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第2卷)(第6版)

机械设计手册(第2卷)(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大先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机械工程
  • 工程技术
  • 设计手册
  • 机械零部件
  • 机械原理
  • 第六版
  • 工业工程
  • 机械制造
  • 工程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常熟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0505
商品编码:2447601851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3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基本信息


单本请参考套装实拍


书名: 机械设计手册(D2卷)(D6版)
作者: 成大先 开本:
YJ: 170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03
书号: 978712226050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目录 D6篇连接与紧固
D1章螺纹及螺纹连接6-3
1螺纹6-3
1.1螺纹术语及其定义(摘自GB/T 14791—2013)6-3
1.2螺纹标准6-11
1.3英制标准6-13
1.4螺纹的分类、特点和应用6-14
1.5普通螺纹6-16
1.6梯形螺纹6-22
1.6.1梯形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6-22
1.6.2梯形螺纹公差(摘自GB/T 5796.4—2005)6-25
1.7锯齿形(3°、30°)螺纹6-28
1.7.1锯齿形(3°、30°)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6-28
1.7.2锯齿形(3°、30°)螺纹公差(摘自GB/T 13576.4—2008)6-31
1.7.3水系统45°锯齿形螺纹牙型与基本尺寸(摘自JB/T 2001.73—1999)6-35
1.855°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摘自GB/T 7307—2001)6-36
1.955°密封管螺纹(摘自GB/T 7306.1~7306.2—2000)6-37
1.1060°密封管螺纹(摘自GB/T 12716—2011)6-40
1.11美国一般用途管螺纹的用途和代号6-43
1.12普通螺纹的管路系列(摘自GB/T 1414—2013)6-43
1.13米制密封螺纹(摘自GB/T 1415—2008)6-441.14管螺纹6-45
1.15矩形螺纹6-46
1.1630°圆弧螺纹6-47
2螺纹零件结构要素6-47
2.1紧固件6-47
2.2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摘自GB/T 3—1997)6-49
2.3圆柱管螺纹收尾、退刀槽、倒角6-51
2.4螺塞与连接螺孔尺寸6-52
2.5地脚螺栓孔和凸缘6-52
2.6孔沿圆周的配置6-52
2.7通孔与沉孔尺寸6-53
2.8普通螺纹的内、外螺纹余留长度、钻孔余留深度、螺栓突出螺母的末端长度(摘自JB/ZQ 4247—2006)6-55
2.9粗牙螺栓、螺钉的拧入深度、攻螺纹深度和钻孔深度6-55
2.10扳手空间(摘自JB/ZQ 4005—2006)6-56
2.11对边和对角宽度尺寸(摘自JB/ZQ 4263—2006)6-57
3螺纹连接6-60
3.1螺纹连接的基本类型6-60
3.2螺纹连接的常用防松方法6-61
3.3螺栓组连接的设计6-64
3.3.1螺栓组连接的结构设计6-64
3.3.2螺栓组连接的受力分析6-64
3.4单个螺栓连接的强度计算6-66
3.4.1不预紧螺栓连接、预紧螺栓连接6-66
3.4.2受偏心载荷的预紧螺栓连接6-69
3.4.3高温螺栓连接6-693.4.4低温螺栓连接6-69
3.4.5钢结构用高强度螺栓连接6-70
3.5螺纹连接拧紧力矩的计算和预紧力的控制6-70
3.5.1拧紧力矩的计算6-70
3.5.2预紧力的控制6-71
3.6螺纹连接力学性能和材料6-73
3.7螺纹连接的标准元件6-85
3.7.1紧固件的标记方法(摘自GB/T 1237—2000)6-85
3.7.2螺栓6-85
3.7.3螺柱6-106
3.7.4螺钉6-111
3.7.5螺母6-128
3.7.6垫圈及挡圈6-151
4新型螺纹连接型式和防松装置6-180
4.1唐氏螺纹连接副6-180
4.1.1唐氏螺纹连接副的防松原理及安装要求6-180
4.1.2唐氏螺纹连接副的防松性能6-180
4.1.3唐氏螺纹连接副的保证载荷及企业标准件6-181
4.1.4唐氏螺纹连接副在吊车梁压轨器上的应用6-185
4.2高性能防松螺母6-185
4.2.1施必牢(DTF)防松螺母6-185
4.2.2液压防松螺母及拉紧器6-190
D2章铆钉连接6-193
1铆钉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6-193
2铆缝6-193
2.1铆缝的形式6-193
2.2铆缝的设计6-194
3铆钉孔间距6-194
4铆钉公称杆径和铆钉长度计算6-194
5铆钉用通孔直径6-195
6铆钉连接的强度计算6-195
7铆接的材料和许用应力6-196
8铆接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6-197
9铆钉类型及标准件6-198D3章销、键和花键连接6-216
1销连接6-216
1.1销的类型、特点和应用6-216
1.2销的选择和销连接的强度计算6-218
1.3销的标准件6-220
2键连接6-228
2.1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6-228
2.2键的选择和连接的强度计算6-229
2.3键的标准件6-231
3花键连接6-246
3.1花键的类型、特点和应用6-246
3.2花键连接的强度计算6-246
3.2.1通用简单计算法6-246
3.2.2花键承载能力计算法(摘自GB/T 17855—1999)6-247
3.3矩形花键(摘自GB/T 1144—2001)6-254
3.4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6-258
3.4.1术语、代号及定义(摘自GB/T 3478.1—2008)6-258
3.4.2基本参数(摘自GB/T 3478.1—2008)6-260
3.4.3基本齿廓(摘自GB/T 3478.1—2008)6-262
3.4.4尺寸系列6-263
3.4.5公差等级及公差6-270
3.4.6渐开线花键的参数标注6-277
D4章过盈连接6-279
1过盈连接的方法、特点与应用6-279
2过盈连接的设计与计算6-280
2.1圆柱面过盈连接的计算(摘自GB/T 5371—2004)6-281
2.2圆柱面过盈连接的计算举例6-287
2.3圆锥面过盈连接的计算(摘自GB/T 15755—1995)6-290
2.4圆锥过盈连接的计算举例6-293
3过盈连接的结构设计6-295
3.1圆柱面过盈连接的合理结构6-295
3.2圆锥面过盈连接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15755—1995)6-296
3.3油压装卸结构设计规范(摘自JB/T 6136—2007)6-298
3.4油压装卸说明(摘自JB/T 6136—2007)6-301
D5章胀紧连接和型面连接6-302
1胀紧连接6-302
1.1连接原理与特点6-302
1.2胀紧连接套的型式与基本尺寸(摘自GB/T 28701—2012)6-302
1.2.1ZJ1型胀紧连接套6-302
1.2.2ZJ2型胀紧连接套6-304
1.2.3ZJ3型胀紧连接套6-306
1.2.4ZJ4型胀紧连接套6-307
1.2.5ZJ5型胀紧连接套6-308
1.3胀紧连接套的标记示例6-309
1.4胀紧连接套的选用(摘自GB/T 28701—2012)6-309
1.4.1按传递负荷选择胀套的计算6-309
1.4.2结合面公差及表面粗糙度6-309
1.4.3被连接件的尺寸6-310
1.5胀紧连接套安装和拆卸的一般要求(摘自GB/T 28701—2012)6-311
1.6ZJ1型胀紧连接套的连接设计要点(摘自GB/T 28701—2012)6-311
2型面连接6-317
D6章锚固连接6-319
1锚固连接的作用原理6-3192锚固连接失效的几种主要形式6-320
3锚固连接的基础与安装6-320
3.1锚固基础6-320
3.2锚栓的安装6-321
4锚栓的表面处理6-324
5锚固连接的承载力验算6-324
5.1锚栓承载力验算要求及计算公式6-324
5.1.1验算方法与要求6-324
5.1.2受拉承载力计算6-325
5.1.3受剪承载力计算6-325
5.1.4拉剪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6-326
5.2例题6-326
6锚栓型号与规格6-327
7国产钢膨胀螺栓及膨胀螺母6-345
7.1钢膨胀螺栓6-345
7.2膨胀螺母6-346
D7章粘接6-347
1胶黏剂的选择6-347
2粘接接头的设计6-350
3粘接工艺与步骤6-352
3.1表面处理6-352
3.2胶液配制和涂敷6-353
3.3晾置与固化6-354
4粘接技术的应用6-354
参考文献6-358


