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度国父尼赫鲁历时三年为独生女儿“制作”的礼物,一份比任何物质礼物都更珍贵的精神馈赠。1931年,印度国父尼赫鲁因为参与政治运动入狱。狱中的他想送给挚爱的女儿一件生日礼物,但监狱物质条件极度贫乏。于是,尼赫鲁历时三年,用196封饱含父爱和博爱之情的世界历史长篇家书,为女儿完整讲述了一部世界通史——这就是《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
(2)“写给自己女儿,更是写给全人类的下一代”的世界历史启蒙书。“事实上,这本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但对全世界的年轻人而言,它是人类历史极好的介绍性读物。”——英迪拉·甘地(尼赫鲁的女儿、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世界史饱含历史博学、政治远见和领袖情怀,是这位创造历史的伟人留给全人类下一代的思想遗产,是陪伴年轻人成长的精神礼物。
(3)一次对人类历史的全景扫描。尼赫鲁给女儿讲述世界历史,并不是为了将她培养成历史学家,而是希望告诉她:这个世界从何而来,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从8000年前人类文明建立之初,到战争阴云密布的20世纪,尼赫鲁悉心讲述了历史上重要的文明、人物、时代与事件,不放过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阅读这本书时,整个世界仿佛在你面前打开了,我们开始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4)一部生动又深刻的世界史。古罗马辉煌的建筑、蒙古骑兵军的铁蹄轰响、印度农奴辛劳的身影……尼赫鲁以对女儿讲述的口吻,将复杂厚重的世界历史娓娓道来,带领我们重温历代的英雄梦想,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人们的荣光与苦难。如果你厌倦了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历史读物,这本书是上佳的阅读选择。
(5) 一部饱含父爱、责任和博爱之情的心灵读物。他与女儿探讨了面对跌宕起伏的历史时代、面对并非一帆风顺的生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理想和担当。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残酷世界的真实,但依然希望她对人生保持乐观、善良和行动的勇气。
(6) 一部公正而别致的世界史。没有狭隘的国家私利和民族主义,也没有西方的自命不凡和东方古文明的孤芳自赏……这是一位从古印度文明废墟走出的现代伟人写出的世界史,被公认为“第yi部非西方视角的世界史”。
(7) 可共读、可陈列、可传家的世纪经典世界史。这本书面世以来,出版有近30种语言版本,经久不衰畅销80年,在欧美、印度甚至日本、韩国很多知识家庭的书架上都能找到它;历经全球四代读者,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经典与传家珍藏。
(8)中文完整版全新问世,由中信新思文化历经两年,以匠人精神精心制作,重磅推出!精装珍藏版包含3册精装书+1本256页全彩插图精装别册+1张海报+1个函套。全彩历史插图别册汇集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精选尼赫鲁原文解说,完美呈现印度国父这份精神馈赠的文字、思想与视觉之美。
(9) 希望更快领略尼赫鲁历史思想精粹的读者,欢迎关注中信新思文化同步推出的本书的精简版《尼赫鲁世界史》。
《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精装珍藏版)是印度国父尼赫鲁写给自己女儿,更是写给全人类下一代的世界通史。
从文明的起源到20世纪,博学的尼赫鲁跨越8000年的人类历史,讲述了罗马、波斯、印度、中国、阿拉伯、土耳其、西欧、俄国、美国等伟大文明的历史命运。从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到成吉思汗、拿破仑,再到列宁、甘地、凯末尔,众多伟人用思想与行动改变了世界,而尼赫鲁拨开他们身上的光环,中肯地评析了他们的功过得失。
