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T基础及应用(第2版)

GD&T基础及应用(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廷强 著
图书标签:
  • GD&T
  • 公差与测量
  • 机械设计
  • 制造工程
  • 产品定义
  • 技术图纸
  • 几何尺寸与公差
  • 第二版
  • 工程制图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2926
商品编码:1839564115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书名: GD&T;基础及应用(D2版)
作者: 王廷强 开本:
YJ: 69.9
页数:
现价: 见1;CY=CY部 出版时间 2016-10
书号: 9787111542926 印刷时间: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目录前言D一章GD&T;简介 1D一节GD&T;的历史 1D二节GD&T;与GN现行的尺寸公差对比的优点 2一、图样上的三种尺寸公差2二、几何公差和尺寸公差的比较3三、美标ASME Y14��5和欧标ISO 1101的区别6D二章几何公差的符号 9D一节几何公差的公差控制符号 9D二节几何公差的修正符号 10D三节公差控制框 11一、公差控制框的组成 11二、公差控制框的语法 11D三章基准 13一、基准的定义和3-2-1原则13二、孔槽定位15三、基准布置的深入探讨——基准阵列的问题17四、基准要素21五、功能基准和非功能基准21六、联合基准22D四章几何公差控制——形状控制23D一节直线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24一、直线度的定义24二、直线度控制一个平面24三、直线度控制一个圆柱面 25四、直线度控制中心线或中心面26五、直线度的测量及应用27六、拟合中心面的直线度30七、RFS修正情况下的直线度及检测设置 30八、对于腰形或鼓形特征的直线度测量32D二节平面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34一、平面度的定义 34二、平面度控制一个平面 35三、几何公差D一法则与平面度控制 35D三节圆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37一、圆度的定义 37二、圆度控制的应用 39三、圆度控制的测量 39四、圆度的讨论 40五、圆度检测设备41六、零件的自由状态 41D四节圆柱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43一、圆柱度的定义 43二、圆柱度的应用及测量 44D五章几何公差控制——轮廓度控制46D一节线轮廓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46一、线轮廓度的定义及阐述46二、线轮廓度的标注方式及公差分布46三、线轮廓度的应用 48四、线轮廓度的测量49D二节面轮廓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51一、面轮廓度的定义 51二、面轮廓度的控制与基准参考 51三、面轮廓度的测量 53D三节轮廓度的综合应用 56一、组合公差框控制和D立组合公差框控制的比较 56二、轮廓度在不连续面特征上的应用 58三、轮廓度的应用及隐含的加工顺序61D六章几何公差控制——定向控制63D一节倾斜度的定义及应用 63一、倾斜度的定义 63二、特征平面到基准面的控制应用 64三、特征轴到基准面的控制应用 64四、特征轴到基准轴的控制应用 66D二节垂直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67一、垂直度的定义 67二、特征面垂直于基准面的控制 68三、特征轴到基准面的垂直度 68四、特征轴到基准轴的垂直度控制 71五、中心面对基准轴的垂直度应用 72六、两种垂直度标注方式的比较 73七、垂直度的综合应用 74八、垂直度的测量 76D三节平行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78一、平行度的定义 78二、特征面到基准面的控制应用 79三、特征轴到基准面的控制应用 79四、特征轴线到基准面的平行度控制一个应用特例81五、特征轴线到基准轴线的控制应用 81六、平行度与平面度的区别 83D七章几何公差控制——定位控制 84D一节同心度(同轴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84一、同心度(同轴度)的定义 84二、同心度的应用 85三、同心度的测量86四、同心度和跳动的区别 87D二节对称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88一、对称度的定义 88二、对称度的应用 88三、对称度、同心度和位置度的对比89D三节位置度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91一、位置度的定义 91二、位置度的应用 92三、浮动螺栓的装配 93四、延伸公差带(固定螺栓或销的过盈装配) 93五、螺纹孔的检测 94六、螺纹孔的实效边界 95七、过盈、过渡配合中的延伸公差 97八、位置度、同心度(同轴度)和跳动控制的比较 100九、同轴(轴线重合)控制总结 101十、MMC时的零公差约束 101十一、零位置度公差的应用范围 103十二、零公差的应用 103十三、位置公差控制的过盈配合 104十四、组合公差 104十五、组合公差控制框的配合公差 106十六、对于组合公差框控制的尺寸特征的匹配设计 113十七、组合公差控制框和D立组合公差控制框的区别 116十八、初始定位的方式117SJ、尺寸公差到位置度公差的转换 120二十、允许偏差和实际偏差 124二十一、补偿公差 124二十二、非圆柱面匹配特征的位置 126二十三、位置度边界 127二十四、位置度控制的对称度(RFS) 129二十五、位置度控制的对称度(MMC) 129二十六、两个方向上的位置度控制 129二十七、同步或D立要求 132二十八、位置度总结 138D八章如何逻辑定义零件公差 139一、线性分段方式——曲轴子装配 139二、成本与几何公差控制143D九章几何公差控制——跳动控制 149D一节圆跳动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149一、圆跳动的定义 149二、圆跳动的应用 150三、V形架的检测方式探讨 151四、锥面到轴的控制应用 152五、垂直于基准轴的面的控制应用 