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宇宙中的星系
:56.00元
作者:(美)斯帕克,(美)加拉格,邹振隆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5046546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星系是气体转变为明亮恒星的地方,核反应给恒星提供能源,也产生了大多数化学元素。但是气体和恒星只是冰山的一角:暗物质才是星系的主要成分,我们知道它只是通过其引力的作用。我们今天所见恒星的年龄、化学组成和运动,以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形状告诉了我们每个星系过去的生命史。本书介绍星系从其在宇宙早期形成以来的天体物理学。第2版用*的观测资料做了大量的说明。它包括关于星系团、γ射线暴和超大质量黑洞的新章节。有关大尺度结构和早期星系的章节做了彻底改写,以纳入诸如暗能量这类*的发现。 作者们从恒星的基本性质和探索银河系开始,接着逐步推及近邻星系和可以看到星系早期阶段的遥远宇宙。然后他们讨论星系的结构和星系如何发展,并将它同宇宙的演化关联起来。本书也考察了跨越整个电磁谱观测星系的方法,并通过其对物质和光的引力作用对暗物质进行了探索。 本书是独立自足的,包含了必要的天文学背景知识和带有提示的课外作业,是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高年级大学生的理想读物。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恒星
1.2 银河系
1.3 其他星系
1.4 膨胀宇宙中的星系
1.5 前星系时代
第2章 银河系
2.1 太阳邻域
2.2 银河系中的恒星
2.3 银河系自转
2.4 银河系气象学:星际气体
第3章 恒星的轨道
3.1 引力作用下的运动:为星系称重
3.2 为什么银河系中无碰撞:二体弛豫
3.3 盘星的轨道:本轮
3.4 无碰撞Boltzmann方程
第4章 我们的后院:本星系群
4.1 银河系的伴星系
4.2 本星系群中的旋涡星系
4.3 本群中的星系是怎样形成的?
4.4 本星系群中的矮星系
4.5 本星系群的过去和未来
第5章 旋涡星系和S0星系
5.1 星光的分布
5.2 观测气体
5.3 盘星系的气体运动和质量
5.4 插曲:盘星系的序列
5.5 旋臂和星系棒
5.6 盘星系的核球和中心
第6章 椭圆星系
6.1 测光
6.2 恒星的运动
6.3 星族和气体
6.4 暗物质和黑洞
第7章 星系群和星系团
7.1 星系群:盘星系的家园
7.2 富星系团:SO和椭圆星系的领地
7.3 星系形成:自然,培育,还是并合?
7.4 星系际暗物质:引力透镜
第8章 星系的大尺度分布
8.1 今天的大尺度结构
8.2 均匀宇宙的膨胀
8.3 观测早的星系
8.4 结构的增长:从小开始
8.5 结构的增长:团,壁和洞
第9章 活动星系核和星系的早期历史
9.1 活动星系核
9.2 活动星系核中的快速喷流,微类星体和γ射线暴
9.3 星系际气体
9.4 批星系
附录A 单位和转换
附录B 参考书目
附录C 问题提示
索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星尘的低语》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宇宙的全新认知!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了得,他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公式,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概念编织进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我尤其喜欢他对“暗物质”那一章的处理,那种仿佛置身于虚空之中,只能依靠微弱的引力波动去感知一个庞大未知存在的描绘,让人脊背发凉,又忍不住想要深究下去。书里对早期宇宙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听见大爆炸后最初的粒子碰撞声,那种原始的、充满活力的混沌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凝视窗外那片夜空,思考着我们究竟在哪个时间节点上,扮演着怎样微不足道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像是一次深沉的哲学冥想,它迫使你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对于那些对天文感兴趣,但又害怕被纯粹的科学术语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记载的那些恢弘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无疑是一剂绝佳的良药。它让人感觉,宇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空间,而是充满了等待我们去发现的故事和秘密的宝库。
评分《光年之外的信件》这本书的文风,简直是科学散文的典范!它的节奏感极其舒服,那种缓慢而坚定的推进,让人有种在宇宙尺度上进行一次漫长旅行的沉浸感。作者的语言充满了诗意,但绝非矫揉造作,而是那种源自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后,自然流淌出的敬畏之情。比如,书中描述恒星生命周期的那段,将超新星爆炸比作宇宙为下一代星辰诞生的“盛大告别仪式”,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地外生命形态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不妄下结论,而是细致地罗列了各种可能性,从硅基生命到完全基于能量的复杂结构,每一种猜想都基于严谨的逻辑推导。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像一个老练的导游,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天文奇观之间,让你在惊喜中不断学习。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时间”和“距离”这两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加立体的理解,那种宏大的尺度感,着实洗涤了日常生活的琐碎。
评分我必须说,《寂静的深空探索》这本书,在处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类情感的细腻交织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平衡点。它不像很多科普读物那样,只是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非常注重“人”在探索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者似乎花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那些孤独的深空探测器在亿万光年之外,完成最后一次数据传输时的“心境”,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人对那些冰冷的仪器产生了莫名的共鸣。特别是关于系外行星宜居带的讨论部分,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生命存在”的断言,而是着重分析了“何为适宜”,这种对定义边界的探讨,显示了作者极高的思辨能力。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上的观测故事,比如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测月球表面的震撼,这些细节的加入,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读起来不费力,但后劲十足,它让你在合上书本后,还会持续思考那些关于我们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终极问题。
评分《万物之始的低语》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视角——它仿佛是从宇宙自身的时间轴出发,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俯瞰。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将不同尺度的宇宙现象进行横向的并置对比。比如,他会突然将星系团的碰撞与原子核的裂变过程放在同一页中进行比较分析,这种跨越尺度的对比,极大地冲击了我对“相似性”的理解。书中对“宇宙网”的描述尤其精彩,那种由无数纤维状结构构成的巨大网络,既是引力的体现,也是物质分布的终极形态,作者用一种近乎神性的视角去描绘它,让人感到一种超越个体的宏大美感。这本书的情感基调是冷静且充满希望的,它暗示着,无论宇宙如何演化,其中的基本规律和美学结构是永恒不变的。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重置”,让你对那些日常的烦恼产生一种抽离感,转而专注于更深层次的和谐与秩序。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彼岸的引力波》的阅读难度略微偏高,但回报是巨大的。作者在开篇就毫不客气地抛出了他对量子场论在宇宙学应用的一些独特见解,这对于我这种背景普通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挑战。但是,一旦熬过了最初的几章,接下来的内容简直是知识的饕餮盛宴!作者对引力波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他将时空弯曲的现象用极其直观的类比展现出来,比如将时空比作一张被陨石砸出的、不断产生涟漪的橡胶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宇宙暴胀”理论的批判性分析。作者没有全盘接受主流观点,而是提出了几个非常尖锐的质疑点,并引入了一些小众但极具潜力的替代模型进行比较。这种开放的、鼓励读者参与思考的写作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顶尖科学家的思想辩论。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细细咀嚼的书籍,适合那些渴望深入理解前沿物理学脉络的硬核爱好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