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日本

漢字日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茂呂美耶 著
图书标签:
  • 漢字
  • 日本
  • 语言学习
  • 日语
  • 汉字
  • 文化
  • 日本文化
  • 教育
  • 教材
  • 外语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麥田
ISBN:9789863440802
商品编码:16070299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4-03-27
页数:27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日本人說的和你想的不一樣,學習不勉強的日文漢字豆知識。

内容简介

  日語漢字大不同,中文與日文間密不可分的文化關係,全在《漢字日本》。
  ·最生動有趣的中日漢字文化書──針對中、日文中,同樣的漢字,但不同的字義或文化內涵,作出有趣的解讀。
  ·日文漢字豆知識+日語進階學習,一次完足!──漢字豆知識提供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讀者另一個更有趣的視角,一方面可以因此讀到有趣的中日文化差異,同時也能加深對日本文化的理解。
  「經濟」「社會」「哲學」「人權」「解放」「主義」「知識」「文化」詞彙其實是日本人創出的?百日維新後,中國留學生開始大量翻譯日文書,當時的翻譯家「基於」日文文法,也不得不創出一些漢語新詞:基於、關於、對於、由於、認為、成為、視為……連毛主席那篇著名的「實踐論」論文,裡面的詞句正是有四分之一是日製漢語……
  《漢字日本》分為兩大部分,「漢字豆知識」及「精選漢字」。
  「漢字豆知識」把日語的相關歷史及演變作有趣的補充說明,同時也搭配關鍵詞的日文及例句用法,讓讀者不僅可以讀到中日漢字的文化差異,對於有日文基礎的讀者,也可進一步深化日語的程度。
  「精選漢字」,分為五個類別,精選出中日漢字「最易混淆」並且「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詞:稱呼用語篇、食衣住行篇、身體健康篇、教養學習篇、社會生活篇。
  例如「稱呼用語篇」中的「愛人」:同樣是「愛人」,在中國大陸地區指的是正式結婚的配偶,亦即丈夫或妻子;在台灣地區或其他華人地區則與「戀人」、「情侶」、「伴侶」同義。
  但在日文世界中,這個詞專指「非婚姻關係」並「長期有肉體關係」的情婦或情夫,也就是華文的「小三」、「二奶」或介入他人婚姻的「第三者」。
  再如談到「妻子」:華文的「妻子」指的是太太、老婆,而日文的「妻子」則包括老婆和孩子。日文的「老婆」是僅有「妻(つま)」一個字。
  這個「妻」,不但有「新妻(にいづま)」(新婚妻子)、「人妻(ひとづま)」(有夫之婦),還有男士們最喜歡的「若妻(わかづま)」(年輕妻子),以及「団地妻(だんちづま)」(住在與鄰居不相往來的公營公寓高樓的有閒妻子,多用在色情影片或黃色小說中)。
  另一個似是而非的詞是「愛妻(あいさい)」。華文世界中的「愛妻」,重點在「愛妻子的丈夫」,丈夫很愛老婆,心愛的妻子之意。
  但日文世界中的「愛妻」則只是一種表面話,無論丈夫愛不愛妻子,妻子做的便當都是「愛妻便當(べんとう)」。有時這個「愛妻」的地位可能比丈夫寵愛的「愛犬(あいけん)」或「愛弟子(まなでし)」(得意門生)還低。
  每大類分別精選最有趣、最驚奇的詞,讓讀者一次體驗中日漢字有趣的不同。
  茂呂美耶深黯日本與中國文化,擅長以平易親切的文字傳達日本文化的精髓,全書不僅有日本文化知識,更有日語學習功能,是喜愛日本文化的讀者,不可或缺的獨特收藏。

