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一年 湖北新华书店 蒋方舟

东京一年 湖北新华书店 蒋方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蒋方舟
  • 东京
  • 游记
  • 散文
  • 文化
  • 日本
  • 旅行
  • 文学
  • 随笔
  • 新华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7613
商品编码:14937629404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东京一年作者蒋方舟;【日】伊藤王树 摄影
定价68.00元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7613出版日期2017-08-01
字数119000页码224
版次1装帧软精装
开本32开商品重量0.4Kg


   内容简介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二O一六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越来越喜欢写漫长的日记,觉得孤独地生活一辈子也不是坏事。

日记共有四十六则,收录了她*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

同时,这也是一本病历,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就像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们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本书邀请日本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一路旅拍,镜头下是东京的日常以及“在别处”。

P.s.

别册《雨男》是蒋方舟写的短篇小说——丧丧的日式爱情,设计师别出新裁,特意请印厂的师傅车了红线,留了连点,读者自己可以裁开纸页,更有参与感,收到书的读者请不要误会呦。

   作者简介

蒋方舟,1989年出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次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审判童年》,“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获得届朱自清散文奖。2012年大学毕业后任《新周刊》副主编。代表作:杂文集《正在发育》《邪童正史》《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等。蒋方舟的写作展示了对自身和“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的关切。


伊藤王树,1978年出生于日本,纪录片导演,作品曾获艾美奖提名。执导的《15岁离开家乡的歌》(冲绳少女离开故乡的故事)等纪录片陆续在日本上映。



   目录

2015.12.16

2015.12.17

2015.12.18

2015.12.19

2015.12.20

2015.12.22

2015.12.30

2015.12.31

2016.1.2

2016.1.3

2016.1.6

2016.1.13

2016.1.16

……


   编辑推荐
?随文彩插:日本知名纪录片导演伊藤王树拍摄的三十余幅摄影作品,去陌生化的东京。?内附精致别册:作者*短篇小说《雨男》,丧丧的日式爱情。?蒋方舟献声,全程录制有声书,喃喃自语,迷之东京。?“*美图书”设计师孙晓曦别出心裁,背胶腰封是一张行李票,巧思玄机等你发现。?灵魂画手蒋方舟手绘地图,设计“东京一年”帆布包、同款笔记本,日用即道。?九月全国高校、书店,东京漂流记巡回演出即将启动,二十场以上的活动与你分享。?陈丹青、窦文涛、阎连科、刘瑜击掌推荐。?“东京一舟——偶遇蒋方舟”八月开团,与蒋方舟相约神保町、吉祥寺……

