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眾所周知,21世紀被稱為健康世紀、長壽世紀。健康與長壽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話題。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研究得知,人活到七八十歲而死,均是病死,人如果無病,絕對活到100歲以上了。
因此,要想健康長壽,首先得治病。可是用來治病的藥——西藥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一是副作用,也可以說是藥害。以抗菌藥為例,幾乎所有抗菌藥都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瀉、便秘等不良反應,尤其損害肝、腎及中樞神經系統,在我國,7歲以下兒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聾人數多達30萬。據統計,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用藥不當而住院治療,19萬人因此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用藥不當而住院治療,19萬人因此死亡,這個數字相當於我國每年死於10餘種傳染病人數總和的12倍。而美國僅1998年統計因藥源性反應住院搶救者高達216萬人,其中死亡者10.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40億美元。
二是西藥的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大。青黴素從發明至今的80多年中,使用劑量已增加了上百倍。老一代的抗菌藥迅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新研製的抗菌藥的有效壽命越來越短,只好加快開發新藥品,成本越來越高,成了惡性循環。如此下去,正像專家發出的警告:醫生將被逼到無藥可施的尷尬境地,人類可能重新回到抗菌物發現之前的黑暗時代。
於是人們在恐慌之餘逐漸把目光轉向了中醫,寄希望於中醫。現在全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沒有不知道中醫的,特別是美歐等先進的西方國家紛紛建立中醫的醫療、教學和研究機構,並為中醫立法,每年還派大批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中醫。
因此我們說,中醫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世界,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最偉大的發明,其意義遠遠超過四大發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而偏方又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偏方散在於廣大民間,並且多是秘而不傳,得來相當不易。
臨汾永旺腦病醫院院長高允旺走訪過50多個縣、300多個村,向民間中醫學習,幾十年來費盡千辛萬苦搜集偏方,加以驗證和科學研究,並且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將其這些有效偏方公諸於世,1987年我社出版了他寫的《偏方治大病》一書,共印行了40萬冊,一本普通的中醫書,印行這麼多,在當時科技出版界可謂極一時之盛。
2005年,我社又出版了他寫的《偏方治大病續編》,同樣受到了讀者的歡迎,讀過續編的人,又紛紛索要當年的那本《偏方治大病》。於是,為了讀者閱讀方便,我們經過適當取捨,將兩本書合為一本,就成了現在這個《偏方治大病合編》。
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難求。因此,有效最關鍵。我們希望讀到本書的讀者,把你們使用有效的偏方,不管是本書的還是其他書上的,抑或是自己搜集到的凡是用之有效,將你們使用的心得、體會和病例寫成短文寄給我們出版社,我們將不斷地彙編成冊出版,以便更好地為廣大患者服務。
内页插图
目录
名醫用偏方記實
名醫用偏方防治中風偏癱
偏方貼敷法治大病
偏方治療肝硬化、肝癌
偏方治肝炎
偏方治療惡性腫瘤(癌)
偏方治療咳、痰、喘
偏方治療胃腸病
偏方治療關節痛
偏方治療脈管炎
偏方治療淋巴結核
偏方治療乳房病
雞蛋偏方治病錄
煙劑偏方治驗案
偏方治疼痛
偏方治血證實驗錄
偏方治汗症
偏方治療肥胖
偏方與美容
附:讀者來信選
精彩书摘
一、岳美中用偏方治大病
業師岳美中教授年幼時行醫冀東、冀西一帶,在唐山地區有『神醫』之稱,擔任過唐山衛生局的中醫顧問。1954年調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曾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剮理事長,在國內外柯很高的聲望。
我隨岳老學習期間,問到他出國赴印尼為蘇卡諾總統治療泌尿結石,榮獲蘇卡諾總統金質獎章一事,岳老很謙遜地講到,榮譽已是過去,今後仍需努力。
岳老給我們講起他年幼發憤學習中醫和研究治療腎結石的情況。
岳老年幼時就通讀了《內經》、《傷寒論》等書,熱記中藥方劑,雖年逾古稀,仍可一口氣背誦三四百個中藥方劑。岳老體會到讀書,通是精的基礎,百通為了一精,精才能解決疑難大癥。
1 結石病
在冀東彭村,有位出名的醫生,對治療腎結石、膀胱結石有訣竅,岳老親眼看到患者服藥後,尿出大小不等的結石。為了尋求這個偏方,他做了一系列的試驗研究,把病人買到的排石方藥一味一味地挑選出來,發現該方由11味中藥組成。
把整個方藥煎成湯劑,又把排出的結石放大煎劑。發現金錢草、石葦、雞內金和海金砂煎液有溶石作用。
溶石不等於排石,體外能溶石,不等於在體內有同樣作用,況且中藥機制是整個反應的效果,不是機械的而是辨證的,後來岳老在此偏方的基礎上,結合中醫辨證施治,對泌尿系結石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岳老講道,結石由腎而生,由腎到腎盂、腎小盞,又排到輸尿管,再進入膀胱,最後由尿道排出體外,這條排尿的道路曲折,狹窄,結石的排出需要幾個回合,可以歸納為『化』、『移』、『沖』、『排』四個步驟。
『化』就是使結石的棱角化圓,由銳變鈍,由大化小;
『移』就是誘導結石由靜變動,左右擺動,從上栘下;
『沖』是增加沖擊的動力,產生『急流』或『漩渦』,使結石摔打擺動,這一沖擊的力量在一瞬間,可以用增加尿量來解決輸尿管的狹窄和痙攣問題。達到通利的效果:
