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闲情笔记经典读本

浮生六记 原文+注释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闲情笔记经典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浮生六记
  • 袁枚
  • 清代文学
  • 古典文学
  • 闲情笔记
  • 中华国学
  • 文学
  • 文化
  • 经典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693
商品编码:2596729232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套装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讲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2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逍



在线试读

【原文】
余幼聘金沙①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②,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脩脯③无缺。一日,于书簏④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余年十三,随母归宁⑤,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⑥七月十六日也。
【注释】
①金沙:今江苏南通,清代设盐课使驻于此。
②失怙(hù):失去父亲。
③脩(xiū)脯:旧时上学给老师的酬金。
④书簏(lù):装书的竹箱子。
⑤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
⑥乾隆乙未: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
【原文】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①,余又随母往。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②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③”。不知夭寿之机④此已伏矣。
【注释】
①出阁:指女子出嫁。
②敲成:经推敲修改之后成稿。
③锦囊佳句:典出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李长吉即诗鬼李贺,长吉是他的字。后人以“锦囊佳句”指代优美的文句,亦省作“锦囊句”。李贺年仅二十七岁而卒,故后面有“夭寿之机此已伏”之说。
④夭寿之机:短寿的预兆。
【原文】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①,腹饥索饵②,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③芸曰:“顷④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自
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注释】
①漏三下:指三更时分。漏,漏壶,古代的计时器具。
②饵(ěr):指食物。
③睨(nì):斜着眼睛瞧。
④顷:刚才。
【原文】
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①于我取轩中。余镌②
“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余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③,慧心默证④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未几,烛烬月沉,撤果归卧。
【注释】
①天孙:织女星。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孙女。
②镌:雕刻。
③绣闼(tà):女子的闺房。闼,门。
④默证:默默地体悟。
【原文】
七月望①,俗谓之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②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③间。余与芸联句④,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鬓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
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⑤。”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注释】
①七月望:农历七月十五。每月十五日称望。
②愀然:不高兴的样子。
③蓼(liǎo)渚:长满蓼草的水边。
④联句:即联句赋诗,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
⑤胁肩谄笑:耸着双肩谄媚地笑。
【原文】
正话间,漏已三滴①,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倚窗对酌。酒未三杯,忽闻桥下哄然一声,如有人堕。就窗细瞩②,波明如镜,不见一物,惟闻河滩有只鸭急奔声。余知沧浪亭畔素有溺鬼,恐芸胆怯,未敢即言,芸曰:“噫!此声也,胡为乎来哉?”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③,惊神未定。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④。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注释】
①漏已三滴:半夜三更。
②瞩:注视。
③弓影杯蛇:即杯弓蛇影,意为疑神疑鬼。
④两旬:二十天。旬为计时单位,十天为一旬。



