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基本信息
书名:证据运用案例与实务
:39元
作者:孔红波 编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302374886
字数:285000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目录
章 证据概述
节 证据的概念与特征
案例1-1 王某某、李某某被劫案
第二节 证据在定案中的重要意义
案例1-2 辛普森杀妻案
第二章 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
节 证据裁判原则
案例2-1 黄某诈骗案
第二节 程序法定原则
案例2-2 杜某某被违法刑讯逼供案
第三节 证据质证原则
案例2-3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第四节 处分原则
案例2-4 毛某、龙某修改遗嘱案
第三章 运用证据的规则
节 法证据排除规则
案例3-1 王某案
案例3-2 张某贩卖案
第二节 意见证据规则
案例3-3 美国通用能源公诉华陆公侵犯商业秘密案
案例3-4 李某奎死刑改判案
第三节 传闻证据规则
案例3-5 吴某、钱某故意杀人案
案例3-6 清洁工被撞后肇事车辆逃逸案
第四节 自认规则
案例3-7 莫甲与莫乙买卖纠纷案
案例3-8 某电力公诉陈某不予承担赔偿责任案(二审)
第五节 推定
案例3-9 徐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
案例3-10 汤某和等诉荣昌县局行政赔偿案
第四章 证据的种类
节 证人证言
案例4-1 张某故意杀人案
案例4-2 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能否作证?
案例4-3 广州首例警察出庭作证案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案例4-4 林某、陈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
第三节 刑事被害人的陈述
案例4-5 段某谎报案
第四节 民事、行政案件中当事人的陈述
案例4-6 马某梅诉青海东建工贸工程有限公侵权案
第五节 书证
案例4-7 强某某与强A、强B继承纠纷案
第六节 物证
案例4-8 杨某某贩卖案
第七节 鉴定意见
案例4-9 黄某意外死亡案
第八节 勘验笔录
案例4-10 韩某平被杀案现场勘验
第九节 检查笔录
案例4-11 海南某小学校长案
第十节 视听资料
案例4-12 田某盗窃案
第十一节 电子数据
案例4-1 3网络女友频约见小伙赴约陷传销
第五章 证据分类
节 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案例5-1 佘某某案
第二节 运用间接证据如何定案
案例5-2 詹某强故意杀人案
第三节 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案例5-3 王某和于某借款纠纷案
第四节 本证和反证
案例5-4 菲林公诉英童公合同纠纷案
第五节 实物证据与言词证据
案例5-5 康某平案
第六章 证明对象
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案例6-1 陆某、华某与徐某借款纠纷案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案例6-2 高某、杜某诽谤张某案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案例6-3 李某状告北京大学、北京市教委案
第四节 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案例6-4 娟子与新疆某电子公劳动争议仲裁案
第七章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节 收集和保全证据的概念
案例7-1 李民诉陈良支付货款案
第二节 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案例7-2 张某偷拍取证未获法庭采信案
第三节 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证据收集和保全
案例7-3 袁某某侵犯何某名誉权案
第四节 当事人陈述和证人证言的收集与保全
案例7-4 某地机关违规取证案
第五节 刑事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案例7-5 邓某某杀害女友案
第八章 刑事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节 侵占案件中的证明责任承担
案例8-1 上海海成机械制造有限公诉陈某侵占案
第二节 控方举证原则的例外
案例8-2 张某某正当防卫案
第三节 刑讯逼供案中的证明责任
案例8-3 赵某海被法取证案
第四节 虐待、遗弃案中的证明责任
案例8-4 李某某虐待案
第九章 民事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节 合同纠纷中的举证责任
案例9-1 合同纠纷案件举证责任的分担
第二节 过错责任承担
案例9-2 钱某奇诉王某等侵权案
第三节 无过错责任承担
案例9-3 张某龙诉陈某芝饲养动物致人损害案
第四节 公平责任的适用
案例9-4 彭宇案
第十章 行政案件中的举证责任
节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
案例10-1 舒某荣“闯黄灯”案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原告的证明责任
案例10-2 北京市局车管所被诉核发拍照不当案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中的合理性标准
案例10-3 王某诉北京市发展规划委员会案
第十一章 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节 证据的提出
案例11-1 当事人迟延举证的法律效果
第二节 提出证据的程序
案例11-2 原告诉被告赔偿话费案
第三节 提出证据的要求
案例11-3 薄某某案公诉人举证环节之一
第四节 证据认定的概念
案例11-4 黄某某诉宋某某离婚案
第五节 民事诉讼证据认证的要求
案例11-5 沈某与某医公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
第六节 行政诉讼认证的要求
案例11-6 麻某某处女嫖娼案
第七节 法官运用证据认定案情
案例11-7 戏剧性的两个判决
附件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节选)
附件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节选)
附件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节选)
附件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解释[2012]21号(节选)
