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宗通(第6輯)

金剛經宗通(第6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平實導師 著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宗通
  • 佛教
  • 佛学
  • 经论
  • 注解
  • 中国佛教
  • 大乘佛教
  • 智慧
  • 般若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正智
ISBN:9789866431494
商品编码:16056510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343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成佛之修證內容,是諸地菩薩之所修;般若則是成佛之道(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入門,若未證悟實相般若,即無成佛之可能,必將永在外門廣行菩薩六度,永在凡夫位中。然而實相般若的發起,全賴實證萬法的實相;若欲證知萬法的真相,則必須探究萬法之所從來,則須實證自心如來─金剛心如來藏,然後現觀這個金剛心的金剛性、真實性、如如性、清淨性、涅槃性、能生萬法的自性性、本住性,名為證真如;進而現觀三界六道唯是此金剛心所成,人間萬法須藉八識心王和合運作方能現起。
  如是實證《華嚴經》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後,由此等現觀而發起實相般若智慧,繼續進修第十住位的如幻觀、第十行位的陽焰觀、第十迴向位的如夢觀,再生起增上意樂而勇發十無盡願,方能滿足三賢位的實證,轉入初地;自知成佛之道而無偏倚,從此按部就班、次第進修乃至成佛。第八識自心如來是般若智慧之所依,般若智慧的修證則要從實證金剛心自心如來開始;《金剛經》則是解說自心如來之經典,是一切三賢位菩薩所應進修之實相般若經典。
  《金剛經宗通(第6輯)》是將平實導師宣講的《金剛經宗通》內容,整理成文字而流通之;書中所說義理,迥異古今諸家依文解義之說,指出大乘見道方向與理路,有益於禪宗學人求開悟見道,及轉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