《浮生六记》:一段流传千年的闺阁絮语,一段寻常人家的悲欢离合 《浮生六记》,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奇葩,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和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清代文人沈复与妻子芸娘之间一段情深意笃、却又充满坎坷的人生画卷。它并非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它只是寻常人家琐碎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是夫妻二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经营,是颠沛流离中的相互扶持,是人生无常里的点滴温暖。这便是《浮生六记》的独特魅力所在——它将“闲情”二字发挥到了极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一对普通男女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份超越物质困顿的深厚情意。 全书分为《闺塾》、《闲情》、《浪游》、《侠情》、《蘧园》、《坎坷》六卷,正如书名“六记”所暗示,沈复以年青时的回忆为起点,将与芸娘共度的生命片段,如同一串串珍珠,细细串联。 《闺塾》 卷,是故事的开端,也是沈复与芸娘情缘的萌芽。这一卷描绘了两人年少时的相遇、相知,以及那段纯真美好的青梅竹马时光。芸娘,一个温柔贤淑、才情过人的女子,在沈复心中留下了最初的爱恋。她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他志同道合的知己。沈复笔下的芸娘,眉眼之间皆是风情,言谈举止皆是智慧,她能诗善画,更懂得体贴入微,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沈复在仕途失意、家境困窘之时,也能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与温馨。这一卷,字里行间流淌着青春的甜蜜与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为全书奠定了温暖而真挚的基调。 《闲情》 卷,是《浮生六记》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称道的部分。在这一卷中,沈复夫妇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升华为一种诗意的存在。他们不拘泥于世俗的繁文缛节,而是用一颗充满情趣的心,去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乐趣。无论是月夜泛舟,还是品茗赏花,亦或是为对方精心准备一份小小的惊喜,都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沈复夫妇过着一种“素朴而有趣”的生活,他们追求的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精神的契合与情意的交流。芸娘的巧思和沈复的配合,让平凡的日子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艺术的韵味。这一卷,是古代文人心境与生活方式的一种写照,展现了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对美的追求。 《浪游》 卷,记录了沈复与芸娘离开家乡,在外游历的见闻。旅途中的风景固然迷人,但更动人的是两人在陌生环境中的相互扶持与慰藉。他们一路走来,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品尝了旅途中的酸甜苦辣。沈复的记载,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芸娘的聪慧与乐观,在旅途中给予了沈复极大的支持。她会用自己的才情和智慧,为旅途增添乐趣,也会在困难面前,给予沈复坚定的力量。这一卷,展现了这对夫妻在漂泊中的坚韧与相依,他们不畏艰难,而是将旅途变成了一场共同的探险。 《侠情》 卷,则展现了沈复身上一种不羁的江湖情怀。这并非是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而是一种对仗义、对情义的看重。沈复虽然身处文人阶层,却有着一颗侠义的心,愿意为朋友两肋插醋,不计得失。在这一卷中,他记录了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一些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充满江湖气的行为。芸娘也理解并支持沈复的这份“侠情”,她的包容与体谅,让沈复的侠义之心有了更深的寄托。这一卷,丰富了沈复的形象,让他不再只是一个居家男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古代士人。 《蘧园》 卷,是沈复夫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篇章,他们购买并经营了一处名为“蘧园”的园林。这处园林,不仅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他们理想生活的一种寄托。他们亲手打理园林,种花植树,营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园林中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们的心血与情感。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相对安逸的时光,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蘧园,成为了他们心灵栖息的港湾,也成为他们对抗现实压力的精神支柱。这一卷,是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也是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然而,好景不长,《坎坷》 卷,将故事推向了生活的另一面。命运的无常,现实的残酷,让这对曾经恩爱的夫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磨难。家道中落,亲人离散,沈复的仕途不顺,生活困顿,芸娘也因疾病而早早离世。这一卷,写满了悲伤与无奈,却也展现了沈复在失去挚爱后,依然坚守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芸娘的怀念。他没有沉溺于悲痛,而是将这份刻骨铭心的爱,化作文字,留存于世。这一卷,是最为沉重,也是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 《浮生六记》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沈复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如同一幅幅水墨画,徐徐展开。他笔下的芸娘,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极其成功的女性形象,她不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也不是单纯的附庸,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才华的独立个体。她与沈复之间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润物细无声的相濡以沫。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深刻剖析。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困苦,即使命运多舛,只要心中有爱,有情趣,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活出不平凡的精彩。它让我们反思,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是那些浮光掠影的成就,还是那份相伴相守的温暖? 《浮生六记》,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它只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对妻子的深情,一个女人对丈夫的依赖,以及一对夫妻对生活的热爱与经营。它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心田,滋润着我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读《浮生六记》,我们仿佛能看到沈复与芸娘的身影,听到他们低语的呢喃,感受到他们淡淡的笑意。这部作品,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至今仍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它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也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让我们相信,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最动人的情感,最深刻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久经时光沉淀的厚重感。封面设计得典雅而不失古韵,字体选择也颇有讲究,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用心制作的典籍。内页的排版布局相当考究,正文与注释之间的分隔清晰明了,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的用心,比如章节的划分、页眉页脚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编者对阅读体验的重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研读传统文化典籍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初次翻阅时,那种触手可及的质感和精美的视觉呈现,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实体书的魅力,是任何电子阅读器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带来了一种深刻的反思,关乎“时间”的意义。作者似乎拥有将时间拉伸、凝固的能力,让平凡的日常拥有了永恒的质感。在卷帙浩繁的传统文学中,很少有作品能像这样,以如此真诚且不加粉饰的口吻,记录下一段完整且充满变迁的人生侧影。这种坦诚与自洽,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庇护所。每当现实世界的喧嚣让我感到焦躁时,重新拾起这本书的某一个片段,就能迅速将心神拉回到那个由笔墨构建的,属于“闲适”与“自得”的世界。它不仅仅是过去时代的记录,更是对当代人“如何安放自我”提供了一种古老而智慧的参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文学欣赏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古代生活美学的“使用说明书”。通过作者对园林布置、饮食起居、四季更迭中细微之处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早已逝去的、注重精致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日常实践。例如,对于某一特定时令采摘的食物如何烹饪,对于某一季节窗外景色的最佳观赏角度的描绘,都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物”与“我”关系的深刻体悟,在如今这个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丰盈,往往蕴藏在那些不被我们日常关注的微小瞬间之中。

评分

作为一本国学精粹读本,其注释的详尽程度令人印象深刻。很多典故、生僻字词,乃至一些隐含的文化背景,都被细致入微地进行了阐释和考证,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理解门槛。我对比了几种不同版本的解读,发现这里的注释不仅准确可靠,而且注重文化语境的还原,而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这种扎实的注释体系,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步步为营地深入文本的内核。对于那些想要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的读者来说,这套注释体系无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阶梯。它让原本可能显得高深莫测的古典文字,变得亲切易懂,真正起到了传承经典的作用,体现了编纂者对“学以致用”的深刻理解。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其文字的韵味和叙事的节奏感。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清幽淡雅,还是刻画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情趣,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叙事风格松弛有度,没有刻意的煽情或说教,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却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文风,在当代快节奏的写作中已属罕见。尤其是一些对环境光影、细微声响的捕捉,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显露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读着读着,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心境也随之变得宁静平和,真切体会到何为真正的“闲情”生活哲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

w

评分

很好

评分

1

评分

还不错哦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v才出差出差出差出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