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诉讼活动中涉及的法律法规。系统全面地解读了我国诉讼法关于证据收集、运用的法律规定。书中所选案例紧扣法律规范,具有示范性与指导性作用,对读者有较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本书适合作为各院校法律相关专业的案例教材,也适合作为广大民众咨询日常法律纠纷事务的实用指导书,还可作为各企事业单位、法律培训机构、法官和律师等法律从业者以及其他法律爱好者进行法律实践和研究的专业参考书。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堆砌感,而是透着一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专业气质。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翻开扉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引言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对证据运用理解的独到之处。它似乎不仅仅是在讲解理论,更像是带着读者走进真实的庭审现场,感受证据在构建事实、影响判决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从一些章节的标题来看,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等多个领域,而且具体到不同类型的证据,比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深入的探讨。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我这种想要系统性学习证据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疑难案件的证据收集与审查”章节,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绝对是绕不开的难点。而且,丛书的定位是“法律专家案例与实务指导”,这暗示了书中定然充满了大量来自实务一线的鲜活案例,这比干巴巴的法条解释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法律的精髓,并学会如何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法律事务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案例导向”特性。在如今法律实务日益复杂和细致的背景下,纯粹的理论讲解往往显得滞后和抽象。而这本《证据运用案例与实务》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以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证据在不同案件类型、不同审判阶段的运用策略和法律适用。我翻阅到其中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几个经典案例,清晰地展示了非法证据是如何被排除的,以及在排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程序和实体要件。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导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识别和处理可能存在的证据瑕疵。此外,书中对于“自由心证”原则的解读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原则性的论述,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法官在审查判断证据时的逻辑过程和判断标准,这对于理解法律的“人性化”一面非常有帮助。从排版上看,案例的呈现方式也很直观,关键点都会被加粗或者用小标题突出,便于读者快速把握核心内容。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接地气”,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实务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应对实际法律问题时,更有信心和方法。
评分我一直对证据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真实的庭审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证据在司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它不仅仅是在讲解证据的类型、收集、审查和运用,更是在展示证据如何成为构建事实、支持论点的“基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探讨。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具象化,让我明白了在不同的案件中,当事人需要承担的证明责任是如何分配的,以及达到什么样的证明标准才能说服法官。例如,在民事侵权案件中,原告如何通过证据证明被告的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的证据支撑,而这本书就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而且,它还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着眼于“实务指导”,这说明书中应该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有效地进行证据交换、如何组织质证、如何反驳对方证据等等。这些都是在法学院课堂上很难学到的宝贵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的证据规则介绍,而是深入到证据运用的“艺术”层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交叉印证”和“孤证不予采信”这些复杂问题时的精妙分析。通过对一系列典型案例的剖析,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如何构建有力的证据链,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孤证”情况。书中对于不同证据形式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这对于提升证据的证明力至关重要。我读到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证据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医生的诊断证明、心理评估报告、当事人的陈述以及相关证人证言等,来证明精神损害的程度和范围。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对证据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且富有逻辑性,读起来丝毫不费力,反而能从中汲取大量的知识精华。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提升实务能力的“修行手册”。
评分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深知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以“案例与实务”为核心,直击我最关心的实际操作问题。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证据保全”和“证据交换”程序的详细介绍。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环节往往是案件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详细讲解了在不同情形下,如何申请证据保全,以及在证据交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应对策略。例如,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如何及时申请保全涉案的侵权产品和相关账册,以防止证据被转移或销毁,书中就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此外,书中对于“证明标准”的阐释也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概念性的介绍,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让读者深刻理解在不同类型的案件中,需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证明才能赢得诉讼。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实用价值,对于我提升专业技能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