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

【正版】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中国军事
  • 野战炮兵
  • 抗战
  • 民国史
  • 军事科技
  • 武器装备
  • 历史
  • 战争
  • 正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与子偕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418
商品编码:24599478185
丛书名: 钢铁抗战 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

定价:69.8元

作者:霍安治,冯杰 著

出版社:中国长安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7094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在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国野战炮兵的建设历经曲折和磨难,这些困难不仅是来自装备上的,还有人员培训方面的困难。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当时的中国建立了一只人员素质不逊色于日军的准现代化野战炮兵。

 

作者介绍


霍安治,1976年生人,从商多年,对抗战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兵器》等杂志发表相关论著多篇。 冯杰,1977年生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民革中央《团结报》文史专栏作者,著有《漓江烽火:桂柳会战》等书,并在《军事历史》《国际展望》《兵器》《世界军事》等刊物上发表过几十篇相关文章

内容提要


进入20世纪过后,中国军队开始走向现代化改造的进程,在受到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后,中国军队试图为自己配备合适的远程火力,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促成了近现代野战炮兵部队的诞生。诞生之初,受国力之困,不但无法生产炮兵装备,在选择具体型号时也遇到众多困难,直到正式下定决心选定一国为参照创建为止,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才踏上了正轨。至1937年,中国野战炮兵部队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培训出合格的人才。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1937年前,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历程。


血火铸就的雄狮:近代中国陆军步兵发展史(1895-1937) 本书深入剖析了从甲午战争的惨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国陆军步兵在技术、战术、组织以及部队建设等方面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转型历程。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步兵作为陆军的主体力量,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民族的命运。本书旨在摆脱宏大叙事的局限,聚焦于构成这支军队最基础的战斗单元——步兵的实际运作与演进,力求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面貌。 一、 积贫积弱下的蹒跚起步:清末陆军的改造与重塑(1895-1911) 甲午海战的惨痛教训,如同一记重锤,惊醒了沉睡中的大清帝国。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清政府开始着手对陆军进行现代化改造。本书将首先梳理这一时期的陆军改革背景,重点探讨新军的建立过程。我们将详细分析新军在装备、训练、编制等方面的革新,特别是引进西式步枪、火炮以及仿效西方国家的军事理论和条令。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深入考察新军内部的政治生态。新军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日后革命埋下了种子。我们将分析新军的军官选拔机制、士兵的来源、各派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训练和日常管理中融入的思想观念。例如,新军在训练中开始强调体能、射击、刺刀格斗等陆军步兵的核心技能,并尝试引入战术演习。本书将通过史料分析,还原这些训练的细节,以及其对士兵体能和作战意志的影响。 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新军在装备上的变化。从清一色的冷兵器,到步枪、轻重机枪的逐渐配备,步兵的火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将考证当时新军所装备的步枪型号,例如汉阳八八式、毛瑟九八式等,分析其性能和在中国军队中的普及程度。对于机枪等新式武器的引进,本书也将探讨其在步兵战术中的初步应用尝试,以及其对战场态势可能产生的改变。 然而,清末陆军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将审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力,包括财政的匮乏、官僚体系的腐朽、地方势力的干扰,以及思想观念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军的建设始终处于一种“先天不足”的状态。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制约因素,解释为何即使在接受了西方军事思想和装备后,清末陆军的整体战斗力依然难以与列强抗衡。 二、 军阀混战中的磨砺与挣扎:民国初年的步兵发展(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帝制,但也带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在这一时期,陆军步兵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区域化的特征。本书将重点研究各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如何在其辖区内组织和训练步兵部队。 我们将分析不同军阀部队在装备上的差异。一些军阀凭借与外国势力的联系,能够获得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另一些则只能依靠缴获或简陋的国产武器。本书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军阀部队装备清单的梳理,呈现这种装备上的巨大差距。例如,一些军阀的精锐部队可能装备有从德国、日本或俄国进口的步枪和轻机枪,而普通部队则可能还在使用过时的步枪,甚至冷兵器。 在战术方面,军阀混战为步兵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机会,但也往往是缺乏系统训练的、野蛮的消耗战。本书将通过分析当时的一些战役,例如二次革命、护法战争以及北洋军阀之间的直奉战争等,探讨步兵在这些冲突中的运用。我们将考察步兵的进攻与防御策略,对阵地战、攻坚战、野战以及城市巷战等战术的运用情况。例如,步兵在缺乏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攻坚,如何应对敌人的火力网。 本书也将关注步兵部队的士气与训练状况。在军阀混战时期,士兵的忠诚度往往与军饷、粮饷的供应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士官的培养、士兵的来源(包括征兵、招募、甚至收编土匪等),以及他们在长期战争中的心理状态。训练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军阀可能会聘请外国军事顾问进行训练,而另一些则只能依靠老一套的训练方式。 此外,本书还将审视这一时期步兵在组织编制上的演变。从模仿西方国家的师、旅、团、营、连、排、班等编制,到一些部队因战损或财政困难而进行大规模的裁减和合并。我们将分析这些编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及其在实际作战中的效果。 三、 走向统一与抗争的边缘:国民政府时期的步兵建设(1927-1937) 随着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在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着力于建立一支统一的、现代化的陆军步兵。本书将深入探讨国民政府在步兵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挑战。 我们将详细分析国民政府的军事教育体系。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发展,为国民革命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干部,其中步兵军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本书将考察黄埔军校的教学内容、毕业生的去向,以及他们对步兵战术思想的推广和实践。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其他军事学校,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步兵学校等,分析其在步兵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在装备方面,国民政府积极引进外国军事技术和装备。本书将梳理这一时期国民革命军步兵所装备的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等武器型号。我们将重点关注德国、美国、苏联等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分析其对国民革命军步兵火力的提升作用。例如,德式步枪和机枪的引进,对提高步兵的单兵火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也将深入研究国民政府推行的步兵战术改革。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在步兵训练和演习中引入新的战术思想。例如,我们将分析步兵的协同作战、火力运用、运动战、阵地防御等战术的训练与演练情况。重点将放在对“国防四区”、“阵地工事”等战术概念的理解与实践。 然而,国民政府的步兵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书将分析国民政府在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以及由此带来的军备采购和部队维持的困难。中央政府对地方军阀的控制力依然有限,各部队在装备、训练和管理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将考察中央军与地方部队在步兵发展上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对整体国防力量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步兵在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下的角色。从围剿红军的“剿共战争”,到局部抗日的冲突,步兵在执行国民政府命令的同时,也在逐渐接触到民族危机的现实。我们将分析步兵在这些冲突中的表现,以及其士气和思想上的变化。 结论: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陆军步兵从1895年至1937年间的发展历程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揭示这支军队在技术、战术、组织以及精神层面的演变轨迹。这段时期,是中国步兵从传统军队向现代军队过渡的关键时期,充满了探索、学习、进步与困境。通过聚焦于构成军队最基础的战斗单元,本书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具体的近代中国陆军步兵形象,理解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为民族的生存与复兴而浴血奋战,最终走向抗日战争的烽火前线。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回顾,更是对民族精神与血泪征程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填充,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民族情感。在阅读《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关于1930年代初期,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国野战炮兵的战备状态和实际运用情况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那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书中对于当时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士气等方面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进行了客观而详实的描述。尽管如此,我依然看到了中国士兵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那些关于炮兵阵地如何构筑,如何抵御敌军的空中侦察和火力压制,以及在弹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精确射击的描写,都让我肃然起敬。作者的叙述风格十分严谨,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敬意,却能深深地触动读者。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正是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炮兵部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有限的武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读完这本《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我深深地被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艰辛与顽强所打动。书中关于清末民初炮兵建设的章节,揭示了当时国家财政的捉襟见肘,以及引进西方技术和训练士兵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怀揣救国梦想的军官们,在缺乏资金、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条件下,如何摸索着建立起最初的炮兵部队。从最初依赖外国顾问,到逐步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与泪水。尤其是在北洋时期,不同派系之间对炮兵建设投入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内部矛盾,都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阀混战的复杂背景。作者的笔触细腻,将冰冷的技术数据与鲜活的历史人物相结合,让我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萌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关于炮兵阵地选择、射击诸元的计算、弹药的生产与运输等方面的细节描写,都显得格外真实,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眼目睹了炮兵部队的成长历程。

