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 ||
| 定价 | 79.90 |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8-3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220106682 | |
| 重量 | ||
一本具有挑衅意味的宣言式著作,直指当代父母的过度养育问题及危害,就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人,在未来世界施展拳脚,提出了另一套宣言式著作
8岁前,孩子必须拥有哪8种生活技能?20种糟糕的体验,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如何通过巧妙提问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给孩子确定无疑的成功要素?
美国知ming教育者、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10年、被称为美国“国宝”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借鉴相关研究,通过与众多招生官、教育者、雇主、家长及学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为母亲与教导长的洞见,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为3~1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一整套养育观念及实用方法,助你摆脱过度养育陷阱,让孩子获得赢在未来的能力。
推荐序一 摆脱过度养育,成为合格家长
推荐序二 及时牵手,适时放手
引 言 如何帮孩子踏入人生
PART1 焦虑不堪的当下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人生有一个预先确定的清单,那我们就是在铺就我们的道路,而不是他们的道路。
01 保证他们安全健康
02 给他们提供机会
03 为他们而存在
04 屈从于大学录取的军备竞赛
05 曾经的童年
PART2 为什么必须停止过度养育
总有*天他们得自谋生路,这*天会不可避免地到来,如果我们没有帮孩子和我们自己做好准备,那双方都会追悔莫及。
06 孩子们缺少基本生活能力
07 他们受到了心理伤害
08 他们成了“学习毒品”成瘾者
09 我们在破坏他们的工作前景
10 我们让自己备感压力
11 大学录取过程千疮百孔
PART3 如何培养孩子成人
我们对他们的养育,应该是从童年早期开始,以与其年龄相匹配的方式,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让他们知道如何在世间做一个成人。
12 另辟蹊径
13 让他们拥有更自由的时间
14 传授他们基本生活技能
15 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16 帮他们做好努力工作的准备
17 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
18 教他们面对挣扎的人生常态
19 选择大学时不要只盯着那几所顶jian名校
20 倾听他们的心声
PART4 敢于尝试不同的养育方式
我们不必等着看别人怎么做。为了成为好的榜样,我们需要把自我放在shou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他们有所助益的人。
21 恢复你的自我
22 做你想做的父母
我以一个相对资深的阅读者的身份来评价,这本书在结构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线性展开,而是像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章节的论点都能在后续的实践中得到印证和深化。它最打动我的是对“责任感培养”的细致入微的拆解。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做家务”或“完成作业”等同于责任,而是将其提升到了“自我效能感”和“对社群的贡献感”的高度来阐述。它提供的具体工具——比如“每日反思日志”的模板,以及如何和孩子一起回顾一天中“做得好的选择”和“可以改进的时刻”,非常具有实操价值,且易于融入繁忙的日常。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清晰和富有逻辑性的,但又完全避免了学术化倾向,保持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让孩子成人”,不是教会他们如何服从规则,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制定自己的规则,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活出最本真的自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并在不同年龄段重新审视的工具书,其价值在于引导我们从“教孩子怎么做”,过渡到“帮助孩子成为谁”。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强烈感受是它对“尊重个体差异”的坚定拥护。它似乎完全抛弃了“一刀切”的育儿标准,转而深入挖掘了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气质的独特性。作者在描述如何根据孩子的独特“能量频率”来调整教养策略时,展现了极高的敏感度和操作性。例如,它区分了“外向型探索者”和“内向型沉思者”在面对新环境时的不同需求,并提供了截然不同的引导方式,这对我纠正过去用同一套标准衡量两个孩子的做法,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此外,书中对于“如何与孩子共同面对技术和信息爆炸时代”的讨论,也极其与时俱进,它不是鼓吹禁用科技,而是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在数字世界的导航能力和道德感。它强调的育儿,是一种动态的、持续适应的艺术,要求父母放下过去的经验,保持终身的学习者姿态。读这本书,就像有位专业的“关系教练”在身边,时刻提醒你关注当下、调整焦点,将教育的重心从“控制”转向“赋能”。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探讨了当代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种种困惑时的真实心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直击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焦虑。我尤其欣赏它没有陷入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家庭背景下,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情感连接与沟通。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育学书籍的距离感,更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促膝长谈。它巧妙地平衡了“放手”与“引导”之间的微妙界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那些“为你好”的出发点,是不是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仅仅依靠外部奖励或惩罚来约束行为,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比如如何设置富有建设性的家庭规则,以及在冲突发生时如何保持情绪的稳定,并最终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这种强调关系修复和理解深层需求的方法,对我而言,无疑是一剂及时的强心针,让我对“养育”这件事,有了更具耐心和前瞻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亲子关系中的盲点。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儿童成长的著作,其叙事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家庭教育读物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自由流淌的叙述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融入到日常的点滴细节之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界限设定”的全新阐释——不再是冰冷的禁止和约束,而是一种充满尊重的“结构性爱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孩子微妙的、未被言明的需求,并教导父母如何去“听见”这些声音。书中关于青少年时期身份认同危机的那几章,分析得入木三分,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并从中提炼出韧性(Resilience)的部分,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它鼓励父母允许孩子经历适度的“不适感”,而非急于为他们铺平一切道路,这对我这个习惯性“救火”的家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观念冲击。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读完后感觉内心被涤荡了一番,对“放手”这个动作,也有了更清晰、更不带罪恶感的认知。它成功地将教育从一项任务,转化成了一段共同探索的旅程。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养育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数都逃不出“成功学”的窠臼,读起来让人倍感压力。然而,这本不同,它有一种令人安心的“不完美主义”的哲学。作者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挣扎与领悟,这种真诚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没有贩卖“完美父母”的幻象,而是着重强调了自我关怀在亲子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一个内在丰盈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更稳定的滋养。书中对于“情绪管理”的探讨也极其深刻,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安抚孩子,更重要的是,如何解构我们自身在育儿压力下产生的应激反应,从而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模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章节,它提供了一整套不依赖标准答案的提问框架,帮助我们引导孩子去质疑、去探索、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盲目接受外部灌输的信息。这种注重内化而非表象的行为矫正,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这本书读完,我感到的不是被知识轰炸,而是一种被温柔理解后的力量充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