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ond Treatise on Civil Government [平装]

The Second Treatise on Civil Government [平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hn Locke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 社会契约论
  • 约翰·洛克
  • 政治思想
  • 政府理论
  • 启蒙运动
  • 古典政治学
  • 西方哲学
  • 宪政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Prometheus Books
ISBN:9780879753375
商品编码:194853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Great Books in Philosophy
出版时间:1986-03-01
页数:132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As one of the early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in England, John Locke sought to bring reason and critical intelligence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s of civil society.

Endeavoring to reconstruct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government, a social contract theory is proposed. The Second Treatise sets forth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how civil society came to be and the nature of its inception. Locke's discussion of tacit consent,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right of citizens to revolt against repressive governments, has made The Second Treatis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追寻自由的边界:一部关于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 本书简介 这是一部深刻探讨政治权力基础、个人权利界限以及合法政府构建的里程碑式著作。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政治体制的表面分析,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原始形态——自然状态,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了一套严密的政治哲学体系。 第一部分:自然状态与权利的溯源 作者从一个纯粹的假想状态——“自然状态”——开始其论证。在这个状态下,个体享有完全的自由和理性,并受自然法(Law of Nature)的约束。自然法,被作者阐释为由上帝赋予人类的理性原则,指导着所有人:没有人应该伤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在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拥有执行自然法的权力,即惩罚侵犯者、维护正义的权力。然而,作者敏锐地指出了自然状态的内在缺陷:缺乏一个公认的、权威性的裁判者,以及每个人都可能因自身偏见而做出过度裁决的可能性。这使得自然状态,尽管在理论上是自由的,却难以保障稳定和安全。 更关键的是,作者在此确立了财产权的基石。劳动是神圣的,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中尚未被占有的资源结合起来时,该资源便成为了他的私有财产。这种所有权是先于政府而存在的,是自然赋予的权利。政府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保护这种先在的财产权。 第二部分:从自然状态到契约的必要性 由于自然状态中执行正义的不便与危险,人们被理性驱使,认识到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作者详尽地阐述了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人们自愿放弃部分在自然状态下拥有的、执行自然法的权力,将其交托给一个共同体,以期获得更可靠的法律、公正的裁判以及更稳定的财产保障。 这种契约并非将所有自由完全让渡,而是有条件的委托。政府的权力并非绝对,它的核心目的始终是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一旦政府的行为超越了这一委托的界限,或试图侵犯公民的固有权利,那么这种权力基础就会动摇。 第三部分:政府的类型与权力制约 本书对不同形式的政府进行了审视,特别是对君主制和代议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作者明确表达了对代议制政府(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的偏爱,并强调了立法权在所有政府形式中的至高无上地位。 立法权被视为神圣的,但它并非不受限制。它必须遵循自然法和公共福祉的原则。作者详细界定了立法权力的边界,包括不能武断地夺取公民财产、不能将权力转让给其他机构,以及必须通过固定的、公布的法律来治理。 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作者提出了权力分立的初步构想,将政府权力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Executive Power)和对外权(Federative Power,通常由执行权兼管)。这种分立旨在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确保任何单一部门都无法僭越其职权范围。 第四部分:暴政的界限与人民的最终权力 本书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部分,在于对暴政的界定和对人民反抗权的论证。作者清晰地界定了“僭越”(usurpation)与“暴政”(tyranny)的区别:僭越是指权力被越权占据;而暴政则是指政府权力被用于公共利益之外,指向侵害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当立法者或执行者系统性地、持续地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使自己处于与人民为敌的状态时,他们就解除了人民服从的义务。作者强有力地主张,在政府机构本身无法纠正这种侵犯时,人民拥有最终的、至高无上的审判权(The Ultimate Appeal to Heaven)。 这种人民的保留权力(reserved power)构成了对所有统治者的终极约束。这并非为煽动无序的叛乱辩护,而是对合法政府的最后一道安全阀。如果政府违背了人民授予它的信任,人民有权解散该政府,并建立一个新的、更能保障其权利的统治结构。 结论 本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对个体自由的坚定辩护,成为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它为后世的宪政思想、权利法案的制定以及关于政府合法性的辩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深刻影响了启蒙时代的思想进程和政治实践。它提醒所有统治者:权力源于人民的同意,并必须始终服务于人民的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的震撼与思想的交织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真是让人吃惊,仿佛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和哲学思辨。我是在一个宁静的周末午后开始阅读的,本以为会是枯燥的政治理论梳理,没想到作者的叙事逻辑竟然如此引人入胜。他对于“自然状态”的描绘,与其说是对人类原始形态的想象,不如说是一种对人类理性潜能的深刻剖析。那种从无序到有序的过渡,从个体权利到社群契约的构建过程,被描述得如同观看一场精妙的建筑工程,每一步都充满了严密的论证。我尤其着迷于他对财产神圣性的强调,那不仅仅是关于土地或金钱的界定,更是一种对劳动价值的形而上学的肯定。当我合上书页,抬头望向窗外,平日里习以为常的社会结构突然变得陌生而值得推敲。这种被唤醒的批判性思维,是阅读任何一本伟大的思想著作后最宝贵的回馈。它让你对“理所当然”产生深深的怀疑,并开始审视自己所依赖的那些无形规则的基础究竟有多坚固。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你在阅读时感到自己正在参与一场严肃的智力冒险。

