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书简(中德双语·附文本解读·典藏版) [德] 席勒 著 社科文献

美育书简(中德双语·附文本解读·典藏版) [德] 席勒 著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席勒 著,徐恒醇 译
图书标签:
  • 美学
  • 德语文学
  • 古典文学
  • 席勒
  • 中德双语
  • 文本解读
  • 典藏版
  • 社科文献
  • 文学理论
  • 美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5317
商品编码:2047773531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构成从康德美学到黑格尔美学的中介和转折,而且是古典美学迈向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一座桥梁。它在康德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现代性的问题。

这是一部美育的历史宣言书,针对现代社会人格分裂和异化的现实,从历史的高度提出确立感性在人性构成中的基础地位、培养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理论,由此突破了原有素质教育的局限,D一次把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并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它又是一部美育的法典,要求从人性的高度把握美的本质,从人的需要和活动来认识人性发展的特性。

本书为中德双语本,译文明晰流畅,并附文本解读,深入浅出,既适应浏览阅读,也适应专业研究。

 

内容简介

《美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内容为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它是美育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美学现代性的开山之作。席勒在本书中D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本书为中德双语典藏本。徐恒醇先生为每一封信撰写文本解读,以盼更多读者能够从这一经典美学著作中获得思想和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1.10~1805.05.09),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目 录

