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
总价:168.00元
ISBN | 书名 | 定价 |
9787508648330 | 设计心理学1(增订版):日常的设计 | 42.00 |
9787508650104 | 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 (修订版) | 42.00 |
9787508650111 |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 | 42.00 |
9787508654133 |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修订版) | 42.00 |
编辑推荐
《设计心理学1(增订版):日常的设计》
英文版销售25万册,授权全球15种语言版本!
2010年版《设计心理学》简体中文版销量将近10万册!
被雅虎首席执行官马里萨·迈耶评为“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思维书籍”!
诺曼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设计学力作,设计师必读经典!
《设计心理学》增订版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50%以上的内容
有名的设计原则+观察能力=强大的工具
以人为本的设计是诺曼一直坚持的原则。
“设计为人民(DesigningForPeople)”是诺曼奉行的信条。
而如何运用设计和设计思维推动企业创新,是诺曼博士近些年的关注点!
柳冠中周鸿祎胡晓联合推荐!
1、诺曼本人在书中写到,他的书已经成为院校里的教材,在国内已经是“设计心理学”书目里的必读书!
2、诺曼也写到,他看到很多公司把这本书当做设计必读书发给员工。
3、创新型企业,或创新行业。
4、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相关学生和设计师必读书。
《设计心理学 2:与复杂共处》
2010年版《设计心理学》简体中文版销量将近10万册!
被雅虎首席执行官马里萨·迈耶评为“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思维书籍”!
诺曼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设计学力作,设计师必读经典!
解决正确的问题,发现你自己的方案。
别再用设计的错误惩罚我们自己。
柳冠中 周鸿祎 胡晓 联合推荐!
《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 诺曼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英文版销售25万册,授权全球15种语言版本!
被雅虎首席执行官马里萨·迈耶评为“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思维书籍”!
设计学力作,设计师必读经典!
柳冠中 周鸿祎 胡晓 联合推荐!
你可曾疑惑为何便宜的葡萄酒倒在别致的玻璃酒杯中,品尝起来就特别美味?或是为什么洗过的车或打过蜡的车感觉特别好开?新的研究显示,有吸引力的东西的确会比较好用。
《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出版后,不惜全盘推翻自己的理论。过去他常上电视节目揶揄麦可·葛拉夫和菲利普·斯塔克等人,尽制造一些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烂设计。《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里,诺曼提出我们不只是在用产品而已,我们的情感已经深深地介入设计活动之中。本书首次论证了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概念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工业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体验设计师,以及创新企业与创新行业的必读书!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诺曼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影响力设计师之一! 英文版销售25万册,授权全球15种语言版本!
被雅虎首席执行官马里萨·迈耶评为“*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思维书籍”!
设计学力作,设计师必读经典!
柳冠中 周鸿祎 胡晓 联合推荐!
“不要,”冰箱说:“不能再吃蛋了,除非你的血脂下降,体重下降。”
你的车子说: “你现在有空档,所以我们不走高速公路,已经设定好去走你非常喜欢的那条景色怡人的盘山路——我知道你会陶醉的,并且,我选了你喜欢的音乐一路相随。
内容简介
诺曼博士在《设计心理学1(增订版):日常的设计》里,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导入到设计之中。不仅着重于反思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的困扰,更着重于解决问题,用这些基本原则帮助设计师找到真正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一方面诺曼博士从多个角度分析,更新了大量的案例提醒设计师关注,并找到人们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诺曼也试图将大众转变为的观察者,不仅能观察到糟糕的设计,也慢慢学会欣赏的设计。将的设计原则与观察能力结合起来是非常强大的工具。
在《设计心理学1(增订版):日常的设计》里,诺曼博士增添了超过一半的内容,每章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两个全新的章节,即第六章“设计思维”和第七章“在商业世界里的设计”。在这两个章节里,诺曼博士从两个角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诺曼法则、设计面临的挑战、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优劣以及设计的未来。诺曼还在个人主页开设了Mooc课程,邀请业内专家逐章讲解本书内容。
