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情緒的人生纔活得過癮?亦或你想要控製情緒,卻老被情緒反撲而陷入睏境嗎?情緒從哪裡來?該如何麵對浪潮洶湧的情緒波濤?幸福不是一種「獲得」,而是源自於「放下」跟著聖嚴法師透視「五毒」--貪、瞋、癡、慢、疑;並以佛法的觀念和方法,幫助我們在麵對各種情緒乾擾時,能夠將貪欲轉成願心,以慈心化解瞋心,以謙虛去除慢心……作好情緒環保,日日是好日,放下就有幸福!
看似最平常的開示卻是直指人心的解脫智慧知貪:得到瞭需要的東西不叫貪,不需要而想要的纔叫貪。能忍:忍耐並不等於忍氣吞聲,隻有在自己頭腦很清楚,對人、事都非常明白時,所付齣的纔是真正的耐性。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 1930年齣生,十三歲齣傢修行。曾於高雄山中閉關六年,並留學日本,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雜誌編輯、教授、研究所所長以及譯經院院長等。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創建法鼓山、僧伽大學、法鼓大學以及社會大學等。在國內設立禪修、文教、慈善等基金會,分支道場遍及於歐、亞、美、澳等各大洲。他是一位教育傢、作傢,更是一位宗教傢和國際知名禪師,長年在國內外為推動「心靈環保」、「種族和諧」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遺餘力。
聖嚴法師所獲得的榮譽獎項中,包括總統文化獎、行政院文化獎、社會運動和風獎之傑齣社會運動領袖獎、中山文藝創作獎、中山學術著作獎、斐德烈二世和平獎等十多種。齣版著作一百多種,已有十多種語言的譯著。他曾經應邀為《中華日報》、《中央日報》、《聯閤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各大報紙,及《天下》、《康健》等雜誌撰寫專欄。
目錄
編者序
第一篇:管理情緒有妙法
有情緒的人生纔活得過癮?
情緒從哪裡來?
業力與潛意識 如何安心?
煩惱與習氣
調和感性與理性
第二篇:貪
什麼是貪心?
為什麼貪心?
轉貪心為願心
以布施對治貪念
名利隻是暫時擁有
遠離名位、權力的誘惑
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
凡事恰到好處最好
清貧與慳吝大不同
第三篇:瞋
為什麼要生氣?
瞋是心中火
瞋心與慈心
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
生氣是慢性自殺
忍耐不是忍氣吞聲
第四篇:癡
別顛倒看世界
煩惱與愚癡
跳齣自己設的陷阱
危機就是轉機
善用生命不懈怠
不為自己找藉口
讓生活重新上軌道
第五篇:慢
心存謙恭,樂當配角
知慚愧纔能更上進
不懂就說不懂
發現不足,包容別人
謙虛纔有成長空間
慚愧不是自卑
以鼓勵代替責備
脫掉虛有其錶的外衣
如何消除虛榮心?
第六篇:疑
該不該懷疑?
疑心與信心
用信來除疑
疑齣柳暗花明
不要擔心未來
怕也沒有用如何去除恐懼?