译者前言/1

D 一封信 提出美育的理论背景/23

第二封信 现时代的劣根性与美的追求/27

第三封信 让人格的培育为法治社会开辟道路/31

第四封信 性格的完整性表现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共存/37

第五封信 人性堕落的根源在于文化本身/43

第六封信 文化发展中的片面性/47

第七封信 现时国家是人性分裂的祸根/59

第八封信 启蒙要立足于人的感性/63

第九封信 艺术的教育职能/68

第十封信 审美教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75

第十一封信 人的感性本性与理性本性/84

第十二封信 感性冲动与(理性)形式冲动/90

第十三封信 两种冲动的对立和局限/95

第十四封信 游戏冲动的整合作用/103

第十五封信 游戏冲动指向美的理想/109

第十六封信 融合性的美与振奋性的美/117

第十七封信 人性的理想与美的理想/121

第十八封信 美可以使感性与理性相互沟通/126

第十九封信 人的发展就是人的规定/132

第二十封 信美育的目标: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和谐/142

第二十一封信 美是人的第二造物主/147

第二十二封信 艺术的审美效应/152

第二十三封信 审美教养使自然规律和理性法则都不能束缚人的自由选择/161

第二十四封信 人的发展的三种状态:物质状态、审美状态、道德状态/170

第二十五封信 美既是主体的观照对象,又是主体的行为状态/181

第二十六封信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显现/188

第二十七封信 审美王国的法则是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199

推荐参考文献/212

德语原文/214

译者后记/343   


美育书简:唤醒沉睡的灵魂,重塑和谐的个体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著作,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探寻内心的深邃,理解存在的意义。席勒的《美育书简》便是其中一颗耀眼夺目的星辰。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理论探讨,而是一封封充满真挚情感与深刻洞见的书信,是作者在动荡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社会与艺术之间复杂关系的深沉思考。这部作品,以其跨越时空的智慧,至今仍能触动现代读者的心灵,提供一种看待世界和审视自我的全新视角。 一、时代的呼唤与思想的萌芽:一个时代的背景 《美育书简》诞生于十八世纪末,一个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法国大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理性与激情的碰撞、自由与秩序的冲突,在整个欧洲大陆激荡。德国,作为一个文化与思想高度发达的国度,同样笼罩在时代的迷雾之中。启蒙运动以来,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性的片面化,过度的理性化压抑了情感的张力,也使得社会结构日益僵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加深。 席勒,作为一位杰出的剧作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精神的症结。他深切地感受到,仅仅依靠冰冷的理性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社会的弊病根源在于个体精神的失衡与分裂。他认为,一个真正健全、和谐的社会,必须建立在个体内心和谐的基础上。而这种和谐,并非摒弃理性,而是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的力量来唤醒和塑造,这股力量便是“美”。 二、美育的召唤:超越功利的审美人格 “美育”——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席勒的核心思想。《美育书简》并非鼓励人们沉溺于肤浅的感官享乐,而是倡导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教育。席勒认为,当下的社会,人被异化为工具,被功利和物质所裹挟,失去了完整的、自由的自我。无论是艺术家、学者,还是普通市民,都被束缚在特定的角色和职能中,人性中的丰富性与活力被压抑,个体如同被割裂的零件,缺乏整体的和谐。 他指出,真正的“美育”能够弥合这种分裂,它引导我们去感受、去创造,去体验超越功利的目的性之美。这种美,并非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一种能够让灵魂自由舒展的力量。通过审美活动,个体能够重新找回被遗忘的敏感,激活被压抑的激情,实现理性与情感、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席勒的“美育”理念,是对当时盛行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一种有力反击。他坚信,只有当个体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与繁荣。这种发展,不应是单方面的技能培养,而应是对人性深层需求的关照,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三、自由的抉择:冲动与形态的辩证统一 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深入探讨了人类自由的本质。他将人的冲动分为两种:物质冲动(sinnliche Trieb)和形式冲动(geistige Trieb)。物质冲动源于我们作为感性存在,对感官经验的追求,是生命力的体现,但如果放任自流,则可能导致放纵和混乱。形式冲动则源于我们的理性,是对秩序、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追求,但如果过度压抑,则可能导致僵化和压抑。 席勒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够在这两种冲动之间找到平衡,并最终升华。而实现这种平衡的关键,便是“美的状态”(schöner Zustand)。在美的状态下,人的物质冲动和形式冲动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我们既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又能保持理性的清明与秩序。 他用“游戏”(Spiel)来形容这种理想的自由状态。游戏并非无关紧要的消遣,而是人类最能体现自由与创造力的活动。在游戏中,我们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体验一种目的性与自由的统一。当个体能够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去从事各项活动,那么他便能摆脱被外部目的所奴役,实现真正内在的自由。 四、审美作为解放之路:从奴役到自由的跃升 席勒笔下的“美育”,是一种解放性的力量。在等级森严、压迫不断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常常感到自己被禁锢,被剥夺了自由。而审美体验,则为个体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压迫、重获内在自由的途径。 他将这种解放过程描述为一种“上升”(Aufhebung)。通过审美,我们得以从被动的感性存在,上升为主动的精神主体。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塑造、去创造。这种上升,是将低级的感官冲动,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原则;是将片面的个体经验,升华为超越个体限制的普适性真理。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了艺术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艺术作品,特别是伟大的悲剧和诗歌,能够引发我们内心的共鸣,触及我们潜藏的情感,同时又以其理性结构和形式之美,引导我们超越个体的悲欢离合,去体悟更宏大的人生哲理。它们让我们在沉浸于情感的同时,又不失理性的审视,从而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 五、德意志民族的理想:一个文化民族的自我期许 《美育书简》不仅仅是对个体精神的呼唤,更是席勒对德意志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在那个被分裂、被外族势力影响的时代,德意志民族渴望确立自身的文化独立与民族认同。席勒将“美育”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他认为,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的审美文化、注重个体精神自由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强大而有生命力的民族。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尊重,德意志民族能够超越政治的分裂和物质的贫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精神共同体。他希望,德意志民族能够成为一个“文化民族”(Kulturvolk),一个以其精神财富而闻名于世的民族。 《美育书简》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对这种理想的实践。它以饱含激情和深刻洞见的文字,试图唤醒沉睡的灵魂,引导国人走向更高级的精神境界。它所倡导的美育精神,不仅是德国文化复兴的旗帜,也为后世无数追求精神解放的个体提供了精神上的食粮。 六、跨越时空的共鸣:在现代社会的回响 时至今日,《美育书简》的影响力依然不减。在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迷失和疏离。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被功利化的目标所驱使,甚至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也常常流于表面的应酬,而难以触及内心的深处。 席勒的“美育”理念,在此时此刻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停下脚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体验艺术的魅力,去唤醒沉睡的灵魂。它鼓励我们,不仅要追求物质的富足,更要追求精神的丰盈;不仅要掌握生存的技能,更要学会生活的艺术。 《美育书简》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思考:在一个越来越倾向于分工和专业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又如何才能分辨真伪,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这本著作,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自我探索与精神升华的旅程。它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重拾被遗忘的诗意,唤醒沉睡的灵魂,在不完美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与自由。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精神的深度,并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和塑造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质感,用“典藏”二字形容,毫不夸张。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出品,一向以其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精良的制作工艺著称,这本《美育书简》自然也不例外。书页纸张的厚度适中,装订牢固,墨色清晰,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廉价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它附带的“文本解读”部分,对我这样不是科班出身,但又想深入了解席勒思想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些解读并非简单的注解,而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梳理,以及对席勒理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的梳理。它们像是一把把精准的钥匙,帮助我打开了那些深藏在晦涩哲学概念背后的具体意义。没有这些辅助材料,纯粹面对晦涩的原著,很多深刻的洞见可能会被轻易地错过。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完整和立体,从“形”到“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