152六、同轴于基准轴的面的控制应用 153七、复合基准轴的测量(中心孔方式) 153八、两个基准的方式 154D二节全跳动的定义、应用及检测方法 155一、全跳动的定义 155二、全跳动的应用 156三、锥面到基准轴的控制应用 156四、垂直于基准轴的面的控制应用 157五、全跳动的测量 157六、基准的建立 160D十章几何公差综合应用 162一、基准建立的应用实例一 162二、基准建立的应用实例二 162三、汽车门外板的基准设置方案实例 164四、汽车翼子板的基准设置方案实例 165五、汽车梁的基准设置方案实例 166六、补偿公差计算(孔或内部特征) 166七、补偿公差计算(轴或外部特征) 167八、轴的实效边界计算 168九、孔的实效边界计算 168十、RFS修正的孔的配合边界与零公差注意事项 168十一、 GD&T;中两种尺寸标注的比较和Ppk曲线的应用 169十二、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的转换 171十三、MMC、RFS和LMC的应用及对比 173十四、D一法则(包容原则)应用实例 174十五、零件的配合设计应用 175十六、匹配公差设计实例一 182十七、匹配公差设计实例二 183十八、检具设计实例 183SJ、工艺基准的设置及检测方案设置185二十、公差分析188二十一、环套的Z小壁厚计算190术语解释192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机械制图与公差设计:原理、实践与先进技术》 内容简介 《机械制图与公差设计:原理、实践与先进技术》是一本全面阐述机械零件设计与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技术规范与实践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扎实的机械制图基础知识,深入剖析公差与配合的原理,并系统介绍现代公差标注方法(GD&T)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控制手段。全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严谨,讲解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机械制图基础与规范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和行业标准,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的制图知识体系。 第一章 机械制图概述与基本规定 介绍机械制图在机械工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阐述国家及国际通用的机械制图标准(如ISO、GB等),强调标准化制图的重要性。 讲解图纸幅面、比例、线型、字体等基本图面要素的规定,以及如何正确绘制和使用。 介绍视图的种类(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剖视图、局部视图等)及其选择原则,强调视图的表达能力。 第二章 零件图的绘制与读图 详细讲解零件图的构成要素,包括基本视图、辅助视图、斜视图、局部放大图等。 深入分析尺寸标注的原则与方法,包括基本尺寸、公差尺寸、基准尺寸、极限尺寸等,以及常用的尺寸标注形式。 讲解形位公差标注的基本概念和在零件图中的应用(初步介绍,后续章节将深入)。 强调读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准确理解和分析零件图纸。 第三章 装配图的绘制与应用 介绍装配图在产品整体设计中的作用,及其与零件图的关系。 讲解装配图的绘制方法,包括零件的摆放、视图的选择、尺寸的标注、标记与明细表的填写等。 分析装配图的读图要点,包括装配关系、配合关系、活动零件的间隙与过盈等。 探讨装配图在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及维修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公差与配合的理论与实践 本部分将深入讲解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理解GD&T奠定基础。 第四章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 定义和区分“尺寸”、“公称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详细解释“公差”、“上偏差”、“下偏差”、“基本偏差”等术语。 阐述“配合”的概念,区分“过盈配合”、“间隙配合”、“过渡配合”。 讲解不同配合的特点、选择原则及其对零件功能的影响。 第五章 公差与配合的标准体系 介绍ISO和GB标准中关于公差等级(IT等级)的划分与选择。 讲解“基准孔”和“基准轴”系统,以及它们在配合选择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标准公差与基准公差的选择方法,提供实际选配的指导。 第六章 表面粗糙度及其标注 定义和解释“表面粗糙度”的概念,包括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等参数。 介绍表面粗糙度标注的常用符号和方法,以及不同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 分析表面粗糙度对配合、密封、耐磨性、外观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部分:GD&T(形位公差)理论与高级应用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系统介绍GD&T的原理、各种公差要素的定义、标注方法以及在复杂零件设计中的应用。 第七章 GD&T基础概念与坐标系统 引入GD&T的必要性,阐述其相较于传统尺寸公差的优势。 介绍GD&T中的基本术语,如“基准”(Datum)、“基准体系”(Datum System)、“被测要素”(Feature)、“控制框”(Feature Control Frame)等。 讲解GD&T中的坐标系:零件坐标系、测量坐标系、假想坐标系。 阐述“最大实体状态原则”(MMC)、“最小实体状态原则”(LMC)、“不变状态原则”(RMC)等。 第八章 位置公差(Position Tolerance) 详细讲解位置公差的定义、作用及标注方式。 分析孔、槽、凸台等被测要素的位置公差控制。 介绍复合位置公差及其在复杂装配中的应用。