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女性

儒学与女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罗莎莉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鸣谢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儒学、中国性以及“仁”的道德人格
孔子之前的儒者:“儒”和它的模糊起源
“儒”、国家和中国性
典型的“儒”:儒家道德伦理中的“仁”
第三章
阴阳、性别特质及其互补性
阴阳和男女对立二元
阴阳与关联宇宙论
阴阳互补与性别层级
第四章
内外、两性之别与恰如其分的礼仪
内外、礼仪化与文明
内外、功能区分与层级性别体系
第五章
妇德女教类文本与女性所独有的“内”领域
《列女传》、《闺范》和女性传记的传统
妇德女教类文本之《女四书》
对于女性文化的质疑与“妇言”之德
第六章
儒学与中国的性别歧视主义
性别压迫和儒家道德伦理
案例研究:守寡和缠足
第七章
儒家女权主义:“女权主义”道德的酝酿
性别问题和女权主义政治
儒家女权主义的概述:一种混合特质
反思与总结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

用户评价

评分

##“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不愉快的婚姻”可能都比儒学与女性主义的婚姻来得愉快些……

评分

##这个研究课题试图创建一种混合式道德理论来调和女权主义和儒学。在混合式道德理论中,儒学不再是压迫中国女性的元凶巨恶。相反,儒学被视为正统经典中不同声音和模糊含义的一种动态运作。正统经典为中国人提供了充分的概念层面的工具来参与对社会虐待女性的内部批判,而没有对他们的儒学根源进行全面的否定。换言之,人们不需要通过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存在主义者或者激进的分离主义者来成为某种女权主义者,因为同时成为女权主义者和儒家信徒将不再是一个矛盾的修辞。通过在中国文化界限之内挑选出塑造女性特质的文化因素,作者也试图增加对于女性受压迫根源之认识的表述,她们获得解放的模式不再局限于康德哲学的自主个体、笛卡尔哲学的性别化存在、自由主义之个人权利或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平等。

评分

评分

##可以看出作者的野心是想建立一个非西方的女权主义路径,对儒学的重新解释也批驳了以往简单将儒家思想等同于性别歧视的观念。作者以“仁”为核心论据,提出了在关系中实现的动态平等的儒家女权主义,但是所谓内外、阴阳的相互转化和依存似乎又很容易将女性拉回到“内”的领域,木兰穆桂英班昭看上去都实现了从内到外的转变,可是实际上她们还是囿于家国同构的体系中,替父/夫从军是对国家义务的另一种实现途径,可最终木兰还是要谢辞官爵回家尽孝罢了。

评分

评分

##正在写书评_(:з」∠)_

评分

评分

##一般。

评分

##儒家女权主义的尝试:作者否认了女权主义方案跨文明边界的适用性,现代女权主义针对的是西方文明本体论层面的性别压迫问题,而儒家观念从没有为性别赋予本体论的内涵,德性和始终处于变化当中的身份才是儒家判断人的根本标准。作者并不回避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的事实,但她认为儒家传统并不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祸首,相反是解决中国女性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亦即用以孝道为核心的身份伦理取代康德式的抽象道德形而上学,同时通过亚里士多德式的友爱观念救治传统儒家中以男外女内、男尊女卑的夫妇观念。但是作者对儒家内外之分的理解和批评又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西学影响呢?给女性提供成为君子、担当政治责任的机会,固然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但是假如对“内”,对家庭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西学视野当中,那么这种开辟思路的努力就仍然是半心半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