『排』是在化、栘、沖的條件下把結石排出體外。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偏方治大病合编》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其他方面的书籍。 --- 《杏林秘鉴:历代名医验案精选与辨证论治新探》 书名: 《杏林秘鉴:历代名医验案精选与辨证论治新探》 作者: 集合多位当代中医学者与资深临床医师 出版社: 华夏医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字数: 约1500字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探寻中医智慧的精髓与现代应用 《杏林秘鉴》并非一本简单的方剂汇编,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大家如何将辨证论治的精髓运用于复杂病案的临床实录与学术总结。本书旨在架设一座沟通古典智慧与现代临床实践的桥梁,带领读者从纷繁的病症中抽丝剥茧,回归中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全书共分为四大卷,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力求展现中医在应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时的独特思维路径。 --- 第一卷:溯源明理——经典理论的现代诠释与核心思维 本卷聚焦于中医理论的基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关于“审证”、“辨证”的关键论述。 1. 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的动态平衡观: 详细阐释了如何将静态的理论模型应用于动态的生命体。重点剖析了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相互制约关系,特别是针对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气滞血瘀”与“湿浊内停”等常见病机,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 2. “六纲辨证”在现代疾病中的应用: 深入剖析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机演变规律,并结合现代医学的常见病症,如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状态等,探讨如何以少阳枢机不利或少阴虚寒等角度进行精准定位。 3. 辨病与辨证的统一: 强调中医诊疗并非割裂于疾病名称之外。本卷通过大量图表和流程图,展示了如何围绕“病名”(如西医的诊断)展开“证候分析”(如中医的辨识),实现中西医信息的高度整合。 --- 第二卷:名家风范——历代医家验案精讲与手法剖析 本卷是本书的灵魂所在,精选了自汉唐至民国时期,如张仲景、王叔和、李时珍、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等名家所载的经典验案。 1. 仲景“方证对应”的精妙案例重构: 选取了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的加减变化案例。重点不在于方剂本身,而在于张仲景如何通过“观其形色,闻其声音,察其言语,审其气息”等细节,精准捕捉到病机的微妙转换。例如,对表证已解但余邪未尽的“合病”与“兼证”的处理。 2. 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辨治精要: 选取了数个急性高热、感染性疾病的案例,详细演示了叶天士、吴鞠通如何根据病情进展,从卫分层层深入至营分、血分,避免了用药的偏激,体现了“治病求本,审时度势”的原则。 3. 攻补兼施与反常用药的智慧: 重点分析了张锡纯等“冀派”医家在危重病症中,如何运用重剂攻邪而不伤正气,或在虚弱体质中大胆使用峻猛药物以求一线生机的临床决策过程。每一案例后附有详细的“审因论治”分析,拆解医家下药的逻辑。 --- 第三卷:专病深研——现代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实践 本卷将古典智慧直接对标当代临床热点,提供了系统化的辨证思路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慢性胃肠病证的调理思路: 针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肠易激综合征等,细化了肝郁脾虚、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等不同证型的鉴别要点。不仅提供方药,更侧重于长期调理的饮食起居指导。 2. 心脑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整体观: 探讨了高血压、高血脂、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中风先兆”与“痰湿阻络”的关联。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调理肝肾、健脾化痰,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而非单纯降指标。 3. 妇科内分泌失调的周期性调理: 详细论述了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如何根据女性生命周期(经、带、胎、产)的变化,运用“周期性用药”的理念,体现了中医对女性生理特点的深刻理解。 --- 第四卷:临床进阶——个体化治疗与疑难病症的应对策略 本卷面向有一定中医基础的临床工作者或高级爱好者,探讨辨证论治中的灵活变通与创新思维。 1. 兼证与夹证的辨识与处理: 在一个患者身上往往存在多个病机交织,如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本卷提供了判断主次矛盾、确定治疗优先级的实用技巧。 2. 药物配伍的增效减毒艺术: 不仅仅停留在经典方剂,而是深入解析了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例如,如何通过巧妙使用几味“引药”或“制约药”,使主药的疗效最大化,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 3. 脉象与舌象的动态演变记录: 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舌象照片与脉象描述(配以波形图解),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日常诊疗中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真正做到“随证而变,不拘一格”。 --- 结语: 《杏林秘鉴》旨在传授的不是一套固定的公式,而是一种严谨、细致、充满人文关怀的诊疗哲学。它要求学习者回归临床,以历史的厚重为参照,以时代的挑战为目标,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术精业粹。阅读本书,即是与历代名医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