在《设计心理学 2:与复杂共处》中,诺曼博士探讨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复杂,而不是简单,而设计促成了复杂生活的实现。作者以清晰而又轻松的行文,为读者讲解了为什么我们渴望的不是简单。当物品的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易于管理的、令人愉悦的,在适度的情况下,在适合的时间里,我们渴望的是复杂。实际上,通过基于良好沟通的设计,复杂可以被管理近而生产出实用的产品,形成理想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诺曼博士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着眼于自然中的、现实中的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整个人类活动的全景,才能观察到在真实、自然环境中做实际工作的真实的人。终,《设计心理学 2:与复杂共处》是一个人的宣言,即希望通过设计获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为了解释情感因素在设计领域扮演的角色,《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详细探讨情感元素的三个不同层面:包含本能的( 产品的外观式样与质感)、行为的( 产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个人的感受与想法),并提出因应不同层面的设计原则;对目前越来越重视客制化与互动设计的服务产业来说,情感设计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诺曼博士的畅销书《设计心理学1 :日常的设计》中说明了:为什么生活用品不应该让人困惑、恼怒,还有沮丧;《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也必须迷人、赏心悦目,以及充满乐趣。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他兼具教授、企业高级主管与顾问、主讲人、书籍和专栏作者等身份,有着工程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对我们重新理解设计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作用,精准把握并实践以人为本的设计有着重要的贡献。
诺曼是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应用先驱,也是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心理学会(APA)、认知科学学会会士,并于2006年获颁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FranklinMedal)。他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与心理学荣誉教授,也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西北大学和韩国科学技术院任教,并曾担任惠普公司、卡汀在线大学(UNEXT公司)高级主管,及苹果计算机公司先进技术中心副总裁,1998年创立自己的公司尼尔森诺曼集团(NielsenNormanGroup),从事计算机与人机界面设计顾问工作,致力于协助发展理性与感性并重的产品及服务。
诺曼博士著作等身,包括《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和《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等。
精彩书评
能改变世界的商业思维书籍!本书让你以新的方式看待设计。当你使用日常用品的时候,它要好用而不能妨碍到你。诺曼能够以既好懂又有趣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和讨论这个问题,简直棒极了。
——雅虎首席执行官马里萨·迈耶(Marissa Mayer)
设计将成为我们具竞争力的优势。本书写得很有趣,内容极其重要。
——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追求卓越》作者
25年前,《设计心理学》是我在设计方法上的指导。在《设计心理学》增订本里,诺曼用大量的新概念和新案例,探讨并提醒我那些重要、有意义的设计基本原则。一方面可以作为设计师的操作手册;另一方面也是设计为人民的权利宣言。《设计心理学》增订版如今比25年前刚刚出版的时候更有意义。
——IDEO的首席执行官,《Ideo,设计改变一切》作者 蒂姆·博朗(Tim Brown)
本书改变了整个设计界。随着技术变革加快步伐,本书里提到的原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书中关于设计和产品发展的新案例使得本书成为必读书。
——伊利诺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Patrick Whitney
几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心理学的学生时,诺曼对我的启发很大,直到我成为一名设计学教授,他也在不断地激励着我。在诺曼的新书里,他增补了所有交互设计方面的重要内容,简直就是人类创造之源。本书能帮助设计师创造一个更安全、更愉悦、更令人兴奋的世界。跨学科的天才唐纳德·诺曼,其丰富的洞察力和智慧对设计师来说必不可可缺,那些对工艺和人类感兴趣的人们则会倘徉其中。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及工业设计首席教授Cees de Bont
目录
《设计心理学1(增订版):日常的设计》 增订版自序