作者简介

  茂呂美耶,日本埼玉縣人,生於台灣高雄市,國中畢業後返日並於1986-1988年在中國鄭州大學留學。是嫻熟中文與日文的水瓶座作家。網路暱稱「Miya」,愛與讀者閒話家常日本文化,深受華文讀者愛戴,是知名的「日本文化達人」。
  相關著作:
  《MIYA字解日本:鄉土料理》
  《Miya字解日本——十二歲時》
  《Miya字解日本:食、衣、住、遊》
  《乙男蟻女:106個世代標籤,深入你不知道的日本》
  《茂呂美耶的歷史手帳:十八個你一定要認識的日本人物》
  《虞美人草》

目录

前言 日製漢語
日文漢字豆知識
日本的姓氏
全球最難唸的文字——日語中的漢字
漢字與日本的點點滴滴
朝鮮語和日語的差異
日本人用左腦「聽」蟲聲,西方人用右腦「聽」雨聲?
從全世界的笑話中看日本人的國民性
日本人對母語的自卑感——日語放棄論
日本的漢學大師,白川靜先生的「東洋精神論」
丟棄漢字的韓國人已經不會寫「大韓民國」這四個字
農耕民族與騎馬民族之差異——日本人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人

稱呼用語篇
愛人/妻子/舅·姑/娘·嫁/女房·旦那/貴方·樣·殿·君·僕·俺·私

食衣住行篇
散髮·床屋/壽司·鮨·鮓/卵·玉子/一品·料理·野菜·青果·白湯·山菜

身體健康篇
丈夫·大丈夫/水虫/我慢·辛抱/貓背·貓舌·貓足·貓額·貓車·貓糞·貓目石·貓柳

教養學習篇
公家·大家·家人/鬼·鬼子·鬼手/歲·才/樁·山茶花

社會生活篇
會社·社會·個人·共和/大手·小手·平手·手短·軍手·切手/新米·勉強·真面目·不出來·無心·得手·人夫

番外篇
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二十五種語言排行——日語排在第幾位?