在尼赫鲁为女儿的讲述中,历史不是一连串枯燥的名字与日期,而是人类zui伟大的文明跌宕起伏、历历在目的往事。在他的笔下,过去的激情重新复活,每个时代的悲叹与呐喊再次响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些伟大的时代与事业之中。你应当感谢这本书的厚重,因为当你翻阅此书,就会希望尼赫鲁把精彩的历史故事一直讲下去。
更难得的是,这也是一部以伟人的政治洞察力和道德情怀书写的世界史。尼赫鲁看到,古往今来,人们反抗着世界的不公,为了更好的社会与生活而奋斗——自由、公正、平等、幸福……崇高的人文理想逐渐被实现了,但人们却始终驱不散战争与奴役的阴霾。我们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书里满载着一位长者对人类下一代的期望、鼓舞与叮咛:过去给予了我们丰厚的馈赠,但是我们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一切远非完美,历史的创造仍在继续。尼赫鲁希望读到此书的年轻人,能够从人们曾经的成就与遗憾中汲取力量,继续人类伟大的发展历程。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 1889—1964),印度现代民族国家的缔造者,印度共和国第yi任总理(1947—1964)。而且他不仅是一位创造历史的伟人,也是一位书写历史的伟人。
尼赫鲁诞生在印度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从16岁起在英国哈罗公学度过了中学时代,两年后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业结束后,他又回到印度,从此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他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参加过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继承了甘地的衣钵,逐渐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从1921年至1945年,他先后 9次入狱,在狱中撰写了《尼赫鲁世界史》(即《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印度的发现》《尼赫鲁自传》等重要著作。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后,尼赫鲁成为印度历史上第yi任总理。
尼赫鲁常被称为“博学的尼赫鲁”,在历史、政治思想、生物学、诗歌、戏剧等领域有广泛爱好。他曾谦虚地说:“我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爱好者。”看看《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知识广博、思想深刻、著名诗文信手拈来,就知道尼赫鲁之博学所言不虚。
在尼赫鲁的教导与指引下,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也不负众望,成为 20世纪中后期的一位印度总理。尼赫鲁是女儿的好父亲,也是一位亲民国父。他对儿童的喜爱是出名的,并且十分重视国家的基础教育;在印度,小孩子把他成为“尼赫鲁伯伯”,他的生日甚至成为了印度的儿童节。
梁本彬(主要译者),重庆市翻译家协会会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翻译教师,长期致力于人文类图书翻译,出版译著数十本,包括《第三帝国》《法国外籍兵团》《激战时刻》《坚不可摧》等。
拿破仑(节选)
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脱颖而出。法国,法兰西共和国,这个曾经挑战和公然反抗欧洲君王的国家,却在这个矮小的科西嘉人面前屈服了。法国那时是个奇特而狂野的美人。法国诗人巴比耶曾把它比作一头狂野的动物,一匹骄傲而自由的母马,头高高扬起,皮毛闪闪发光;浪荡而美丽,丝毫不能容忍马鞍、马具和缰绳,不停地踩踏着大地,发出阵阵嘶鸣,使世界惊恐不已。而这匹骄傲的母马却愿意被这个来自科西嘉的年轻人驾驭,而且他也为它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但是,他也驯服了它,使这个狂野而自由的动物失去了所有的野性和自由。他还剥削它,使它枯竭;zui后,它将他甩了下来,自己也倒下了。
科西嘉人留着平头,
在获月艳阳下的法国真美啊!
