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

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井哲人 著,張亭菲 译
图书标签:
  • 彰化
  • 台湾历史
  • 都市研究
  • 城市规划
  • 日治时期
  • 地方史
  • 社会变迁
  • 文化遗产
  • 市区改正
  • 历史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家出版社
ISBN:9789866179594
商品编码:16069513
包装:平裝
外文名称: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
出版时间:2013-10-03
页数:23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彰化,臺灣最早的漢人移民聚落之一。華南風格的有機聚落,彎曲的道路沿水邊而行,有如一座迷宮般的有機城市。但一九○六年,一紙市區改正公告降臨該城!日本殖民的都市計畫強橫覆上這片豐饒土地,簡直就像把燒紅的網子烙在肉片上一樣,為城市深深刻下了明顯的雙重性,既有的巷弄、廟宇、屋舍被截斷,繁華大街成了小巷,嶄新的筆直道路氣燄高張。而彰化這座城市,在碎裂的血肉上繼續增生,似乎正進行著自我修復。
  一九○六年的市區改正,啟動了這座城市荒謬又頑強的生存意志!
  《彰化一九一九○六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不是都市計畫史,也不是市民生活史。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城市本身,就是「彰化」自己。
  城市是活著的!從以前到現在,從過去到未來。城市擁有宛如人的臉孔跟身體,不論受到什麼樣的外力驅使,城市往往都會在當下做出必要的改變,繼續存活下去。這些復原的「方法」跟「規則」是這塊土地的珍貴質素,是台灣本身的力量,而非殖民者強加灌輸所致。若能辨識這股力量,或許能解開這塊土地的歷史,一個關於傷害與重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青井哲人(AOI Akihito),出生於日本愛知縣。京都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同大學研究所博士班,中途為了赴任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而退學,爾後轉任人間環境大學助教授(副教授),並在同大學任教期間取得京都大學博士(工學)學位。2008年轉任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准教授(副教授)
  日本建築學會《建築雜誌》主編(2012~13)。專長為建築史、都市史。著有《植民地神社と帝国日本》、《彰化一九〇六年:市區改正啟動城市》(2006)等。
  曾獲2002年日本建築學會獎勵賞、2008年住宅總和研究財團(日本)研究選獎。
  
  張亭菲(CHANG Ting Fei),出生於台灣台中市。神戶藝術工科大學視覺情報設計學科畢業,同大學研究所藝術工學修士(碩士)。1996~2011年間任職於株式會社藤田建築設計事務所(日本)企劃部、設計部。現從事建築、都市、社會福利等專業的口譯、翻譯工作。除了參與日本多項科學研究費的研究案之外,並曾多次擔任台、日、中舉辦之國際研討會及專題演講的口譯工作。翻譯作品《造飛機的日子──台灣少年工回憶錄》(新竹市文化局)、《10 + 1》(INAX出版、LIXIL出版)雜誌等複數建築專業雜誌記事之中譯、日譯等。

目录

前言
一.被繪出,與未被繪出的彰化
二.截斷的痕跡
三.重疊的城市
四.何謂市區改正
五.都市計畫的歷程
六.彰化縣城的空間復原
七.地方志描繪的彰化
八.重返市區改正前夕
九.從寺廟觀察城市組織的截斷
十.寺廟整理再考
十一.兩張透明膠片
十二.變動部分與不變部分
十三.架橋的設計
十四.城市的細胞
十五.城市生生不息
語彙集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书摘

  鳥瞰圖與日本帝國
  〈彰化市大觀〉的作者「常光」,正是活躍於大正至昭和戰前間的鳥瞰圖繪師金子常光(生卒年不詳)。常光在一九三○年代繪製了臺灣全島及基隆、臺北、臺中、高雄等主要城市的鳥瞰圖,而〈彰化市大觀〉也是其中之一。可惜依筆者管見,還無法推測此一系列鳥瞰圖的繪製背景,不過可藉由當年鳥瞰圖盛行的情況,稍微推想昔時情景。
  當時最著名的鳥瞰圖繪師,大概非吉田初三郎(一八八四~一九五五)莫屬了。鳥瞰圖的作畫特徵是將視點提高到半空,大膽變形,放大所強調的對象,以及宛如魚眼鏡頭拍出的廣角透視。而且,不論主題是哪個城市,圖面遙遠的那一邊總會出現日本列島和富士山,甚至更遠方的釜山、新京(長春)等。實際上,即使透過飛鳥的眼睛,也不可能看到他在圖中描繪的景觀。這樣的手法,正是為了簡單而明瞭地將帝國主義的觀點展現給大眾。
  初三郎的成功傳奇令人難以置信。他出身貧農,先是擔任友禪染的圖案師,之後學習西洋繪畫。大正初年因繪製京阪電鐵路線圖〈京阪電車御案內〉而獲皇太子(日後即位為昭和天皇)賞識,接下來就以繪製大正天皇即位典禮所需的〈京都全市鳥瞰圖〉(一九一五)一舉成名。爾後,在宮內省、陸軍、鐵道省以及與觀光、交通相關的工商業界,甚至神社寺院等領域間建立起豐富人脈。進入昭和年代後,人脈還拓展到博覽會、出版業等層面。初三郎的足跡遍布整個日本帝國,包括滿洲、朝鮮、臺灣等。日中戰爭(中國抗日戰爭)開戰後,搖身成為隨軍畫家,持續創作。
  ……

