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

迴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印] 馬哈希 著,陳建誌 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長安齣版社
ISBN:9787510701818
商品編碼:26166335656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0-07-01
頁數:2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迴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編輯推薦:一本令人徹悟的聖書 印度靈性大師拉瑪那?馬哈希尊者,國內讀者的瞭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歐美地區,拉瑪那的影響力非常深遠,他的悟境被譽為達到瞭與佛陀、老子、耶穌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誨高妙玄遠、簡單有力,鬍因夢、肯·威爾伯、傑剋·康菲爾德等眾多靈性導師都深受其影響,對他的開示倍加推崇。國內拉瑪那著作的引進齣版剛剛揭開序幕,《迴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是國內有關其人其教的 本書,也是他最為重要的作品。想要親近拉瑪那?馬哈希尊者,《迴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是有力的階梯。
作為備受尊敬的聖哲,拉瑪那?馬哈希的思想是全然嚮內、直指內心的,把人的整個注意力都牽引到瞭內心中,在那裏,人們嚮自己追問“我是誰?”,而最終的結果是,人既不是感於聲色的肉身,也不是流連物外的心智,而是那除瞭這一切空空如也的東西,這就是自性。他的見解是如此超脫,以至於人們要花很久的時間纔能從他的話語中迴味齣無窮的禪機,此處列舉一二:
【沉默】
超越語言與思想的狀態就是沉默,它是無有心智活動的禪定。平息心智,即名禪定,甚深禪定便是無窮的宣說。
【心智】
如果心智轉嚮內在,朝嚮這照明的本源,客觀的知識便會終止,而自性作為心獨自照耀。月亮藉著反映日光來照耀:日落之後,月輪普現萬物;日升之時,雖然月輪仍見於空中,人們已不需要它瞭。
【智慧】
居於自性的恒久不壞的自然境界,就是智慧,想要居於自性,你必得愛自性。既然神即自性,自性之愛就是神之愛,而那就是虔敬。智慧與虔敬因此無二無彆。
【自我】
在覺悟者身上,自我的生起很明顯,但是他隻把專注力定於起源之上,並享有不散亂的、超越的體驗。這種自我是無害的,它隻像焚燒後的草繩殘骸,虛有其錶,束縛不瞭人。
【和平】
和平是你的自然狀態,是心智阻礙瞭你的自然狀態。當你深入探測,便會發現實無心智這樣東西。當心智因此而消亡,你便會瞭悟永恒的和平。
【心】
心、自性、意識不能被指定於肉身的任一處,何以故?肉身隻是心智的投射,而心智隻是發光的心的一個微弱的反映。這涵容一切的心,如何能局限於肉身這實相極其微小的彰顯?
【世界】
他的境界是永遠做夢的境界,因為他觀世界如一場反復的夢境,他的境界是永遠睡眠的境界,因為他無有一時帶有“肉身乃我”的意識。
“與其沉迷於猜測,不如當下尋找永遠在你之內的真理!”
“和平是你的自然狀態,是心智阻礙瞭你的自然狀態。當心智消亡,你便會瞭悟永恒的和平。”

內容簡介

《迴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作者拉瑪那·馬哈希尊者是印度上世紀徹悟本心的究竟覺者,被譽為印度數百年來悟境最高、影響最深遠的至善上師之一。馬哈希尊者的成道和說法,是當代靈性意識領域極為重要的成果和依據。本書特點如下:
一、鬍因夢、肯·威爾伯、奧修、榮格、拉達剋裏希那等,一緻虔心禮贊——拉瑪那·馬哈希尊者。
二、中國大陸第一本拉瑪那·馬哈希尊者的經典作品,確為靈性成長必讀之書。
三、一部超凡入聖、令人徹悟的聖書:馬哈希尊者以其猶如佛陀、老子、耶穌基督一般的高妙悟境,開示靈性自覺的精深奧義!
拉瑪那·馬哈希尊者平生少有親筆著述,他的傳世作品都是彆人根據他的談話錄整理而成的,《迴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也是如此。他的話語簡潔有力,即使被整理成文字,也總保留著令人著迷的智慧和強辯的說服力。
在這本對話體例的記言書中,拉瑪那談論到瞭他對於內在、體驗、沉默、心智、智慧、自性和寜靜的看法,他所采取的是一種嚮內參問的形式,在對“我是誰”這一問題的不斷深入探察的過程中,漸漸地拔除瞭讓心靈感覺到痛楚的尖刺,引導人們重新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友愛。
如果說有一些讀物能夠對現代人重拾安寜、靈性自覺有所幫助的話,那麼,《迴到你心中》的確是一本這樣的書,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心靈聖書。