D7篇轴及其连接
D1章轴、曲轴和软轴7-3
1轴7-3
1.1轴的分类7-3
1.2轴的设计7-3
1.3轴的常用材料7-3
1.4轴的结构设计7-6
1.4.1零件在轴上的定位与固定7-7
1.4.2提高轴疲劳强度的结构措施7-10
1.4.3轴颈及轴伸结构7-10
1.4.4轴的结构示例7-18
1.5轴的强度计算7-19
1.5.1按扭转强度或刚度计算7-19
1.5.2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7-20
1.5.3JQ强度校核计算7-21
1.6轴的刚度校核7-28
1.6.1轴的扭转刚度7-28
1.6.2轴的弯曲刚度7-28
1.7轴的临界转速校核7-31
1.7.1不带圆盘的均匀质量轴的临界转速7-31
1.7.2带圆盘的轴的临界转速7-32
1.7.3轴的临界转速计算举例7-33
1.7.4等直径轴的一阶临界转速计算7-34
1.8轴的工作图及设计计算举例7-35
2曲轴7-40
2.1曲轴结构设计7-40
2.2曲轴的设计要点7-42
2.3曲轴的强度计算7-42
2.3.1曲轴的破坏形式7-42
2.3.2曲轴的受力分析7-42
2.3.3曲轴的静强度校核7-44
2.3.4曲轴的疲劳强度校核7-45
2.3.5应力集中系数Kσ、Kτ及应力σa、σm、τa、τm7-46
2.3.6提高曲轴强度的措施7-47
3软轴7-48
3.1软轴的结构组成和规格7-49
3.1.1软轴7-49
3.1.2软管7-49
3.1.3软轴接头7-51
3.1.4软管接头7-51
3.2常用软轴的典型结构7-52
3.3防逆转装置7-53
3.4软轴的选择7-54
D2章联轴器7-55
1联轴器的分类、特点及应用7-55
2机械式联轴器选用计算(摘自JB/T 7511—1994)7-63
3联轴器的性能、参数及尺寸7-66
3.1联轴器轴孔和连接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3852—2008)7-66
3.1.1圆柱形轴孔和键槽型式及尺寸7-66
3.1.2圆锥形轴孔和键槽型式及尺寸7-69
3.1.3其他连接型式7-71
3.2刚性联轴器7-71
3.2.1凸缘联轴器(摘自GB/T 5843—2003)7-71
3.2.2ZZ1胀套式刚性联轴器7-74
3.3鼓形齿式联轴器7-74
3.3.1GⅡCL型鼓形齿式联轴器(摘自GB/T 26103.1—2010)7-75
3.3.2GⅡCLZ型鼓形齿式联轴器(摘自JB/T 8854.2—2001)7-80
3.3.3GCLD型鼓形齿式联轴器(摘自GB/T 26103.3—2010)7-84
3.3.4NGCL型带制动轮鼓形齿式联轴器(摘自GB/T 26103.4—2010)7-86
3.3.5NGCLZ型带制动轮鼓形齿式联轴器(摘自GB/T 26103.5—2010)7-89
3.3.6鼓形齿式联轴器的选用及许用补偿量7-92
3.3.7联轴器的转矩计算7-93
3.4TGL鼓形齿式联轴器(摘自JB/T 5514—2007)7-95
3.5滚子链联轴器(摘自GB/T 6069—2002)7-98
3.6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7-100
3.6.1SWC型整体叉头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摘自JB/T 5513—2006)7-100
BH、WH型联轴器7-100
BF、WF、WD型联轴器7-102
DH型联轴器7-105
CH型联轴器7-106
SWC型万向联轴器与相配件的连接尺寸及螺栓预紧力矩7-107
SWC型万向联轴器的布置与选用计算7-108
3.6.2SWP型剖分轴承座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摘自JB/T 3241—2005)7-110
A型、B型、C型、D型、E型、F型联轴器7-110
G型—有伸缩超短型联轴器7-114
ZG型—正装贯通型、FG—反装贯通型联轴器7-115
SWP型万向联轴器的连接及螺栓预紧力矩7-117
SWP型万向联轴器的选用计算7-117
3.7膜片联轴器(摘自JB/T 9147—1999)7-119
3.7.1JMⅠ型—带沉孔基本型联轴器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7-119
3.7.2JMⅠJ型—带沉孔接中间轴型联轴器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7-121
3.7.3JMⅡ型—无沉孔基本型联轴器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7-123
3.7.4JMⅡJ型—无沉孔接中间轴型联轴器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7-126
3.7.5膜片联轴器许用补偿量7-129
3.7.6膜片联轴器的选用计算7-130
3.8蛇形弹簧联轴器 (摘自JB/T 8869—2000)7-130
3.8.1JS型—罩壳径向安装型 (基本型)联轴器7-130
3.8.2JSB型—罩壳轴向安装型联轴器7-132
3.8.3JSS型—双法兰连接型联轴器7-133
3.8.4JSD型—单法兰连接型联轴器7-135
3.8.5JSJ型—接中间轴型联轴器7-138
3.8.6JSJ型中间轴长度的校核7-138
3.8.7JSG型—高速型联轴器7-139
3.8.8JSZ型—带制动轮型联轴器7-140
3.8.9JSP型—带制动盘型联轴器7-142
3.8.10JSA型—安全型联轴器7-143
3.8.11联轴器许用补偿量及主要零件材料7-145
3.9梅花形弹性联轴器(摘自GB/T 5272—2002)7-146
3.9.1LM型—基本型、LMD型—单法兰型、LMS型—双法兰型联轴器7-146
3.9.2LMZ-Ⅰ型分体式制动轮、LMZ-Ⅱ型整体式制动轮联轴器7-149
3.9.3梅花联轴器的许用补偿量7-152
3.10弹性套柱销联轴器(摘自GB/T 4323—2002)7-152
3.10.1LT型—基本型联轴器7-152
3.10.2LTZ型—带制动轮联轴器7-154
3.10.3弹性套柱销联轴器的许用补偿量7-155
3.11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摘自GB/T 5015—2003)7-155
3.11.1LZ型联轴器7-155
3.11.2LZD型锥形轴孔联轴器7-158
3.11.3LZJ型接中间轴联轴器7-159
3.11.4LZZ型带制动轮联轴器7-161
3.11.5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的许用补偿量7-163
3.12轮胎式联轴器(摘自GB/T 5844—2002)7-163
3.12.1UL型联轴器7-163
3.12.2轮胎式联轴器许用补偿量7-165
3.13弹性块联轴器(摘自JB/T 9148—1999)7-165
3.13.1LK型—基本型、LKA型—安全销型联轴器7-166
3.13.2弹性块联轴器许用补偿量7-168
3.14新型星形联轴器7-169
3.14.1LMX型星形联轴器7-169
3.14.2LMX-Z胀套式星形联轴器7-170
3.14.3LMX-F法兰式星形联轴器7-171
3.15链轮摩擦式安全联轴器7-172
3.16GZ1-C型钢球安全联轴器7-173
4液力偶合器7-174
4.1分类及其结构特点7-175
4.2传动原理7-175
4.3基本关系和特性7-176
4.4设计原始参数及其分析7-180
4.5流道选型设计7-182
4.6轴向推力计算7-185
4.7叶轮断面设计与强度计算7-187
4.8结构设计7-189
4.9偶合器的典型产品及其选择7-190
4.10多动力机驱动的限矩型液力偶合器选型匹配7-220
4.11双速及调速电动机驱动的限矩型液力偶合器选型匹配7-220
4.12带偶合器传动系统启动特性计算7-223
4.13传动系统采用偶合器的节能计算7-226
4.14发热与散热计算7-230
4.15试验7-232
D3章离合器7-233
1常用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7-233
2离合器的选用与计算7-237
2.1离合器的型式与结构选择7-237
2.2离合器的选用计算7-237
3嵌合式离合器7-238
3.1牙嵌离合器7-239
3.1.1牙嵌离合器的牙型、特点与使用条件7-239
3.1.2牙嵌离合器的材料与许用应力7-240
3.1.3牙嵌离合器的计算7-241
3.1.4牙嵌离合器尺寸的标注示例7-242
3.1.5牙嵌离合器的结构尺寸7-243
3.2齿式离合器7-245
3.3转键离合器7-246
4摩擦离合器7-248
4.1摩擦离合器的型式、特点及应用7-248
4.2摩擦元件的材料、性能及适用范围7-249
4.3摩擦盘的型式与特点7-250
4.4摩擦离合器的计算7-252
4.5摩擦离合器的摩擦功和发热量计算7-255
4.6摩擦离合器的磨损和寿命7-256
4.7摩擦离合器的润滑和冷却7-256
4.7.1湿式摩擦离合器润滑油的选择7-256
4.7.2湿式摩擦离合器的润滑方式7-257
4.8摩擦离合器结构尺寸7-257
5电磁离合器7-258
5.1电磁离合器的型式、特点与应用7-259
5.2电磁离合器的动作过程7-260
5.3电磁离合器的选用计算7-261
5.4电磁离合器及电磁离合制动器产品7-262
5.4.1摩擦式电磁离合器产品7-262
5.4.2牙嵌式电磁离合器产品7-277
5.4.3电磁离合制动器产品7-280
6磁粉离合器7-287
6.1磁粉离合器的原理及特性7-287
6.2磁粉离合器的选用计算7-288
6.3磁粉离合器的基本性能参数(摘自JB/T 5988—1992)7-289
6.4磁粉离合器产品7-290
7液压离合器7-294
7.1液压离合器的特点、型式与应用7-294
7.2液压离合器的计算7-295
7.3活塞式多盘液压离合器的性能及主要尺寸7-296
8气压离合器7-297
8.1气压离合器的特点、型式与应用7-297
8.2气压离合器的计算7-299
8.3气压离合器的结构尺寸7-300
8.4QPL型气动盘式离合器7-303
8.5气压离合器的接合元件产品7-305
9离心离合器7-309
9.1离心离合器的特点、型式与应用7-310
9.2离心离合器的计算7-311
9.3离心离合器的结构尺寸7-313
9.3.1AS系列钢砂式离心离合器(安全联轴器)(摘自JB/T 5986—1992)7-313
9.3.2ASD系列V带轮钢砂式离心离合器(安全联轴器)(摘自JB/T 5986—1992)7-315
9.3.3AQ系列钢球式离心离合器(节能安全联轴器)(摘自JB/T 5987—1992)7-316
9.3.4AQZ系列带制动轮钢球式离心离合器(节能安全联轴器)(摘自JB/T 5987—1992)7-320
9.3.5AQD系列V带轮钢球式离心离合器(节能安全联轴器)(摘自JB/T 5987—1992)7-324
9.3.6带片弹簧闸块离心离合器7-328
10CY离合器7-328
10.1CY离合器的特点、型式及应用7-328
10.2CY离合器主要零件的材料和热处理7-330
10.3CY离合器材料的许用接触应力7-331
10.4CY离合器的计算7-331
10.5CY离合器的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7-333
10.6CY离合器产品7-335
11安全离合器7-346
11.1安全离合器的型式与特点7-346
11.2安全离合器的计算7-347
11.3安全离合器结构尺寸(参考)7-349
11.4安全离合器产品7-353
D4章制动器7-362
1制动机的功能、分类、特点及应用7-362
2制动器的选择与设计7-363
2.1制动器的选择与设计步骤7-363
2.2制动转矩的确定7-364
2.3制动器的发热验算7-366
2.3.1热平衡通式7-366
2.3.2提升设备和平移机构制动器的发热量7-367
2.4摩擦材料7-367
3瓦块(鼓)式制动器7-369
3.1瓦块(鼓)式制动器的分类、特点和应用7-369
3.2块(鼓)式制动器的设计计算7-369
3.2.1弹簧紧闸长行程块式制动器7-369
3.2.2弹簧紧闸短行程块式制动器7-372
3.3常用块(鼓)式制动器的主要性能与尺寸7-373
3.3.1电力液压鼓式制动器7-373
3.3.2防爆电力液压鼓式制动器7-387
3.3.3电力液压推动器7-395
3.3.4电磁鼓式制动器7-398
3.3.5制动轮(摘自JB/ZQ 4389—2006)7-405
4带式制动器7-406
4.1普通型带式制动器7-406
4.1.1普通型带式制动器结构7-406
4.1.2普通型带式制动器的计算7-407
4.2短行程带式制动器7-409
4.2.1短行程带式制动器结构7-409
4.2.2短行程带式制动器计算7-410
4.2.3带式制动器产品7-411
5盘式制动器7-414
5.1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及应用7-414
5.1.1点盘式制动器结构及产品7-414
5.1.2全盘式制动器结构及产品7-431
5.1.3锥盘式制动器结构7-437
5.2盘式制动器的设计计算7-437
6其他制动器7-438
6.1磁粉制动器7-438
6.1.1磁粉制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7-438
6.1.2磁粉制动器的性能参数及产品尺寸7-439
6.2电磁制动器和电磁离合制动器7-444
6.2.1简介7-444
6.2.2电磁制动器产品7-445
6.3人力操纵制动器7-448
参考文献7-453