一章日用品心理学
复杂的现代设备
以人为本的设计
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
系统映像
科技的悖论
设计的挑战
第二章日常行为心理学
人们如何做事:执行与评估的鸿沟
行动的七个阶段
人的思想:潜意识主导
人的认知和情感
行动的七个阶段和大脑的三个层次
自说自话
责备错误之事
不当的自责
行动的七个阶段:七个基本设计原则
第三章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含糊的知识引导的行为
记忆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
记忆的结构
近似模型:现实世界里的记忆
头脑中的知识
外界知识和头脑中知识的此消彼长
多个大脑里和多个设备中的记忆
自然映射
文化与设计:自然映射随文化而异
第四章知晓:约束、可视性和反馈
四种约束因素:物理、文化、语义和逻辑
示能、意符和约束在日常用品设计中的应用
引导行为的约束力
惯例、约束和示能
水龙头:关于设计的历史案例
利用声音作为意符
第五章人为差错?不,拙劣的设计
何以出错
故意违规
差错的两种类型:失误和错误
失误的分类
错误的分类
社会和习俗压力
差错报告
甄别差错
为差错设计
良好的设计还不够
修补回复工程
自动化的悖论
应对差错的设计原则
第六章设计思维
解决正确的问题
双钻设计模式
以人为本的设计流程
我刚告诉你什么?那根本行不通
设计的挑战
复杂是好事,混乱惹麻烦
标准化和技术
故意制造困难
设计:为了人类发展科技
第七章全球商业化中的设计
竞争压力
新技术推动变革
新产品上市需要多长时间
创新的两种形式:渐进式和颠覆式
设计心理学:1988~2038
书籍的未来
设计的道义责任
设计思维与思考设
致谢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 2:与复杂共处》 导读与复杂共处
推荐序复杂设计的含义
自序
一章 设计复杂生活:为什么复杂是必需的
几乎所有的人造物都是科技产品
复杂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
生活中的一般技能需要花费数月来学习
第二章 简单只存在于头脑中
概念模型
为什么一切事情不能都像打平锤那样简单
为什么按键太少会导致操作的困难
对复杂的误解
简单并不意味着更少的功能
为什么通常对简单和复杂的权衡是错误的
人们都喜欢功能多一些
复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倒令人困惑
第三章简单的东西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复杂
把信息直接投入物质世界中
当标志失效时
为什么专家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得混乱
通过强制性功能来降低复杂性
第四章社会性语义符号
文化的复杂性
社会性语义符号:世界如何告诉我们该做什么
世界各地的社会性语义符号
第五章善于交际的设计
网状曲线
目标与技术之间的错位
中断
对使用方式的忽视会使简单而美丽的事物变得复杂而丑陋
愿望线
痕迹与网络
推荐系统
支持群体
第六章系统和服务
服务系统
服务蓝图
对体验进行设计
创建一种愉快的外在体验:华盛顿互惠银行
像设计工厂一样设计服务
医院的治疗
患者在哪里
服务设计的现状
第七章对等待的设计
排队等待的心理学
排队等待的6个设计原则
针对等待的设计解决方案
一个队列还是多个队列,单面还是双面的收银台更有效
双重缓冲
设计队列
记忆比现实更重要
当等待得到妥善处理
对体验进行设计
第八章管理复杂:设计师和使用者的伙伴关系
如何发动T型福特汽车
管理复杂的基本原则
有用的操作手法:强制性功能
第九章挑战
销售人员的偏爱
设计师与顾客的分歧
评论家的偏爱
社交
简单的事物为何会变得复杂
设计的挑战
与复杂共处:合作关系
注释
致谢
参考书目
索引
《设计心理学 3:情感化设计(修订版)》 序言
一部分物品的意义
一章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好用
三种运作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
关注与创造力
有准备的头脑
第二章情感的多面性与设计
三种层次的运用
唤醒回忆的东西
自我感觉
产品的个性
第二部分实用的设计
第三章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行为、反思
本能层次设计
行为层次设计
反思层次设计
案例研究:全美足球联赛专用耳机
另辟蹊径的设计
团体成员设计vs个人设计
第四章 乐趣与游戏
以乐趣和愉悦为目的的物品设计
音乐和其他声音
电影的诱惑力
视频游戏
第五章 人物、地点、事件
责备没有生命的物品
信任和设计
生活在一个不可靠的世界
情感交流
联系无间,骚扰不断
设计的角色
第六章 情感化机器
情感化物品
情感化机器人
机器人的情绪和情感
感知情感的机器
诱发人类情感的机器
第七章 机器人的未来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四大定律
情感化机器和机器人的未来:含义和伦理议题
后记我们都是设计师
个性化
客户定制
我们都是设计师
个人感想及致谢
《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 第一章小心翼翼的汽车和难以驾驭的厨房:机器如何主控
两句独白并不构成一段对话
我们将去向何方?谁将主宰?
智能设备的崛起
机器易懂,动作难行;逻辑易解,情绪难测
与机器沟通:我们是不同族类
第二章人类和机器的心理学
人机心理学简介
新个体的产生——人机混合体
共同领域:人机沟通的基本限制
第三章自然的互动
自然的互动:从经验中获取的教训
水沸腾的声音:自然、有力、有用
隐含的讯号和沟通
使用“示能”进行沟通
与自动化的智能设备的沟通
戴佛特城的自行车
自然安全
应激自动化
第四章机器的仆人
我们已成为自己工具的工具
一大堆的学术会议
自动驾驶的汽车、自动清洁的房子、投你所好的娱乐系统
成群结队的车子
不适当自动化的问题
第五章自动化扮演的角色
智慧型物品
智慧之物:自主或是增强?
设计的未来:有增强作用的智慧型物品
第六章与机器沟通
反馈
谁应该被抱怨?科技还是自己?
自然的、意味深长的信号
自然映射
第七章未来的日常用品
机器人的进展
科技易改,人性难移——真的吗?