名人推薦

拉瑪那的啓示
[瑞士] 卡爾?榮格

馬哈希尊者是印度大地真正的兒子,他既真誠而又非凡。在印度,他是聖潔的世界裏最聖潔的所在。
在他的教誨之中,我們可以找到全印度最純淨的東西,帶著自在世界和自由人類的氣息,恰似一首韆禧贊歌。這首贊歌隻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終極主題,它在時間的光芒中不斷以印度精神來激發自己。它最新的化身,就是拉瑪那?馬哈希尊者。
對於人和神的觀念,拉瑪那的觀點給西方人以猛烈的打擊。正如他所說的,這是一個具有東方色彩的意識,它超越瞭西方心理學所能觸及的範疇。心理學隻能承認,在它自身的領域裏無法提齣這種思路。然而,印度人卻早就知道,作為精神之源的角色,“自性”和“神”是無差彆的,人住在自性裏麵,就是與神同在,甚至也可以說,他就是神本身。在這方麵,拉瑪那是十分清楚的。
東方的修行者和西方的神秘主義者在這個目的上是一緻的:將關注的重點從自我轉到自性,從人轉移到神。這也就是說,自我將消失於自性,人將淹沒於神。《靈修篇》(聖?依那爵著)做瞭同樣的努力,該書所錶達的一個觀點就是,一個人將自己的財産和自我奉獻給上帝的程度,跟他的屬靈程度成正比。
關於自性,羅摩剋裏希那尊者也賦予瞭同樣高的地位。隻有這樣做,自我和自性之間的衝突纔能趨於緩和。拉瑪那尊者宣稱,靈修的真正目的就是為瞭消滅自我。在這一點上,羅摩剋裏希那尊者的態度卻不甚堅決。盡管他說過“自我之見不去,真知解脫難現”,但他又不得不承認自我的本性極為牢固。他說:“那些少之又少的人啊,他們是如何獲得三昧,並把自己從自我中解脫的?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對話和孤獨都毫無幫助,自我依然重返,就如白楊樹,雖經砍斫,翌日卻又生發新芽。最終你將發現,自我牢不可破,隻好繼續做它的僕人。”與這種妥協相比,拉瑪那尊者顯然更為激進。
自我和自性,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反映瞭東方人的內省意識,已經探索到瞭一定的經驗高度,這種高度是西方人難以達到的。東方的哲學如此有彆於我們的哲學,它為我們提供瞭一件很有價值的禮物,但是,“若要享有這件禮物,我們就必須先獲得它。”拉瑪那的箴言,再次闡明瞭印度精神——幾韆年來關於內在自我的冥想中所發現——的要旨;他的生命和工作,也再度示範瞭印度人為尋求那最初的自由源泉而進行的最為深層的努力。
很多東方人對本民族的精神産品,有一種很快會滅亡的憂慮。那些外來的東西,東方人無法相信它們都齣自西方最好的頭腦。所以,他們把羅摩剋裏希那和拉瑪那等哲人視作現代先知。
西方的擴張式文化確實可以消除很多弊端,它看上去十分有效。但迴顧這一過程,我們卻是以靈性文化的損失作為代價,這實在太昂貴瞭。居住在窗明幾淨的房子裏固然舒適,但這並沒有迴答另外一個問題:到底誰纔是房子的居住者?他的靈魂是否也享受到瞭與外在生活環境同樣整潔有序的禮遇?
人一旦開始瞭對外部事物的追求,他就將永不滿足,盡管生活的真正所需不多,但他卻追求得越來越多,而且僅僅齣於偏見,他認為這些外在的東西永不足夠。他完全不知道,拋開所有外在成就之後,在內心裏,他仍然是那個可憐蟲,當他有瞭一輛汽車卻發現人傢有兩輛的時候,他仍然會抱怨自己的貧窮。的確,人的外在生活可以實現很多進步和美化,但是,當內心的那個自己跟不上這一切的時候,它們就失去瞭意義。
全部生活所需的所有東西,就是喜樂的來源,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這之上,內心裏麵的那個人發齣瞭抱怨之聲,抱怨沒有任何外在的産品能夠讓他滿意。在追逐“精彩事物”的過程中,這種聲音越被漠視,內心中的那個人就越會成為各種厄運和不幸的源頭。外在化的傾嚮導緻瞭難於救治的苦難,但既然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也沒有人會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不堪,沒有人會對自己的貪得無厭感到奇怪,卻把它視作天性。沒有人意識到靈魂的偏食已經導緻瞭嚴重的失衡,這就是西方文明的病因,在把貪婪的惡疾傳染給全世界之前,它絕不會止步。
所以,盡管這隻是拉瑪那用自己的語言錶述齣來的信念,東方智慧還是給瞭我們良多啓示。他提醒我們,我們文化中某些與之相類似的東西被遺忘瞭,並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嚮已經被我們拋在一邊的東西上,比如,我們內心中的那個人的命運。
拉瑪那尊者的教導,不僅對印度人很重要,對西方亦是如此。它對全人類非常有益,對於那些不知不覺地在混亂中沉淪的個人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警醒。

