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累计销量20w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经济学家梁小民联袂推荐;长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YMX网站畅销书排行榜;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为“行为经济学”做出突出贡献的理查德?塞勒,这本书正是对“行为经济学”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你在了解了自己的非理性之后,做出理性的决策。
导?言 // VII
|D一部分|
以匪夷所思的方式CD颠覆职场中的既定逻辑
D一章?金钱的诱惑
为什么巨额奖金带不来高业绩?
奖金鸿运 // 006
结果:请击鼓…… // 014
激增的动机 // 016
想与做 // 018
那些“特别的人” // 021
社会压力下的表现失常 // 025
金钱的压力与心无旁骛的剑侠 // 029
隐藏在小决策和大决策背后的非理性 // 031
D二章?工作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乐高游戏中学到什么?
找到工作的意义 // 037
为食物而工作 // 039
“意义”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 045
组装生化勇士 // 047
劳动分工与劳动的意义 // 057
给工作赋予意义 // 060
D三章?宜家效应
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烤炉里的诀窍 // 064
我爱自己折的千纸鹤 // 069
定制、劳动与爱 // 073
理解估价过高的原因 // 075
结果的重要性 // 078
爱与付出 // 083
D四章?不在这里发现的偏见
为什么“我”的点子比“你”的要好?
任何方案都可以,只要,它是我提出来的! // 087
爱迪生手中的“牙刷” // 093
非理性既是天使,也是魔鬼 // 096
D五章?报复的本能
为什么我们要寻求公平正义
惩罚的快感 // 100
向银行家扔烂西红柿 // 103
消费者的报复:我的故事,D一部分 // 106
别接那个电话 // 110
特别差的旅馆和另一些故事 // 114
代理与主体 // 118
消费者的报复:我的故事,D二部分 // 121
“对不起”三个字的魔力 // 123
如果你禁不住诱惑…… // 125
有用的报复 // 127
|D二部分|
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挑战生活中的常规
D六章?适应的法则
为什么我们能适应一些事(但不是所有事,也不是一直如此)
疼痛如何教会我们适应 // 133
享乐适应 // 139
快乐水车 // 145
克服享乐适应 // 147
适应:下一道边界 // 151
善用适应性,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 154
D七章?好不好?
适应、伴侣和美丽市场
是否有女孩愿意与我约会? // 160
心灵与肉体 // 161
郎才女貌与适应性择偶 // 163
好不好? // 168
适应与闪电约会的艺术 // 172
每个人都有得到幸福的机会 // 176
D八章?市场的失灵
一个有关在线约会的案例
进入在线约会 // 182
在线约会的扭曲:斯科特的故事 // 187
虚拟约会实验 // 189
为霍默·辛普森设计的网页 // 194
D九章?感情的偏好
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
可识别受害者效应:你会把钱捐给谁? // 201
密切度、生动感与“杯水车薪”效应 // 203
理性思维让我们缺乏爱心 // 207
钱应该花在哪里? // 209
如何解决统计受害人问题 // 212
D十章?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
为什么我们常常感情用事?
情绪与决定 // 220
Z后通牒游戏 // 224
自我羊群效应 // 228
不要跨越他 // 232
你能划D木舟吗? // 233
D十一章?非理性的教训
为什么一切决策都需要检验?
专家与政策的非理性 // 243
致?谢 // 249 显示全部信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玩一场智力游戏,充满了惊喜和挑战。作者巧妙地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心理实验室。它不仅仅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些怪事”,更是关于“这些怪事如何可能是有益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诱饵效应”的分析,它是指在有两个选项时,如果引入第三个“诱饵”选项,往往会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中一个原本就具有优势的选项。这个原理在商业定价策略中被广泛应用,但作者将其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际关系中的选择,让人大开眼界。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在自主选择,实际上可能是在被精心设计的“选项”所引导。此外,书中对“认知失调”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当我们的信念与行为不一致时,我们会感到不舒服,并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行为来消除这种不适。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做出重大决定后,往往会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并非最优。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的“非理性”:它并非总是错误的,有时恰恰是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演化出的“智慧”。它让我变得更加警觉,也更加理解我们内心的复杂性,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思想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行云流水,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将那些看似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会证明”的章节,书里举了餐厅排队、演唱会人气爆棚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跟随大众的脚步,即使我们内心可能并不完全认同。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生活中无数次类似的经历,比如在不熟悉的地方,总会选择人多的餐厅,因为“大家都去肯定没错”。这种看似被动的行为,其实是我们在不确定性面前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本能反应。作者还深入剖析了“框架效应”,即同一个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比如,把“90%无脂肪”的标签贴在食物上,远比“含有10%脂肪”更能吸引消费者。这种对语言和叙述方式的巧妙运用,在营销、广告乃至人际沟通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客观事实”,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观察和解读它的“框架”所塑造的。它教会我审视自己接受信息的角度,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运用更有效、更有说服力的“框架”。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朋友对谈,他不仅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更启发了我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积极”解读方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理性思维是人类行为的主导,直到读了《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2)》。作者用一系列生动有趣、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捧腹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非理性”但又“积极”的行为模式。比如,书中提到的“损失厌恶”效应,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同等价值的获得和失去时,会更在意失去。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为了避免一点点亏损而付出更多努力,或者在投资中不愿割舍已经下跌的股票。还有“锚定效应”,它解释了为什么商家会先展示高价商品,然后推出“折扣价”,让我们觉得捡了大便宜,实际上可能还是比其他地方贵。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心理机制,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购买决策、社交互动,甚至是生活态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归因错误”的探讨,我们总是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虽然看似“非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我们的自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选择的指南。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许多行为,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理性”地做选择,而是被各种心理“陷阱”巧妙地引导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拿到了一副解读他人行为的“秘密地图”,同时也对自己内心的“怪诞”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真是一次愉快的头脑风暴!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觉得“非理性的积极力量”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果然名不虚传。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关于人类决策和行为的心理学原理。它不像我以前读过的很多心理学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大量生活化的例子,将这些理论具象化。比如,书中提到的“承诺和一致性”原理,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很多推销员利用这一原理来促成交易的场景:先让你做一个小小的承诺,然后你就会倾向于在后续的行动中保持与这个承诺的一致性。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会在不经意间“上钩”。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是关于“奖励机制”的设计,作者分析了为什么某些奖励会比其他奖励更能激励人们。这不仅仅适用于工作场所,也适用于亲子教育、自我管理等各个方面。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怪癖”行为,发现原来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它让我不再仅仅从道德或理性角度去评判,而是尝试去理解这种“非理性”行为的“积极”作用,即它们可能是在帮助我们更高效地适应环境,或者在维持我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行为学”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担心它们过于理论化或者过于主观。然而,《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怪诞行为学(2)》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强大的实证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并且这些实验的设计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让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模拟实验过程,思考其中的逻辑。比如,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实验,让参与者评估自己手中物品的价值,以及愿意为获得一件物品支付的金额,结果显示人们对自己拥有的物品价值往往估得更高。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舍不得扔掉那些“没用”但“拥有过”的东西,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的情感和“付出”。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互惠原则”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稀缺性”如何激发我们的购买欲望。这些都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的结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心理学上的“冷知识”,而是提供了一套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工具”。它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怪诞”的行为,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演化根源。读完之后,我不再轻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坏”,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这让我变得更加包容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