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带领我们走进了这样的世界。它探讨了陌生的自我的问题,沿着自我疑虑的途径,小心翼翼地抵达意识的深处,进行自我观察与诘问,并在富有沉思韵律的旋律中渐渐延伸,逐步逼近那个被叩问的核心——“爱”与“谁”。对自己爱的能力的疑惑产生了谁在爱的问题,因为发现内心中居然还有一个“我”。于是,“误解”不可避免地发生,它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最终到达那个令人惊惧的世界。
##我只想要看着你。可惜你却不懂,或者说,你却不想。
评分##在爱中我们确认了彼此的名字
评分##一定要和好笑的爱里的《搭车游戏》对照着看
评分##有一部分读高潮了 嗯 久违了
评分##“男人都不再看我了。”孩子死去之前,她的“身份”是孩子的母亲;孩子死后,她从男人们的目光中寻找自己的“身份”。小男友充满爱慕的眼神很好,但还不足以构成她的身份。匿名爱慕者的信适时出现,点燃她新的激情,逐渐赋予她新的身份,让小男友感觉陌生,充满嫉妒的痛苦,以及追悔莫及。
评分##一定要和好笑的爱里的《搭车游戏》对照着看
评分##恰是在人最不可理喻的那部分里蛰居着一个伟大(但不一定高尚)的灵魂。一场人性实验,真是忍不住喜欢这小说!
评分看了一部分才发现之前看过。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而这一个个构成人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身份。剥离了这些标签和关系,人最终还剩下什么呢?人们习惯于面对各种人际关系使用不同的身份,心理和举止都有变化,那么当恋人看到对方不一样的面孔时,会不会觉得陌生?而那么多身份,哪个更接近于自我呢?我觉得昆德拉的思考,和他同时经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关,这两种制度都在不同面上加大了身份与内心自我的摩擦。对身份的一种思考,也是对定义的一种反对。同时对爱情的描述中又透着一种荒谬,虽然这已经算是作者的比较温情的故事了。在故事中人是很难理解的,语言永远是词不达意的,爱更多的是产生于自我的臆想中。最后结局我倒是还挺喜欢的。
评分##恰是在人最不可理喻的那部分里蛰居着一个伟大(但不一定高尚)的灵魂。一场人性实验,真是忍不住喜欢这小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