媒體推薦

馬哈希大師,一位南印度的聖者,他將持“我見”不放之人比作火車上的旅人。當他們走上火車,不將行李放上行李架讓火車來載運,卻緊背著行李站在車廂裏。同理,當我們可以卸下“自我”的時候,卻仍然緊抓著“我見”不放。因為“我見”讓我們隨時感覺到自己遭受威脅,甚至遭受攻擊,雖然偶爾會為自己辯護,卻非自己能夠掌控。“我見”像一座難以攀爬的高山,卻不得不爬,從而令生活布滿瞭荊棘。
——鬍因夢(颱灣著名身心靈導師)
拉瑪那尊者的教導,不僅對印度人很重要,對西方亦是如此。它對全人類非常有益,對於那些不知不覺地在混亂中沉淪的個人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警醒。
——榮格(現代心理學大師)
我聽到拉瑪那?馬哈希尊者所說的一句話之後,便開始非常認真地練習冥想。那句話乃是這樣:“在深睡的夢境中,不存在的東西就不是真的。”
——肯?威爾伯(美國當代超個人心理學傢)
拉瑪那?馬哈希是數百年來誕生在印度的最偉大和至善的人。
——拉達剋裏希那(印度近代哲人、前副總統)
拉瑪那?馬哈希也許是過去幾個世紀最受尊敬的印度上師,他曾經這樣說:“不精進絕不會成功,心靈鍛煉不是與生俱來的,隻有堅持不懈方得解脫。”這位尊者擅長以不斷苦苦逼問的方式來喚醒弟子的靈性。
——傑剋?康菲爾德(美國佛學大師、心理學博士)
對那些愛拉瑪那?馬哈希的人來說,師父仍然在那裏。他們還有同樣的感覺,當他們去阿魯那佳拉,他的地方,他的山,當他們坐在他的三摩地旁邊,還有著同樣的芳香,同樣的鮮活,同樣的存在,同樣的閃爍。拉瑪那還在迴答,拉瑪那還在教導,拉瑪那還在進入他們的夢,他們的想象。對他們來說,沒有必要到任何地方去,他們找迴自己的師父瞭。
——奧修(印度當代著名哲人、真理的體驗者)
他(拉瑪那?馬哈希)喜歡講一些知名聖者的故事,是個極好的敘述者,並且很容易帶人進入情節,當講到一些特彆感人的部分時,他常常會忍不住跟聽眾一起潸然淚下。
——大衛?古德曼(英國作傢、拉瑪那研究者)
他對於世界的觀點,以及他感知世界和操持生活的方式是神奇的。立足於古代印度教非二元觀點,或者說是不二吠檀多的基礎上,他過著一種開明的靈性生活,並且熱心於幫助他人去接近實相。
——加納帕西?撒布拉曼姆(馬哈希的門徒)
拉瑪那?馬哈希以他的沉默抹掉瞭所有疑問,他相信“沉默即永恒的講述”,他常常重復的一個建議就是,“保持安寜並且記住,你就是上主”。當然在本書中,求道者的問題隻是基於自己的需要而提齣的,但所有的求道者卻都能從答案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理解,這就是解答者的智慧之處。
——英國亞馬遜網絡書店讀者
有些人僅將他視作一名哲學傢,實際上傾其一生,聖拉瑪那很少言教,甚至在他早年歲月,有數年的時間裏他都沒有說話的意願。因為弟子的增多,他纔不得不開口指導他們。在他的修行體係中,還有更豐富的修行指導,這有待於更多的人們去認識。
——善友之傢(天涯社區“瞭幻視界”博主)
1938年,毛姆到阿魯那佳拉去拜訪拉瑪那?馬哈希,很顯然,他是想從這位上師身上找到自己寫作的價值。他達到瞭目的,在《觀點》一書的最後一個章節,他把馬哈希尊者作為原型展開,章節的標題就叫做“聖人”。
——本書編者按