前言/序言

  如果我說,「經濟」、「社會」、「哲學」、「人權」、「解放」、「主義」、「知識」、「文化」等詞彙是日本人最早提出的,是不是會令許多以漢語為母語的人跌破眼鏡、摔倒在書桌前?
  實在很抱歉,不過這是事實,所以請各位讀者先重新戴上眼鏡,不戴眼鏡的人也請您爬起,再度坐到書桌前聽我娓娓道來吧。
  清末,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成為各列強的侵略對象,逐漸淪為半殖民地。一些憂國之士,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主張中國應該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於是發起戊戌變法。
  百日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六人,通緝康有為、梁啟超,罷免維新派官員數十人,廢除光緒帝頒布的新政詔令。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亡日本。
  梁啟超到了日本後,在橫濱創辦了報紙《清議報》與雜誌《新民叢報》,一方面繼續鼓吹維新運動,另一方面積極介紹日本的國情民風,並呼籲中國知識分子學習日語、勤讀日文書。
  他在創辦的報紙與雜誌中頻繁使用了日製漢語。由於當時日本有眾多外文翻譯書,一些中國原本不存在的西洋思想主義詞彙,日本翻譯家早就創出日文名詞。因此梁啟超大量運用這些日製漢語,將新知識介紹回中國。
  接著是留日熱潮。
  一八九六年,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僅有十三人,但在一九○五年時,竟然驟增至八千人。據說,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前,總計有六萬一千多名留日中國學生陸續到日本學習新知識,其中正式自學校畢業的不及一萬二千人。
  這些留日學生在習得日文後,馬上動手翻譯各種日文書,在中國刮起一股日文翻譯書旋風。
  當時的翻譯書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法律、歷史、地理、產業、醫學、軍事、文學、藝術等。根據一九四五年的資料記載,那時代被翻成中文的日文書多達二千六百種。
  當時的留日學生不但組成「翻譯組織」,創辦《譯書彙編》、《遊學譯編》雜誌,甚至組成「教科書譯輯社」團體,將日本所有中學生教科書全部翻成中文。除了翻譯日文書之外,留日學生寫的文章也都大量引用日製漢語。反正都是漢字,不需要重新翻成中文。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文壇出現許多留日派作家,主要人物有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田漢、夏衍。這些中國新文藝代表作家也都積極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日製漢語。例如中國大文豪,也是中國新文藝領導者──魯迅,就強烈主張舊有漢語不夠用,必須導入外來語。
  魯迅所謂的「外來語」正是日製漢語。他的文章,中國味非常濃厚,但是仔細尋找,還是可以找到「萬年筆(鋼筆)、日傘(洋傘)、人力車、定刻(定時)、構想、直面(面臨)、車掌(乘務員)、殘念(遺憾)、夕方(傍晚)、丸(圓)、時計(時鐘)、名所(名勝)、寫真(照片)」等日文。
  對於大量日製漢語湧入中國這事,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梁啟超是贊成派代表,另一位翻譯大師嚴復是反對派代表。梁啟超雖是贊成派代表,但有些詞,他起初也無法接受,例如「經濟」、「社會」這兩個詞。
  嚴復主張中國古語中有「經世濟民」這個詞,可是「經世濟民」是整治世間、救濟人民的意思,應當相當於「政治」,而非「經濟」。
  於是,梁啟超用「資生學」、「富國學」、「平準學」;嚴復用「計學」,各自取代了「經濟」。
琉璃光影下的失落秘境:一座岛屿的文明兴衰史 书名:海风低语中的珊瑚与铁 作者:[虚构作者名,如:深泽 润] 字数:约 15 万字(中文简体) --- 内容梗概: 《海风低语中的珊瑚与铁》并非聚焦于东亚大陆的任何一个特定文化体,而是一部描绘一个名为“伊萨拉”(Isara)的虚构太平洋岛屿群落,自史前时代至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技术迭代与外部冲突的宏大史诗。本书以人类学、考古学和环境历史学的交叉视角,深入剖析了伊萨拉文明在资源匮乏与地缘孤立的双重制约下,如何发展出一种与世隔绝却又极具韧性的生存哲学。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 第一部:潮汐的子民(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300 年)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伊萨拉群岛上最早的定居者——被当地口述历史称为“风之部落”的南岛语系先民。他们乘着独木舟,在广袤的太平洋上航行,最终在火山岩构筑的海岸线上找到了栖身之所。 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早期伊萨拉社会的海洋生态哲学。他们对洋流、季节性渔汛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理解达到了近乎神谕的水平。社会结构呈母系氏族制,权力集中于“颂歌者”(Koru),即能够通过吟唱和仪式与海洋沟通的女性萨满。技术上,他们擅长以火山玻璃(黑曜石)和鲸骨制作精密的航海工具和狩猎武器。书中通过对出土的贝壳钱币和巨石阵遗址的分析,重构了早期伊萨拉人复杂的贸易网络——他们主要与遥远的、尚未被现代史学家充分记录的东南亚岛屿进行以稀有羽毛和珍珠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核心议题: 在没有冶金技术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个稳定而富有精神内核的社会秩序。 第二部:铁的到来与信仰的裂变(公元 300 年 – 公元 900 年) 约在公元四世纪,一艘来自西方海域(推测可能与印度洋贸易有关)的沉船残骸带来了伊萨拉历史上第一批金属——粗糙的青铜和生铁。铁器的引入,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震荡。 拥有传统石器制造权的“颂歌者”阶层,发现自己对生产力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新出现的“铁匠议会”(Tala-Meka)逐渐崛起,他们掌握了冶炼技术,并与武力强悍的男性狩猎者结盟。