前言/序言

  前言
  這裡有一幅圖。
  右邊可看到「彰化市大觀」的標題及「常光」的落款,發行年代為一九三五(昭和十)年。彰化原本就沒有留下豐富的照片、地圖等資料,因此,在追溯彰化的歷史時,經常會使用到「常光」所繪的這幅圖。此圖的魅力,應該是在於以最明快的形式傳達彰化這座城市鮮明的整體樣貌吧。彰化藉由在日本帝國中的地理位置、周邊地形,以及彰化驛(彰化車站)、彰化孔廟、彰化神社等冠上城市之名的設施,畫出城市的明確輪廓。依據上述要素,這張圖成功勾勒出這座曾經樣貌特出、具統合性的城市。是的,這正是彰化的「肖像畫」。
  一座城市若是有了名字,又被繪成肖像,說不定也算具有某種「人格」吧。縱覽世界史,中近世的歐洲城市不也如此? 城市屢屢創造出一個個固有的「人格」,這些「人格」超越人的一生,甚至超越國家盛衰,生生不息,即使戰爭、大火,也無法奪走城市的生命。
  本書要思考的是,臺灣的歷史城市彰化在受到當時名為「市區改正」的都市改造事業的粗暴切割後,如何自我修復、改造,並且延續生命。不過本書既非都市政策史、都市計畫史,亦非民眾的生活史、社會史。故事的主角是城市本身,也就是「彰化」自己。
  城市是活的。城市擁有物性結構,而這物性結構就像人的臉孔跟身體般,具備特徵。城市不論受到什麼樣的外力驅使,往往都會在當下做出恰好是必要程度的改變,繼續存活下去。本書便將嘗試一探其變化的機制。
  那麼,就讓我們回到金子常光的鳥瞰圖吧! 這張圖並其實未忠實重現一九三五年的彰化。就像肖像畫通常會將真人加以美化一樣,從某種觀點看,這張圖中的彰化也經過了美化,已在「該描繪」及「不該描繪」之間做過取捨。
  究竟這張圖上畫出了什麼,又有什麼是沒被畫出來的呢?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简介 《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 ——穿越時空的史詩,見證一個古老都會的現代轉型與韌性 本書深入挖掘了台灣歷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捩點:1906年,彰化城所經歷的那場劃時代的「都市計畫與改正」(即「市区改正」)。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地理空間重塑的工程學實踐,更是一部關於地方社會、文化認同以及集體記憶如何被暴力介入、如何掙扎、最終如何以驚人毅力完成自體再生的深刻敘事。 一、 灰燼之上的問世:時代的殘酷與新生的胎動 故事始於一場被歷史的巨輪無情碾壓的開端。1906年的彰化,承載著清代數百年的文化積澱與傳統格局。然而,隨著殖民現代化的浪潮湧入,一紙冷峻的都市計畫藍圖——「市区改正」——徹底顛覆了這座城市的骨架。 作者以冷靜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細緻描繪了這一過程的複雜性。這場「改正」並非全然是無痛的進步,它帶著殖民政權的威權與效率,強行介入既有的紋理。我們將看到古老的城牆如何被拆除,傾聽那些承載著居民情感與生活記憶的舊有巷弄如何在一夜之間消失於規劃圖上。書中詳盡考證了徵收的細節、補償的爭議,以及那些因城市重劃而流離失所的商賈、士紳與庶民所面臨的生存困境。這是一場「烙傷」——一種對既有秩序的劇烈衝擊與文化創傷。 二、 空間的政治學:看不見的權力與社會的變遷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揭示「都市更新」背後的空間政治學。彰化一九○六年的都市改造,是現代化理念對傳統生活方式的一次大規模「淨化」。 書中對比了「舊城」的有機生長與「新町」的規劃邏輯。舊城區的曲折巷道、宗族聚落與傳統市場,代表著在地社會綿密的互動網絡;而新規劃的棋盤式街道、寬闊的林蔭大道,以及新式公共設施的設置,則體現了殖民者對效率、衛生與秩序的追求。這種對空間的重塑,直接影響了權力的分配、商業的轉移,以及族群互動的模式。 透過對當時檔案、地方文獻及契約文書的爬梳,本書成功重建了諸如醫院、學校、警察署等關鍵公共設施的選址過程,並分析了這些設施如何成為形塑新市民身份與強化統治意圖的載體。讀者將深刻理解,城市景觀的改變,其實就是社會結構的重組。 三、 韌性與共生:自體再生的力量 然而,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其對「再生」的細膩描寫。城市並非被動的接受者。面對強加的變革,彰化人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適應力。 作者細膩捕捉了在舊城區的邊緣地帶,傳統生活習慣如何以巧妙的方式「滲透」到新的空間結構中。例如,新式街道旁,依然有小販沿著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聚集,形成「非正式」的商業帶;新興的移民社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重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文化空間和信仰中心。 本書探討了:在街道拓寬後,原來的商家如何快速調整店面設計以適應新的商業動線?在地士紳如何利用法律和地方關係,在不徹底背棄傳統的前提下,爭取到對自身利益最有利的規劃結果?這種「修補」與「適應」的過程,展現了地方主體性在巨大壓力下所進行的「自體再生」機制。它證明了,一座城市的靈魂,並非只存在於磚瓦之間,更在於居民的行動與記憶的延續性。 四、 跨學科的視野與豐富的歷史底蘊 本書集結了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與建築史的跨學科視角。它不僅是對1906年彰化一次性事件的紀錄,更是對台灣近代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縮影式探討。 書中穿插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地圖對比與人物訪談片段(或引述相關歷史人物的記述),讓抽象的都市計畫變得具體可感。從街道的鋪設材料,到建築外觀的風格轉變,再到市民的日常穿著與消費習慣,無不體現著時代的變遷。 結論:一場關於記憶、空間與身份的長篇對話 《彰化一九○六》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史學巨著。它告訴我們,城市化並非一條單向的直線,而是一個充滿矛盾、抵抗與重生的複雜過程。這場發生在百年之前的「烙傷」,最終形塑了今日彰化城市的獨特面貌與深層性格——一種在被打破後,依然能夠找到內在力量,重新編織自身命運的堅韌精神。閱讀此書,無異於參與一場跨越百年的、關於一座城市如何在歷史的洪流中尋找自我定位的深刻對話。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阅读的感受来看,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称赞的平衡点。它显然是建立在扎实严谨的史料考证之上的,那些数据和引证都表明了作者下了苦功夫,绝非泛泛而谈。