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 新能源技术全面解析纯电动汽车 增程式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 正版现货

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 新能源技术全面解析纯电动汽车 增程式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 正版现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能源汽车
  • 纯电动汽车
  • 增程式汽车
  • 混合动力汽车
  • 汽车技术
  • 新能源技术
  • 汽车工程
  • 车辆工程
  • 汽车维修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州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4671
商品编码:2420314466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全面系统地解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详细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标准体系;介绍了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组成、原理及特点;重点讲解了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整车控制器、充电技术、传动系统参数匹配、制动能量回收、能量管理控制、仿真分析等关键技术;介绍了每一类新能源汽车的实例。

本书层次分明,内容新颖,条理清晰,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及具体实例,通俗易懂,引用了*新的电动汽车标准,实用性强,可供从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考,还可供新能源汽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篇 纯电动汽车

**章 概述 2

**节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 2

第二节 纯电动汽车组成与原理 8

第三节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10

第四节 纯电动汽车技术条件 15

第五节 纯电动汽车特点 17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电源系统 18

**节 动力电池主要性能指标 18

第二节 动力电池主要类型 21

第三节 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测试 35

第四节 电池管理系统 37

第五节 电源变换器 45

第六节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46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系统 63

**节 电机主要性能指标 63

第二节 直流电机 64

第三节 无刷直流电机 67

第四节 异步电机 70

第五节 永磁同步电机 73

第六节 开关磁阻电机 76

第七节 轮毂电机 78

第八节 电机控制器 80

第九节 驱动电机系统接口 82

第四章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 85

**节 整车控制器组成与原理 85

第二节 整车控制器基本功能 87

第三节 整车控制器设计要求 88

第五章 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90

**节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组成与原理 90

第二节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91

第三节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仿真 94

第六章 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与性能仿真 98

**节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98

第二节 传动系统的传动比匹配 100

第三节 动力电池参数匹配 101

第四节 性能仿真 103

第七章 纯电动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 109

**节 纯电动汽车动力性 109

第二节 纯电动汽车经济性 112

第八章 纯电动汽车实例 119

第二篇 增程式电动汽车

**章 概述 124

**节 增程式电动汽车组成与原理 124

第二节 增程式电动汽车特点 128

第二章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 130

**节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类型 130

第二节 增程式电动汽车控制策略设计 132

第三节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 135

第三章 增程式电动汽车实例 144

第三篇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章 概述 148

**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标准体系 148

第二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分类 149

第三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组成与原理 151

第四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耦合类型 157

第五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特点 160

第二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163

**节 发动机和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163

第二节 传动系统传动比匹配 164

第三节 蓄电池参数匹配 165

第三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 167

**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167

第二节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模糊逻辑能量管理策略 169

第四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实例 176

第四篇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章 概述 180

**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标准体系 180

第二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类型 181

第三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组成与原理 185

第四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特点 186

第二章 燃料电池 188

**节 燃料电池性能指标 188

第二节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188

第三节 燃料电池主要类型 190

第四节 车载储氢技术 200

第三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05

**节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205

第二节 燃料电池参数匹配 207

第三节 辅助动力源参数匹配 207

第四节 传动系统传动比匹配 208

第四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量控制策略 210

**节 On/Off 控制策略 210

第二节 功率跟随控制策略 211

第三节 瞬时优化*佳能耗控制策略 212

第五章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实例 214

参考文献 216
《驾驭未来:深度解读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与关键技术》 引言 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高效、智能化的优势,正在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并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本书《驾驭未来:深度解读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与关键技术》旨在为广大汽车爱好者、行业从业者、以及对未来出行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我们不仅关注那些日新月异的概念和产品,更致力于挖掘其背后驱动的技术原理、核心部件以及产业链的最新动态。从基础的电化学原理到复杂的控制策略,从能源的储存到动力的传递,本书将带领您穿越新能源汽车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构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技术认知图谱。 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技术概览与发展脉络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新能源汽车的宏大图景,介绍其分类、发展历程以及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的核心优势。我们将回顾从早期探索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梳理不同技术路线的演变轨迹,并探讨影响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如政策引导、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者接受度等。