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 刘大钧 珍藏纪念版 哲学(增补修订本)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 刘大钧 珍藏纪念版 哲学(增补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哲学
  • 刘大钧
  • 文化
  • 经典
  • 增补修订本
  • 珍藏本
  • 中国传统文化
  • 预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钰博(北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3107059
商品编码:25710447456
丛书名: ZZ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刘大钧详细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

定价:88.00元

作者:刘大钧

出版社:四川巴蜀书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8月1日

ISBN:9787553107059

字数:

页码:356

版次:第1版

装帧:装

开本:16

商品标识:翰墨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周易》是一部具有神秘性的古书,自汉魏以至近代,解《易》之书约有几百种,然而《周易》书中仍有一些难解之谜。刘大钧同志钻研《周易》多年,以其心得写成《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对于有关《周易》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大钧同志认为研读《周易》,既须重视训诂,亦应兼重象数,以为“讲解经文,应以训诂为主,又要兼顾一些从经文自身中仍可看出的取象”,并且举出确凿的证据,断定“《周易》的作者肯定使用了《易》象中的反对之象”。这些见解都可谓精审。书中考察了古代许多占筮故事,指出:“所占卦爻辞的吉凶对于占卦者没有多大意义,解卦之人愿说吉,就可找到吉的理由,愿说凶,就可以找出凶的原因。”由此论证占筮的迷信性质,尤属切当。关于《周易大传》的著作年代,刘大钧同志基本同意我在拙作《论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论断,并作了重要的补充,以充分的论据证明《文言》早于《系辞》,《彖》又早于《文言》,《大象》更早于《彖》,这些考证亦确属有理有据。惟以为《说卦》早于《系辞》,甚至早于《彖》,恐还有可商之处。按《说卦》首段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云:“将以顺性命之理。”这里使用了“道德”、“性命”等复合词,这类复合词不见于《孟子》及《庄子内篇》,而屡见于《庄子外篇》和《荀子》,应是战国后期的用语。所以,至少《说卦》的第壹、二段应晚于《庄子内篇》,而与《庄子外篇》属于同一时代,而不可能早于《系辞》的大部分章节。这些问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探索。

目录


《周易》泛说
关于《周易大传》
关于《易》象
关于卦变
关于占筮
《左传》《国语》筮例
变占探讨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上)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
疑难卦爻辞辨析(上经)
疑难卦爻辞辨析(下经)
帛《易》初探
帛《易》源流辨析
“卦气”溯源
今帛本卦序、先天方图及“卦气”说的再探索
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
读帛书《缪和》篇
附录一
《周易》六十四卦原文全译
目录
《周易》上经
《周易》下经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齐鲁版后记
齐鲁版再版后记
巴蜀版前言
《易学要籍丛书》总序