D8篇轴承
D1章滑动轴承8-3
1滑动轴承分类、特点与应用8-3
2滑动轴承类型的选择8-4
2.1滑动轴承性能比较8-4
2.2选择轴承类型的特性曲线8-6
3不WQ流体润滑轴承8-7
3.1径向滑动轴承的选用与验算8-7
3.2止推滑动轴承的选用与验算8-13
3.3滑动轴承的设计资料8-14
3.4滑动轴承的常见结构型式8-15
3.4.1整体滑动轴承8-15
3.4.2对开式滑动轴承8-16
3.4.3法兰滑动轴承8-19
3.5轴套与轴瓦8-21
3.5.1轴套8-21
3.5.2轴套的固定(摘自JB/ZQ 4616—2006)8-26
3.5.3轴瓦8-27
3.6滑动轴承的结构要素8-28
3.6.1润滑槽8-28
3.6.2轴承合金浇铸槽8-28
3.7滑动轴承间隙与配合的选择8-29
3.8滑动轴承润滑8-32
3.9滑动轴承座技术条件(摘自JB/T 2564—2007)8-34
3.10关节轴承8-35
3.10.1关节轴承的结构型式及其代号(摘自GB/T 304.1—2002、GB/T 304.2—2002)8-35
3.10.2关节轴承额定动、静载荷与寿命计算8-43
3.10.3关节轴承的配合与公差(摘自GB/T 304.3—2002、GB/T 9161~ 9164—2001)8-46
3.10.4关节轴承的安装尺寸(摘自GB/T 12765—1991)8-52
3.10.5关节轴承产品8-55
3.11自润滑轴承8-76
3.11.1自润滑镶嵌轴承8-76
3.11.2粉末冶金轴承(含油轴承)(摘自GB/T 2688—2012、GB/T 18323—2001)8-80
3.11.3自润滑复合材料卷制轴套8-87
3.12双金属减摩卷制轴套8-92
3.13塑料轴承8-93
3.14水润滑热固性塑料轴承(摘自JB/T 5985—1992)8-95
3.15橡胶轴承8-98
4液体动压润滑轴承8-101
4.1液体动压润滑轴承分类8-101
4.2基本原理8-103
4.2.1基本方程8-103
4.2.2静特性计算8-103
4.2.3动特性计算8-105
4.2.4稳定性计算8-105
4.3轴承主要参数的选择8-107
4.4典型轴承的性能曲线及计算示例8-109
4.5轴承材料8-120
4.6液体动压推力轴承8-121
4.6.1参数选择8-122
4.6.2斜-平面推力轴承8-122
4.6.3可倾瓦推力轴承8-124
4.7计算程序简介8-128
5液体静压轴承8-129
5.1概述8-129
5.2液体静压轴承的分类8-130
5.3液体静压轴承的原理8-130
5.4液体静压轴承的结构设计8-132
5.4.1径向液体静压轴承结构、特点与应用8-132
5.4.2径向液体静压轴承的结构尺寸及主要技术数据8-134
5.4.3径向液体静压轴承的系列结构尺寸8-136
5.4.4推力液体静压轴承结构、特点与应用8-141
5.4.5推力液体静压轴承的结构尺寸及主要技术数据8-143
5.4.6推力液体静压轴承的系列结构尺寸8-143
5.4.7液体静压轴承材料8-144
5.4.8节流器的结构、特点与应用8-145
5.4.9节流器的结构尺寸及主要技术数据8-147
5.5液体静压轴承计算的基本公式8-148
5.5.1油垫流量系数Cd、有效承载面积系数Ae、周向流量系数γ和腔内孔流量系数ω8-149
5.5.2刚度系数G08-151
5.5.3承载系数Fn或偏心率ε8-153
5.5.4功率消耗计算8-155
5.6供油系统设计及元件与润滑油的选择8-155
5.6.1供油方式、特点与应用8-155
5.6.2供油系统、特点与应用8-156
5.6.3元件的选择8-156
5.6.4润滑油的选择8-156
5.7液体静压轴承设计计算的一般步骤及举例8-157
5.7.1液体静压轴承系统设计计算的一般步骤8-157
5.7.2毛细管节流径向液体静压轴承设计举例8-157
5.7.3毛细管节流推力液体静压轴承设计举例8-160
5.7.4小孔节流径向液体静压轴承设计举例8-162
5.7.5薄膜反馈节流径向液体静压轴承设计举例8-165
5.8静压轴承的故障及消除的方法8-168
6气体润滑轴承8-169
6.1特点、分类与应用8-169
6.2气体动压轴承8-173
6.2.1气体动压径向轴承8-173
6.2.2气体动压推力轴承8-174
6.2.3气体动压组合型轴承8-176
6.3气体静压轴承8-178
6.3.1气体静压径向轴承8-179
6.3.2气体静压推力轴承8-182
6.3.3气体静压球面轴承8-184
6.3.4气源8-184
7流体动静压润滑轴承8-187
7.1工作原理及特性8-187
7.2动静压润滑轴承设计实例8-188
8电磁轴承8-190
8.1静电轴承8-190
8.1.1静电轴承的基本原理8-190
8.1.2静电轴承的分类8-190
8.1.3静电轴承的常用材料与结构参数8-191
8.1.4静电轴承的设计与计算8-192
8.1.5应用举例——静电轴承陀螺仪8-193
8.2磁力轴承8-1938.2.1磁力轴承的分类与应用8-193
8.2.2磁力轴承的性能计算8-196
8.2.3磁力轴承的材料8-199
D2章滚动轴承8-200
1滚动轴承的分类和特性8-200
1.1滚动轴承分类(摘自GB/T 271—2008)8-200
1.2带座外球面球轴承常用结构型式分类(摘自GB/T 28779—2012)8-204
1.3滚动轴承特性比较8-210
2轴承代号8-213
2.1滚动轴承代号(摘自GB/T 272—1993、JB/T 2974—2004)8-213
2.2带附件轴承代号(摘自JB/T 2974—2004)8-228
2.3带座外球面球轴承代号(摘自JB/T 6640—2007)8-228
3滚动轴承的选择与计算8-229
3.1基本概念及术语(摘自GB/T 6391—2010、GB/T 6930—2002、GB/T 4662—2012)8-229
3.2滚动轴承类型选择8-229
3.3按额定动载荷选择轴承(摘自GB/T 6391—2010)8-230
3.3.1基本额定动载荷计算8-230
3.3.2D量动载荷P的计算8-233
3.3.3载荷和速度均变动时的平均D量动载荷计算8-233
3.4额定静载荷的计算(摘自GB/T 4662—2012)8-235
3.5滚动轴承的J限转速8-235
3.6滚动轴承的摩擦计算与温升8-236
3.6.1轴承的摩擦8-236
3.6.2轴承的温升8-238
3.7滚动轴承的预紧8-238
3.7.1定位预紧8-238
3.7.2Z小轴向(定位)预紧载荷的选取8-239
3.7.3定压预紧8-240
3.7.4径向预紧8-241
3.8滚动轴承选择计算举例8-241
4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摘自GB/T 307.1—2005、GB/T 307.4—2012、GB/T 275—1993)8-244
4.1滚动轴承的公差分级8-244
4.2滚动轴承的配合8-244
4.2.1选择轴承配合应考虑的因素8-245
4.2.2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8-247
4.2.3配合表面及主端面的粗糙度和几何公差8-258
4.2.4轴承与实心轴配合过盈量的选择8-258
4.2.5轴承与空心轴配合过盈量的选择8-259
4.2.6安装轴承的轴与外壳的圆角、挡肩等设计8-260
5滚动轴承的润滑8-261
5.1选择润滑油或润滑脂的一般原则8-261
5.2滚动轴承润滑油的选择8-261
5.2.1润滑油的黏度及牌号的选择8-261
5.2.2滚动轴承用油润滑的方法8-265
5.3滚动轴承润滑脂的选择8-266
5.3.1润滑脂选择的原则8-266
5.3.2滚动轴承润滑脂的选择8-267
5.3.3滚动轴承润滑脂的填充量及补充周期8-267
6滚动轴承的轴向紧固8-268
7滚动轴承的密封8-269
8滚动轴承的游隙选用与调整8-271
9滚动轴承组合设计8-273
9.1轴承的配置8-273
9.2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典型结构8-274
10滚动轴承的修正额定寿命(摘自GB/T 6391—2010)8-276
11常用滚动轴承尺寸及性能参数8-277
11.1深沟球轴承8-277
11.2调心球轴承8-304
11.3角接触球轴承8-318
11.4圆柱滚子轴承8-335
11.5滚针轴承8-358
11.6调心滚子轴承8-377
11.7圆锥滚子轴承8-391
11.8推力球轴承8-413
11.9推力滚子轴承8-419
11.10带座外球面球轴承8-425
11.11滚动轴承座8-458
11.11.1二螺柱立式滚动轴承座8-458
11.11.2四螺柱立式滚动轴承座8-464
11.11.3滚动轴承剖分立式轴承座的技术条件(摘自JB/T 8874—2010)8-465
11.12紧定套(摘自GB/T 9160.1—2006)8-465
11.13退卸衬套(摘自GB/T 9160.1—2006)8-469
11.14止推环(摘自GB/T 7813—2008)8-475
12回转支承8-476
12.1型号编制方法(摘自JB/T 2300—2011)8-476
12.2基本参数8-476
12.2.1单排四点接触球式回转支承(01系列)8-476
12.2.2三排滚柱式四转支承(13系列)8-480
12.3选型计算(摘自JB/T 2300—2011)8-483
12.3.1单排四点接触球式(01系列)四转支承的计算8-483
12.3.2三排滚柱式(13系列)四转支承的计算8-484
12.3.301系列回转支承承载能力曲线图8-484
12.3.413系列回转支承承载能力曲线图8-491
13各国滚动轴承代号对照8-494
D3章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8-504
1直线运动滚动功能部件主要类型及特点8-504
2直线运动系统的载荷计算8-505
3滚动直线导轨副和导套副及滚动导轨块的承载能力计算8-510
3.1寿命计算8-510
3.2静载能力计算8-511
3.3D量载荷计算8-511
4滚动直线导轨副8-512
4.1结构组成与类型8-512
4.2四滚道滚动直线导轨副安装连接尺寸(摘自JB/T 7175.3—1996)8-513
4.3滚动直线导轨副的精度(摘自JB/T 7175.4—2006)8-513
4.4预加载荷的选择8-515
4.5滚动直线导轨副系列产品8-516
4.6安装与压紧方式8-522
4.7滚动直线导轨副选择计算程序8-524
4.8选择计算实例8-524
5滚动直线导套副8-527
5.1结构与特点8-527
5.2滚动直线球轴承(摘自GB/T 16940—1997)8-527
5.3滚动直线导套副系列产品8-528
5.4滚动直线导套副的精度8-532
5.5安装调整方法8-532
5.6选择计算实例8-533
6滚动花键副8-533
6.1结构和工作原理8-533
6.2滚动花键副系列产品8-534
6.3滚动花键副的精度8-537
6.4滚动花键轴与花键套间的扭转间隙8-537
6.5额定载荷计算8-538
6.6使用注意事项8-538
7滚动导轨块8-539
7.1结构与特点8-539
7.2滚动导轨块系列产品8-539
7.3精度等级8-542
7.4寿命计算及静载能力计算8-542
7.5导轨块的安装形式和方法8-542
参考文献8-545