通过对全球主要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将揭示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行业的飞速发展。 第二章:纯电动汽车(BEV)的核心技术解析 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在于“电”。本章将对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进行深度剖析。 电池系统:能量的基石 电化学原理与电池类型: 详细阐述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三元锂等)、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主流及前沿电池技术的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分析不同材料体系的优劣势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前景。 电池管理系统(BMS): 深入讲解BMS的功能,包括电芯均衡、热管理、状态估算(SOC、SOH)、故障诊断与保护等。强调BMS在提升电池性能、延长使用寿命、保障安全运行方面的重要性。 热管理系统: 探讨电池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变化及其对性能的影响。详细介绍主动式与被动式热管理技术,包括液冷、风冷、相变材料等,以及它们在维持电池最佳工作温度中的作用。 充电技术: 分解交流慢充、直流快充、无线充电等不同充电方式的技术原理、效率、功率限制及安全性。探讨充电桩的建设标准、通信协议以及智能充电技术的发展。 电驱动系统:动力的源泉 电机技术: 深入介绍永磁同步电机(PMSM)、交流异步电机(IM)、开关磁阻电机(SRM)等主流电机类型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功率密度、效率曲线。分析不同电机在效率、成本、可靠性等方面的权衡。 电机控制器(MCU): 详解MCU在电机控制中的核心作用,包括功率变换、矢量控制、转矩控制、能量回收等。介绍MCU的软硬件架构及关键控制算法。 减速器: 阐述减速器在匹配电机转速与车轮转速、提升扭矩方面的功能。分析单级减速器、多级减速器等不同结构形式的优势。 整车控制系统(VCU):智能的神经中枢 VCU架构与功能: 揭示VCU作为整车“大脑”的功能,包括动力分配、能量管理、制动能量回收、驱动与制动协同控制、以及与BMS、MCU等子系统的协同工作。 能量管理策略: 深入分析VCU如何根据驾驶意图、道路状况、电池状态等信息,优化能量的使用,实现最大续航里程和最佳能效。 第三章: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的独特魅力与技术实践 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作为一种独特的混合动力形式,在本章中将被深入探讨。 EREV的定义与工作原理: 明确EREV的界定,即主要依靠电池供电驱动车辆,但配备一台内燃机(ICE)作为发电机,用于给电池充电或直接驱动电机,从而扩展续航里程。 增程器的核心技术: 内燃机(ICE): 分析EREV中ICE的选型原则,通常选择高效、低排放的小排量发动机。探讨其在EREV中的工作模式(恒定转速、变转速)及其对效率的影响。 发电机: 介绍与ICE匹配的发电机的类型(如同步发电机、异步发电机),以及其发电效率和功率特性。 能量转换与管理: 详细解析EREV的能量流向,包括电池驱动、增程器发电、能量回馈等。重点介绍EREV特有的能量管理策略,如何在纯电模式、增程模式之间进行平滑切换,以及如何优化整体能源效率。 EREV的优势与挑战: 分析EREV在缓解续航焦虑、简化充电依赖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探讨其在结构复杂性、燃油经济性(相较于传统燃油车)以及排放(相较于纯电动车)等方面的挑战。 第四章: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多样化技术路径 混合动力汽车(HEV)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章将对其技术进行全面解析。 HEV的基本分类与架构: 串联式混合动力(Series HEV): 讲解发动机仅用于发电,驱动电机独立驱动车轮的结构特点,以及其在城市工况下的优势。 并联式混合动力(Parallel HEV): 介绍发动机和驱动电机都可以独立或联合驱动车轮的结构,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驱动模式。 混联式混合动力(Series-Parallel HEV): 详解结合了串联和并联优点的混合动力系统,通常拥有更复杂的控制逻辑,但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HEV的关键技术组成: 发动机(ICE): 讨论HEV中发动机的调校与优化,通常为高效率、低排放的设计。 电机与发电机: 分析HEV中电机的类型、功率配置以及其在启动、加速、制动能量回收等方面的作用。 电池系统: 讲解HEV中电池的容量、电压等级以及其在能量储备和瞬间输出方面的要求。 动力分配单元(PSD): 重点介绍PSD在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中的核心作用,如同行星齿轮组,实现发动机、电机、发电机之间灵活的动力耦合与分配。 混合动力控制单元(HCU): 详细阐述HCU如何根据驾驶模式、车辆状态、电池电量等信息,智能决策动力源的分配,实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 HEV的技术发展趋势: 探讨HEV在提高燃油经济性、降低排放、提升驾驶平顺性等方面的持续改进,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作为HEV重要分支的技术特点和市场前景。 第五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前沿与发展趋势 除了动力系统本身,新能源汽车的许多核心零部件也在经历着快速的技术迭代。 功率半导体技术: 介绍SiC(碳化硅)、GaN(氮化镓)等新型半导体材料在功率器件(如IGBT、MOSFET)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提高效率、减小体积、提升耐高温性能方面的优势。 高压连接器与线束: 探讨高压电气系统的安全要求,以及高压连接器、线束在绝缘性、耐压性、抗干扰性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电机与电控集成技术: 分析“三合一”(电机、电控、减速器集成)等集成化设计趋势,以及其在提升功率密度、降低成本、优化空间布局方面的作用。 电子电气架构(EEA): 概述新能源汽车复杂化的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其向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平台演进的趋势,为实现智能化、网联化打下基础。 第六章: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与网联化融合 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能源形式的改变,更是汽车产业迈向智能化、网联化的重要载体。 自动驾驶技术: 简述L0-L5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以及其对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决策规划算法等方面的需求。 智能座舱: 探讨人机交互的革新,包括大尺寸触控屏、语音助手、AR/VR技术等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应用。 车联网(V2X): 介绍车与车(V2V)、车与基础设施(V2I)、车与行人(V2P)、车与网络(V2N)之间的通信技术,以及其在提升交通安全、效率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潜力。 OTA(Over-the-Air)升级: 阐述OTA技术在软件功能更新、系统优化、故障修复等方面的应用,使得车辆能够持续进化。 结论 《驾驭未来:深度解读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与关键技术》力求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画卷。从基础的能源储存到复杂的驱动控制,从纯电的极致环保到混联的灵活平衡,本书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并展望了其在智能化、网联化时代的无限可能。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理解和把握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脉络的得力助手,助您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技术浪潮中,洞悉先机,驾驭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这本书,对我来说,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梳理和讲解。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项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更要了解其背后的产业生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讲解了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还深入介绍了电池材料(如锂、钴、镍等)、锂电池生产工艺、电机制造技术、功率半导体器件等关键环节。我甚至从中了解到了整个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构成,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零部件制造商,以及下游的整车企业。书中还对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产业发展进行了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未来的潜力。我特别喜欢它对产业政策和市场趋势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技术路线会得到大力推广,以及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会如何演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汽车制造业的变革,更是整个能源、材料、信息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对于那些希望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能为你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认知图景。

