》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试图将每一个人都塑造成一台完美无瑕的计算机器。相反,它主张,理解我们决策中的固有偏差和非理性倾向,是实现更清晰、更符合自身长期利益决策的第一步。认识到我们的大脑是如何被设计来应对祖先环境的挑战,而不是现代的复杂世界,能帮助我们学会与自己的心智进行有效的合作。 本书是一份对人类心智的致敬,也是一份清醒的提醒: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在那些隐形的推手和陷阱面前,为自己构建更坚固的思考堤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玩一场智力游戏,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作者巧妙地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心理实验室。它不仅仅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些怪事”,更是关于“这些怪事如何可能是有益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诱饵效应”的分析,它是指在有两个选项时,如果引入第三个“诱饵”选项,往往会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中一个原本就具有优势的选项。这个原理在商业定价策略中被广泛应用,但作者将其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际关系中的选择,让人大开眼界。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自主选择,实际上可能是在被精心设计的“选项”所引导。此外,书中对“认知失调”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当我们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不舒服,并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消除这种不适。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做出重大决定后,往往会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并非最优。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非理性”:它并非总是错误的,有时恰恰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演化出的“智慧”。它让我变得更加警觉,也更加理解我们内心的复杂性,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思想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行云流水,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会证明”的章节,书里举了餐厅排队、演唱会人气爆棚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大众的脚步,即使我们内心可能并不完全认同。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无数次类似的经历,比如在不熟悉的地方,总会选择人多的餐厅,因为“大家都去肯定没错”。这种看似被动的行为,其实是我们在不确定性面前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本能反应。作者还深入剖析了“框架效应”,即同一个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把“90%无脂肪”的标签贴在食物上,远比“含有10%脂肪”更能吸引消费者。这种对语言和叙述方式的巧妙运用,在营销、广告乃至人际沟通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客观事实”,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观察和解读它的“框架”所塑造的。它教会我审视自己接受信息的角度,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运用更有效、更有说服力的“框架”。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朋友对谈,他不仅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更启发了我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积极”解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理性思维是人类行为的主导,直到读了《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2)》。作者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捧腹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非理性”但又“积极”的行为模式。比如,书中提到的“损失厌恶”效应,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同等价值的获得和失去时,会更在意失去。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为了避免一点点亏损而付出更多努力,或者在投资中不愿割舍已经下跌的股票。还有“锚定效应”,它解释了为什么商家会先展示高价商品,然后推出“折扣价”,让我们觉得捡了大便宜,实际上可能还是比其他地方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理机制,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购买决策、社交互动,甚至是生活态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归因错误”的探讨,我们总是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虽然看似“非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我们的自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选择的指南。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许多行为,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理性”地做选择,而是被各种心理“陷阱”巧妙地引导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拿到了一副解读他人行为的“秘密地图”,同时也对自己内心的“怪诞”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真是一次愉快的头脑风暴!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觉得“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果然名不虚传。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关于人类决策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它不像我以前读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大量生活化的例子,将这些理论具象化。比如,书中提到的“承诺和一致性”原理,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推销员利用这一原理来促成交易的场景:先让你做一个小小的承诺,然后你就会倾向于在后续的行动中保持与这个承诺的一致性。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经意间“上钩”。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是关于“奖励机制”的设计,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某些奖励会比其他奖励更能激励人们。这不仅仅适用于工作场所,也适用于亲子教育、自我管理等各个方面。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怪癖”行为,发现原来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它让我不再仅仅从道德或理性角度去评判,而是尝试去理解这种“非理性”行为的“积极”作用,即它们可能是在帮助我们更高效地适应环境,或者在维持我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行为学”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担心它们过于理论化或者过于主观。然而,《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2)》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强大的实证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且这些实验的设计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让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模拟实验过程,思考其中的逻辑。比如,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实验,让参与者评估自己手中物品的价值,以及愿意为获得一件物品支付的金额,结果显示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价值往往估得更高。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舍不得扔掉那些“没用”但“拥有过”的东西,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的情感和“付出”。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互惠原则”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稀缺性”如何激发我们的购买欲望。这些都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的结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心理学上的“冷知识”,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工具”。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怪诞”的行为,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化根源。读完之后,我不再轻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坏”,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这让我变得更加包容和深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