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书画名家全集书系包括了吴昌硕、石涛、八大山人、郑板桥、董其昌、任伯年、虚谷、徐渭、、袁江、李鱓、王羲之、王铎、颜真卿等多位为知名的书画家,他们对现代绘画与书法影响深远。近现代名家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大师均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丰富的营养,受益无穷,齐白石称他们是300年来领袖群伦的画坛巨擘。
“明四家”是明代中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以新颖的绘画风貌和杰出的艺术成就称誉画坛,其画风曾左右一时。其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山水画的传统;唐伯虎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他们各有所长,先后齐名。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高、具有不同风格的大家,而并非一个画派之称。明四家画集共收录绘画精品之作400余幅,相当部分为首次与读者见面,弥足珍贵。
目录:
明四家画集上卷目录
沈 周
庐山高图 中国台北?使�博物院�? 2
魏园雅集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3
崇山修竹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
芝兰玉树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
仿云林山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荔柿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虎丘送客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6
祝寿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6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私人藏 7
湖山佳趣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8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0
西山雨观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2
松下芙蓉图 美国密执安大学美术馆藏 12
西山秋色图 吉林省博物馆藏 14
京江送别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6
牡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8
仿大痴山水图 上海博物馆藏 19
虎丘恋别图 无锡市博物馆藏 19
花果图 上海博物馆藏 20
草庵图 上海博物馆藏 24
红杏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
松坡平远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27
溪山云霭图 上海博物馆藏 28
匡山秋霁图 上海博物馆藏 30
墨菜辛夷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1
东园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2
芝田园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2
南山祝语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4
沧州趣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6
枇杷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8
柳阴垂钓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8
卧游图(之一~之八)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9
人物山水图 首都博物馆藏 43
桂花书屋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3
吴中山水图(之一~之四)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4
碧山吟社图 首都博物馆藏 46
水墨山水图 首都博物馆藏 48
设色山水图 首都博物馆藏 50
飞来峰图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藏 52
山水图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藏 53
秋江图 徐悲鸿纪念馆藏 53
仿倪云林山水图 首都博物馆藏 54
青山红树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56
秋泛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57
青园图 旅顺博物馆藏 58
盆菊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58
兰石图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60
雨中山图 上海市文物商店藏 60
秋江垂钓图 上海博物馆藏 61
耕读图 上海博物馆藏 62
两江名胜图(之一~之四) 上海博物馆藏 64
九月桃花图 上海博物馆藏 68
折桂图 上海博物馆藏 69
策杖行吟图 上海博物馆藏 70
天平山听雨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0
云际停舟图 上海博物馆藏 71
夜游波静图 上海博物馆藏 72
倚仗寻幽图 上海博物馆藏 74
东庄图(之一~之四) 南京博物院藏 76
三桧图 南京博物院藏 78
为祝淇作山水图 浙江省博物馆藏 80
园树复活图 无锡市博物馆藏 81
花鸟图(之一~之二) 苏州博物馆藏 82
桐阴乐志图 安徽省博物馆藏 86
椿萱图 安徽省博物馆藏 87
萱石灵芝图 湖北省博物馆藏 88
复崦清溪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89
湖山佳胜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90
扁舟思诗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2
芝鹤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3
花下睡鹅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94
云山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95
山水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95
报德英华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96
江村渔乐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96
花果图 私人藏 98
水村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100
松岩听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2
山居读书图 南京博物院藏 102
溪桥访友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3
金粟晚香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4
白头长春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5
枇杷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6
山谷云吞图 南京博物院藏 107
百合花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107
山水图(之一~之二)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08
文徵明
雨余春树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10
剑浦春云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112
黄花幽石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114
湘君湘夫人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16
深翠轩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18
惠山茶会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20
高人名园图 四川省博物馆藏 124
玉川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125
猗兰室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26
东园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28
古木苍烟图 南京博物院藏 130
雨晴纪事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1
