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世界「中國人文抒情傳統」論述的重要著作!本書提供了該領域更開闊的視野與研究觀點。
學術研究的題目不必是最時新的,卻應該是最根本的議題。「時空—身體—譬喻」是我這十幾年來陸續展開的研究主題,其中「相互定義」的視野正是打開二元僵局的關鍵;人身在宇宙四時流轉中,體驗順逆、離反的處境,並且透過不斷對話與創化的譬喻,更新與時推移的身心姿態。
——鄭毓瑜
本書完整呈現鄭毓瑜教授近年來針對中國人文傳統「空間」觀的系列研究。從城市意象、園林寓意到國族視域、自然的氣氛,鄭教授融會各種歷史、思想與文學材料於一爐,同時又能妥切化用現象學、人文地理學等西方觀點;藉助這些閱讀與思考的成果,不但為古典文學開創出諸如「自然」、「身體」等新穎的研究議題,更顯現了文學與哲學、地理學,甚至是古典體氣醫療等相關領域的深刻關連。在強調跨領域整合的當代,這本書對於鄭教授個人的研究或整個中國人文傳統的研究,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本書為全新增訂版,除了內容重新修訂外,也新增了〈由修禊事論蘭亭詩、蘭亭序「達」與「未達」的意義〉、〈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 ,展現了作者對「文本風景」歷久彌新且更豐富的主題詮釋。
##3不像在说空间,更像是结合空间、身体,以诠释学为主的论述。构造建康待补田晓菲讲座内容对照。啊,什么时候才能达到郑老师的境界…… @2022-07-12 21:01:33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书比较老了,虽然说是修订版,但其实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两篇文章。个别文章比较出彩,思路也不错,但具体论述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这或许是港台学者的通病。总体而言,还是比较令人失望的。
评分 评分##“个人、自我从来不会是一种本然存在的有边界的概念,无法仅仅透过宇宙图式或群体的要求去设定,或全然透过主动意志所及的实践范围去解释,反而必须依赖与外在环境及其共识所产生;原本被强调的心灵、精神也许应该放回作为感知所在的身体,而身体应该置放回社会环境及宇宙自然之中,那么抒情传统就是这个场域中的缤纷光谱”
评分 评分楊牧的序中只有一句引詩,那即是鄭老師面對六朝的心情。老年的楊牧老師和師母在香港的街頭想找一間書店,只為驗證那一句引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