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醫臨床傢書係 劉方柏疑難證治二十法:如何把“臨床思維”落到實處
定價:29
作者:劉方柏 著
齣版社:中國中醫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13231732
字數:154000
頁碼:19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目錄
總論
章 疑難病癥析論
第二章 中醫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思維學的羽翼和推助
各論
章 重證辨治研究
一、挑戰法——談發散思維
二、針鋒相對法——談創造性思維
三、調整氣化法——談模式思維
四、毀巢搗穴法——談追溯源思維
第二章 急證辨治研究
五、藉石攻王法——談移植思維
六、單刀直入法——談全息思維
七、劍指刀鋒法——談正麵思考法
第三章 疑證辨治研究
八、以測病法——談模糊思維
九、拔轉樞機法——談立體思維
十、拔葉障法——談辯證思維
十一、齣奇製勝法——談特異搜索思維
十二、鍛器破堅法——談蟲思維
第四章 頑證辨治研究
十三、鏟蔓法——談類比思維
十四、祛兼夾法——談直覺思維
十五、以毒攻毒法——談平麵擴散思維
十六、遠交近攻法——談係統思維
十七、兵中求將法——談收斂式思維
十八、蕩汙滌濁法——談經驗思維
十九、攻滯逐留法——談形象思維
二十、築城禦賊法——談情感思維
跋
內容提要
對於疑難病癥,曆來有多種解釋,但總覺不夠完善和妥帖。因此,我將它做瞭界定,即:“疑難病癥指病因不明,病機難辨,病情復雜,癥狀罕見,錶現怪異,輾轉無效,或公認的難治性疾病。”為瞭便於整體把握,《中醫臨床傢書係 劉方柏疑難證治二十法:如何把“臨床思維”落到實處》首先將“疑”錶現於臨床的7個方麵和“難”反映在臨床的7個方麵分彆列齣,並加以分析論證。用“疑難病癥析論”為題,置於書首。這類疾病辨析之“疑”和之“難”是客觀的、公認的,而輾轉多省、求治多年無效,卻被一方的患者又個彆。說明疑難病癥客觀、被公認存在的同時,又有著相對性。而現代思維學不僅會幫助我們認識這種相對性,同時,更可為我們擴大疑難病癥的範圍,大幅度提高疑難病癥的和率提供幫助。
文摘
《中醫臨床傢書係 劉方柏疑難證治二十法:如何把“臨床思維”落到實處》:
疑難病癥既是中醫之長,也是中醫之短。所謂長,是指中醫在疑難病癥方麵療效較好,獨具優勢,可以說至今仍為醫學臨床的一塊高地。而所謂短,則是因為診治疑難病癥不僅需要紮實的醫學基礎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高度的責任心,同時需要活躍而正確的臨床思維。顯然,大多數臨床中醫師還未具備。
我在這裏將人們通常所稱的疑難雜病改稱疑難病癥,一是疑難病不止在雜病中可見到,二是有的疑難病癥實際就隻是一個癥狀,但確屬辨治疑難。
疾病若僅粗分,無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癥兩大類,而前者易治,後者難療。若提高瞭疑難病癥的水平,對於臨床疾病總體水平的提高,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可惜的是,古往今來,係統研究疑難病癥的專著珍如鳳毛麟角,當今雜誌亦多為散在報道,疑難病癥太需要進行係統而深入的研究瞭。
疑難病癥的研究首先需要緊緊抓住“疑”和“難”兩個字。“疑”是指診斷、辨證上的疑惑、疑似和疑慮;“難”是指上的難於人手、難於見效,古以“難治”“不治”“死”等加以錶述。
這裏,我們首先來分析“疑”。它錶現於臨床,有以下7個方麵:
1.病因不明或多因相兼。如曾治一老者,陣發性身體震顫、心慌、氣短,每日發作五六次。發時神誌恍惚,全身冷汗自齣,而卻脫衣掀被,如此已三年餘。每年數次住院,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繼發性癇樣發作、多發性腦梗死、卒中後憂鬱癥等十多種疾病。又如以某種罕見癥狀為主要錶現,某部灼熱、某處奇癢、汗齣如血、嗜食泥土等,以及近年不斷新齣現的如“典”等一類疾病。至於多因相兼、諸病共存的如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共存,過敏性疾病與肺係疾病共存等現象更是普遍。
2.病機難辨。陰陽淆亂,寒熱難判,虛實互見,病位遍涉上下錶裏。如一患兒麵部浮腫,顔麵狀若塗硃,散發小丘疹及小裂紋,煩躁驚叫,四肢厥冷,雙腕、雙踝下皮膚變黑,嘔吐腹瀉,病程長達半年。這類疾病的病機極難判斷,而臨床辨證若未深入落實到病機層麵,是很難準確遣方用的。
3.病性錯綜復雜。這在臨床功能性與器質變互見,寒熱虛實癥象紛呈,多髒腑、多經絡同時受纍等情況外,還有病與癥相異者,如一肝膿腫病人卻以自汗、發熱、納呆為臨床錶現,經多醫不效。此之外,當今患者還有手術後遺癥,介入後,以及物(如放療、化療、激素、抗抑鬱)所緻癥狀與原有宿疾交織為患等多種原因所導緻的原發與繼發、真象與假象、自身所發與外界乾擾等復雜見癥,使人不能以規律性加以把握。
4.癥狀極少見到。如曾治身麻無汗30年,暈厥常發17年,雙腳奇臭1年半等臨床極少見到的一些病案。
……
作者介紹
劉方柏,生於1941年,四川省樂山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全國科技工作者,全國老中醫專傢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四川省乾部保健專傢,廣州中醫大學經典臨床研究所客座教授。2015年參加“北京中醫大學中醫臨床特聘教授”遴選,被聘為第1批“北京中醫大學中醫臨床特聘專傢”。
作為一個熱愛中醫,並一直試圖將其融會貫通的讀者,我對於那些能夠清晰闡釋“臨床思維”的書籍有著特彆的偏愛。我常常覺得,中醫的魅力不僅僅在於那些精妙的方藥,更在於它背後深邃的哲學和嚴謹的邏輯。然而,將這些理論和邏輯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應用,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實現這一轉變的書,它能夠將那些抽象的辨證理論,變得鮮活起來,能夠教會我如何在實際的臨床場景中,運用這些理論去分析問題,去解決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論,讓我能夠係統地學習如何去“診斷”——不僅僅是識彆癥狀,更是要洞察病機;如何去“治療”——不僅僅是開方用藥,更是要針對病機施治。如果這本書能夠真正地幫助我把“臨床思維”這四個字落到實處,那對我而言,將是莫大的啓發和助益。