双柯竹石图 上海博物馆藏 132
寒林晴雪图 上海博物馆藏 133
松壑飞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34
中庭步月图 南京博物院藏 135
石湖清胜图 上海博物馆藏 136
花坞春云图(之一~之二) 安徽省博物馆藏 138
浒溪草堂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142
木泾幽居图 安徽省博物馆藏 144
兰亭修禊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46
三友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50
茂林清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2
楼居图 美国乐艺斋藏 153
兰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54
沧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56
仿赵伯*后赤壁赋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8
真赏斋图 上海博物馆藏 160
古木寒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62
万壑争流图 南京博物院藏 163
虎山桥图(之一~之六) 南京博物院藏 164
松下观瀑图 烟台市博物馆藏 170
设色山水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171
万壑争流图 天一阁藏 172
山水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4
山水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4
山水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5
古柏竹石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75
真赏斋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76
临溪幽赏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78
秋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79
墨竹图 吉林省博物馆藏 180
冰姿倩影图 南京博物院藏 181
石湖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82
横塘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82
积雨连村图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183
绿阴清话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84
千林曳杖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85
青绿山水图 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186
兰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88
曲港归舟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0
孝感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2
葵阳图 重庆博物馆藏 192
两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4
山水图 首都博物馆藏 194
溪桥策杖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6
枯木*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7
竹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8
泊岸停舟图 扬州博物馆藏 200
幽谷清泉图 常熟市博物馆藏 201
芙蓉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202
玉兰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203
吴中胜概图 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204
林榭煎茶图(之一~之二)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206
*风图 上海博物馆藏 210
云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 211
落花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12
山水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12
明四家画集下卷目录
唐伯虎
贞寿堂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14
风木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14
骑驴归思图 上海博物馆藏 216
关山行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17
沛台实景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18
王鏊出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20
款鹤图 上海博物馆藏 222
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224
双鉴行窝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26
雪山行旅图 上海博物馆藏 228
高山奇树图 上海博物馆藏 229
茅屋风清图 上海博物馆藏 230
东篱赏菊图 上海博物馆藏 231
雪林寻诗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232
春游女几山图 上海博物馆藏 233
山路松风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34
葑田行犊图 上海博物馆藏 236
落霞孤鹜图 上海博物馆藏 237
陶潜赏菊图 上海博物馆藏 238
步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39
江山骤雨图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院藏 240
古木幽篁图 南京博物院藏 241
函关雪霁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42
杏花茅屋图 上海博物馆藏 243
虚亭听竹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244
幽人燕坐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44
竹亭高士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245
毅庵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46
悟阳子养生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246
匡庐图 安徽省博物馆藏 248
花溪渔隐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49
江南春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250
桐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50
楸枰一局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252
春山伴侣图 上海博物馆藏 253
南游图(部分)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254
事茗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56
洞庭黄茅渚图 上海博物馆藏 256
渡头帘影图 上海博物馆藏 258
秋林独步图 无锡市博物馆藏 259
春泉听风图 南京博物院藏 260
钱塘景物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1
湖山一览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2
震泽烟树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63
越来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4
*行春桥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64
虚阁晚凉图 上海博物馆藏 265
守耕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66
桐庵图 私人藏 266
江南农事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68
山水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69
空山长啸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70