本书详述了这段时期宗教改革的史实:海洋之神逐渐被象征力量与坚固的“熔炉之灵”所取代,导致了长达三个世纪的“信仰内战”。书中引用了大量破译的岩刻碑文,揭示了部落间因争夺铁矿石和制铁技术而爆发的残酷冲突。 核心议题: 技术革命对既有社会权力结构的瓦解与重塑,以及新旧意识形态的残酷博弈。 第三部:垂直农业与岩石城邦(公元 900 年 – 公元 1450 年) 随着火山喷发和气候变化导致部分低洼地区盐碱化,伊萨拉的生存压力陡增。为了应对粮食短缺,社会重心从海洋转向了岛屿的内陆高地。 本书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对伊萨拉人“梯田迷宫”的详细考察。他们发展出了一种极其精密的、依靠复杂水利系统维系的高海拔垂直农业技术,能够种植耐旱的芋类和特有的高地谷物。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耕地和水源,各个氏族开始建造防御工事坚固的“岩石城邦”(Mata-Pounamu)。这一时期,城邦间的政治权力超越了血缘关系,形成了松散的军事同盟体系,并发展出了成熟的税收制度——以粮食而非贵金属为基础的赋税体系。 核心议题: 极端环境压力下,社会组织如何实现从部落制到早期封建化的过渡,以及水资源管理如何成为权力的核心。 第四部:星辰罗盘与孤立的繁荣(公元 1450 年 – 公元 1750 年) 在欧洲人尚未大规模抵达太平洋的时代,伊萨拉的航海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他们不再依赖近海捕捞,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基于观测特定星宿群和深海洋流的远洋航行术。 这一时期的伊萨拉文明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且物质繁荣的阶段。他们通过季风航线,与南方的香料岛屿和北方的寒冷渔场进行定期的、受严格管制的“天空之贸”。本书描绘了首都“风眼城”的繁华景象,城中遍布着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和受外界影响但又高度本土化的音乐与舞蹈。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刻意保持的无知之上的。社会精英通过严格控制航海图和天文知识,维系了对底层民众的绝对统治。 核心议题: 知识垄断如何维持一个看似稳定却内在脆弱的文明体系,以及“信息壁垒”对文明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影响。 第五部:白帆的阴影(公元 1750 年 – 公元 1900 年) 欧洲探险家和后来的殖民势力,带着疾病、传教士和火枪,闯入了伊萨拉的平静世界。 这一部分以沉重的笔触,记录了伊萨拉文明面对更强大技术和生物力量时的溃败。书中详细分析了天花、麻疹等传染病对人口结构的毁灭性打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和精神冲击。殖民者对优质铁矿和珍珠的掠夺,彻底摧毁了伊萨拉人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体系。本书重点探讨了伊萨拉的抵抗运动,从最初的武装冲突(如著名的“黑沙滩战役”)到后期的文化与法律层面的消极抵抗,揭示了本土精英如何在殖民高压下,巧妙地利用殖民者的法律体系来保护他们所珍视的土地和宗教习俗。 核心议题: 文明冲突中的非对称战争,以及在被征服的社会中,文化记忆如何成为最后的抵抗阵地。 第六部:记忆的碎片与未来的潮汐(公元 1900 年至今) 最后一部分审视了现代伊萨拉群岛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经历了短暂的独立运动和随后的经济依赖后,这个小小的岛屿群落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新的挑战:生态退化、文化流失和年轻一代对传统信仰的疏离。 作者通过对当代伊萨拉艺术家、渔民和政治家的深入访谈,探讨了他们在继承“铁的坚韧”和“海洋的智慧”之间的挣扎。本书以一个关于“回流”的传说作结:传说中,所有失散在外的伊萨拉后裔,将在下一次超强台风来临时,遵循祖先的指引,重新聚集在重获新生的珊瑚礁之上。这既是对过去辉煌的缅怀,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反思。 核心议题: 现代化进程中,边缘文明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价值,以及如何在遗忘与重建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文化路径。 --- 本书特色: 《海风低语中的珊瑚与铁》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高度依赖非文字史料的重建。书中大量运用了对火山岩、海洋沉积物、古老航海绳结的物理分析数据,结合人类学家在近五十年来的田野调查成果,力求提供一个既有严谨科学基础,又不失史诗浪漫色彩的文明叙事。本书避免了对已知大国文明的简单模仿或对比,而是着重挖掘了在极端地理环境下,人类社会所能爆发出的独特创造力与韧性。它是一部关于生存、适应、以及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自我”的深刻寓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总而言之,如果说许多研究东亚文化的书籍是提供一张地图,那么《漢字日本》提供的就是一套精密的望远镜和挖掘工具。它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这种发生对文化产生了何种深层影响”。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时的那种客观和克制,没有预设立场,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和逻辑链条。它迫使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文化框架,以一种更具同理心和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文字符号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理解日本的身份认同提供了一把关键的钥匙——那把钥匙,就深藏于他们对汉字的使用和改造之中。它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体悟的深度著作。