作者介绍


刘大钧,山东邹平人,1943年1月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等。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关于《易》象 自春秋战国时代起,经汉、唐、宋诸儒,至清儒及民国人物止,他们在 讲解《周易》经文时,都要依据卦象。即便是被人称作“扫象不谈”的王弼 ,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依然承认:“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表面看起来,王弼不取象数之学,但他在注释《周易》经文 时,重阴阳,辨爻位,心中很有分寸。可知他是精通汉人象数的。如注《同 人》卦九五爻:“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大师克,相遇。”王弼说:“居 中处尊,战必克胜,故后笑也。”而且,他仍然取象。如注《象·大有》: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王弼说:“大有,包容 之象也,故‘遏恶扬善’。” 那么,可不可以抛开卦象,像有的今人那样,纯以训诂解《易》呢?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看一下《周易》的卦辞和爻辞,到底是据象而出 ,还是与象无关。 通读《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我们发现:凡拟之以物时,初爻 之辞皆取象于下。如《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坤》卦初六爻:“ 履霜坚冰至。”《履》卦初九爻:“素履往,无咎。”《泰》卦初九爻:“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噬嗑》卦初九爻:“履校灭趾,无咎。”《 贲》卦初九爻:“贲其趾,舍车而徒。”《剥》卦初六爻:“剥床以足,蔑 贞,凶。”《大过》卦初六爻:“藉用白茅,无咎。”《坎》卦初六爻:“ 习坎,入于坎窅,凶。”《离》卦初九爻:“履错然,敬之,无咎。”《咸 》卦初六爻:“咸其拇。”《逐》卦初六爻:“逐尾厉,勿用有攸往。”《 大壮》卦初九爻:“壮于趾,征凶,有孚。”《夹》卦初九爻:“壮于前趾 ,往不胜,为咎。”《困》卦初六爻:“臀困于株木,人于幽谷,三岁不觌 。”《井》卦初六爻:“井泥不食,旧井无禽。”《鼎》卦初六爻:“鼎颠 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艮》卦初六爻:“艮其趾,无咎。利 永贞。”《既济》卦初九爻:“曳其轮,濡其尾,无咎。”《未济》卦初六 爻:“濡其尾,吝。”我们看:“潜”“履”“茅”“趾”“足”“藉” “坎窅”“拇”“尾”“臀”“井泥”“轮”等,皆取象于物之下者。 反之,凡拟之以物时,上爻之辞皆取象于上。如《乾》卦上九爻:“亢 龙有悔。”《比》卦上六爻:“比之无首,凶。”《大有》卦上九爻:“白 天佑之,吉无不利。”《噬嗑》卦上九爻:“何校灭耳,凶。”《大畜》卦 上九爻:“何天之衢,亨。”《大过》卦上六爻:“过涉灭顶,凶,无咎。 ”《咸》卦上六爻:“咸其辅、颊、舌。”《晋》卦上九爻:“晋其角,维 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解》卦上六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 获之无不利。”《骺》卦上九爻:“姤其角,吝,无咎。”《鼎》卦上九爻 :“鼎玉铉,大吉,无不利。”《旅》卦上九爻:“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 号眺,丧牛予易,凶。”《中孚》卦上九爻:“翰音登于天,贞凶。”《既 济》卦上六爻:“濡其首,厉。”《未济》卦上六爻:“有孚于饮酒,无咎 。濡其首,有孚失是。”等等,我们看:“亢”“首”“天”“耳”“顶” “辅”“角”“高墉”“铉”“巢”等,皆取象于物之上者。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在经文中出现,恐怕绝非偶然的巧合。 再看取一物为象的卦,随着爻位的变化,取象的部位是如何变化的。先 看“近取诸身”的《咸》卦。 《咸》卦初六爻:“咸其拇。”六二爻:“咸其腓,凶,居吉。”九三 爻:“咸其股,执其随,往吝。”九四爻:“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 尔思。”九五爻:“咸其脢,无悔。”上六爻:“咸其辅、颊、舌。” 很清楚,在《咸》卦中,随着爻位的变化(由初六爻到上六爻)身体部位 的取象,也由脚的大拇指上升到腿肚子、大腿、脊背之肉,到面部。再 看“远取诸物”的《乾》卦。《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九二爻:“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 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爻: “亢龙有悔。”随着爻位的由下而上,龙的位置也由“潜”“见”而“跃” “飞”,以至于“亢”。 其他如《剥》《艮》等卦亦同,都是随着爻位的自下而上,其爻辞取象 也由下而上地变化着。 据此,《系辞》谓:“易者,象也。”“彖者,言乎象者也。”“立象 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并特别指出:“圣 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我们认为《系辞》的说法还是有根据的。同时,《系辞》作者在行文中 两次提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因此,恐怕《周易》作者当初撰卦爻之辞时,正是于观象之后,或“拟 诸其形容”而出辞,或“象其物宜’’而吐语,故使我们在读《周易》经文 时,常常发现忽说吉,又说凶。一些卦爻之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 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正在于此。惟作《周易》者当初是如何“拟诸其形 容”的,又是怎么“象其物宜”的,因其法已经亡佚,我们是很难知道 了。虽然后人在《周易》的取象上有过很多探讨和研究,但往往都不免陷于 穿凿与附会。因此,我们在讲解《周易》经文时,对古人“观象系辞” 的说法既不可全弃,然而又不可全取。因为若全取《说卦》及汉人的《易》 象以解卦爻之辞,凭古《易》的一点断文碎义,苦苦探索那些久已亡佚的取 象之法,势必走上支离卦象以就经文,生拉硬扯以顺己意的旧路数,再一次 陷入古人的困境,这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反之,认为《周易》的卦爻之辞与 象毫无关联,“观象系辞”之说并无根据,在训释《周易》经文时,干脆全 盘否定古人以象解经的传统路子,纯以训诂解经,因古时字少,遂借通假之 便随意训释,使训诂学成为一支点木成金的魔术棒。我们以为,这也不是实 事求是的态度。 *态度是,承认《周易》卦爻之辞乃当初作《易》者“观象系辞” 而来,只是这些取象之法后来已经亡佚,故讲解《周易》经文时,应当 仍以训诂为主,又要参考一些通过经文自身可以看出的取象。同时,为了解 前人对《易》象的一些探讨,我们对春秋、战国并两汉有关《易》象的研究 ,也应知道其梗概。为此,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前人有关《周易》之象的探讨 。 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所谈,《周易》的取象计有“八卦之象”“六 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 ”共七种。