评分

对权威的审慎解构与自由的呼唤 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对绝对权力的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割。作者并没有采取激烈的革命口号式的语言,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其冷静、近乎法律文书的分析方法,层层剥茧地揭示了专制统治的非正当性。他提出的“政府的合法性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这一核心论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无疑是石破天惊的。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用理性的光芒驱散着中世纪遗留下的迷信与恐惧。每一次论证,都像是在为后世的民主实践打下坚实的哲学地基。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想我们现行的制度中,哪些部分是对这一初衷的忠实继承,哪些部分又在不经意间滑向了权力的滥用。这种历史性的对照阅读,让理论不再是陈旧的纸上谈兵,而是鲜活的、与我们当下息息相关的政治伦理课。它不是教你如何推翻统治,而是教你如何清晰地界定一个“好政府”的边界,以及何时可以合理地“诉诸上天”。

评分

语言的节奏与哲学的张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既有古典学者的那种严谨的句法结构,又时不时地爆发出一种蓄势待发的激情。读起来,节奏感非常强。有时,为了阐述一个复杂的概念,作者会拉出很长一串从句,将前因后果、各种可能性都一一纳入考量,仿佛在进行一场完整的逻辑推演。但紧接着,他又会用一句极其精炼、如同警句般的话语来总结全局,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即便是最抽象的政治学概念,也变得清晰可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公意的形成”这一难题时的那种挣扎与探索。他没有简单地给出完美答案,而是展示了理性是如何在群体互动中艰难地达成共识的过程。这让我对“多数人的暴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是多数人故意为之的恶意,而往往是由于对“公共利益”理解的偏差所致。这本书,与其说是政治宣言,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运用逻辑来对抗人性的弱点与群体的盲从的范本。

评分

对个人自由的细致入微的关怀 深入这本书的肌理,我发现其核心精神是对个体自由的近乎偏执的捍卫。作者似乎对任何形式的束缚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不仅关注了宏观的政治权力,更深入到了微观的个人生活领域——比如,在解释了政府的职权范围后,他巧妙地将“良心自由”和“信仰自由”置于一个不可侵犯的地位。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因为它证明了,真正的自由主义思想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制度安排,而是对“人”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的深切尊重。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在那个时代,将个人思想和信仰的边界看得比疆土和财富更重要,是何等的勇气与远见。这种对“思想自留地”的坚守,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其诞生时的历史情境,成为跨越时代的个体权利的强力辩护词。它提醒我们,任何以集体名义对个人内在世界的干预,都必须受到最严苛的审视。

评分

历史回响与当代启示 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涌上心头。仿佛穿过时间的迷雾,我听到了后世无数次革命与宪政辩论的回声,而这一切的源头,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清晰的脉络。它不是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指南手册,而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身处何种政治体制下——重新审视自己与权力之间的契约关系。我欣赏作者的坚定,但他提出的“多数决”原则,也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诸多困境。如何平衡效率与正义?如何确保少数派的权利在多数决的洪流中不被淹没?这本书并未直接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但它提供了检验所有解决方案的“试金石”——那就是对最初的“同意”和“自然权利”的忠诚度。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起点意义”,它迫使我们回到最基础的伦理困境,重新为我们的社会秩序进行辩护或批判。它是一面永不褪色的镜子,映照着人类对自我治理的永恒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