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根据功能需求确定位置公差的大小和基准。 第九章 方向公差(Orientation Tolerance):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 定义和解释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公差。 讲解这些公差在零件对齐、定位、接触等功能中的重要性。 分析不同基准组合下这些公差的控制效果。 提供相关的标注示例和应用场景。 第十章 形状公差(Form Tolerance):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 深入讲解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公差的定义和控制范围。 分析这些公差对零件表面质量、密封性、配合精度等的影响。 提供典型的标注方法和实际应用案例。 第十一章 轮廓公差(Profile Tolerance):轮廓度 介绍轮廓度公差的概念,包括单一轮廓度和复合轮廓度。 讲解轮廓度公差在控制复杂曲面、倾斜表面、非圆形状等方面的强大功能。 分析轮廓度公差与基准的关系,以及MMC/LMC在轮廓度控制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 偏转公差(Runout Tolerance):径向偏转、轴向偏转 定义和区分径向偏转和轴向偏转公差。 分析这些公差在旋转件(如轴、孔、齿轮)上的应用,确保旋转的平稳性和同轴度。 讲解如何利用基准来定义偏转公差的控制范围。 第十三章 综合应用与案例分析 整合GD&T的各项知识,通过复杂的实际零件图纸进行深入分析。 讲解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需求、制造工艺和装配关系,合理地选择和标注GD&T。 提供不同行业(如汽车、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的GD&T应用案例。 指导读者如何有效地进行GD&T的图纸审核与验证。 第四部分: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探讨GD&T与现代制造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相结合的应用,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GD&T与CAD/CAM/CAE的集成 介绍CAD软件中GD&T模型(MBD/PMI)的应用,实现三维模型的信息化。 探讨CAM软件如何利用GD&T信息生成数控加工程序,提高加工精度。 分析CAE软件如何基于GD&T进行更精确的仿真分析,优化设计。 第十五章 GD&T与测量技术 介绍各种测量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CMM、光学测量仪器)如何实现GD&T的检测。 讲解GD&T测量策略的制定,包括基准的建立、测量点的选择、评定方法等。 分析测量不确定性与GD&T公差的关系。 第十六章 GD&T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阐述GD&T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废品率、减少返工方面的关键作用。 探讨GD&T如何成为不同部门(设计、制造、检验、采购)之间沟通的通用语言。 分析GD&T在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中的价值。 第十七章 GD&T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在GD&T领域的发展方向。 展望GD&T在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本书特点: 内容全面深入: 从基础的机械制图到复杂的GD&T高级应用,覆盖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理论与实践结合: 详细阐述理论原理,并配以大量图示和实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应用。 紧跟技术前沿: 包含GD&T与CAD/CAM/CAE、先进测量技术等内容的介绍。 结构清晰,语言精炼: 逻辑性强,讲解由浅入深,语言专业准确。 注重工程应用: 强调GD&T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机械制图与公差设计:原理、实践与先进技术》,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现代机械工程对精密制造和质量控制的要求,熟练掌握机械制图与GD&T的应用技能,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本书是机械设计、制造、质量工程等相关专业人士以及高等院校师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一直觉得,学习技术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到实际应用中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讲解每一个GD&T符号和概念时,都紧密结合了实际的工程问题和测量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和“检测方法”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仅仅掌握GD&T的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去实际测量和验证。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设计和生产过程,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GD&T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如何通过GD&T来定义零件的配合要求,如何通过GD&T来确保装配的顺利进行,如何通过GD&T来控制产品的性能。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仅教我“是什么”,更教我“怎么做”。