D9篇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
D1章起重机械零部件9-3
1机构工作级别及分级举例(摘自GB/T 3811—2008)9-3
1.1机构的使用等级9-3
1.2机构的载荷状态级别9-3
1.3机构的工作级别9-3
1.4机构分级举例9-4
1.4.1流动式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9-4
1.4.2塔式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9-4
1.4.3臂架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9-5
1.4.4桥式和门式起重机机构分级举例9-5
2钢丝绳及绳具9-7
2.1钢丝绳(摘自GB 8918—2006、GB/T 20118—2006)9-7
2.1.1分类9-7
2.1.2钢丝绳标记代号9-11
2.1.3钢丝绳直径的计算与选择(摘自GB/T 3811—2008)9-16
2.1.4重要用途钢丝绳结构及力学性能表(摘自GB 8918—2006)9-17
2.1.5一般用途钢丝绳结构及力学性能表(摘自GB/T 20118—2006)9-29
2.1.6重要用途钢丝绳主要用途推荐表(摘自GB 8918—2006)9-45
2.1.7电梯用钢丝绳(摘自GB 8903—2005)9-46
2.1.8密封钢丝绳(摘自Y/T 5295—2010)9-50
2.1.9不锈钢丝绳(摘自GB/T 9944—2002)9-53
2.2绳具9-57
2.2.1钢丝绳夹(摘自GB/T 5976—2006)9-57
2.2.2钢丝绳用楔形接头(摘自GB/T 5973—2006)9-58
2.2.3钢丝绳铝合金压制接头(摘自GB/T 6946—2008)9-60
2.2.4钢丝绳用普通套环(摘自GB/T 5974.1—2006)9-62
2.2.5钢丝绳用重型套环(摘自GB/T 5974.2—2006)9-63
2.2.6索具套环(摘自CB/T 33—1999)9-64
2.2.7一般起重用D型和弓型锻造卸扣(摘自GB/T 25854—2010)9-65
2.2.8索具螺旋扣(摘自GB/T 3818—1999)9-67
2.2.9起重孔(摘自JB/ZQ 4791—2006)9-72
3 卷筒9-73
3.1卷筒几何尺寸9-73
3.2卷筒强度计算9-74
3.3钢丝绳在卷筒上固定的计算9-75
3.4钢丝绳用压板(摘自GB/T 5975—2006)9-76
3.5起重机卷筒9-77
3.5.1卷筒尺寸和卷筒绳槽(摘自JB/T 9006—2014)9-77
3.5.2卷筒型式和技术要求(摘自JB/T 9006—2014)9-79
3.5.3卷筒的部分典型结构组装型式和部分典型结构型式示例(摘自JB/T 9006—2014)9-81
3.5.4焊接卷筒组尺寸参数9-83
4滑轮9-85
4.1滑轮设计计算9-85
4.1.1滑轮结构和材料9-85
4.1.2滑轮长度计算9-85
4.1.3钢丝绳进出滑轮时的允许偏斜角(摘自GB/T 3811—2008)9-85
4.1.4滑轮主要尺寸9-864.2滑轮组设计计算9-86
4.3起重机用滑轮(摘自GB/T 27546—2011)9-87
4.3.1滑轮直径的选用系列与匹配9-87
4.3.2滑轮型式及绳槽断面9-88
4.3.3滑轮技术要求9-89
4.3.4起重机用轧制滑轮尺寸参数9-91
5链条和链轮9-94
5.1概述9-94
5.2起重链的选择9-94
5.3链条9-94
5.3.1起重用短环链(T级高精度葫芦链)(摘自GB/T 20947—2007)9-94
5.3.2起重机用短环链(吊链等用4级、6级和8级普通精度链)(摘自GB/T 24814—2009)9-96
5.3.3板式链、连接环及槽轮(摘自GB/T 6074—2006)9-97
5.4焊接链的滑轮、卷筒与链轮9-103
5.4.1焊接链的滑轮9-103
5.4.2焊接链的卷筒9-103
5.4.3焊接链的链轮9-103
5.4.4焊接链链轮的计算和画法9-103
6吊钩9-104
6.1起重吊钩(摘自GB/T 10051.1—2010)9-104
6.1.1力学性能9-104
6.1.2起重量9-104
6.1.3应力计算9-106
6.1.4材料9-108
6.1.5直柄单钩(摘自GB/T 10051.5—2010)9-109
6.1.6直柄双钩(摘自GB/T 10051.7—2010)9-112
6.2吊耳9-114
6.2.1焊接吊耳(摘自JB/ZQ 4628—2006)9-114
6.2.2铸造吊耳(摘自JB/ZQ 4629—2006)9-115
6.2.3插入式圆柱形吊耳(摘自JB/ZQ 4630—2006)9-115
7车轮及安全装置9-116
7.1车轮9-116
7.1.1车轮的校验计算(摘自GB/T 3811—2008)9-116
7.1.2车轮9-117
7.1.3车轮组9-119
7.1.4起重机车轮型式与尺寸、踏面形状和尺寸与钢轨的匹配(摘自JB/T 6392—2008)9-121
7.1.5CD、MD电动葫芦用钢轮9-124
7.2缓冲器9-125
7.2.1起重机弹簧缓冲器(摘自JB/T 8110.1—1999)9-125
7.2.2起重机橡胶缓冲器(摘自JB/T 8110.2—1999)9-127
7.2.3起重机用液压缓冲器(摘自JB/T 7017—1993)9-129
7.2.4起重机用聚氨酯缓冲器(摘自JB/T 10833—2008)9-131
7.3棘轮逆止器9-134
7.3.1棘轮齿的强度计算9-134
7.3.2棘爪的强度计算9-135
7.3.3棘爪轴的强度计算9-135
7.3.4棘轮齿形与棘爪端的外形尺寸及画法9-136
D2章输送机零部件9-137
1滚筒(摘自GB/T 10595—2009)9-137
1.1传动滚筒9-138
1.2改向滚筒9-144
1.3电动滚筒9-147
1.3.1电动滚筒系列选用表9-148
1.3.2电动滚筒安装尺寸9-150
2托辊(摘自GB/T 10595—2009)9-151
2.1槽形托辊9-152
2.1.135°槽形托辊9-152
2.1.235°槽形前倾托辊9-153
2.2缓冲托辊9-154
2.3平行托辊9-154
2.3.1平行上托辊9-154
2.3.2平行下托辊9-155
2.4调心托辊9-156
2.4.1摩擦上调心托辊9-156
2.4.2锥形上调心托辊9-156
2.4.3摩擦上平调心托辊9-157
2.4.4摩擦下调心托辊9-157
2.4.5锥形下调心托辊9-158
3输送链和链轮9-158
3.1长节距输送链(摘自GB/T  8350—2008)9-158
3.1.1链条9-158
3.1.2附件9-160
3.1.3标准长节距输送链链轮9-161
3.2输送用平1;CY=CY链和链轮(摘自GB/T 4140—2003)9-164
3.2.1输送用平1;CY=CY链链条9-164
3.2.2链轮9-166
3.3带附件短节距精密滚子输送链(摘自GB/T 1243—2006)9-167
3.3.1链条尺寸代号9-167
3.3.2附件9-171
3.3.3链轮9-173
3.4传动与输送用双节距精密滚子链(摘自GB/T 5269—2008)9-176
3.4.1链条尺寸代号9-176
3.4.2附件9-179
3.4.3链轮9-181
3.4.4齿槽形状9-183
3.4.5径向跳动和轴向跳动9-183
3.4.6轮齿的节距精度、齿数与轴孔公差9-183
4逆止器(摘自JB/T 9015—2011)9-184
4.1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9-184
4.1.1型式9-184
4.1.2基本参数9-184
4.2外形和主要安装尺寸9-185
4.2.1非接触式逆止器9-185
4.2.2接触式逆止器9-186
5清扫器9-186
5.1头部清扫器9-187
5.2空段清扫器9-187
6螺旋拉紧装置9-188
7输送带9-188
7.1钢丝绳芯输送带(摘自GB/T 9770—2001)9-188
7.2织物芯输送带(摘自GB/T 4490—2009)9-190
参考文献9-191


