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模闆【結束】節點,請勿手動操作節點內的內容!!!
基本信息
書名:證據運用案例與實務
:39元
作者:孔紅波 編著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
ISBN:9787302374886
字數:285000
頁碼:18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目錄
章 證據概述
節 證據的概念與特徵
案例1-1 王某某、李某某被劫案
第二節 證據在定案中的重要意義
案例1-2 辛普森殺妻案
第二章 運用證據的基本原則
節 證據裁判原則
案例2-1 黃某詐騙案
第二節 程序法定原則
案例2-2 杜某某被違法刑訊逼供案
第三節 證據質證原則
案例2-3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第四節 處分原則
案例2-4 毛某、龍某修改遺囑案
第三章 運用證據的規則
節 法證據排除規則
案例3-1 王某案
案例3-2 張某販賣案
第二節 意見證據規則
案例3-3 美國通用能源公訴華陸公侵犯商業秘密案
案例3-4 李某奎死刑改判案
第三節 傳聞證據規則
案例3-5 吳某、錢某故意殺人案
案例3-6 清潔工被撞後肇事車輛逃逸案
第四節 自認規則
案例3-7 莫甲與莫乙買賣糾紛案
案例3-8 某電力公訴陳某不予承擔賠償責任案(二審)
第五節 推定
案例3-9 徐某巨額財産來源不明案
案例3-10 湯某和等訴榮昌縣局行政賠償案
第四章 證據的種類
節 證人證言
案例4-1 張某故意殺人案
案例4-2 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能否作證?
案例4-3 廣州首例警察齣庭作證案
第二節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
案例4-4 林某、陳某故意傷害緻人死亡案
第三節 刑事被害人的陳述
案例4-5 段某謊報案
第四節 民事、行政案件中當事人的陳述
案例4-6 馬某梅訴青海東建工貿工程有限公侵權案
第五節 書證
案例4-7 強某某與強A、強B繼承糾紛案
第六節 物證
案例4-8 楊某某販賣案
第七節 鑒定意見
案例4-9 黃某意外死亡案
第八節 勘驗筆錄
案例4-10 韓某平被殺案現場勘驗
第九節 檢查筆錄
案例4-11 海南某小學校長案
第十節 視聽資料
案例4-12 田某盜竊案
第十一節 電子數據
案例4-1 3網絡女友頻約見小夥赴約陷傳銷
第五章 證據分類
節 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案例5-1 佘某某案
第二節 運用間接證據如何定案
案例5-2 詹某強故意殺人案
第三節 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案例5-3 王某和於某藉款糾紛案
第四節 本證和反證
案例5-4 菲林公訴英童公閤同糾紛案
第五節 實物證據與言詞證據
案例5-5 康某平案
第六章 證明對象
節 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案例6-1 陸某、華某與徐某藉款糾紛案
第二節 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案例6-2 高某、杜某誹謗張某案
第三節 行政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案例6-3 李某狀告北京大學、北京市教委案
第四節 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案例6-4 娟子與新疆某電子公勞動爭議仲裁案
第七章 證據的收集和保全
節 收集和保全證據的概念
案例7-1 李民訴陳良支付貨款案
第二節 收集證據的基本要求
案例7-2 張某偷拍取證未獲法庭采信案
第三節 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的證據收集和保全
案例7-3 袁某某侵犯何某名譽權案
第四節 當事人陳述和證人證言的收集與保全
案例7-4 某地機關違規取證案
第五節 刑事案件中證據的收集和保全
案例7-5 鄧某某殺害女友案
第八章 刑事案件中的證明責任
節 侵占案件中的證明責任承擔
案例8-1 上海海成機械製造有限公訴陳某侵占案
第二節 控方舉證原則的例外
案例8-2 張某某正當防衛案
第三節 刑訊逼供案中的證明責任
案例8-3 趙某海被法取證案
第四節 虐待、遺棄案中的證明責任
案例8-4 李某某虐待案
第九章 民事案件中的舉證責任
節 閤同糾紛中的舉證責任
案例9-1 閤同糾紛案件舉證責任的分擔
第二節 過錯責任承擔
案例9-2 錢某奇訴王某等侵權案
第三節 無過錯責任承擔
案例9-3 張某龍訴陳某芝飼養動物緻人損害案
第四節 公平責任的適用
案例9-4 彭宇案
第十章 行政案件中的舉證責任
節 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由被告承擔
案例10-1 舒某榮“闖黃燈”案
第二節 行政訴訟中原告的證明責任
案例10-2 北京市局車管所被訴核發拍照不當案
第三節 行政訴訟中的閤理性標準
案例10-3 王某訴北京市發展規劃委員會案
第十一章 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
節 證據的提齣
案例11-1 當事人遲延舉證的法律效果
第二節 提齣證據的程序
案例11-2 原告訴被告賠償話費案
第三節 提齣證據的要求
案例11-3 薄某某案公訴人舉證環節之一
第四節 證據認定的概念
案例11-4 黃某某訴宋某某離婚案
第五節 民事訴訟證據認證的要求
案例11-5 瀋某與某醫公房屋租賃閤同糾紛案
第六節 行政訴訟認證的要求
案例11-6 麻某某處女嫖娼案
第七節 法官運用證據認定案情
案例11-7 戲劇性的兩個判決
附件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節選)
附件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節選)
附件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節選)
附件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解釋[2012]21號(節選)
參考文獻
內容提要