读完几遍下来,我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美学理论范畴。它触及了社会结构、个体解放和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席勒仿佛一位先知,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就预见到了现代社会异化和工具理性可能带来的精神困境。他所倡导的“美育”,并非是让人们去学习如何画画或弹琴,而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工程,是培养具备完整人性、能够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的公民的关键路径。我常常在思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距离席勒所期望的“美学国家”还有多远?这本书提供的思考工具,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教育体制,以及我们对“全面发展”的真正理解。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是许多新近出版的理论著作所不具备的深度和力量。

评分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一定是“沉静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捧起这本典藏版的书卷,本身就是一种与外界喧嚣的有效隔绝。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去跟随作者那条清晰而又蜿蜒的论证路径。德语原文的并置,更像是一种对专注力的训练。我喜欢在阅读核心论述时,偶尔将目光投向对面的德文,感受那种跨文化交流的奇妙体验。这本书的“典藏”属性,让我更愿意把它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神的收藏品。每一次拂去书页上的灰尘,都会重新激发起我对更高尚、更完整人性的向往。它教会我,真正的审美,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途径。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其“中德双语”的配置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外德语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原著的魅力与翻译的挑战。席勒的德语原文,其复杂句式和哲学词汇的精确性,往往让非母语学习者望而却步,而这个版本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似乎也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韵味。我特意对照了一些关键段落的德文,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让中文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其内在的逻辑流。这种“双语对读”的模式,对于深入探究文本的细微差别,简直是再好不过的工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经历了一次双重的理解过程:先通过德文去感受作者思维的原始脉络,再通过中文去审视其在另一种语言体系中的完美转译。这种原著与译注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学术价值,绝对是研究者和深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

这本《美育书简》的中文译本,拿到手时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启蒙时代的思想思潮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席勒这样将哲学思辨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大家,更是让我充满期待。初读之下,那种直抵人心的语言张力便扑面而来,即便是在翻译的语境下,依然能感受到原著那种磅礴的气势和严密的逻辑推演。它不仅仅是一部阐述美学理论的著作,更像是一封封写给时代和读者的信札,充满了对人类精神自由的深切关怀。作者在书中对“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的辨析,为我们理解艺术在个体完善和社会构建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极为深刻的框架。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游戏本能”的论述,它巧妙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示我们,真正的自由并非逃离规范,而是在高度的约束中实现精神的超越。整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都显得非常考究,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与席勒一同进行着对美与人性的终极追问。我感觉这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之旅,而非简单的文本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