D10篇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
D1章操作件及小五金10-3
1操作件10-3
1.1手柄10-3
手柄(摘自JB/T 7270.1—1994)10-3
曲面手柄(摘自JB/T 7270.2—1994)10-4
直手柄(摘自JB/T 7270.3—1994)10-4
转动小手柄(摘自JB/T 7270.4—1994)10-5
转动手柄(摘自JB/T 7270.5—1994)10-6
曲面转动手柄(摘自JB/T 7270.6—1994)10-8
锥柱手柄(摘自JB/T 7270.7—1994)10-9
球头手柄(摘自JB/T 7270.8—1994)10-10
1.2手柄球与手柄套10-11
手柄球(摘自JB/T 7271.1—1994)10-11
手柄套(摘自JB/T 7271.3—1994)10-12
椭圆手柄套(摘自JB/T 7271.4—1994)10-12
长手柄套(摘自JB/T 7271.5—1994)10-13
1.3手柄座10-13
手柄座(摘自JB/T 7272.1—1994)10-13
圆盘手柄座(摘自JB/T 7272.3—1994)10-14
定位手柄座(摘自JB/T 7272.4—1994)10-15
1.4手轮10-16
小波纹手轮(摘自JB/T 7273.1—1994)10-16
手轮(摘自JB/T 7273.3—1994)10-17
波纹手轮(摘自JB/T 7273.4—1994)10-18
圆轮缘手轮(摘自JB/T 7273.5—