这是一匹难以驯服、性格顽劣的母马,
既没有铁衔,也没有金色缰绳。
野母马动作粗野,却有着国王般的坏脾气,
骄傲地用蹄子撞击着古老的土地。
从来没有一双手曾经驾驭过它,
使它俯首帖耳。
它宽阔的肋部从未载过陌生人的马鞍和马具。
它所有的毛色闪闪发光。
美丽的流浪者,抬起眼眉,摆动臀部,
竖起腿弯,发出嘶叫,恐吓着人们。
拿破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世界上少有的伟人之一,人们所称道的“神选之人”,一个大英雄,一个帮助人类从许多重负中解脱出来的人吗?或者,他只是位冒险家和破坏者,对欧洲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呢?也许这两种观点都夸大了事实,也许这两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的。我们大家都是善与恶、伟大与渺小的奇怪的混合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混合体,但是,和我们大部分人不同的是,这个混合体是由非凡的特质构成的。他具备勇气、自信、想象力、惊人的力量和勃勃雄心。他是位伟大的将军,十分精通战争艺术,可以和伟大的古代将领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媲美。但是,他又是个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支配他生活的动力不是追求理想,而是寻求个人的权力。他曾经说:“我的情人!权力就是我的情人!为了征服这位情人,我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所以我决不允许别人抢走她,或者与我分享她!”他虽然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但是,他梦想着广阔的帝国,他一心想着亚历山大式的征服,甚至欧洲似乎对他来说太小了。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尤其是埃及和印度。他早在27岁、军旅生涯早期的时候就说过:“只有东方才有伟大的帝国和伟大的变革,有6 亿人生活在那里。而欧洲只是一个鼹鼠丘而已。”拿破仑·波拿巴于1769 年出生于法国统治下的科西嘉岛。他具有法属科西嘉血统和意大利血统。他在法国的一所军校里接受教育。1793年,他在土伦(Toulon)赢得了他的第yi次胜利。那里的有钱人因为害怕在革命政权之下失去他们的财产,实际上招来了英国人,并把法国海军的残部拱手交给了他们。这个大灾难,加上同时发生的其他灾难,给了年轻的共和国沉重的打击,于是,所有的可以征召的男人,甚至女人,都被征召入伍。拿破仑镇压了叛乱者,并巧妙地进攻土伦,打败了英国军队。他的幸运之星现在开始闪耀了,他24岁就当上了将军。然而,在几个月内,当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他陷入了麻烦,因为人们怀疑他属于罗伯斯庇尔一派。可是,他只真正属于一个派别,而这个派别里只有一个成员——那就是拿破仑!接下来就是督政府时期,拿破仑证明了他绝不是雅各宾派的人,而是反革命的领袖,可以面不改色地射杀平民,这就是发生在1795年的著名的“一阵霰弹”事件,这些我在前一封信中已经告诉过你。那一天拿破仑伤害了共和国。而10 年之后,他终结了法兰西共和国,成了法国的皇帝。
1796年,他成了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他在意大利北部指挥的战役取得了非凡的胜利,震惊了整个欧洲。法国军队还怀有法国大革命的激情。但是,他们衣衫褴褛,既没有合适的衣服、鞋子,也没有食物和钱。他率领这支衣衫褴褛、腿脚酸痛的军队,越过了阿尔卑斯山脉。他向士兵们许诺,到达富饶的意大利平原后,就会有食物和各种好东西。另一方面,他向意大利人民许诺,给他们自由;他将把他们从压迫者手中解放出来。这是把革命口号与对抢劫掠夺的展望奇特地混合在一起了!他很聪明地利用了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情感,而他自己就有一部分的意大利血统,所以对意大利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不断取得胜利,他的威望也随之不断上升,声名远扬。他在自己的军队里,与普通士兵同呼吸,共命运。当战斗打响的时候,当军队遇到危险的时候,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对于立下战功的士兵,他立刻给予奖赏,哪怕是在战场上。对他的士兵来说,他就像一位父亲—一位十分年轻的父亲!士兵们充满柔情地称他为“小伍长”,常常以“你”来称呼他。那么这位20多岁的年轻将军成为法国士兵zui爱戴的人,还有什么奇怪的吗?拿破仑在意大利北部大获全胜,而且在那里击败了奥地利,终结了古老的威尼斯共和国,赢得了令人厌恶的、帝国主义的和平。然后,他以一位征服者、大英雄的身份回到了巴黎。他已经开始控制法国了。但是,也许他觉得夺取权力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他又带领一支军队去埃及征战。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感觉到东方在召唤他,而现在他可以回应东方的召唤了,对广阔帝国的梦想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他设法避开了地中海的英国舰队,到达了亚历山大港。