评分

作为一名对语言学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语感”的捕捉和描绘。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去堆砌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极具画面感的例子,来阐释汉字文化对日语审美趣味的渗透。比如,书中对“物哀”和“幽玄”这类和语概念的解释,作者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汉字词汇进行对照和引申,让读者能瞬间抓住那种难以言喻的东方禅意。这种描述方式,远比干巴巴的定义要生动得多,它仿佛在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让我们这些母语非日语的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日本人是如何通过这些方块字,来构建他们对自然、时间乃至人生的独特感知体系的。读到某些描述细腻入微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平安时代贵族们在庭院中吟咏和歌的场景,那种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厚度,实在令人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非常好,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字源考据,切换得自然流畅,绝无生硬的割裂感。尤其是在讲述汉字传入日本后的“本土化”阶段,作者采取了一种近乎于“侦探小说”的叙事手法。他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为什么某些汉字在日本的含义会发生微妙的偏移?——然后带领读者跟随线索,一步步追溯到奈良时代或更早的中国社会背景,将每一个变化都归因于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文化环境。这种层层递进、充满悬念的讲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一个又一个章节。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文字学研究,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考古之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东亚文字演变史的一次深度探索。

评分

我最近涉猎了不少关于文化符号流变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漢字日本》一样,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叙事的流畅性之间找到如此精妙的平衡点。作者在论述汉字传入日本初期,对本土语音和语法产生的深刻影响时,那种旁征博引、逻辑清晰的论证方式,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罗列词汇,而是深入到“汉字如何被‘日本化’”这个核心命题中,通过对比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层层剥茧,揭示出文化借用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个复杂的适应与重塑过程。比如,书中对“万叶假名”的详细解析,不仅展示了早期日本人如何“借用”汉字来标注纯粹的日语发音,更巧妙地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文字困境中的智慧与挣扎。读完后,我不再只是看到“汉字”和“日语”的并列,而是清晰地理解了两者之间那种血脉相连、又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对理解东亚文化圈的底层逻辑有了全新的认知。

评分

这本《漢字日本》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深邃的靛蓝色封皮,上面用烫金的字体印着书名,古朴中透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纹理,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在触感上营造出一种翻阅古籍的庄重与愉悦。我尤其欣赏书中排版的匠心独运,那些汉字与和文的穿插布局,绝非简单的并列,而是如同精心编排的庭院,疏密有致,相得益彰。每一章节的引文和注释,都采用了精致的小篆或楷书字体进行点缀,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些符号从大陆远渡重洋后,如何在异国他乡扎根、演变,最终开出独特的文化之花。阅读体验之所以如此令人沉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对细节近乎偏执的打磨,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对美的享受,让人不禁放慢翻书的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设计元素背后的用心良苦。

评分

台湾出版的书,有一点贵。但纸张质量好,所以就贵了。

评分

看竖版的繁体书有种让人安静下来的感觉。内容很有趣,还可以了解一些日语的常识。书的质量没得说。

评分

还没看 学学文化 不分国界

评分

内容很好!

评分

很精彩的解说 排版也很独特 文艺小清新必备良药

评分

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值得阅读。

评分

内容很好玩。

评分

王羲之书法

评分

东西不错,送货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