内容介绍
七天无理由退货服务


目录
本店全部为正版图书

卷首语 在精密制造与技术创新的浪潮中,机械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始终是推动工业进步的核心动力。本书,作为《机械设计手册》系列的第六版第二卷,承载着数十载的积淀与革新,旨在为广大机械工程师、设计人员、技术研究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第六版相较于前几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大量更新与补充,紧密结合当前机械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设计理念,力求使本书成为读者手中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本卷的编纂,遵循了系统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原则。我们深知,在快速变化的工程领域,知识的更新换代尤为重要。因此,第六版在吸收了前几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内容进行了审慎的修订,并增添了大量新的技术信息。尤其是在新材料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可靠性设计、智能化控制以及绿色设计等方面,我们进行了重点的更新和强化,以期更好地满足现代工程设计日益复杂和精细化的需求。 本卷并非对所有机械设计领域进行面面俱到的覆盖,而是聚焦于机械设计中一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且关键性的内容。我们力求在每一个章节的阐述中,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生动的工程实例,使读者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从材料的选用、零部件的设计,到机构的分析、系统的集成,再到制造与装配的工艺考量,本书都力求提供详实的数据、规范的设计方法和可靠的计算依据。 我们深知,一本优秀的参考书,其价值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更在于其逻辑的清晰、表达的准确以及图文的并茂。在第六版的编纂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优化内容的组织结构,确保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和过渡的自然。大量的图表、公式、表格被精心设计和排版,旨在最大程度地提高信息的可读性和易用性。同时,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工程经验和实际项目需求,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和方法。 机械设计是一门融合了科学、艺术与工程的学科。它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具备严谨的科学素养,还要有敏锐的工程直觉和创新性的思维。本卷的内容,正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的设计灵感,培养其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读者将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完成各项机械设计任务,并在不断挑战与创新的工程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所有参与本书编纂的专家、学者和工程师们。他们的智慧、经验和辛勤劳动,是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的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期待收到广大读者的宝贵反馈和建议,这将是我们未来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要动力。愿本书成为您机械设计之路上的良师益友,助您在工程技术领域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第一章 结构材料与性能 本章系统地介绍了机械设计中常用的结构材料及其性能。内容涵盖了黑色金属(如各种钢材、铸铁)和有色金属(如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韧性、疲劳强度、硬度等)及其热处理对性能的影响。此外,还重点阐述了非金属材料(如工程塑料、橡胶、复合材料)的特性、适用范围以及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针对每类材料,都提供了详细的性能参数表和选用指导,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不同材料在特定工况下的优劣势,为读者提供科学的材料选择依据。特别关注了新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新能源领域等高端装备中的应用趋势及其设计考量。 第二章 紧固件与连接 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花键连接、过盈配合连接以及焊接、铆接等永久连接方式。针对每一种连接形式,都深入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受力性能、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失效模式。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标准件(如螺栓、螺母、垫圈、螺钉)规格参数、材料选择指南以及连接强度的校核方法。针对高强度连接、抗振动连接、密封连接等特殊需求,给出了专门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此外,还对连接的可靠性、防松措施以及装配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设计者选择最适合的连接方式,确保机械产品的安全可靠运行。 第三章 轴与轴系设计 本章围绕轴及其组成部件(如键、花键、轴承)的设计展开。首先,对轴的材料选择、强度设计(包括弯曲强度、扭转强度、疲劳强度)、刚度设计(包括轴向刚度、径向刚度)以及临界转速的计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次,深入讲解了键、花键等传递扭矩的连接元件的设计原则、选型计算以及应力分析。对于轴承的选型、安装、润滑和维护,本章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介绍了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种类、性能特点、基本额定寿命计算以及轴承座的设计。最后,结合典型轴系的设计实例,系统地介绍了轴系的整体布局、轴段的划分、轴承的布置、密封的设计以及润滑方式的选择,强调了轴系设计中的动平衡、刚度匹配和精度保证。 第四章 齿轮传动设计 齿轮传动作为机械中最普遍的动力传递方式之一,本章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讲解。内容涵盖了圆柱齿轮(外啮合、内啮合)、锥齿轮、蜗杆蜗轮传动等多种类型。详细介绍了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齿廓的啮合原理、根切现象的避免、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的校核。书中提供了详细的齿轮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以及齿轮加工精度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分析。特别关注了高精度齿轮、大功率齿轮以及特殊齿轮(如斜齿轮、齿形带轮)的设计要点。此外,本章还深入探讨了齿轮传动的润滑、噪音控制、抗磨损设计以及齿轮箱的结构设计,旨在帮助设计者实现高效、可靠、低噪音的动力传递。 第五章 轴承与滑动轴承设计 本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更侧重于轴承的详细设计与应用。除了滚动轴承的选型、寿命计算,本章深入探讨了轴承的载荷计算、游隙选择、预紧力施加以及轴承的安装与拆卸技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高温、低温、高转速、重载、腐蚀性环境),提供了相应的轴承选型指导和防护措施。对于滑动轴承,本章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润滑理论(如流体润滑、混合润滑、干摩擦),以及轴瓦材料的选用、结构设计、制造精度和磨合要求。书中列举了多种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形式,并提供了径向滑动轴承和推力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方法。同时,还讨论了轴承的润滑系统设计,包括润滑方式、油路设计、油封选择以及润滑油的选择与维护。 第六章 离合器与制动器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实现动力接合与分离、控制机械运动的离合器与制动器。内容涵盖了摩擦离合器(如单片、多片、锥形)、液力耦合器、电磁离合器等多种类型的离合器。详细阐述了离合器的分类、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包括结合转矩计算、摩擦片选型、散热设计)、性能参数以及操纵方式。针对制动器,则详细介绍了制动器的类型(如钳盘式、鼓式、带式)、工作原理、制动性能计算、制动力矩的确定、制动片的材料选择以及制动器的散热和耐久性设计。书中还讨论了制动器的安装、调试以及安全制动要求,旨在帮助设计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和设计出性能可靠、安全高效的离合器与制动器。 第七章 机械传动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是评价机械产品性能的重要指标,本章聚焦于机械传动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内容包括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可靠性指标(如平均无故障时间、失效概率)、可靠性分配与预测方法。详细阐述了传动系统失效模式的分析(如材料疲劳、磨损、变形、断裂等),并介绍了基于可靠性理论的零部件设计方法,如考虑应力集中、疲劳极限、安全系数的优化设计。书中强调了可靠性测试与试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故障树分析(FTA)、失效模式与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A)等方法来提升传动系统的可靠性。此外,还讨论了备件策略、维修性设计以及运行维护对传动系统可靠性的影响。 第八章 润滑与密封技术 本章系统地介绍了机械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润滑与密封技术。在润滑方面,详细阐述了润滑的作用(减摩、抗磨、冷却、清洗、防锈等)、润滑剂的种类(润滑油、润滑脂、固体润滑剂)及其性能指标。介绍了流体动力润滑、流体静力润滑、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等润滑机理,以及不同工况下润滑方式的选择(如浸油润滑、压油润滑、喷油润滑、滴油润滑)。对于润滑系统的设计,包括油箱、油泵、油过滤器、油路、油标等部件的设计与选型。在密封方面,详细介绍了密封的分类(如静密封、动密封)、密封件的材料选择、结构设计以及密封的可靠性评估。重点介绍了常见的密封形式,如O形圈、油封、迷宫密封、唇形密封、填料密封等,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选型原则,以保证机械设备在各种工作环境下都能有效防止介质的泄漏或外部污染物的侵入。 第九章 减振与降噪设计 机械设备的振动和噪声不仅影响工作环境,还可能对设备本身的性能和寿命造成损害。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减振与降噪的设计原理与技术。在减振方面,详细阐述了振动的产生机理、振动分析方法(如模态分析、频率响应分析),以及减振器的类型(如橡胶减振器、弹簧减振器、流体减振器)及其选型计算。