本書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提齣訴訟活動中涉及的法律法規。係統全麵地解讀瞭我國訴訟法關於證據收集、運用的法律規定。書中所選案例緊扣法律規範,具有示範性與指導性作用,對讀者有較強的參考藉鑒價值。 本書適閤作為各院校法律相關專業的案例教材,也適閤作為廣大民眾谘詢日常法律糾紛事務的實用指導書,還可作為各企事業單位、法律培訓機構、法官和律師等法律從業者以及其他法律愛好者進行法律實踐和研究的專業參考書。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基礎的證據規則介紹,而是深入到證據運用的“藝術”層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交叉印證”和“孤證不予采信”這些復雜問題時的精妙分析。通過對一係列典型案例的剖析,作者清晰地闡述瞭如何構建有力的證據鏈,以及如何識彆和應對可能齣現的“孤證”情況。書中對於不同證據形式之間的關聯性、互補性進行瞭深入的挖掘,這對於提升證據的證明力至關重要。我讀到關於“精神損害賠償”案件的證據部分,作者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醫生的診斷證明、心理評估報告、當事人的陳述以及相關證人證言等,來證明精神損害的程度和範圍。這種細緻的分析,讓我對證據的運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專業且富有邏輯性,讀起來絲毫不費力,反而能從中汲取大量的知識精華。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夠啓發思考、提升實務能力的“修行手冊”。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案例導嚮”特性。在如今法律實務日益復雜和細緻的背景下,純粹的理論講解往往顯得滯後和抽象。而這本《證據運用案例與實務》恰恰抓住瞭這一點,以大量的、具有代錶性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深入剖析瞭證據在不同案件類型、不同審判階段的運用策略和法律適用。我翻閱到其中關於“非法證據排除”的章節,作者通過分析幾個經典案例,清晰地展示瞭非法證據是如何被排除的,以及在排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程序和實體要件。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教導我們如何在實踐中識彆和處理可能存在的證據瑕疵。此外,書中對於“自由心證”原則的解讀也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原則性的論述,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示瞭法官在審查判斷證據時的邏輯過程和判斷標準,這對於理解法律的“人性化”一麵非常有幫助。從排版上看,案例的呈現方式也很直觀,關鍵點都會被加粗或者用小標題突齣,便於讀者快速把握核心內容。整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接地氣”,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實務指導,能夠幫助我們在應對實際法律問題時,更有信心和方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眼前一亮,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法律條文堆砌感,而是透著一種嚴謹又不失靈活的專業氣質。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翻開扉頁,字體清晰,排版疏朗,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僅僅是瀏覽目錄和引言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對證據運用理解的獨到之處。它似乎不僅僅是在講解理論,更像是帶著讀者走進真實的庭審現場,感受證據在構建事實、影響判決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微環節。從一些章節的標題來看,涵蓋瞭刑事、民事、行政等多個領域,而且具體到不同類型的證據,比如物證、書證、證人證言、鑒定意見等,都進行瞭細緻的劃分和深入的探討。這種係統性的梳理,對於我這種想要係統性學習證據法的人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我尤其期待其中關於“疑難案件的證據收集與審查”章節,因為在實際工作中,這絕對是繞不開的難點。而且,叢書的定位是“法律專傢案例與實務指導”,這暗示瞭書中定然充滿瞭大量來自實務一綫的鮮活案例,這比乾巴巴的法條解釋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法律的精髓,並學會如何將其靈活運用到實際的法律事務中。
評分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深知證據在司法實踐中的關鍵作用。這本書以“案例與實務”為核心,直擊我最關心的實際操作問題。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證據保全”和“證據交換”程序的詳細介紹。在實際工作中,這兩個環節往往是案件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作者通過對一係列案例的分析,詳細講解瞭在不同情形下,如何申請證據保全,以及在證據交換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和應對策略。例如,在知識産權侵權案件中,如何及時申請保全涉案的侵權産品和相關賬冊,以防止證據被轉移或銷毀,書中就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此外,書中對於“證明標準”的闡釋也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概念性的介紹,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讓讀者深刻理解在不同類型的案件中,需要達到何種程度的證明纔能贏得訴訟。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實用價值,對於我提升專業技能非常有幫助。
評分我一直對證據法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接觸到一些真實的庭審之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證據在司法過程中的核心地位。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它不僅僅是在講解證據的類型、收集、審查和運用,更是在展示證據如何成為構建事實、支持論點的“基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證明責任”和“證明標準”的探討。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將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讓我明白瞭在不同的案件中,當事人需要承擔的證明責任是如何分配的,以及達到什麼樣的證明標準纔能說服法官。例如,在民事侵權案件中,原告如何通過證據證明被告的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這中間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謹的證據支撐,而這本書就為我們提供瞭清晰的路綫圖。而且,它還不僅僅局限於理論,更著眼於“實務指導”,這說明書中應該包含瞭大量的實踐技巧和注意事項,比如如何有效地進行證據交換、如何組織質證、如何反駁對方證據等等。這些都是在法學院課堂上很難學到的寶貴經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