作者簡介

作者:(印度)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 譯者:陳建誌

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印度上世紀徹悟本心的究竟覺者,備受尊敬的薄伽梵,1879年齣生於印度南部平原的提魯庫裏小鎮,1950年卒於自己所建立的禪修院裏。
他在17歲時經曆瞭第一次靈性體驗,忽然參透生死。後離開傢人去往阿魯那佳拉山腳下的提魯萬納馬賴城,在那裏開始瞭他刻苦的聖者修習生涯,直至涅槃。他的修行思想是直指內心的,意在指導人們嚮內心發掘,認清自我,並以此獲得最終的寜靜和友愛。

目錄

讀者好評
拉瑪那的啓示
譯者序

我是誰/1
我是誰/3
靈性指導/17
指導/19
修行/25
體驗/41
成就/45
馬哈希福音/53
工作與棄世/55
沉默與獨處/67
收攝心智/70
奉獻與智慧/78
自性與個人性/82
瞭悟自性/87
上師及其恩寵/93
和平與喜樂/102
自我參問/104
修行與恩寵/114
覺悟者與世界/121
心即自性/132
“我”與“我”的念頭/145

注解/155
詞匯/158
馬哈希小傳/167

序言

譯者序 陳建誌
拉瑪那?馬哈希生於南印度,是本世紀徹悟自性的究竟覺者,也是聲振寰宇的偉大的說法者。在成道之前,他原是印度一個中等婆羅門傢庭的孩子。少年時與其他的學童毫無兩樣,常和友伴一起念書戲耍,從來沒有意識到任何靈性經驗,也未曾顯露對修行的興趣。然而,他在十七歲那年卻經曆瞭一個不可思議的轉變。
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叔叔傢中的一個房間裏,突然一種死亡的恐懼極其真實而暴烈地攫住瞭他。馬哈希一直是個健康的孩子,當時也毫無病痛,然而他卻感覺到他在刹那間就要死去瞭。這狀況突如其來,也毫無徵兆。此刻的馬哈希在震驚之中,既不去追究這恐懼的由來,也不想求助於任何人。相反地,他聲色不動,在當下獨自麵對這巨大的危機。他後來自述道:
這死亡的恐怖在震驚中將我的心智驅轉嚮內瞭。我在心中自問:“現在死亡來瞭。這意味什麼?是什麼要死去瞭?這肉身死去瞭。”而我即刻便戲劇性地演齣這死亡的發生。我模仿死屍將四肢平伸,仿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實感中參問。我閉口屏息以防發齣任何聲音,或說齣“我”或是其他的字眼。
“那麼,”我對我自己說,“這肉身已死。它將被人送去火葬場燒成灰燼。然而在這肉身死亡之後,我死瞭嗎?這肉身是我嗎?它靜默而無知覺,然而在它之外,我卻感覺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內的‘本我’的聲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卻不為死亡所觸及。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
這整個過程並非緩滯的動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靈光乍現,幾乎不假思索地為我所直接體驗。“本我”原來真實不虛,是我當下唯一的實相,而一切關乎肉身的有意識活動都流入這“本我”。從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種強大的引力之中定於自身。死亡的恐懼永遠消失瞭。從此我與自性閤一,永不退轉。念頭可能仿佛樂麯中的各種音符來來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襯底的基本音韻化入瞭所有其他音符,恢恢不散。無論肉身處於談話、閱讀或是他事之中,我依然定於“本我”。
馬哈希就如此一悟頓至實相瞭。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實相的經驗往往是刹那間事,神妙的覺受在驚鴻一瞥之後便飄然而去,隻留下恍然而惘然的迴憶。然而馬哈希卻有如風吹花開,不但未經刻意修煉而自然頓悟,而且一悟永悟,瞭達究竟解脫。其實他在這次危機之中,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據他在本書中所解釋的,在撒哈佳(Sahaja,意為自然)無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經斷滅,如河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於無形,在此境之中個人已與自性渾然閤一。這撒哈佳無念三昧其實也就是佛陀所謂的究竟涅槃瞭。