埃及那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但是,这个帝国已经衰败了,实际上,马穆鲁克以土耳其苏丹的名义在统治着它。革命和发明也许震撼了欧洲,但是马穆鲁克仍然是按照中世纪的方式生活着。据说,当拿破仑逼近埃及的时候,马穆鲁克的一名武士身着丝绸和波形花纹的铠甲,盛装骑行至法国军队的前面,向他们的领导者挑战,要与他单打独斗!这个可怜的人遭到了毫无骑士精神的法国士兵的子弹齐射。不久,拿破仑赢得了金字塔战役的胜利。他热衷于摆出戏剧性的姿态。他骑着马,向站在金字塔前的军队发表演讲:“士兵们,40个世纪正在俯视着你们!”拿破仑是陆地上的战争之王,他继续不断地取得胜利。但是,在海上他无能为力,他不懂海战,似乎也没有得力的海军将领。而英国,那时有一个天才人物,在地中海指挥着英国海军。他就是霍雷肖·纳尔逊。一日纳尔逊十分大胆地进入了港口,在这场被称为“尼罗河之战”中摧毁了法国舰队。这样,拿破仑回法国的路就被阻断了,困在了埃及。他设法秘密逃回了法国,但是,他牺牲了他的东方军团。尽管取得了一些胜利,赢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荣耀,但是伟大的东方远征失败了。然而,有趣的是,拿破仑去埃及时,带去了一大群带着书本和各种仪器的学者、专家和教授。每天这个“研究所”都进行讨论,拿破仑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这些学者做了大量有益的科学研究和探索。他们解决了古老的象形文字之谜,因为他们发现了一块花岗岩石板,这就是著名的“罗塞塔石碑”,上面刻着三种文字——希腊文和两种埃及象形文字的变体。在希腊文的帮助下,另外两种文字也被破解了。另一个有趣的事,是拿破仑对他们提出的修筑苏伊士运河的建议十分感兴趣。
拿破仑从埃及回来的时候,法国的情况非常糟糕。督政府已是声名狼藉,十分不得人心,所以人们便向拿破仑寻求帮助,他也十分乐意掌权执政。在他回来一个月之后,即1799年11月,在他的兄弟卢西恩(Lucien)的帮助下,他强行解散了议会,于是终结了当时督政府统治国家的宪法。像这样强行夺权的行动被称为“政变”,这次政变使拿破仑夺取了军政大权。他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深受人民的爱戴,人民对他十分信赖。大革命已经遭到了清算;现在,甚至民主也在消失,一位备受爱戴的将军占领了阵地。法国起草了一部新宪法,宪法规定有三位执政官(这个名词取自古罗马),但是,拥有绝对权力的主执政官是拿破仑,他被称为第yi执政官,任期为10年。在讨论宪法的时候,有人提议,国家应该有一个总统,没有实权,其主要职责是签署文件,并正式代表共和国,有点儿像立宪制的国王,或者像今天的法国总统。但是,拿破仑想要的是权力,不只是仆从般的忠诚。他决不要这种有威严却没有实权的总统。他叫喊着:“让这头肥猪滚开!”这个任命拿破仑为为期10 年的第yi执政官的宪法,让人民进行了投票,300万人几乎一致通过。就这样,法国人民自己把所有的权力拱手交给了拿破仑,希望他能带给他们自由与幸福,但他们的希望zui终成了泡影。他被任命为第yi执政官,任期为10 年。权力之梯的下一步是在3年之后的1802年,他任命自己为终身执政官,他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共和国已经名存实亡,他除了名字以外,就是一个君主。1804年,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在公民投票之后,拿破仑加冕称帝了。他在法国拥有一切权力,然而,他与过去的独裁专制的君主们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他不能把自己的政权建立在传统和君权神授的基础之上。他必须使之建立在他的高效执政和深得民心的基础之上,尤其要得到农民的拥戴,他们一直是他忠实的支持者,因为他们觉得,拿破仑为他们保全了土地。拿破仑曾经说过:“我才不在乎上流社交界人士和那些饶舌者的意见!我只在乎一种意见,农民的意见。”但是,农民们也渐渐厌倦了把他们的儿子送上战场,因为战争几乎延绵不断。失去了农民的支持,拿破仑建立起来的这座巨大的大厦便开始摇摇欲坠了。
