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沈卫荣,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著有《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班藏波(1391—1474)的生平和历史意义:格鲁派和达赖喇嘛制度史研究》(德文)《西藏历史和佛教的语文学研究》《寻找香格里拉》《想象西藏:跨文化视野中的和尚、活佛、喇嘛和密教》等专著,主编有《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多语种佛教古籍整理和研究丛书》等,以及译文集《何谓密教?关于密教的定义、修习、符号和历史的诠释与争论》《他空见与如来藏:觉囊派人物、教法、艺术和历史研究》等多种。 侯浩然,1986 年出生于山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印藏学硕士。目前为德国莱比锡大学西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已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前 言 001
章 藏文文献与藏学研究:以《一世达赖喇嘛传》为中心
一、寻找藏文文献之路:从拉卜楞、萨迦到TBRC 027
二、藏文文字的创立与藏族图书文化 030
三、藏文佛教文献:藏文大藏经和上师全集 034
四、多元和创造性的藏文文献传统 039
五、藏文历史文献:不知道自己的家谱就像黑森林中的猴子 043
六、藏文文献的分类 049
七、总说藏文传记文献 053
八、《一世达赖喇嘛传——希有珠链》 060
九、《一世达赖喇嘛传——希有十二宏化》 066
十、《噶当教法史》所见一世达赖喇嘛传 074
十一、藏文传记与西藏历史研究 077
第二章 藏传佛教文本的形成及其历史叙事传统的创建
一、 前弘期藏传佛教:以《拔协》《丹噶目录》和《瑜伽怛特罗》为中心 084
(一) 《拔协》等文献所记“妙法之初传”以及sPang kong phyag brgya pa文本之争 084
(二)《十善法》《丹噶目录》与西藏法律制度的建立 089
(三)文成公主的形象创造与汉藏文明交流 097
(四)西藏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 100
(五)佛教文本的翻译和藏人身份认同的建构 103
(六)瑜伽怛特罗文本的传入与西藏的建筑和葬仪传统的形成 106
(七)佛苯二教之“葬仪之争”与《中阴闻解脱》文本的形成 120
二、 “黑暗期”的创造:以敦煌藏传密教文本、瑜伽母怛特罗和戒律文本为中心 125
(一)朗达玛与藏传佛教的“黑暗期” 126
(二)印度佛教的“黑暗期”与《吉祥遍至口合本续》 130
(三)敦煌藏密文本的研究和宁玛派于“黑暗期”的发展 133
(四)宁玛派对于“黑暗期”历史叙事传统的建构 139
(五)观音崇拜与“黑暗期”之藏传佛教于民间的发展 143
(六)藏传密教以“交合和度脱”为中心的教法和仪轨文本 146
(七) 藏传佛教的“大瑜伽”和戒律文本以及“拉隆白吉多杰刺杀朗达玛”的历史叙事传统的建立 150
(八)西藏历史书写传统的佛教化 156
三、寻找印度:后弘期藏传佛教的新、旧密续派之争 160
(一)西藏历史书写传统中的分期与“黑暗期”概念的形成 160
(二) “东部戒律传承”和“新译密续派”:后弘期起始时间的争论 164
(三)西藏的“黑暗期”和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168
(四) 新旧密续派之争及《藏文大藏经》《宁玛十续》和“伏藏”文本的形成 171
四、总结 185
第三章 敦煌古藏文佛教文献、《宁玛十续》《藏文大藏经》及目录文本、闻法录文本、塔波寺文书和《禅定目炬》研究
一、 旧译密续(snga ’gyur rnying ma)与新译密续(phyi ’gyur gsar ma) 189
二、《宁玛十续》(rNying ma rgyud ’bum) 193
三、《藏文大藏经》的产生以及佛经目录的制作 202
四、《闻法录》文本的研究 210
五、敦煌古藏文佛教文献研究 214
六、对塔波文书的研究 227
七、对《禅定目炬》的研究 232
第四章 文本对勘与历史建构:藏传佛教于西域和中原传播历史研究
一、引言:元末宫廷秘戏的解读与语文学的困境 241
二、研究元代中国藏传佛教史的藏、汉文文献分析 246
三、语文学(Philology):文本对勘与历史建构 253
四、 《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元、明三代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 257
五、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元代藏传佛教史研究 266
六、吐鲁番出土畏兀儿文佛教文献 271
七、拜寺沟方塔出土文献与西夏藏传佛教史 283
八、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汉译藏传密教文献 288
九、罗振玉《演揲儿法残卷三种》 300
十、《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和《如来顶髻尊胜佛母现证仪》 312
十一、藏传密教于西域和中原传播历史的重构 318
第五章 《大乘要道密集》与西夏、元、明三代藏传密教史研究
一、《大乘要道密集》初的发现 325
二、关于《大乘要道密集》之成书年代的讨论 328
三、《大乘要道密集》研究简史 335
四、《大乘要道密集》的主要内容 342
五、《大乘要道密集》与黑水城出土藏传密教文献 399
六、《大乘要道密集》与明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 404
七、《大乘要道密集》与蒙古文、畏兀儿文译藏传密教文献 408
参考书目 416
后 记 467
内容提要
《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以对藏文文献的介绍和研究入手,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藏传佛教文献分别在不同时期的出现、形成和发展的描述,来讨论藏传佛教之各种历史叙事的内容,及其建构和变化的过程,从而说明藏传佛教文本的形成与藏传佛教历史的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
同时从对源自西夏、元、明时代的汉译藏传密教文本的研究出发,运用以通过多语种佛教文本的对勘和分析来构建历史的学术方法,成功地构建了藏传密教于西夏、元、明三代传播的历史,并为汉藏佛学研究这一新学科的建构建立了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
此外,本书还对国际藏学界于近二三十年来对藏文文献和藏传佛教历史的研究及其成果,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可以为相关从事藏学研究的学者开展研究提供一个详实的参考和明确的起点。
文摘
在翻阅此书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沈卫荣先生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他敢于挑战传统的研究范式,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藏传佛教的历史叙事。书中的论证过程,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上。他对于“历史”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而是指向那些被不断书写、被不断诠释的文化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深入分析,他揭示了藏传佛教如何通过叙事来确立自身合法性,如何塑造其精神权威,以及如何在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中,不断调整和丰富自身的历史图景。这种对于“建构”过程的关注,使得他对藏传佛教历史的解读,充满了动态性和可能性。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佛学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整合,这使得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术传统,而是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藏传佛教历史的全新方式,它鼓励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如何认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些事实是如何在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
