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5
【后浪直营】《命运攸关的抉择》汗青堂丛书二战决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命运攸关的抉择》这本书中,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进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一个壮举。——《爱尔兰时报》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充满学术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几乎每一页都闪耀着光辉。——《观察家报》一次精彩的历史重建。——《标准晚报》这本书充满智慧、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仿佛这段关键的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星期日先驱报》对那些渴望了解高层政治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星期日邮报》
作者:(英国)伊恩·克肖(Ian Kershaw) 译者:顾剑
伊恩·克肖(Ian Kershaw)是世界知名的20世纪德国史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在希特勒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诺丁汉大学:从1989年起担任谢菲尔德大学的现代史教授,直至退休。主要著作有《希特勒迷思》、两卷本《希特勒传》与《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2002年,他因为在历史学方面的贡献被封为爵士。
顾剑,毕业于南开大学。2000年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美生活二十余年,现在美国一大学任终身教授。爱好军事政治史,业余时间笔耕不辍。
致谢
本书主要人物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第二章
柏林,1940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进攻苏联
第三章
东京,1940年夏秋
日本决定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四章
罗马,1940年夏秋
墨索里尼出手瓜分世界
第五章
华盛顿特区,1940年夏到1941年春
罗斯福决定伸出援手
第六章
莫斯科,1941年春夏
斯大林的刚愎自用
第七章
华盛顿特区,1941年夏
罗斯福决定不宣而战
第八章
东京,1941年秋
日本决定开战
第九章
柏林,1941年秋
希特勒决定向美国宣战
第十章
柏林/东普鲁士,1941年夏秋
希特勒决定屠杀犹太人
后记
注释
参考书目
第一章
伦敦,1940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首相不喜欢邀请墨索里尼居间调停的提议。希特勒不可能同意我们尚可接受的任何停战条件。只有我们愿意放弃马耳他和直布罗陀,再加上某些非洲殖民地,希特勒才有可能同意停战,我方才能从这一团糟的局面当中脱身。我们真正的出路在于让希特勒相信他无法终击败我们……哈利法克斯认为寻求墨索里尼调停,看看他能干些什么,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如果停战条件太苛刻,我们总还能拒绝的。
——引自内维尔?张伯伦日记,1940年5月26日
“未来的世代将会铭记,对于我们应该单独战斗下去这个关键问题,战时内阁从来都没有过怀疑。国内所有党派的政治家,从来都对此坚信不疑,从未在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1丘吉尔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当中如是说。丘吉尔的说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如何看待“二战”历史,在全世界制造了这样一种神话:在极为不利的战略局势下,英国面对着一个强大、胜利、咄咄逼人的德国,孤单却坚韧不拔,从来没有动摇过独自抗争到底的决心。因为后世知道战争的结局,很难改变从结果来倒推开局的思维倾向。由于丘吉尔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还有他极富感染力的回忆录,历史学家很难罔顾后来的史实——丘吉尔1940年夏季那些热情雄辩的演说、由此激发的全国抗战的决心、不列颠之战的胜利,美国跨越大西洋伸出的援助之手,等等。但是丘吉尔本人知道得太清楚了,在1940年5月那些黑暗的日子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从当时的角度,而非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审视历史,往往会重新发现很多令人惊奇的事实。至少,历史的真实并不像事后看来的那么清晰,而是更加模糊,更令人困惑。1940年5月所发生的事情就是如此。
那是一段风雨飘摇的焦虑时光。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英国远征军看来在劫难逃,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兰西陆军在德国的进攻面前分崩离析,英国不可能马上获得来自美国的任何实质性援助。实际上,连来自英帝国各海外自治领的及时有力的援助,都可望而不可即。而英国本土防御则非常脆弱,德军入侵不列颠本岛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大势如此,如果英国政府真的像丘吉尔所说,从未认真考虑过国家是否应该,或者能否继续战斗这个问题,那才是难以想象的……
1
英国如何沦落到极端虚弱、几乎只能妥协求和的处境,史家早已进行过详尽而广泛的分析。早在1940年,政坛就广泛流传着一篇题为《罪魁祸首》的抨击性政论,矛头直指20世纪30年代执掌英国政坛、对希特勒推行绥靖主义危险政策的政客。3当时主要被指摘的对象包括严于律己、有道德洁癖、多谋却不善断的内维尔?张伯伦,他于1937年5月到1940年5月间出任首相;还有身材高大、缺乏幽默感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哈利法克斯勋爵是一位老资格外交官,曾出任印度总督,以对宗教的虔诚和对英国传统猎狐运动的热情著称,甚至有个外号叫作“狐仙”*。哈利法克斯勋爵在丘吉尔政府中留任外交大臣一职。历史从未原谅这些绥靖主义者。在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当中,英法向希特勒的勒索屈膝投降,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土地拱手相让。这个事件将张伯伦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是,人们忘记了,直到慕尼黑事件之前,绥靖主义在英国是广受大众支持的外交政策,很多后来批评绥靖主义有力的人当时也在支持者之列。英国政府为了绥靖希特勒德国,无疑犯下了严重的政治战略错误。但是这些错误还是应该放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当中来看。当时希特勒德国对和平的威胁才刚刚被大众所认识,而英国正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内政外交问题。
当时主要有三个问题使英国极为虚弱:经济危机、英帝国内部的危机和军备竞赛危机。所以,当纳粹独裁者发出战争威胁的时候,这些内政外交问题使英国难以强硬地面对德国的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只是在表面上维持着超级大国的架子。英国总体上仍是净债权国,它向英帝国自治领和其他战时盟国的贷款余额在1920年是18.5亿英镑,但是英国对美国的负债总额却达到了47亿美元。这是国际金融权力由英国向大西洋彼岸转移的征兆,也预示着未来英国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各方面依赖美国的支持……4就连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这些自治领都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离心倾向,英帝国初现分崩离析的迹象。直到1920年底,随着战争创伤逐渐愈合,以上帝国的危机还被隐藏地很好。即便如此,平
静的表面之下仍有暗流汹涌。5战前支持帝国经济繁荣的那些支柱产业——煤炭、钢铁、造船、纺织业——都面临长期衰落的局面。整个20年代,失业率居高不下。英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6可是在经济停滞和衰落的大势之下,仍然有新经济产业在生根发芽。有些老工业中心城市开始破败,但在20年代后期,国家仍有昙花一现的对经济繁荣的信心和希望。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后浪直营】《命运攸关的抉择》汗青堂丛书二战决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