媒体推荐


暂无


《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刘大钧 珍藏纪念版,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智慧瑰宝《周易》的著作。它并非仅仅是对《周易》文本的浅层解读,而是通过作者刘大钧先生严谨而深邃的学术视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传统哲学思想核心的大门。这本书以其增补修订的完善版本,以及珍藏纪念版的特殊意义,旨在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人,呈现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的经典之作。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周易》哲学思想的全面梳理与深刻阐释。刘大钧先生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长期的研究积累,将《周易》的宇宙观、人生观、辩证思想以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他并没有止步于对卦象、爻辞的字面解释,而是着力于挖掘隐藏在这些符号背后的哲学理念,探讨《周易》如何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的方法论。 书中首先会带领读者回顾《周易》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追溯其从古老的占筮工具演变为一部包罗万象的哲学典籍的历程。这一部分,将帮助读者建立对《周易》的基本认知,理解其历史演变过程中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与思想精华。 接着,本书将重点阐述《周易》的本体论思想。作者会深入剖析“太极”、“阴阳”、“五行”等核心概念,揭示它们如何构成了《周易》赖以运转的宇宙基本要素。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细致解读,读者能够理解《周易》如何看待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内在的普遍联系。例如,“阴阳”并非仅仅指代男女、明暗等对立面,而是在《周易》哲学中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生成性力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变化的根本动力。作者会用丰富的例证和精辟的论述,让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易懂。 在认识论方面,《周易》提供了独特的洞察。《周易》强调“观象”与“玩占”,主张通过观察自然界万物的现象,来体悟事物发展的规律。本书将详细解读“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以及每一卦所蕴含的哲学原理。作者会引导读者理解,卦象并非神秘的预言,而是对人生不同情境、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象征性描述。通过对卦象的解读,我们可以学习如何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如何做出明智的决策。例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看似简单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亮点是其对《周易》辩证思想的深入挖掘。刘大钧先生会着重分析《周易》中“变易”、“不易”、“简易”三个核心原则,揭示《周易》如何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它并非是一种僵化的、静止的理论,而是强调事物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转化的可能性。《周易》的辩证法,体现在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极泰来等观念的深刻体认上。作者将通过具体的卦例,来展示《周易》是如何运用这些辩证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例如,剥卦的“剥床以足,除去一二”,损卦的“损兑,君子以除其烦”,这些都体现了《周易》在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适时采取措施,以顺应变化的智慧。 除了哲学本体与认识论,《周易》在伦理道德、政治治理、人生修养等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本书将对此进行系统性的阐述,探讨《周易》如何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如何为政治决策提供借鉴,以及如何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完善。刘大钧先生会结合历史上的具体事例,来证明《周易》思想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生命力。例如,《周易》关于“诚信”、“仁爱”、“中庸”等德行的论述,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周易》并非一套教条式的理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培养一种辩证的、发展的、系统的思维习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周易》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增补修订本”的出版,意味着本书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论述上更加完善。它很可能吸收了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修正了以往版本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使得整部著作更加精炼、深刻。而“珍藏纪念版”的定位,则赋予了这本书更深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件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珍贵物品,适合作为馈赠、收藏或个人深入研习之用。 总而言之,《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刘大钧 珍藏纪念版,是一部深度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权威性著作。它以刘大钧先生精湛的学术功底为支撑,系统地梳理了《周易》的宇宙观、认识论、辩证思想以及其在伦理、政治、人生修养等方面的深刻内涵。本书的出版,对于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把握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学界研究《周易》的宝贵文献,更是普通读者走近《周易》、感悟中国古老智慧的绝佳指南。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能够深刻领略《周易》这部古老经典的魅力,并在其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敬意的中年人,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沉下心来读下去的哲学著作,而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只谈皮毛的“速成手册”。这本《周易概论》的“珍藏纪念版”确实体现了一种匠心,从装帧的质感到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厚重感,让人在翻阅时就心生敬意。书中对易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极其清晰,它将《易经》从上古的卜筮实践,如何逐步演变成儒家的重要经典,再到宋明理学的哲学基础,这条历史长河被勾勒得井井有条。刘大钧先生的笔力非常老辣,他对历代易学大家的观点都能做到兼收并蓄,但又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洞见,绝不人云亦云。尤其是他对“义理派”和“象数派”的比较分析,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指出了两者如何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易学博大精深的体系。读完这些论述,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易经》门口徘徊的游客,而是有了一张地图,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深入探索。这对于深化我们对中国哲学整体面貌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这本《周易概论(增补修订本)》简直是初学者的一盏明灯,我之前接触过几本易学入门的书,但总觉得晦涩难懂,各种爻辞和卦象的解释像是天书一样。刘大钧先生的这本可真是接地气,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术语和玄奥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带你认识《易经》的框架结构。尤其是他对“变易、不易、简易”这三个核心概念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他用现代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易经》的精髓——它不是简单的占卜工具,而是一部指导人生哲学的经典。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他却能做到深入浅出,这一点非常难得。比如,书中对乾卦、坤卦的讲解,不再是机械地罗列象征意义,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认知水平,去理解古人如何构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于想要系统了解易学体系,但又害怕被学术“黑话”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绝对是首选。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找到一个清晰的参照系。