评分这部著作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叙事的全新理解,以及对藏传佛教研究范式的一次深刻冲击。沈卫荣先生并没有将藏传佛教的历史简单地呈现为一串串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构成其历史的“故事”本身,以及这些故事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被创造、被传播、被赋予意义的。他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揭示了那些看似客观的历史记载背后,所蕴含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诉求以及文化想象。这种对“建构”过程的关注,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生成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充满了人为的因素和历史的偶然性。书中对于汉藏佛学研究的梳理,更是展现了一种跨文化的对话和比较的视野,让我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诠释佛教的,以及这种诠释过程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佛教自身的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藏传佛教历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历史,如何去“解读”那些流传下来的叙事,以及如何认识到历史的叙事性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宏大视野和精细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人物,而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审视了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整体生成机制。沈卫荣先生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框架,将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甚至社会学的方法融为一炉,对那些构成藏传佛教历史的基石性叙事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和重构。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不同史料之间的相互参照、印证与矛盾之处的敏锐捕捉,以及由此推导出的精妙论证。他并没有将这些叙事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其产生的土壤、传播的途径以及演变的轨迹。这种“去神秘化”的学术态度,并非削弱了藏传佛教的魅力,反倒让其在真实的历史脉络中,显得更加鲜活和可信。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例如“宗派”、“传承”的形成,以及“圣地”叙事的构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藏传佛教的认识,从一个浮光掠影的印象,进阶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层面。它教会我如何去“读”历史,而不仅仅是“知”历史,如何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洞察其背后更为复杂而迷人的运作逻辑。
评分沈卫荣先生的这本大作,读罢掩卷,心中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息。它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将那些曾经模糊、零散的藏传佛教历史叙事,以一种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叙事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文化张力和学术思潮中被构建、被塑造、被传播的。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历史”本身的定义和理解,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观,揭示了叙事在历史建构中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对海量原始文献的细致梳理和批判性解读,沈先生揭示了那些看似客观的历史记载背后,潜藏着权力、信仰、意识形态的复杂博弈。这种对历史叙事“生产过程”的深入挖掘,无疑为我们理解藏传佛教的过去以及它的当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着那些伟大的精神导师和学问家,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用他们的文字和思想,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次思想的远征,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历史真实的肌理,以及隐藏在叙事背后的深刻动因。
评分沈卫荣先生的这部著作,在我看来,是一次对“历史”概念本身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藏传佛教研究方法的一次重要革新。他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呈现藏传佛教的历史面貌,而是致力于挖掘其历史叙事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书中对于“文本”的关注,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文献解读,更是一种对于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考察。他以一种“民族志”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构成藏传佛教历史的基石性文本,分析它们在何种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框架下得以形成和传播。这种对于“建构”过程的细致考察,让我对那些被我们视为“古老智慧”的叙事,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看到了在历史的进程中,那些叙事是如何被选择、被编织、被赋予意义的。书中对于汉藏佛学研究的梳理,也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阐释佛教的。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对佛教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