墨竹图 上海博物馆藏 270
西洲话旧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71
灌木丛篁图 烟台市博物馆藏 272
山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73
溪山渔隐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74
野亭霭瑞图 美国乐艺斋藏 280
秋声图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280
琴士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82
王蜀宫妓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84
嫦娥执桂图 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 286
牡丹仕女图 上海博物馆藏 288
吹箫仕女图 南京博物院藏 289
秋风纨扇图 上海博物馆藏 290
李端端图 南京博物院藏 291
桐阴清梦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92
观杏图 上海博物馆藏 293
琴士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94
仿韩熙载夜宴图 重庆博物馆藏 296
东方朔像 上海博物馆藏 304
?踊ㄊ伺��?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305
烧药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06
采莲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06
梅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08
杂卉烂春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09
风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10
灌木丛筱图 苏州博物馆藏 311
临水芙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12
菊花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313
临流倚树图 上海博物馆藏 314
雨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14
山居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15
后溪图 上海博物馆藏 315
牡丹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16
蜀葵图 上海博物馆藏 316
仇 英
沙汀鸳鸯图 上海博物馆藏 318
玉洞仙源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19
四季仕女图 日本大和文化馆藏 320
赤壁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320
临萧照瑞应图(之一~之四)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22
人物故事图(之一~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26
文姬归汉图 南京博物院藏 336
江岸停琴图 上海博物馆藏 336
松下眠琴图 上海博物馆藏 337
明四家画集下卷目录
松阁远眺图 上海博物馆藏 337
琴书高隐图 上海博物馆藏 338
采菱图 上海博物馆藏 338
煮茶图 上海博物馆藏 339
兰亭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39
修竹仕女图 上海博物馆藏 340
临溪水阁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41
清明上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342
桃村草堂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52
松溪横笛图 南京博物院藏 353
莲溪渔隐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54
停琴听阮图 广州市美术馆藏 355
归汾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56
桃源仙境图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360
剑阁图 上海博物馆藏 362
双勾兰花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64
松溪论画图 吉林省博物馆藏 365
桃李园图(部分) 日本知恩院藏 365
秋江待渡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66
梧竹书堂图 上海博物馆藏 367
煮茶论画图 吉林省博物馆藏 368
观泉图 上海博物馆藏 370
临宋人画(之一~之一五) 上海博物馆藏 372
职贡图(之一~之六)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88
倪瓒像 上海博物馆藏 394
竹梧消夏图 武汉市文物商店藏 396
水仙腊梅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97
临宋元六景图(之一~之六)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98
仙山楼阁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0
松亭试泉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1
汉光武帝涉水图 加拿大渥太华国立博物馆藏 412
鸳鸯仕女图 上海博物馆藏 413
春游晚归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4
桐阴清话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5
林亭佳趣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5
桐阴书静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6
蕉阴结夏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7
汉宫春晓图(之一~之六)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18
东林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24
园居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26
群仙会祝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28
远眺图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429
海棠山鸟图 上海博物馆藏 430
柳溪泛舟图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30
文徵明的画,则多了一份秀逸与雅致。他的山水,构图严谨,笔法精细,尤其在描绘山峦的层叠与纹理上,展现了极高的技巧。画集收录了他许多代表性的作品,如《江南春色图》。画中,山峦青翠,屋宇错落,蜿蜒的河流穿行其间,一派江南水乡的温婉秀美。文徵明的线条,纤细而有力,无论是勾勒山石的轮廓,还是描绘树木的枝干,都显得格外清晰灵动。他擅长设色,色彩清淡雅洁,却能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我常常被他画中的景致所吸引,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闻到泥土的芬芳。他画中的人物,虽然体量不大,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趣。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我感受到一种文人的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画集在选图上的考量,也让我得以窥见文徵明艺术风格的演变,从早期的严谨工整,到晚期的雄浑奔放,都一一呈现。我特别留意他画中的建筑,那些亭台楼阁,精致考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