评分

我通常不习惯阅读哲学类书籍,因为它们往往过于抽象,读起来像是绕着圈子说话。然而,这本《周易概论》却有种魔力,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刘大钧先生在解释一些关键卦象时,所采用的叙事手法极为高明,他似乎在讲述一个个微型的“人性寓言”。比如,他解析“泰卦”时,强调的不是上下的交感,而是人与人之间如何达成真正的理解与和谐,这种从宏大宇宙法则回归到个体道德实践的路径,非常触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全书的论述逻辑性极强,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让人相信每一个结论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学术史料的考证,这些细节让整个理论体系变得有血有肉,而不是悬浮在空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而又耐心的老师,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易经》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底色。它让我对“中庸之道”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体悟,不再是简单地理解为“不偏不倚”,而是理解为动态平衡中的最佳适应状态。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一本好的概论是理解一个体系的基石。这本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在我看来,已经达到了国内同类著作的顶尖水准,特别是它作为“珍藏纪念版”所体现出的对学术的尊重,令人肃然起敬。该书对《易传》的解析,特别是对“文言传”和“彖传”中蕴含的本体论思想的挖掘,极具穿透力。作者没有止步于对文本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到先秦思想家们试图回答的终极问题——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通过对这些哲学命题的梳理,这本书成功地将《周易》从神秘的卜筮符号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古代哲学经典。我特别欣赏其在论述中保持的学术的克制性,它既不盲目推崇古人,也不盲目迎合新潮,始终立足于扎实的文本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这本书不仅仅是普及读物,更是为专业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理论起点和参照系,为后续更深入的专题研究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增补修订本”的诚意。作为一名有着数十年阅读习惯的老读者,我深知学术著作在不同年代的修订意味着什么——它代表着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对原有疏漏的修正。这次增补的部分,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现代科学视角下《易经》解释的回应。例如,书中对二进制、信息论与《易经》之间潜在联系的探讨,不再是早年间那种略显牵强的附会,而是更加审慎、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层次。刘大钧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坚守了经典的原意和历史语境,又敢于运用现代的认知工具进行对话,使得这部古老的典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智慧”的理解——真正的智慧是永恒的,但阐释它的方式却需要与时俱进。我发现自己不止是在学习《周易》,更是在学习一种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方法论。这本书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哲学导论范畴,它提供的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对话范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