顺应我们的科技
设计科学
后记:机器的观点
与阿凯夫对话
机器对五项法则的反应
阿凯夫:最后的访谈
设计法则摘要
推荐参考读物
人因工程与人体工学概览
自动化概览
智能车辆方面的研究
其他自动化议题
自然的和内隐的互动:安静的、看不到的、背景科技
弹性工程
智能产品的经验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不当的自责
我研究过人们在使用机械设备、电灯开关、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器以及飞机和核电站的设备时所出的差错。错误发生时,人们总会感到内疚,不是试图隐瞒错误,就是责怪自己“太笨”或“手脚不灵活”。没有人愿意让别人观察自己操作时的拙劣表现,我的研究工作的开展也因此遇到障碍。尽管我向他们指出产品设计有问题,其他人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但他们还是责怪自己。尤其当这些操作看起来都很简单时,更容易发生自责。他们似乎总是认为自己在操作上很笨拙。
一家大规模的计算机公司曾经请我评估一款新产品。于是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学会如何使用它,并试着用它来解决各种问题。我发现使用键盘输入数据时,必须要分清“Return”键和“Enter”键。如果使用错误,就会丢失前几分钟输入的信息。
我向设计人员指出这个问题,解释说,我自己犯了好几次这样的错误,照我的分析,其他用户很可能会犯同样的错误。设计人员的反应是:“你为什么会犯那样的错误?难道你没有看使用手册吗?”接着,他就开始解释这两个键的不同功能。
“是,是,”我连忙说道,“我明白这两个键的不同之处,只是在操作时容易把它们混淆。它们的功能相似,在键盘上的位置又很接近,而我的打字速度又相当快,经常不加思考地就按了‘Return’键。我敢肯定别人也有类似的问题。”
“没有。”设计人员说道。他声称我是抱怨这点的人,公司的秘书使用这种新产品好几个月了,并未出现此问题。我不相信他的话,于是我们一同去找了几个秘书,问她们是否在按“Enter”键时,常常会误按“Return”键,是否因此丢失了一些工作资料。
“噢,是的,”秘书们回答道,“我们经常出这样的错。”
“那为什么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我接着问道。毕竟公司鼓励她们汇报在使用新产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她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新产品发生故障或是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秘书们就会如实汇报,但是当她们错把“Return”键当作“Enter”键,她们就会责怪自己。毕竟她们受过培训,知道怎么操作,她们认为这仅仅是个失误而已。
一旦事情出错就怪罪于人的想法在这个社会根深蒂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责怪他人,甚至自己。不幸的是,“肯定有人犯了错误”这一概念也纳入了法律体系。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就会启动正式的调查诉讼程序以判定责任。越来越多的责任归咎于“人为差错”。相关人员会被罚款、处罚或是被开除。或许有关机构还会修订培训程序。然后法律程序就结束了。但以我的经验来看,人们的差错通常来源于糟糕的设计:它们应该被称为系统差错。人们不断地犯错,犯错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系统设计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将错误归咎于人可能是一个方便的办法,但为什么如此设计系统,让一个人的某个行为导致灾难?更糟的是,归罪于人,却没有解决根本的隐藏的原因,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其他人可能会重复同样的错误。在第五章我会进行人为差错的详细讨论。
当然是人造成了差错。复杂的设备都需要一些指导说明,没有说明书,用户就会搞错或一头雾水。但设计师应该付出特别的努力,使差错的成本尽可能为零。这里是我关于差错的信条:
消除“人为差错”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谈论沟通和互动:我们所说的差错通常都是不良的沟通或互动造成的。当人们彼此合作,差错这个词绝不会用来描述一个人。这是因为每个人都试图理解和回应对方。当存在一些不理解或似乎不合理的事,人们会提问、澄清,然后继续合作。为什么人和机器之间的互动不能被认为是合作呢?
我很高兴我的书《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可以在中国出版。有关复杂的主题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正在迅速成长为消费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从手机、网站到冰箱、电视机和汽车。教人们做设计的学校正在迅速增加,工程设计也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普通人在家里和工作中都经受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冲击,有些是简单的,更多的是复杂的,更糟糕的是,很多都是令人困惑和令人沮丧的,于是我把它们称为“困惑的复杂”。
很多设计师都认为亚洲人比西方人更喜欢复杂的东西,他们经常以网站为例,将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网站与看起来比较简单的西方网站相比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个网站应该设计得简单还是复杂,是由要完成的活动来决定的,如果一个人想要快速查看许多项目,那么复杂的网站就是适合的,就像很多亚洲网站那样,而且也像美国雅虎(Yahoo)网站或几乎所有美国的报纸一样;如果一个人只想要做一项活动,或许是要搜索,那么简单的网站就是好的,比如中国的百度、美国的谷歌(Google)或必应网(B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