拿破仑称帝10 年,在这10年中,他在欧洲大陆四处奔波,不断发起战争,并赢得了很多著名的战役。整个欧洲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瑟瑟发抖。他对欧洲的控制可谓前无古ren,后无来者。马伦哥会战(1800年,他率领军队,在冬天穿越了大雪覆盖的瑞士大圣伯纳德山口)、乌尔姆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耶拿战役、艾劳会战、弗里德兰战役、韦格勒姆战役,这些都是拿破仑在陆地上赢得的著名战役。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在他面前都土崩瓦解了。意大利、尼德兰、被称为莱茵联盟的德国的大部分地区、现在被称为华沙公国的波兰,都是拿破仑的臣属国。很久以来名存实亡的古老神圣罗马帝国终于被终结了。西亚往事每当我想起西亚,我往往会迷失在过去的光阴里;无数旧时的光影涌入我的脑海中,让我久久沉浸于它们的瑰丽之中而无法自拔。我应该努力摆脱对它们的痴迷,但是我必须再次提醒你(害怕你忘记了),你要牢记,地球上这一片土地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来都是至关重要的。古老的迦勒底大约出现在7000年前(它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在此之后,巴比伦出现了,紧随巴比伦人之后出现的是残酷的亚述人,这些亚述人把他们的伟大首都设在了尼尼微。随后亚述也成了过眼云烟,来自波斯的民族建立起崭新的朝代,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这片西起印度边界、北至埃及的广袤中东大地之上。这是来自波斯的阿契美尼德人,他们的都城位于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中诞生了三位“王中之王”:居鲁士大帝、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薛西斯一世曾率兵攻打过弱小的希腊,但失败而归。zui后这个帝国的命运落入了“希腊之子”或者“马其顿之子”亚历山大大帝之手。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一次征战途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古怪的事情:在亚洲和欧洲的交界处,他计划让这两个大陆“联姻”。尽管他早已娶过好几位妻子,但他又迎娶了波斯公主为妻。他治下的众多官员和士兵争相效仿,也都争相和波斯女性结婚。
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的许多个世纪,希腊文化在这片西起印度边境、北至埃及的中东大地上都极为盛行。在这段时间内,古罗马的国力开始增强,朝着亚洲席卷而来。但是一个新兴的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终结了它的强劲势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成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成了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所在地。东西方之间的纷争从未间断,战火继续在西亚广袤的平原上蔓延。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争斗尤为激烈。在这段时间里,队伍庞大的骆驼商队运送着货品,在这条自西向东的漫漫长路上来来往往。在那时,中东是世界上一条极其重要的商贸要道。
在西亚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三大宗教诞生了,它们分别是犹太教(犹太人的信仰)、琐罗亚斯德教,亦称拜火教(现代帕西人的信仰)以及基督教。现在,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地带还出现了第四大宗教,它的影响快速席卷了这片土地,很快就凌驾于其他三大宗教之上。不久之后,定都巴格达的阿拉伯帝国在这片大陆上崛起。阿拉伯人与拜占庭人开始争斗不休,东西纷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阿拉伯文明走过了漫长而恢宏的岁月,但是塞尔柱土耳其人来到这里之后,阿拉伯文明开始日渐衰落了。zui终来自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征服了这片疆域。
但是在蒙古人到来之前,一场激烈的斗争早已在亚洲的西海岸揭开了序幕。来自西方的基督徒和东方的穆斯林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十字军东征的硝烟时起时休,断断续续绵延了250年之久,几乎到13世纪中叶才宣告完全结束。十字军东征被看作宗教战争,当然这些的确是宗教战争。但是宗教应该不是这些战争的起因,只是借口而已。当时,与东方相比,西方人仍旧野蛮落后。对欧洲来说,那是黑暗世纪。但是欧洲正在觉醒,因此经济发达、文明进步的东方牢牢吸引住了欧洲的目光。他们采用多种方法表达着自己对东方的渴望和向往,而十字军东征则是zui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欧洲向西亚各国学习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它了解了精美的艺术,同时还掌握了精湛的工艺。欧洲贵族也学会了享受,养成了奢chi的习惯。尤为重要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给欧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字军东征还没有完全结束,蒙古人就已挟雷霆之势,进入了西亚,蒙古铁骑四处奔袭,所到之处无不哀鸿遍野。但是我们不能只把蒙古人看作毁灭者。他们从中国一路奔袭到俄国,征途之远、涉及国家之众是前所未有的。在蒙古大帝国的统治和鼓励之下,相隔遥远的人们拉近了距离,各国人民开始通商通婚。在这个庞大帝国的护佑之下,古老的商队路线又开始变得安全起来,商人、外事人员、传教士等纷纷踏上了遥远的旅程。中东正处于这些古老交通要道的中心:它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纽带。