馬哈希成道之後對世俗活動完全失去興趣,又不事生産,以此不見容於傢人。六周後他離傢獨自登上阿魯那佳拉(Arunachala)聖山,此後終生不再離開。起初他幾乎完全脫離瞭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動,長時期沉浸在自性遍覺遍照的存在之中,對肉身的存活亦毫不關心。由於有求道者前來嚮他請益,他纔以少量的食物維持住肉身傳道。後來來自印度與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漸增多,形成瞭道場,此後他便開始瞭五十年如一日的靈性教導。
由於馬哈希是究竟的覺者,他的教導超越瞭各宗教間的界限,而呈現齣平等雍容的整閤。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啓迪弟子內蘊的自性,認為沉默就是最鏗鏘有力的說法;然而為瞭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種種問題,他也開口做齣詳盡的迴答。他以流露純粹的大美的語言,清楚說齣求道者的兩條路,一是自問“我是誰?”二是全心皈依。這也就是智慧與愛(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歸。對於第二條路,亦即敬神奉獻的修行,他說神、上師與自性其實無分無彆,透過自性化身的上師不可思議的恩寵,虔誠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脫。除此之外,他平視各種修行路綫如持咒、瑜伽、禪定等等,並以精闢的解說指齣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後仍是歸嚮自性的瞭悟。
不僅如此,在這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齣開明而富彈性的態度。他並不鼓勵苦行或棄俗,隻說在閤於禁欲之前做個居士反而較好;他也不教人譴責自我或肉體,隻教人不要去認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聞名於世的教導,則是一條引入直接契入自性的智慧之路。當弟子提齣不切實際的問題時,馬哈希總是說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瞭解其餘,以此方式簡單地將他推嚮對自己真身的探究。這智慧修行的法門在形式上單刀直入,隻是去參問“我是誰?”它的意義在於集中心力去發現自我所從生的本源,而這本源就是自性。這參問並非持咒,在參問之後也不須由心智來迴答,隻需要保持平靜,讓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地浮現。事實上它並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做的,因為自我並非我們的真性。它真正的涵義是自性在參問它自己,瞭悟它自己。
也許有讀者會問,這是否太深太玄瞭?在這裏我想談談自己親身的經驗。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起初也不甚驚奇,隻覺得心中漸漸悄靜。一天早晨,我閉目小坐,就先靜下來體會身體感官所感應到的種種細微變化,以及正在流動的心念,然後問“是誰在感受這一切?”答案是“我”,那麼“我是誰?”這一問之下,我仿佛陡地升到頭頂之上,進入,或成為,一種極為清明的充電似的意識,在刹那間,我“見”到下方那個名叫陳建誌的人的心念流動,就如看見他人一般,而那念流在這觀照之下頃刻流逝,隻留下這清明的意識湛然自在。這經驗隻維持瞭一會兒,之後我又恢復如前,然而整個人頓覺身心舒暢。此後一年隻要心靜時定定一問,雖然不見得有類似的感受,體內總是立即有真氣流轉,變得較容易放鬆;在生活上遇見種種憂煩,也不至於太認真。而這難忘的經驗也形成瞭我直接瞭解馬哈希的基礎。
馬哈希在本世紀成道以及他的說法,實在是彆具意義的。我常覺得各大宗教之間,雖然衍生齣的教理與名相在錶麵上各各不同,其實都指嚮一個共通的終極實相。正如浮雲萬韆,而天空隻有一片。馬哈希的悟境其實也就是佛陀的悟境,也就是老子的悟境;而馬哈希所說“我即是自性”,又何嘗不是基督所謂的“我與我天父是一個”?正因馬哈希並不執限於任何宗教,也許反而能幫助我們瞭解各教中最精深的奧義。
再者,有些宗教的經典韆百年來部分屢經人為的誤傳與麯解,原始的風貌可能受到些許掩蓋。由於馬哈希的說法是當代所傳,對弟子的各種疑惑又有相當清晰的解答,以此既超越時間,而又有貼近今日讀者的現代性,如果避開翻譯的因素不談,堪稱是最上乘法門扭麯最少的第一手資料。因為是這樣一本重要的著作,我翻譯時隻想盡可能忠實,行文也保持原書明淨而悠遠的風格,力避強作解人或以辭害意。
這明心見性的境界,以往我們總覺得是遙不可及的事,然而馬哈希卻堅定地說每個人都有可能瞭悟自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依於自性而生,而我們實在就是它。這亦即是你也亦即是我的自性,兩韆年來佛經中曾名之為真心、本心、如來心或涅槃妙心,而馬哈希則隻單單拈來這一個心,並指齣心保留瞭所有的平安與愛。這也就是這書名的由來瞭。在本書即將付梓的前夕,譯者所深願於讀者的,也隻有這輕輕的一句——
迴到你心中。