前言/序言


般若之境:对《心经》与《金刚经》思想精髓的深度探微 一部关于佛法核心义理的宏大论述,探寻空性与实相的究竟之道。 本书并非对既有经典的简单注释或汇编,而是一部立足于传统教理,力求洞察般若智慧精髓的深度思考之作。它聚焦于佛教思想中最核心、也最常被误解的两个基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作者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带领读者穿越文字的迷障,直抵般若空性的核心。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下两大部分,并辅以数个专题论述,力求在理论体系上构建一个完整而有力的框架。 第一部分:空性的源流与心法的体认——《心经》的结构性剖析 本部分深入解析《心经》那六十四个字(或六十八个字,根据不同版本考量)所蕴含的无上智慧。作者认为,《心经》的价值不在于其篇幅的简短,而在于其对“空”义的层层递进的揭示。 一、五蕴皆空:破除对“我”的执着 首先,本书详细拆解了“照见五蕴皆空”的基础。作者并不满足于传统上对“五蕴”的简单定义,而是结合阿毗达摩(论藏)的观点,阐述“蕴”的流变性、无常性和无自性。这里的“空”,被视为一种对五蕴运作机制的彻底了知,而非虚无主义的否定。特别针对现代人对“自我同一性”的固执,本书提出了“缘起性空”如何瓦解我们对恒常主体的错认。 二、超越对立:从“无眼耳鼻舌身意”到“无色声香味触法” 书中着重探讨了“无十二处”与“无十八界”的深层含义。作者指出,这并非是说感官和对象不存在,而是指它们不具备独立、永恒、自存的“界”的属性。这种分析极具辨析性,旨在区分世俗的“有”与究竟的“空”——即“假有的存在”与“实体的空无”。通过细致的比对,读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佛法所破斥的,是“我所执”的客体,而非客观现象本身。 三、究竟涅槃:无智亦无得的实践路径 《心经》的高潮在于“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来阐释“无所得”的动态意义。作者强调,“无得”是修行的结果态,是心境自然安住于实相的表现。如果“得”被视为一个可被把握的成就,那么这种“得”本身就构成了新的“我执”。因此,真正的般若智慧,是连“智慧本身”也要观空。这种圆融无碍的境界,被视为“心经”教授给众生的终极法门。 第二部分:相与无相的辩证统一——《金刚经》的六重“破相”理论 第二部分则将焦点投向了《金刚经》,这部以“空”为体,以“破相”为用的典籍。作者着重梳理了《金刚经》中反复出现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实践指导。 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相”的层次化解构 本书细致地考察了“相”的三个层次:名相(语言概念之相)、境界之相(感官所缘之相)、以及法相(教理结构之相)。作者认为,《金刚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破除了世俗的“境界之相”,更进一步指向了连“佛法”本身的“法相”也应舍弃。这种对“法”的放下,是超越一切知解的关键。 二、如梦幻泡影:对“三界”与“涅槃”的等同观照 书中深入探讨了“三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比喻。作者通过引入印度中观学派对“比喻”的解析方法,论证了缘起法的本质就是无自性。但与《心经》的侧重“体”不同,《金刚经》更侧重“用”。它要求修行者在“了知虚妄”的基础上,依然要“入世行化”,这构成了“不离世间觉”的实践张力。 三、应无所住:度化众生与自性清净的交融 全书的收束部分聚焦于“发菩提心,灭度无量无边无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作者详细辩析了“度生”的方便与“实无众生”的真实。这里的核心观点是:“度”是顺应世间因缘的方便之举,而“无众生可度”是体认到缘起性空的究竟智慧。行菩萨道,需要在“住于实相”与“不住于相”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这种平衡,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动态体现。 结语:回归“不二法门”的实践指向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认识到,《心经》是体性的彰显,《金刚经》是功用的展现。两者异名同义,共同指向一个不可言说的、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实相——那便是般若的妙用。全书以如探幽微的笔触,力求使读者在理论上获得清晰的认知,并在修行上获得明确的指引,是研习大乘般若思想不可多得的深度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东方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金刚经宗通(第6辑)》无疑是一本让我倍感惊喜的书。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经典的公案或者故事,这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瞬间照亮了我对复杂佛理的理解。我感觉作者并非只是在讲解佛经,更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去实践,如何去体悟。特别是关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章节,我反复阅读了数遍。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抽丝剥茧般地剖析了“住”与“生”的辩证关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执着,以及如何才能让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佛法的智慧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烦恼、提升境界的切实方法。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金刚经宗通(第6辑)》便是我最近一次这样美妙的体验。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对“金刚经”的解读,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法”与“非法”辨析的段落所吸引。作者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证,揭示了我们常人认知上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反观自己的内心。书中所蕴含的逻辑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迫使我去挑战自己固有的观念,去拥抱一种更广阔、更包容的视角。这是一种“顿悟”的过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响声,但内心却有豁然开朗之感。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穿透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评分

购买《金刚经宗通(第6辑)》这本书,最初是出于好奇,但读过之后,我才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佛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中立。他并非一味地强调某种说法,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探寻真理。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每一章节都像是为前一章节做铺垫,又为后一章节埋下伏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般若智慧”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的写法。这使得抽象的佛学概念,变得生动而贴切,让我看到佛法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巨大价值。它让我不再将佛法仅仅视为一种宗教信仰,而更看作是一种指导我们如何过好生活、如何实现自我完善的智慧体系。

评分

翻开《金刚经宗通(第6辑)》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散发出的古朴典雅的书香气息。即便我并非佛学研究的专家,但书中所呈现出的严谨逻辑与深邃智慧,依然让我为之折服。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金刚经”的精髓,以一种极富条理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对于经文的解读,可谓是深入浅出,既保留了原典的庄重,又融入了现代的思辨,使得古老的教诲在当下依然焕发生机。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阐释,这几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具象而易懂,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平静的门。书中的每一个论点都经过细致的考究,引经据典,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被动接受信息,更像是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探索智慧的海洋。这种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

《金刚经宗通(第6辑)》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启发。它以一种极其精炼的文字,却承载着无比深邃的智慧。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悲悯情怀。他并非简单地复述经文,而是用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去引领读者体会经文的精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如是观”的解读。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世间万物的无常,以及如何才能摆脱对这些“有为法”的执着。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在于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而非外在的得失。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且每次都能有新收获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