评分叶圣陶先生作为这本画集的编者,其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对中国书画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画集本身以展示作品为主,但其内容的精选和编排,无不透露出编者深厚的功底。从选取的作品类型,到对不同画家风格的侧重,都能感受到编者的用心。我尤其欣赏画集中对每位画家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精准地概括出他们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地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引导。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远比生硬的理论讲解更加有效。画集不仅是艺术作品的集合,更是对明四家绘画脉络的一次梳理和呈现,编者的视野和品味,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尤其关注他对于“明四家”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这为我理解这些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评分初拿到这本《明四家画集 中国书画名家全集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画册国画山水大师巨著作品鉴赏》,就被它厚重的体量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翻开第一页,一股淡雅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明代文人墨客的雅集之中。虽然我并非专业的书画鉴定家,但平日里对中国传统绘画颇有涉猎,这本画集无疑满足了我对明四家艺术探索的渴望。 沈周的山水,总有一种沉静而温润的力量。他的笔触虽不激越,却能营造出雄浑的山峦和细腻的烟云。在画集中,我尤其欣赏他对“文人画”精神的呈现。那些笔墨的枯湿浓淡,线条的顿挫起伏,都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观赏他的《山居图》,那种遗世独立、悠然自得的情怀扑面而来,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宁静。他画中的山石,多以披麻皴、点苔为主,层层叠加,显得厚重而富有体积感。水墨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或浓墨点染,或淡墨晕染,将山间的云雾、水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仔细端详每一笔的走势,试图揣摩他下笔时的心境。这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是单纯的文字描述无法给予的。画集中的选图,似乎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每一幅都代表了沈周创作生涯的某个重要阶段,也展现了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我特别喜欢他画中的树木,虬曲盘绕,充满生命力,与山石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评分“作品鉴赏”部分,虽然画集以作品本身为核心,但编者在选图之余,也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解读。这些解读,虽然不至于深入到学术研究的层面,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已经足够引导我们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它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画家的创作意图,理解画面的象征意义,从而更深入地欣赏作品的魅力。我尤其喜欢那些简短而精炼的解读,它们恰到好处地指出了作品的亮点,激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这种“画中有话,话中有画”的艺术体验,是这本画集带给我的重要收获。画集在解析方面,也注意到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既有宏观的风格概括,也有对具体笔墨技巧的细微之处的提示。
评分整本画集,从装帧设计到内容编排,都透着一股“匠心”。纸张的质感,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艺术画集来说至关重要。好的印刷质量,能够最大程度地呈现原作的风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之中。而精心的编排,则让画集在视觉呈现上更加流畅和富有节奏感,阅读体验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反映了编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尊重和热爱。我常常会细细品味画集中的每一页,感受那份质朴而典雅的美学风格。画集整体的设计语言,也与明代书画的风格相契合,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精致的氛围。
评分画集中所呈现的明四家山水画,不仅仅是技法的较量,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写照。在那个变革的时代,文人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沈周的温润,文徵明的秀逸,唐伯虎的洒脱,仇英的精工,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艺术取向,却共同构成了明代山水画的辉煌篇章。翻阅画集,我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都凝聚在笔墨之间。画集中对每一位画家的作品排序和分类,也体现了编者对他们艺术风格演变的清晰认知,这有助于读者建立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艺术认知体系。我常常会对比不同画家的作品,感受他们之间艺术理念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评分画集中对于“国画山水大师巨著”的定位,并非空穴来风。这几位大师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造诣还是在历史影响力上,都足以称得上“巨著”。他们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更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为后世的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画集中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代表了画家最高艺术成就的时刻,也展现了明代山水画的巅峰水平。我常常会沉浸在这些画面之中,感受那份雄浑壮阔,或清秀雅致。这种对艺术的致敬,体现在画集每一个细节之中。我尤其欣赏画集中对山水画意境的探讨,那些云烟、泉石、林木,都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爱好者,我购买这本画集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对明四家及其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欣赏。这本画集,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这些传世杰作的平台,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中国书画的鉴赏能力。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本画集,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艺术宝藏,它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员。我希望将来还能有更多类似这样高质量的艺术画集问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仇英的画,则以精工细致,设色妍丽而著称。他的山水,勾勒精严,设色华美,仿佛将现实的景致一一还原。画集中,他的《桃源仙境图》更是将这种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上,仙山楼阁,云雾缭绕,人物渺小,却又精致入微。仇英的笔法,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无论是山石的纹理,还是树木的枝叶,都描绘得极其到位。他的设色,色彩鲜艳夺目,却又不失和谐,将画面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我常常被他画中的细节所惊叹,那些微小的建筑,人物的服饰,都描绘得如同工笔画一般精细。这本画集,让我得以领略到仇英精湛的绘画技艺,他的作品,既是艺术的享受,也是视觉的盛宴。我特别留意他画中的人物,他们的表情和姿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他对色彩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即使是浓墨的运用,也显得格外细腻。
评分唐伯虎的画,则充满了灵动与才气。他的山水,笔墨奔放,意境高远,既有学院派的功底,又不失文人画的洒脱。画集里,他的《溪山泛舟图》让我印象深刻。画面上,一人独坐扁舟之上,悠然自得,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意境悠远。唐伯虎的线条,刚劲有力,时而顿挫,时而连绵,充满了动感。他善于运用墨色,浓淡干湿,变化无穷,营造出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他对山石的处理,块垒分明,气势雄伟。他画中的人物,也常带有几分写意,神态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本画集,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唐伯虎的才情,他的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表达。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心境,才能画出如此洒脱的笔触?画集收录的作品,跨越了他创作的不同时期,让我能更全面地理解他的艺术风格。他对水墨的运用,可谓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每一点墨迹,都充满了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