評分最近我迷上瞭一係列中醫臨床方麵的書籍,尤其對那些能夠將“疑難證治”這一概念講得透徹的書籍情有獨鍾。我曾經花費大量時間閱讀各種古籍和現代醫案,雖然受益匪淺,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離真正的臨床實戰還有一段距離。我一直在思考,那些經驗豐富的老中醫,他們是如何在麵對棘手的病情時,能夠“妙手迴春”,屢建奇功的?是僅僅依靠天賦和運氣,還是真的有其一套獨特的、可復製的思維模式?我希望能夠找到一本真正能解答我這個疑惑的書,它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將那些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臨床操作。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幫助我理解如何從紛繁復雜的癥狀中,抓住疾病的本質,找到最關鍵的病機。而一旦找到瞭病機,接下來的治療就如同順水推舟,能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真正指導我如何“把臨床思維落到實處”的書,讓我在麵對復雜病情時,不再感到無從下手,而是能夠胸有成竹,遊刃有餘。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關於中醫臨床思維的書籍,特彆希望能找到一本能講清楚“如何把臨床思維落到實處”的書。我總覺得,中醫的精髓在於辨證論治,而辨證論治的核心就在於臨床思維。但是,很多書講的都是理論,或者是一些零散的醫案,很難讓我真正掌握那種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我希望找到的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一步一步地引導我,告訴我麵對一個病人時,應該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抓住關鍵,如何製定治療方案。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讓我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臨床能力。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的書,它能夠讓我不再僅僅是“背誦”中醫,而是真正地“理解”中醫,“運用”中醫。如果能有這樣一本關於“疑難證治”的書,能夠將“臨床思維”落到實處,那將是我莫大的福音。
評分作為一個長久以來飽受各種中醫書籍睏擾,卻又熱衷於在浩瀚的醫學海洋中探索的讀者,我最近有幸接觸到瞭一些能夠真正觸及臨床核心的書籍,它們像是一盞盞明燈,照亮瞭那些曾經讓我迷茫的角落。尤其是一些對於“臨床思維”的探討,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將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論,轉化成一套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診療體係的方法論。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醫案,雖然精彩,卻難以復製,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思辨過程?是天賦異稟,還是有法可循?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揭示中醫診斷和治療背後邏輯的書,它不應該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傳授,一種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的培養。當讀到那些能夠將復雜病情抽絲剝繭,最終歸結到幾個關鍵病機,並由此衍生齣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的書籍時,我總會感到一種由衷的興奮,仿佛解鎖瞭一扇通往中醫奧秘的大門。我相信,中醫的精髓,恰恰在於這種“見微知著,化繁為簡”的智慧,而如何將這種智慧融入日常的臨床實踐,是每一個中醫人都需要不斷追求的目標。
評分我一直對中醫的“臨床思維”有著濃厚的興趣,覺得這纔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我們這些年輕一輩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很多時候,我們學瞭很多理論,背瞭很多方劑,但到瞭臨床上,麵對活生生的病人,卻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下手。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將“臨床思維”具象化、可操作化的書籍。我不希望它隻是羅列一些經典的醫案,更希望它能深入地解析這些醫案背後的辨證邏輯,以及是如何一步一步從病情分析到最終確定的治療方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纔能在海量的病癥和信息中,迅速抓住關鍵,找到疾病的本質。我希望它能夠教會我一套係統的方法,讓我能夠用一種更加清晰、更有條理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去分析病情,最終做齣最閤適的治療決策。如果一本書能夠將“臨床思維”真正地“落到實處”,那對於任何一個緻力於在中醫道路上有所作為的醫者來說,都將是無價之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