也许你还记得,正是在蒙古人统治的时间内,马可·波罗不远万里从他的家乡威尼斯出发,横跨亚洲来到了中国。我们恰巧有了一本他所撰写的,或者说是经由他口述而成的游记,其中记录了他的旅途见闻,这也是他名垂千古的原因。但是应该还有很多其他人也曾踏过千山万水,但未曾留下只言片语。即使他们写下了游记,他们的手稿也许早已化作灰烬,吹散在历史的长空里了。商队不辞辛劳,日夜行走在商道之上,走过了一国又一国。虽然他们是为了经商和贸易,但是跟着他们一路前行的许多人却是为了体验冒险,寻找好运气。马可·波罗是当时zui为著名的旅行家。除了他之外,还有伊本· 白图泰,这是一位生于14世纪早期的阿拉伯人,出生地位于摩洛哥的丹吉尔(Tanger)。他的出现比马可· 波罗晚了30年。21岁时,他踌躇满志地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开始探索这个巨大的世界。他身无长物,在漫长的探索途中,与他为伴的只有他的智慧和来自穆斯林宗教法官的教导。他从摩洛哥启程,穿过北非,来到了埃及,之后又前往了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波斯;在此之后,他陆续来到了安纳托利亚(土耳其)、俄国南部、君士坦丁堡(当时还是拜占庭帝国的都城)、中亚以及印度。他从印度北部一路走到南部,穿越了印度来到了马拉巴尔海岸和锡兰,并zui后抵达了中国。在回程途中,他漫游了非洲大陆,甚至还穿越了撒哈拉沙漠。在今天看来,虽然旅途变得更加容易了,但是像他这样的环球旅游也是极为罕见的。无论如何,不论在哪个时代,伊本·白图泰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伟大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的游记生动活泼,记录了他对所访之国及其人民的见闻。那时的埃及十分富有,这是因为印度和西方的所有贸易活动都必须经由这个国家,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由于这些巨大的利润,开罗成了一个伟大的城市,城中到处都是壮丽的纪念碑。伊本·白图泰在书中向我们描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妇女的殉葬仪式以及其他生活习俗。他把印度德里描述为“印度的大都市,一望无际,宏伟壮丽,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当时,图格鲁克王朝正统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疯狂的穆罕默德·图格鲁克苏丹在气头上下令,将都城从德里迁至南部的道拉塔巴德。他的这个决定把这个原本“广阔而壮美的城市”变成了一个“鲜有居民、空空荡荡”的荒漠,甚至那些仅有的少量居民也是在很久之后才悄无声息地定居在此的。我被伊本·白图泰的书深深地迷住了,他笔下的旅行故事让我欣喜不已。因此我们发现,直到14世纪,中东,亦称西亚,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还是连接东西方的纽带。接下来的100年里,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并横扫了中东的所有国家,甚至还包括埃及。他们打击跨国贸易,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地中海地区的对手,即维也纳人和热那亚人,控制着这些贸易活动。贸易活动本身也发生了改变,因为海上贸易路线被开辟出来,从而取代了古老的陆上商道。因此,那些曾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陆地商道,就此荒芜了下来,而沿路的西亚各国也不复以往的辉煌了。
从16 世纪早期到19 世纪末将近400年的时间里,海上贸易航线意义非凡,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陆上商道,尤其是当时铁路已出现在西亚大陆上。世界大战前夕,有人提出应当修建连接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两座城市的铁路。在德意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一提案得以通过。其余欧洲列强对德国的做法十分眼红,因为这条铁路的修建即意味着德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会大幅度增强。而就在这时,世界大战爆发了。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