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国共产党历史(D2卷)(1949-1978)(上下) | ||
| 作者: | 开本: | ||
| YJ: | 268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CY部 | 出版时间 | 2011-01 |
| 书号: | 9787509809495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ZG党史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D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
D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一、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二、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三、中国大陆的统一
四、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五、建立国营经济和新的经济秩序
六、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二章 抗美援朝战争
一、反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三、朝鲜停战的实现
D三章 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一、C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二、全社会的民主改革运动
D四章 恢复国民经济与各项建设的展开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贯彻
二、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
三、民主建政和民族工作的开展
四、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文化事业的改革
五、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六、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七、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D五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D一个五年计划
一、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 D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D六章 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引导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
三、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七章 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实行
二、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进展
三、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的发展
四、增强党的团结及审干肃反运动
五、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
D八章 争取有利于建设的GJ和平环境
一、出席日内瓦会议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出席亚非会议与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围绕台湾问题同美国的斗争
D九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农业合作化的加速完成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二、手工业合作化的基本完成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D二编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
D十章 党的八大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面临的GJ形势
二、MZD的《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三、党的 D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 D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十一章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学说
二、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
三、反右派斗争
D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二、“大跃进”运动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D十三章 九个月的初步纠“左”和纠“左”过程中的探索
一、对“左”倾错误的初步觉察
二、纠正“左”倾错误的初步展开
三、在纠“左”中对若干问题的新认识
D十四章 庐山会议纠“左”的曲折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思考
一、庐山会议从纠“左”到反右的逆转
二、全党范围的“反右倾”斗争及其严重后果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的探索
D十五章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关系的全面调整
一、调整方针的提出和初步贯彻
二、七千人大会与全面调整的决策
三、各领域的全面调整和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
四、维护民族团结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
D十六章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党的外交方针和中国对外关系
一、为维护国家主权同美国、苏联进行斗争
二、中国周边形势的变化和为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的努力
三、与美、苏两大国对抗格局的形成
D十七章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继续和完成
二、60年代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业绩
三、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和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
D十八章 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左”的错误的发展
一、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二、对GJGN形势的严重估计及其政治影响
三、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展开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
DSJ章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总结
一、突出成J和基本经验
二、探索中的曲折及基本分析
D三编 “WHDGM”的内乱和LB、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
D二十章 “WHDGM”的发动
一、“WHDGM”的导火线
二、5月ZY政治局扩大会议和“WHDGM”的发动
三、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和“十六条”
四、“WHDGM”迅速扩展到全国
D二十一章 从“全面夺权”到党的九大
一、“全面夺权”导致“天下大乱”
二、ZY领导层反对动乱的抗争
三、“全面内战”和试图控制局面的努力
四、党的 D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D二十二章 “斗、批、改”运动与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
一、战备高潮与“斗、批、改”运动
二、7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
D二十三章 LB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及其覆灭
一、九届二中全会与LB、江青两个集团矛盾的激化
二、LB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D二十四章 批判J左思潮和落实党的政策
一、“批林整风”运动
二、落实党的各项政策
三、批判J左思潮的中断与十大的召开
D二十五章 外交战略的转变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一、外交工作受到冲击和对外关系的初步修复
二、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
三、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出现
D二十六章 1975年的全面整顿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MZD批评“四人帮”
二、挫败江青集团“组阁”阴谋的斗争
三、DXP主持的全面整顿
四、对DXP的错误批判导致整顿中断
D二十七章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一、“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二、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全国性抗议运动
三、党在关键时刻扭转危局
D二十八章 对“WHDGM”十年的基本分析
一、“WHDGM”内乱的严重危害
二、“WHDGM”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若干进展
三、“WHDGM”的历史教训
D四编 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D二SJ章 “WHDGM”的结束和“左”的指导方针的延续
一、揭批“四人帮”运动的开展和“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提出
二、国民经济的复苏和急于求成倾向的出现
三、党的 D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三十章 拨乱反正的局部进展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平反冤假错案和澄清教育科学文艺领域的是非
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三、真理标准讨论对拨乱反正的有力推动
D三十一章 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
一、对GJ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外交工作的积J成果
二、改革开放和工作重点转移的酝酿
三、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实现
结束语 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J及基本经验
后记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线索相结合的方式,将1949年至1978年这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章的开头都清晰地界定了叙述的范围和重点,并能够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重大政策调整的梳理,例如,从“一五计划”的成功经验到“大跃进”的曲折探索,再到“国民经济调整”的策略转变,书中都能够将不同时期的政策目标、实施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这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演变过程具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我对书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论述也充满期待。如何在统一国家的前提下,尊重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维护社会稳定,这其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经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教科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实践的深度解读,值得我反复品味和学习。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若干章节后,我不得不说,它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刻板印象。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叙事方式,而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展现了事件发展的复杂性和多重原因。例如,书中在描述某个政治运动时,不仅仅关注了高层的决策,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群众情绪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使得整个事件的发生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反右派斗争”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分析,这两个时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关于它们的成因、过程和影响,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解读。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具参考价值的论述,理解这些决策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规律。
评分书名: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下)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庄重,封面上用一种沉稳的字体印刷着书名,并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这让我一看就知道它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当我翻开第一页,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本书的写作宗旨,强调了史料的严谨性和分析的客观性,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从初步浏览的目录来看,本书对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项事业进行了极为详尽的梳理,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文化思潮的演变,还是对外关系的发展,都力求展现出全景式的画面。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似乎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试图解释其发生的必然性和深远影响。我个人对那个时期的一些经济政策调整特别感兴趣,比如“大跃进”的背景和后果,以及随后的调整策略,都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更清晰、更全面的解答。另外,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如何争取自身地位,这些宏大叙事中的细节,也是我非常期待深入了解的部分。初步的翻阅让我对这本书的厚重感和信息量有了初步的认识,预感这将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之旅。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厚重的体积震慑了一下,心想这可不是一两天能读完的。不过,当我真正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阅读时,却被其中丰富的细节和清晰的逻辑深深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对史料的挖掘和考证,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不仅有宏观的背景介绍,更有微观的事件还原,仿佛让人亲历其境。例如,在讲述某个重要的会议时,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与会人员的名单、发言内容,甚至还包括了当时会场的氛围、与会者的情绪,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也让事件的发生更具说服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文化大革命”的论述,这是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时期,书中是如何平衡不同观点、如何进行客观评价,是我迫切想了解的。此外,书中对那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外交领域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也让我颇感兴趣。如何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建立起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并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这其中蕴含着多少智慧和艰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感受”历史,每一个字句都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严谨性。从扉页开始,作者就强调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在全书的行文中多次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档案资料以及当时的报刊报道。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阅读时倍感安心,也更加信任书中内容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被广泛讨论,但细节模糊的历史事件,本书似乎提供了更深入、更具说服力的解释。我个人一直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如何处理与苏联的关系,以及在意识形态上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立道路有着浓厚的兴趣。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决策考量,是我非常期待的。此外,关于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曲折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尤其是如何处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早期萌芽,这些内容如果能够得到详尽的阐释,将对理解当下中国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里面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宝藏,等待着我去不断发掘和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