评分

当我拿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这本书时,我最先被它庞大的信息量所吸引。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优缺点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下来审视这些技术。例如,在纯电动汽车部分,它详细列举了其在零排放、低运行成本、平顺驾驶体验等方面的优势,但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其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初始购车成本等方面的不足。而在混合动力汽车部分,它则详细阐述了其在燃油经济性、续航里程、不依赖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其相比纯电动汽车在结构复杂性、维护成本以及部分排放方面可能存在的劣势。对于增程式汽车,书中则清晰地勾勒出它作为一种折衷方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纯电驱动的体验和传统燃油车的便利性,但也指出了其在结构复杂度和能量转换效率上的潜在妥协。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好坏”的评判,而是通过大量的技术细节和数据支撑,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偏好,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种全面且深入的对比分析,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各种技术路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更加理性地去评估它们。

评分

《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止步于技术层面的罗列,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分析这些技术对消费者驾驶体验和用车感受的影响。例如,在纯电动汽车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电驱动带来的平顺、安静的驾驶感受,以及瞬间爆发的加速能力,这与传统燃油车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书中还对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在驾驶中的工作方式进行了阐述,例如单踏板模式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驾驶模式来优化能量回收效果。在混合动力汽车部分,作者则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混合动力系统在动力衔接、发动机介入时的平顺性等方面所带来的不同驾驶感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智能化”的讨论,它将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概念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未来汽车将如何演变成一个更加智能化的出行伙伴。书中还提到了新能源汽车的NVH(噪音、振动和声振粗糙度)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驾乘的舒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新能源汽车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驾驶体验和生活方式的全新塑造。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新能源汽车如何改变日常出行,并提升用车品质的读者,这本书会给你带来很多感触。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那本《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一直以来我对汽车技术,尤其是新能源领域都充满了好奇,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立刻就被吸引了。拿到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也很清晰,排版也很合理,不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我最开始关注的是它关于纯电动汽车的部分,因为这是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新能源车型。作者在介绍纯电动汽车的原理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几个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充电技术等核心环节。我特别喜欢它对电池化学原理的阐述,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奥秘。而且,它还提到了不同类型电池的优缺点,比如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这对我将来选择新能源汽车非常有参考价值。书中还花了很大篇幅讲解了如何评估一辆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影响续航的各种因素,比如温度、驾驶习惯、路况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实用,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贴近实际应用。我甚至还从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快充和慢充的技术细节,以及它们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这在日常用车中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总的来说,对于想深入了解纯电动汽车技术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能为你构建一个扎实的技术认知框架。