但同时,作者成功地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他擅长使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场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书中描绘的场景——也许是某个路口的设计变更带来的生活不便,也许是新旧观念交锋时的社会张力。这种阅读体验非常舒畅,既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又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今天的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共情百年前发生在那个特定角落里的那些深刻而意义非凡的变迁。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并非采用单一的线性时间轴来推进,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切片式叙事。这种结构带来的好处是,读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主题入手,去拼凑出那个时代的全貌。有的章节可能聚焦于某种技术革新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冲击,而另一些章节则可能深入探讨社会阶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位置变动。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探索性,避免了单一视角带来的枯燥乏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解开一个新的谜团,不同的信息点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相互关联的历史图景。我喜欢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理解的过程,它让知识的吸收不再是被动的灌输,而成为了主动的思考和建构,这对于理解一个城市复杂的演变轨迹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之一是它对“冲突”与“韧性”这一对概念的深刻探讨。历史的进步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伴随着剧烈的摩擦和重塑,这本书显然没有回避这些“阵痛”。它直面了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传统秩序是如何被撼动、被挑战,甚至是被“烙伤”的过程。然而,更令人动容的是,它紧接着展现了这座城市及其居民所体现出的惊人自愈能力和适应性。这种“自再生”的力量,并非简单的复原,而是一种在经历创伤后的进化和蜕变。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真正的、有生命的城市,其核心价值究竟藏在哪里?是那些固定的建筑结构,还是流淌在人们血液中,面对变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这种对城市精神深层内核的挖掘,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地域史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极为细腻,即便只是读到一些零星的描述,也能感受到作者驾驭复杂历史材料时的那种游刃有余。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更像是一位老者,带着温暖而坚定的目光,缓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人与环境的互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诗意和哲思。它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在宏大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比如某条街道在特定时间的光影变化,或者某一种生活习俗的微妙演变——并将这些瞬间放大,赋予其深刻的时代意义。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邀请进入了那个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生活现场,去呼吸、去感受、去体会那些在变迁中挣扎与适应的人们的心绪。文字的力量在这种处理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了有温度的生命体验,这无疑是极高水平的文学功底所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有质感,深沉的色调和精妙的排版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就涌起一股强烈的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透过纸张的纹理触摸到百年前的时光。这本书的装帧处理得非常考究,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内敛的光芒,这让我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这是一本不仅仅是讲述历史事件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承载着对一个地方深刻的情感和精心的打磨。从装帧细节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彰化这座城市的敬意,他们显然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力求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带给读者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必然是经过反复打磨、深入挖掘的。我几乎可以想象,当我翻开内页时,迎接我的将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对过去细节的细致描摹和对城市精神的深刻洞察。这种初步的“印象分”非常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究它所要讲述的那些复杂而动人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