评分

(第五段评价) 《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史学佳作。尤其是在它关于1930年代中期,中国在引进和生产重型火炮方面的进展的叙述,让我看到了国家工业化努力的成果,尽管这些成果与西方强国相比仍有差距。书中对炮兵武器型号的演变,国产火炮的研制历程,以及对炮兵战术理论的探索,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理解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能够自主研发出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火炮,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书中还涉及了关于炮兵部队的组织结构、兵种配合以及战术战法的演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军事指挥官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也在努力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野战炮兵的历史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更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中,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思考。

评分

(第三段评价) 《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这本书,着实让我领略到了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厚重与复杂。特别是关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在统一中国过程中,对炮兵建设的投入与努力,让我印象深刻。尽管国家仍然饱受内战和外部威胁的困扰,但中央政府试图建立一支相对统一和现代化的炮兵部队的决心却从未动摇。书中详细介绍了引进西方先进火炮的过程,以及为了适应这些新装备而进行的训练改革。我看到了中国工程师们在设备保养和维修方面的智慧,以及炮兵指挥官们在学习和应用现代战术方面的努力。那些关于不同炮兵型号的性能对比,不同部队的战术演练,甚至炮兵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我对中国军队在抗战前夕的军事实力有了更具象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他们为何能够在后来的战争中,以弱小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敌人。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次震撼人心的旅程。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关键时期,中国野战炮兵的发展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不确定性。书中对1911年辛亥革命后,各地军阀割据时期炮兵力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一个破碎的中国,军队建设也因此显得支离破碎。每个军阀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炮兵力量,但往往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有效的训练体系,这使得中国军队在面对现代化强敌时,显得尤为被动。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军队炮兵装备的来源、性能以及战术运用上的差异,让我对当时中国军队的整体军事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些关于炮兵学校的建立、教官的选拔、学员的训练的描写,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朴素与坚韧。即使是简陋的设备,在有心人的手中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无疑是对中国军人意志力的最好证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