文摘

“與其沉迷於猜測,不如當下尋找永遠在你之內的真理!”
“和平是你的自然狀態,是心智阻礙瞭你的自然狀態。當心智消亡,你便會瞭悟永恒的和平。”
收攝心智
問:如何收攝心智?
答:如果瞭悟自性,那就無心可收瞭。當心智寂滅,自性自然輝耀。悟道者的心智可能是活躍或者不活躍;自性獨自存在。因為心、身、世界皆不離自性,不能獨立於自性之外。它們能相異於自性嗎?隻要覺知到瞭自性,一個人何必擔憂這些幻影?它們如何能染著自性?
問:如果心智隻是幻影,那麼一個人要如何去知道自性?
答:自性就是心,自照自明。此種照明自心中升起而達到頭腦,亦即是心智的座位。世界是藉由心智來看見;所以你藉由自性反映的光來看見世界。世界是藉由心智的活動來感知;當心智未被如此照明,便覺知不到世界。
如果心智轉嚮內在,朝嚮這照明的本源,客觀的知識便會終止,而自性作為心獨自照耀。月亮藉著反映日光來照耀。日落之後,月輪普現萬物。日升之時,雖然月輪仍見於空中,人們已不需要它瞭。心智與心的關係,亦復如是。心智因藉著反映的光纔成為有用。它被用來看見萬物。當心智轉嚮內,它沉入照明的本源,一如白天裏的月亮。
黑暗之中,需有燈燭放光。日齣之後,萬物曆曆自現,燈即無用。欲見太陽,不需有燈,隻要將眼睛轉嚮那自照自明的光源。心智亦復如是:欲見萬物,需要有從心智反映齣來的光;欲見自心,則隻須把心智朝嚮它。如此一來心智便形同虛設,而心則自放光明瞭。
問:在十月離開道場之後,我覺受到斯裏薄迦梵(斯裏?rī,為印度人的尊稱)的臨在加持,為時約有十天。在這段期間,在我忙於工作時,有一段和諧而又平靜的潛流流過,這幾乎像是我在聽瞭沉悶演講而感昏睡時所經驗到的雙重意識。而後它漸漸消失殆盡。過往癡愚又重新浮現。工作使我沒有時間做全然的禪定。是否在工作時,不斷地提醒自己“我是”(I am)就夠瞭呢?
答:(在短暫的停頓之後)如果你增強心智的定力,那和平將會永久持續下去。它持續的久暫與反復修煉得來的定力成正比。這樣的心智能夠抓住那潛流。在那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否正在工作,那潛流會保持不染不亂。是認為是“你”在工作的想法妨礙瞭你,而非工作。
問:為瞭加強定力,固守一法的禪定是否必要?
答:如果你持有那不是你的工作的觀念,就不必要。在開始的時候,需要有努力來提醒你莫失莫忘,之後它就會變得自然而然地持續下去。工作會自管自進行下去,而你的和平將保持不染不亂。
禪定是你的真實本性。你現在稱它為禪定,是因為他念使你分神。當他念散去,唯有你自己留於禪定,無念無著;這即是你的真實本性。如此遠離諸念,即名禪定。但是當修煉變得安定穩固,真實本性便顯示它自己為真正的禪定。
問:修習禪定之時,諸般念頭卻浮現得更加厲害!
答:是的,所有種種的念頭都會在修習禪定中浮現,這是對的;因為潛藏於你內的正要被帶齣來。除非念頭浮現,否則如何消滅?念頭自發地浮現,隻是要在同時被熄滅,並因此增強瞭定力。
問:有好幾次我感到人與事都變得如夢似幻,隻有模糊而幾近透明的形象。我不再視他們為外在,而被動地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並且也沒有主動地意識到自身。這時在我心中有一種深沉的寜靜。這是不是即將潛入自性的時機?還是說這種情況不健康,隻是自我催眠的結果?應該助長這種情況以帶來暫時的和平嗎?
答:唯有意識與心中寜靜同在;這正是修行的目標。疑問會在這一點上生起,而未瞭解到它就是自性,這說明瞭這境界並不穩定,隻是偶發的。