重点介绍了动力吸振器、隔振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来降低振动。在降噪方面,分析了噪声的产生源,介绍了消声器、隔音罩、吸声材料等降噪措施的设计与应用。书中还结合了实际工程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材料选择以及运动学设计来有效控制机械设备的振动和噪声,提高产品的舒适性和环境友好性。 第十章 机械设备的安全设计与防护 安全是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本章重点关注机械设备的安全设计与防护措施。内容涵盖了机械伤害的类型(如挤压、剪切、卷入、碰撞、冲击等),以及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详细介绍了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包括防护罩、安全门、安全联锁、紧急停止按钮等。书中阐述了安全距离的计算、运动部件的防护要求、以及防止触电、火灾、爆炸等危险的措施。此外,还讨论了人体工程学在安全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风险评估和失效模式分析来预防事故的发生。本章旨在帮助设计者全面理解机械安全设计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技术手段,确保机械设备的运行安全,保障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附录 附录部分汇集了与本书内容相关的各类数据、标准、规范以及计算公式等辅助信息。例如,各类材料的性能参数表、常用标准件的规格尺寸图表、公差与配合的基准数据、重要计算公式的推导与汇总、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目录等。这些附录内容旨在为读者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提供便捷的参考,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结语 《机械设计手册(第2卷)(第6版)》的出版,不仅是对现有机械设计知识体系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更新,更是对未来机械工程发展方向的一次积极探索。我们深信,本书将能够成为机械工程师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升设计水平的得力助手。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中,我们鼓励所有读者,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创新的精神,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机械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准确地说,它的分量感和厚度,在拿到手里那一刻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和厚重。我从事机械设计行业已经有十余年了,从最初的小设计师摸爬滚打到现在,手上翻过的各类书籍、资料、图册不计其数,可以说,这本书在我书架上的位置,不仅仅是多一本,而是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当初选择购买它,也是在行业内众多前辈的推荐下,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案头必备”,是“字典一样的存在”。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早就知道它内容详实,但当真的开始接触它的时候,还是被它的系统性和权威性所折服。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某个复杂机构的受力分析时,书中不仅给出了严谨的数学推导,还配有清晰的示意图,甚至还有一些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设计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它的条理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即便是一些比较晦涩的章节,在细细品读后,也能豁然开朗。我尤其喜欢它对各种标准件、通用件的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规格、性能参数、选型依据等等,这极大地节省了我们在项目初期进行零件选型的时间,也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你遇到瓶颈时,默默地为你指点迷津。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我是一名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习了一些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然感到很多地方不够扎实。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具体的设计任务时,我常常会感到茫然,不知道从何下手,也不知道哪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是最重要的。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书,抱着学习的态度开始阅读。我被它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公式和原理,更重要的是,它讲解了这些公式和原理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种典型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实例的详细讲解。例如,在设计轴承座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计算公式,还详细阐述了轴承的安装、密封、润滑等相关细节,以及这些细节如何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这种全方位的考量,让我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巩固了我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如何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设计问题。这本书,让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仅要内容准确,更要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引导读者去思考。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第一次翻阅它的时候,就被书中精美的图纸和清晰的讲解所吸引。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堆砌大量的文字和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示意图、表格和计算实例,将复杂的机械设计原理,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各种传动机构的设计和优化方面的讲解。例如,在设计一个复杂的动力分配系统时,我曾经面临着效率和精度难以兼顾的困境。而通过学习书中关于各种齿轮传动、链条传动以及皮带传动的优缺点分析,我找到了最适合我需求的方案,并成功地提升了整个系统的效率。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设计的思维方式。它让我明白,机械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零件组装,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设计出最优化、最可靠的产品。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成为我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我不断进步的源泉。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技术人员,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本书,可以说是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理论模型,也没有过于晦涩的数学推导,而是直击机械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用最直观、最实用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各种材料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时的详细描述。在生产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处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寿命,而这本书,就像一本“材料指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我曾经在处理一批淬火开裂的零件时,通过查阅本书关于不同钢材淬火应力分析的内容,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并最终优化了热处理工艺,成功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此外,书中对于各种连接件的设计和选型,以及各种密封形式的优缺点分析,都做得非常深入和透彻。这些看似细节的地方,往往是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普及,更是经验的传承,它帮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好地应对生产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最初的动机其实是出于一种“跟风”的心态。在我的朋友圈里,但凡是做机械设计的朋友,似乎人手一本,而且经常在聊天中引用到书里的某些章节或者公式。出于好奇和不想落伍,我也跟风买了一本。拿到手后,我并没有立刻投入大量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个“参考工具”。每当工作中遇到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需要计算某个轴的强度,或者需要选择某种联接方式时,我就会翻开它,查找相关的章节。而每次翻阅,我都会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我惊讶于它内容的详尽程度,几乎我能想到的、或者甚至是我想不到的各种机械设计中的问题,它都能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例如,在选择轴的直径时,它不仅仅给出了计算公式,还详细阐述了影响轴强度的各种因素,包括材料屈服强度、疲劳极限、弯曲应力、扭转应力、以及一些重要的安全系数的选取原则。这些细致的解释,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设计的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计算层面。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的设计误区和失效案例的分析,这能够帮助我规避很多潜在的风险。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几年有这本书,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如今,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已经从一个“参考工具”,逐渐演变成了我的“知识库”,甚至是我的“设计哲学启蒙书”。