   文摘










   序言

《东京一年》:一段关于成长、观察与身份的独白 蒋方舟的《东京一年》,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更不是一本关于日本旅游攻略的指南。它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一场关于自我与他者、陌生与熟悉、过去与未来的对话。当这位年轻的中国作家,带着她的好奇、敏感与一丝不确定,独自踏上东京这片土地时,她带去的,远不止一个行囊,还有她对世界、对生活、对自己根深蒂固的疑问。 本书以一种近乎私人日记的笔触,记录了蒋方舟在东京度过的三百多个日夜。从初抵时对于这座城市繁华与寂静的初印象,到逐渐融入其中,感受其脉搏的微妙变化,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勾勒的素描,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京。她并非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去丈量这座城市的地标,而是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去捕捉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文化密码,去聆听那些在喧嚣背后低语的故事。 东京,这座以精密、效率、秩序著称的城市,在蒋方舟的笔下,呈现出多重维度。她看到了它冷峻严谨的一面:准时到站的电车,井然有序的街道,人与人之间微妙而礼貌的距离。她也看到了它温情柔软的一面:深夜里亮着灯的居酒屋,老奶奶在阳台上精心侍弄的花草,街角便利店里透出的暖黄灯光。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构成了她对东京最真切的感知。她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沉浸在生活的细流中,捕捉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瞬间。 然而,《东京一年》的核心,并非仅仅是对东京这座城市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蒋方舟自身的成长与蜕变。作为一个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中成长的“少年作家”,她身上背负着太多标签与期望。离开熟悉的环境,置身于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迫使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与故乡、与文化、与历史的关系。 在东京,她不再是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女”,而只是一个需要努力学习、适应环境的普通人。这种身份的转变,带给她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也伴随着一种微妙的失落。她开始学习日语,笨拙地与人交流,在超市购物时为了一个单词而踌躇,这些曾经对于她而言遥不可及的“生活气息”,如今却成了她日常的一部分。她在这里,体验着一种“重新开始”的可能。 本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她对于“在地化”的深刻反思。她试图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于“和”(和谐)的追求,他们对于“物哀”(悲悯之美)的感悟,他们对于“职人精神”(精益求精)的执着。这些,并非是简单的文化符号,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哲学。她观察日本的家庭,观察他们的工作方式,观察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她撕去了对日本的刻板印象,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复杂、充满人情味的日本。 例如,她记录了自己参与一次家庭聚餐的经历,那种微妙的距离感与温暖感交织在一起,让她深刻体会到日本人在亲近与疏离之间所找到的平衡点。她也描写了在某个安静的公园里,看着一对老夫妇相互依偎的身影,那种岁月的沉淀与温情,让她对时间与情感有了新的理解。这些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动人的力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 蒋方舟在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袒露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迷茫。她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感到困惑,对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感到焦虑。东京的异域文化,反而成为了一种催化剂,让她能够更清晰地审视自己的身份认同。她时常将东京的景象与中国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并非是为了评判高下,而是为了寻找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她看到了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可能失去的一些东西,也看到了日本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异乡,我们才真正地认识自己。”这句话,或许是《东京一年》最核心的主题。蒋方舟在东京的经历,是一次自我放逐,也是一次自我寻找。她剥离了过去的光环,卸下了不必要的包袱,在异国他乡,用最坦诚的姿态,去感受、去思考、去书写。她不再是那个被定义为“作家”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一个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探索的行者。 本书的语言风格,一如既往地细腻、精准,又带着一种天然的诗意。她善于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堪称一绝,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的交流,一句不经意的对话,都能在她笔下焕发出生命力。阅读《东京一年》,就像是与一位知己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交流,你会被她的真诚所打动,会被她的思考所启发。 《东京一年》并非是为那些渴望了解日本风情万种的读者准备的,它更适合那些对“自我”感到困惑,对“身份”有所追寻,对“成长”有着切身体验的读者。它是一本关于勇气、关于独立、关于在未知中寻找方向的书。它告诉我们,有时候,离开舒适区,去拥抱陌生,才是认识自己、实现成长的最好方式。 蒋方舟用她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年轻中国作家,在异国他乡,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去定义自己。这趟东京之旅,对她而言,或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停留,但其留下的痕迹,却足以在她未来的创作之路上,留下深刻而隽永的印记。这本书,也是献给每一个曾经感到迷茫、正在寻找自己路途的灵魂的礼物。它不提供答案,但它会引发思考,它会带来共鸣,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反问自己:我的“一年”,又将如何书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用“克制的美学”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煽情的段落,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地落在了它该在的位置上。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真谛,用最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最复杂的意境。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渎某一句短语,感叹其蕴含的深意。举个例子,有那么一处描写人物情绪的场景,仅仅用了几个动词和名词的组合,但读完后,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感和情感浓度,远超那些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这种不事雕琢、返璞归真的文字力量,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底,也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门槛——但一旦跨越过去,迎接你的就是一片开阔而纯净的文学风景。这不像是在“读”故事,更像是在“聆听”一种高层次的内心独白。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地域氛围营造,那简直是一绝,仿佛我真的被传送到了那个特定的城市空间里。作者对于环境的描摹,不仅仅是简单的天气和景物罗列,而是将环境的“情绪”和人物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的嫁接。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清晨街道上弥漫的湿冷空气,能闻到特定街角小店散发出的食物香气,甚至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那种城市特有的、若有若无的背景噪音。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让阅读过程极具沉浸感。它不是在告诉你“我在一个城市里”,而是在让你“成为”那个城市的一部分。即便是没有去过那个地方的人,读完也会对那里的生活肌理和社会节奏产生一种奇特的亲切感和理解,这无疑是文学作品中对环境描写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非常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可信的背景舞台。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音乐指挥家在掌控着交响乐的起伏。有些章节,文字如同潺潺流水,轻柔地叙述着事件的经过,让你感觉自己仿佛融入了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触手可及。但紧接着,笔锋一转,那些描写就会变得锐利而富有张力,如同夏日突至的雷雨,猛烈地冲击着读者的心房。这种快慢相间的叙述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冗长带来的审美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转场时的手法,那种过渡自然得几乎察觉不到痕迹,但等你回过神来,场景已经完全切换,人物的心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即便面对一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场景,也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性光辉或者隐晦的矛盾冲突,让我的思绪不得不跟随文字的轨迹,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和联想。

评分

从主题的深度挖掘来看,这本书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洞察力。它探讨的议题并非停留在表层的现象描述,而是试图深入事物的本质,去解构和重塑我们对某些既定概念的认知。我感觉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总能巧妙地将其收束到个体经验的微观层面,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冰冷或疏离的概念,瞬间变得可感、可触、可共情。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我读完后,脑子里留下来的不是一个线性的情节,而是一系列关于时间、关于成长、关于存在的碎片化思考,它们彼此碰撞、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解框架。这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二次阅读”价值,因为第一次读可能被故事线牵着走,而第二次则能更专注于作者是如何构建这些思考的路径。它迫使你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简约又不失格调的排版,配上恰到好处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是被那种纸张的质感所吸引,翻开扉页,油墨的香气混杂着新书特有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进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从装帧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尤其是字体选择,那种兼具现代感和经典韵味的衬线体,让我在阅读那些细腻的文字时,感觉格外舒适,眼睛一点也不会感到疲劳。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赶一个截止日期,连续熬夜,但即便是那样昏暗的环境下阅读,这书的字迹依然清晰有力,没有丝毫的模糊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真的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所倾注的心血,它绝不是那种批量生产、敷衍了事的作品,而是带着一种匠人精神的产物,值得被郑重对待和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