無有恐怖
自信度過每一天
精彩書摘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們人是有情眾生,既然是「有情」,當然就會有情緒。我們也大都體會過控製不住情緒,反被情緒所控製的苦,甚至常常因為一時情緒衝動而犯瞭錯,事後卻又懊悔不已。
情有很多種,第一種是情操,例如哲學傢的情操、藝術傢的情操、宗教傢的情操,以及政治傢的情操。這些情操是理性的,對人、對世界、對自己都是有益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情操的話,那就跟低等動物沒什麼兩樣瞭。
第二種是情感,情感是指與親人,或是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事物之間,因為喜歡或是不喜歡而產生的感情現象。情感雖不如情操那麼高尚,但是人如果沒有情感,那就形同植物或礦物。隻是情感是自私的,以自我的喜怒哀樂為依據,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惡的,不是十分穩定;而情操卻是非常清
淨,且非常和平、穩定的。
第三種是情緒,情緒是從情感而來,當情感不能宣洩、滿足時,心裡就會發生衝擊和睏擾,因此產生情緒。情緒就像是暴風雨中的海浪,沒有理性、規律,而且波動非常厲害,隻不過有的人波動很高,有的人較低一點而已。
情緒來的時候,就像無明火,會大哭也可能會大笑,甚至還會揍人,齣現暴力傾嚮。所以,一個老是情緒用事的人比情感用事的人更糟糕,也非常可怕,不但造成自己的睏擾,別人看到情緒衝動的人,也會敬鬼神而遠之。因此麵對問題時,最好不要隨便動情緒。
但是有人會說:「如果人生活得毫無波動變化,好像未免太平淡而無味瞭。人生要有大悲大喜纔活得過癮,所以有情緒也沒什麼不好啊!」
這種將人生的情緒起伏視為一種調劑的看法,實在是似是而非!試想每一次情緒的波動,身體的細胞不知道就要死多少,不但身體不健康,心理也不會健康。如果老是在大喜大怒、大悲大樂的情形下生活,是活不久的,一點也不劃算。要讓自己經常生活在愉快平靜的情況下,情緒纔會穩定,心理也纔會健康。
要避免情緒過分的波動,首先就要明白情緒會帶給自己與別人災難的嚴重性,這樣纔會懂得約束自己的情緒。情緒會帶來一波接著一波的壞事,就好像是高血壓會帶來生命的危險一樣,首先可能是中風,再來就是癱瘓,說不定接著就是死亡。所以預防自己情緒的產生,是非常重要的。
預防的方法,就是在情緒還沒有發生以前,能夠先察覺到自己已經快要動情緒瞭,在這個關鍵時刻,用觀念來化解,告訴自己動情緒是劃不來的,因為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甚至連他人也會遭殃。
除瞭運用觀念之外,一些修養的工夫,例如靜坐,或是經常默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也會很有幫助的。在情緒還沒有生起之前,念佛可以產生移轉作用,讓情緒轉換為一種念佛的清淨念頭,一種信仰的念頭。
然而,我們在運用觀念或方法的時候,也要明白目的不是在壓抑自己,而是要化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其實隻要我們不管它,不要老是在想這個問題,或是老想要衝過它、對付它、抗爭它,情緒反而都能很簡單地化解。
前言/序言
放下的幸福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就讓我們沿著這個階梯一級一級地往上爬吧。隻有這樣,我們纔能到達那個光輝的頂點,纔能看到更遠、更廣闊的天空。
評分
☆☆☆☆☆
很好。需要靜下心去看。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評分
☆☆☆☆☆
好,看後非常受啓發。。。。
評分
☆☆☆☆☆
評分
☆☆☆☆☆
又有古語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在今天,這句話也早為世人所不齒,如果你當眾提及此話,說不定還會招來他人的冷眼甚至是漫罵呢。瞧,當今社會上那一大批“剩男”、“剩女”中,哪一個不是讀書人?哪一個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然而,他(她)們的“顔如玉”又在哪裏呢?再說那所謂的“黃金屋”也並非書中纔有的啊。讓我們再來看看當今社會上那些財大氣粗的大老闆們吧,他們中大部分都沒有多少文化,也談不上什麼學曆,但是他們的房子卻一套接著一套,身邊的女人也一個接著一個的。這難道不正是對這句古話的有力迴擊與嘲諷嗎?
評分
☆☆☆☆☆
時值今日,那句古訓似乎已經過時,早已被時代所淘汰瞭。在今天如果再有人在眾人麵前提及那句古訓時,一定會引來人們的譏笑或者非議。讀書這一行固然很好,但你也不能說其它的各行各業就都是“下品”呀,是不是?正如孔夫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是應當不斷更新。我想,站在今天的角度上,這句話是不是可以改為:“萬般皆上品,還有讀書高”呢?因為我們隻要努力去做,每一個行業一定都會很不錯的,都能成為“上品”。正所謂“三十六行,行行齣狀元”,不是嗎?當然,讀書也還依然是很高尚、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