评分

《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这本书,在我看来,它最令人称道的地方之一,就是它对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和经济性的分析。我一直觉得,除了技术本身,一款车的成本和经济性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在纯电动汽车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电池成本在整车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以及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电池成本是如何逐年下降的。它还对比了不同动力电池类型的成本差异,例如磷酸铁锂电池相对于三元锂电池在成本上的优势,这对于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非常有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对新能源汽车的购车补贴、免购置税等政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及分析了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的养护成本、使用成本,比如电费和燃油费的比较。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它不仅仅计算了购车成本,还考虑了使用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以及未来可能的残值,这让消费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一款新能源汽车是否经济划算。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车“性价比”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指南,它让你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

评分

我一直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历史和发展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在混合动力汽车这部分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介绍了市面上常见的几种混合动力类型,比如并联式、串联式和混联式,还深入地讲解了它们的具体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我特别喜欢它对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的详细阐述,它能够根据不同的工况,灵活地组合发动机和电机的驱动方式,实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能量回收系统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刹车能量回收和滑行能量回收来提升效率。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省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汽车在刹车和滑行时,损失的能量是可以被重新利用的。此外,作者还分析了不同品牌混合动力汽车的调校风格和驾驶感受,这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我甚至从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的寿命和保养建议,以及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混合动力汽车并非只是简单的“油电结合”,而是包含了非常精妙的技术设计和能量管理策略。对于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混合动力汽车信息的朋友,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在阅读《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的过程中,我最看重的是它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这一关键问题的深入探讨。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我一直非常关注电池安全、高压系统安全等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系统地介绍了新能源汽车在安全设计上的各种考量。例如,在纯电动汽车部分,作者详细讲解了电池包的结构设计、热管理系统如何防止过热,以及碰撞安全方面的一些特殊考虑。书中还提到了高压系统的绝缘防护、漏电保护等机制,这些都让我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有了更强的信心。而且,它还分析了不同安全标准和测试方法,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一款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池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的讲解印象深刻,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对普通车主来说有些过于专业,但了解这些信息能让我对车辆的潜在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极端情况下该如何应对。这本书让我明白,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技术和设计之上。对于那些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有所顾虑的朋友,这本书会为你打消不少疑虑,并提供科学的解读。

评分

购买《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好奇心。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尤其让我感到振奋。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讲解,而是大胆地展望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变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固态电池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固态电池的优势,比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以及更快的充电速度,并且还分析了它在商业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此外,作者还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潜力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率不高,但书中分析的其在续航里程、加氢速度以及环保性方面的优势,让我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自动驾驶技术的融合、V2X(车联网)技术的应用等等,这些都预示着未来的汽车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无限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科技前沿的探索。对于那些对未来出行充满憧憬,并希望了解前沿技术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

评分

拿到这本《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对增程式汽车的剖析。老实说,增程式汽车在我认知中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介于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总觉得有点“四不像”。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清晰的认识。作者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增程式汽车的工作原理,它不像插电混动那样,发动机直接参与驱动,而是作为一个发电机,只负责发电,然后由电池驱动电机来工作。这一点我之前一直搞不清楚,现在总算明白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增程式汽车的优势,比如它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问题,因为在电池电量不足时,发动机可以介入发电,大大延长了续航里程,而且它的补能方式也更加灵活,既可以充电,也可以加油。作者还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对比了不同品牌增程式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以及它们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我尤其对它关于“电驱动为主”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增程式汽车的核心仍然是电驱动,这使得它在低速行驶和城市通勤时,依然能够享受到纯电汽车的平顺和静谧。书中还提到了增程式汽车在 NVH(噪音、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优化这些表现。对于那些对电动汽车感兴趣,但又担心续航里程的用户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它让增程式汽车的定位和优势变得更加清晰,也让我对这种技术路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可。

评分

我拿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解析》这本书的时候,就对它在技术前沿探索这部分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因为它提到了“全面解析”,我觉得它应该会涵盖一些最新的技术动态。果不其然,书中对一些尚未大规模普及但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在充电技术方面,它不仅介绍了我们熟悉的快充和慢充,还对无线充电技术、移动充电机器人等新兴充电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便利性和效率上的优势。另外,书中还对下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全固态电池、锂硫电池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它们的理论性能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概念讲解印象深刻,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电池技术在性能上的差异。此外,书中还提到了V2G(Vehicle-to-Grid)技术,即电动汽车可以作为移动的储能单元,为电网提供电力支持,这让我看到了电动汽车在能源互联网中的潜在价值。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总有新的技术在不断涌现,推动着行业向前发展。对于那些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充满好奇,并希望了解最前沿技术发展的读者,这本书绝对会让你感到惊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