评分

实话实说,我接触机械设计这行也有些年头了,手上也收藏了不少相关书籍,但要说哪一本最让我爱不释手、最常翻阅的,那绝对是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2卷)(第6版)》。它的内容之丰富,简直就像一本机械设计的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我工作中所能遇到的所有技术难题。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各种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时,那种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风格。无论是轴、齿轮、连杆,还是弹簧、轴承,书中都提供了详尽的计算公式、设计图例以及相关的选型依据。我常常会在遇到具体的设计问题时,翻开它,总能找到最贴切的解决方案。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非常注重实际应用,书中会穿插很多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棘手的减速器设计问题,在反复查阅了其他资料都无果的情况下,最终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突破口。书中对不同类型减速器的工作原理、传动精度、效率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分析,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那个难题。这本书,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

评分

作为一名在机械制造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工程师的上限。这本书,我可以说,是我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机械设计参考书之一。它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将那些复杂、晦涩的机械原理,用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案例。我记得在我刚开始接触大型设备的设计时,对于一些关键零部件的材料选择和强度计算,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常常需要反复请教更有经验的同事。而当我开始认真研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原来很多困扰我的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清晰的解答。书中对于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加工特性、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和对比。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启发。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仅仅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材料更适合用于制作某个特定的零件,而这本书,则用清晰的原理和数据,让我豁然开朗。而且,书中对于各种标准件、通用件的详细规格和选型依据,更是大大简化了我的工作。我不再需要去查阅大量的零散资料,只需要翻开书页,就能找到我需要的信息。这本书,不愧是机械设计领域的“圣经”。

评分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我一直以来都是那种比较注重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的人,总觉得理论性的书籍,尤其又是如此厚重的一本,读起来会比较枯燥,而且很多内容可能与我日常接触到的实际项目脱节。我的工作内容更偏向于解决具体的设计难题,比如如何优化某个零件的强度,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某个功能等等。但同事们强烈推荐,拗不过,就买来看看。翻开第一页,我承认,我被它的内容之全面所震惊了。它涵盖了机械设计中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从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到各种传动机构、连接件、润滑、强度计算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起初我只是想找一些我关心的章节来看,但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出现,可能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与整个机械系统的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制造工艺等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它能够帮助你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让你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去找到问题的根源。我最喜欢的是它在讲解一些经典的设计方法时,会引用大量的图例和计算公式,并且会对每一步的逻辑进行详细的解释。这让我这个不太喜欢死记硬背的人,也能通过理解的方式来掌握这些知识。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我最近的一个项目中,发现效果出奇的好,不仅解决了我之前一直头疼的问题,还意外地提升了整个产品的性能。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初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的驱使,而不是出于个人兴趣。作为一名项目经理,我需要对整个项目的技术细节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协调团队,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本书,是我团队里的工程师们一致推荐的“必读书目”。拿到手后,我抱着“了解情况”的心态开始翻阅。很快,我就被它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所吸引。它涵盖了机械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材料力学到复杂的动力学分析,从各种传动机构的设计到设备整体的优化。书中对于每一个概念的阐释都非常到位,并且辅以大量的图表和计算示例,这使得即使是非专业出身的我,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设计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这对于我理解技术方案的合理性,评估设计风险,以及与技术团队进行有效沟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工程师看的,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它也是一个宝贵的资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技术,更好地管理技术项目。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我记得我刚入行的时候,那时候年轻气盛,总觉得凭着一股子冲劲和从学校里学到的零星知识,再加上勤学好问,就能搞定一切。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和要求极高的精度时,我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只能靠“猜”和“试”,效率低下且风险很高。那时候,我的导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他说,这本书里的内容,是几代工程师智慧的结晶,里面包含了无数的经验和教训。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阅读。一开始,我被它庞大的内容量给吓到了,感觉像是要啃一本百科全书。但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按照它的章节顺序,一点一点地去消化吸收时,我才发现,原来机械设计中有这么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但又极其重要的知识点。书中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失效模式的分析,都做得非常深入和细致。我尤其赞赏它在介绍各种标准件和规范时,那种严谨的态度。它不仅仅是列出这些标准,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些标准背后的原理和设计思路,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从一个“问题解决者”逐渐成长为一个“设计思考者”,让我不再仅仅满足于把功能实现,而是更加注重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