在還有外嚮的習性的時候,用“潛入”這個字是適當的,因此,當心智必須轉嚮內在,會有一陣在錶麵以下的沉浸。但是當寜靜毫不妨礙意識地流泛齣來,還需要潛入嗎?如果不瞭解這境界就是自性,這樣的努力可以稱為潛入。以這種說法,這境界可以說是適閤於瞭悟或潛入。因此,你問的最後兩個問題其實並不成立。
問:我偏愛孩童,這可能是因為孩童的形象常被用來錶現至高的理想。這種偏好應該如何消除呢?
答:把握住自性。想著小孩與你的反應做什麼?
問:我第三次參訪提魯萬納馬賴(Tiruvannamalai,馬哈希的道場所在地),自我的感受似乎增強瞭,這使得禪定較為睏難。這隻是個無關緊要的過渡狀態,或是指示我此後應該避開這種地方?
答:那隻是你的想像。此地彼地,皆在心中。這樣的想像必得終止;因為地方與心智的活動
無關。你的環境並非隻是你個人的選擇;環境自然存在那裏;你應該超越環境,而不受牽連。
(斯裏薄迦梵走上山去之後,有個八歲半的男孩在傍晚約五時坐於大廳。當薄迦梵不在,這男孩以簡淨的文學性的泰米爾語(Tamil,南印度及斯裏蘭卡島上一族的語言)談論瑜伽和《吠陀經》,並無礙地引用聖人與經藏中的珠璣。而後斯裏薄迦梵進入大廳,約有三刻鍾,大廳一片沉默。男孩坐於薄迦梵的臨在之中,一語不發地直視薄迦梵,如此約有二十分鍾之久。而後淚水自男孩眼中流下。他以左手拭淚,並於離開時說道,他仍在等待自性的瞭悟。)
問: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男孩超常的特質?
答:這男孩前生的特質在他的身上顯現。但是無論這些特質有多麼強,除非在平靜的心智之中,它們不能彰顯齣來。人人都體會過,刻意的追想不常奏效,而在心平氣和之時,迴憶不請自來。
問:叛逆不羈的心智,如何能夠變得平靜安詳?
答:觀看心智的起源,因而使它消失,或是自我臣服,因而使它被擊潰。自我臣服等同於自我認知(Self-knowledge),而二者都意味著自我的控製,自我隻有在認齣更高的力量的時候纔會臣服。
問:我如何纔能逃離輪迴?輪迴似乎是使我的心智紛擾不安的真正原因。捨離一切難道不是一個得到心智平靜的好方法嗎?
答:輪迴隻在你心中。世界並不會開口說:“我在這裏呐,我是世界。”如果它會,那麼它會一直在這裏,即連你睡覺也會感到它的存在。
既然你未在睡中感到世界,世界便非永恒。既非永恒,世界虛幻非實。既無離開自性的實相,世界便容易被自性根除。唯有自性是永恒的。捨離就是不將自性與那非自性的認同。如果將這錯誤認同的無明除去,那非自性的便會消失,這纔是真正的捨離。
問:如果不能做到這樣的捨離,難道我們就不能沒有執著地行使種種活動嗎?
答:未悟者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業報瑜伽行者(Karma-Yogi,即以無私的奉獻來修行之人)。
問:薄迦梵會譴責二元論的哲學嗎?
答:隻有在你將自性與那非自性的認同的時候,二元論纔能存續。不二法門就是不認同。
自性與個人性
問:死亡是不是溶化瞭人的個人性,而不會有再生,如同河流入海而泯滅瞭自身?
答:但是當水氣蒸發,凝結的雨水又落入山間形成河流;同樣的,在睡眠中雖然個人的分彆性暫時泯滅,醒來之後依照他們的業力(Sam3skāras)又會迴復成個人。死亡亦復如是;帶業之人不會失去個人性。
問:怎麼會這樣呢?
答:斷枝之木,逢春再發。隻要樹根沒有毀去,樹木便會繼續生長。同樣的,因死亡而沉入本心的業力並未斷滅,它會在適當的時機再生;這就是靈魂的再次投胎。
83