这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我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关键的工具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真的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好奇,让我明白了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微之处。我一直觉得,一个产品之所以能够完美运行,背后一定有着精密的逻辑和严谨的标准。GD&T,我之前只知道它是一个缩写,但书中将其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恍然大悟。那些关于位置度、方向度、轮廓度、平行度等等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术语,而是变成了理解零件之间如何协同工作的钥匙。尤其是看到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比如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等,来展示GD&T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我更能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力量。我深刻体会到,一个看似简单的螺纹孔,其位置精度、直径公差、轴心线是否垂直等等,都需要一套统一的语言去定义和检验,而GD&T正是这门语言。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让我开始主动去观察和思考身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产品,它们是如何在如此严谨的约束下,组合成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便利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清晰的结构和系统性的讲解所吸引。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循序渐进地带领我走进GD&T的世界。从基础的几何概念,到每一个公差符号的含义和标注方法,再到更复杂的组合公差和基准的确定,都讲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各种标注清晰的图纸,结合具体的文字解释,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很多时候,看图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帮助我理解。比如,在讲解“位置度”时,书中不仅给出了公式和定义,还画出了一个零件在不同状态下的位置偏差范围,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其含义。而且,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讲解,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航空航天的精密组件、医疗器械的严格要求等,让我看到GD&T在不同行业的重要性。这让我明白,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一种确保产品质量和可互换性的重要手段。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更专业、更深入地理解机械设计和制造的精髓。

评分

我本来以为GD&T是一个相当枯燥和难以理解的技术领域,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有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概念。我特别欣赏书中运用的一些类比和生活中的例子,让我在轻松的氛围中就掌握了GD&T的核心要义。例如,作者在解释“基准”时,用到了“家里的门”的比喻,让我很快理解了基准在定位和测量中的重要性。而且,书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辨析。我之前总是在两者之间感到困惑,读完这部分内容后,豁然开朗。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可以自己动手尝试的小练习,虽然我没有实际操作,但光是思考这些问题,就让我对GD&T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本书让我觉得,技术学习也可以是有趣和充满启发的,它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理解事物本质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阅读之前,我对图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尺寸和基本形状上。而GD&T,这本书让我明白,图纸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和要求。作者非常强调“功能性 GD&T”,也就是如何根据零件的功能来确定其形位公差的要求。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意识到,很多公差并不是随意设定的,而是为了保证零件在特定工况下的性能。书中关于“独立原则”和“包容原则”的讲解,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公差的含义,以及如何合理地控制公差以降低制造成本。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理性设计和精确制造的指南。它让我从一个“看图者”变成了一个“懂图者”,能够真正理解设计者在图纸上表达的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控制。这是一种质的飞跃,我感觉自己的工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