問:無數的靈魂以及與靈魂相對而有的十方世界,如何從這沉入於心的微妙業力中萌生
齣來?
答:正如高大的菩提樹生自一顆小種子,靈魂與十方世界生自精妙的業力。
問:個人如何從絕對的自性中放射齣來,又如何纔能迴到自性?
答:有如一丁星火從火中爆開,個人從絕對的自性中生齣。這星火即名自我。對未悟者而言,自我在生起的同時,就將自己與某個對象認同瞭。它不得不與對象有這種聯結。
打破這種聯結便是未悟者的目標。如果打破瞭這種與對象認同的傾嚮,自我就會變得純淨而沉入本源。“我即肉身”的錯誤認同必得去除,好的結果纔會産生。
問:應該如何根除它?
答:你在深睡中不與肉身和心智聯結,而在另兩種狀態中則有這種聯結。如果你與肉身是一個,在沒有肉身的深睡狀態中你如何能夠存在?你能離開外在的色相, 卻不能離開內在的實相。所以自我與肉身不可能是一個。這必得在清醒狀態中瞭解。修行者參究這三種狀態以求得此種智慧。
問:受限於醒與夢兩種狀態的自我,如何能瞭悟那涵括三種狀態的實相?
答:純淨的自我隻能在兩種狀態之間,或是前念與後念之間的空檔中被經驗到。自我像條蟲,隻在勾上後一洞之後纔離開前一洞。它的真實本性隻有在不再接觸客體與念頭之時纔能顯現。你應當參究醒、夢與深睡三種狀態,以覺悟這個空檔就是你的真性,就是恒久不變的實相。
問:我不能有如清醒時一般,想要在深睡之中留多久就留多久,並且隨意進入嗎?覺悟者如何經驗這三種狀態?
答:深睡其實也存在於你的清醒狀態裏。當下你就在深睡境界之中。正是要在清醒狀態之時,有意識地進入此境。沒有真正的入乎其內,也沒有真正的齣乎其外。在醒時覺知到深睡就是清明之睡(jāgrat-susupti),而那就是三昧。
凡夫不能長久留在深睡之中,他會被自身的本質強迫從深睡中浮齣來。他的自我沒有死去,而會一再地生起。然而覺悟者已在起源之處粉碎瞭自我。有時候覺悟者身上也似乎會浮現齣自我,仿佛是受到瞭業力的驅動。也就是說,在覺悟者身上,為瞭種種外在的目的業力也會保有自我,一如凡夫;但是基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凡夫在自我生起時(除非是在深睡中,它永不沉沒),完全無知於其起源。
換句話說,凡夫在夢境與醒時不能覺知到深睡;相反地,在覺悟者身上,自我的生起很明顯,但是他隻把專注力定於起源之上,並享有不散亂的、超越的體驗。這種自我是無害的;它隻像焚燒後的草繩殘骸,虛有其錶,束縛不瞭人。不間斷地將專注力定於起源之上,自我就會如同泥牛入海,於起源處溶化於無形。
問: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意義何在?
答:肉身就是十字架。人子耶穌代錶瞭自我,或是“我即肉身”的觀念。當人子耶穌被釘上
十字架,自我銷毀瞭,留存下來的是絕對的存在。這就是光明自性的復活,神之子基督的復活。
問:但是十字架釘刑該怎麼解釋?殺人難道不是一項可怕的罪惡嗎?
答:人人都在自殺。永恒喜樂的自然狀態已為這無明的生命所扼殺。以此方式,現今的生命即將要殺害永恒的、正嚮的存在。這難道不是自殺嗎?所以為什麼為殺人擔憂?
問:斯裏羅摩剋裏希那(?rī Ramakrishna)曾說無念三昧不能持續超過二十一天;如果堅持下去,這人會死亡。這是真的嗎?
答:當業力耗盡,自我便完全消融,一絲不留。此即名究竟涅槃。除非業力耗盡,否則在覺悟的靈魂(jīvanmuktas)身上自我仍會生起。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