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傳習錄(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 王陽明,姚彥汝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傳習錄
  • 經學
  • 修身
  • 養性
  • 中華文化
  • 經典
  • 古籍
  • 人生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耕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804
商品編碼:1261287821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傳習錄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儒傢經典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明)王陽明,姚彥汝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804

字數:13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傢、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錶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本書包含瞭他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的重要資料。本書以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嚮讀者具體解說瞭王陽明的思想,使得本書稿成為陽明粉絲和國學愛好者珍藏的。

內容提要


《傳習錄》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上捲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捲裏的書信齣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捲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瞭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瞭王陽明提齣的“四句教”。王陽明是我國明代的思想傢、哲學傢和軍事傢,精通儒、釋、道三教,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被後世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

目錄


作者介紹


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是明朝哲學傢、政治傢、軍事傢、教育傢。

文摘


上捲
  徐愛①錄
  1.
  【原文】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②所謂誤本者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③。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④,處睏養靜,精一之功⑤,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注釋】
  ①徐愛(1488—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姚人,是王陽明得意的,也是位門生。據說還是王陽明的妹夫,有“王門顔迴”之稱,曾任工部郎中。下文的“愛”即徐愛的自稱。
  ②先儒:指程顥、程頤和硃熹。
  ③“斷斷乎”句:意為等到百代以後聖人齣世也不會有疑惑。語齣《禮記·中庸》。
  ④居夷三載: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上疏抗辯,獲罪下獄,後貶謫到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前後三年。龍場當時尚未開化,所以稱“夷”。
  ⑤精一之功:為精純的功夫的意思。語齣《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當中“格物”等觀點,全以鄭玄作注、孔穎達作疏的《禮記·大學》為準,即硃熹等大儒們認為是誤本的那一版本。開始聽說時我感到十分驚訝並且對先生的學說抱有懷疑。後來,我用盡心力,綜閤進行參照對比,再嚮先生本人請教。後我纔明白先生的學說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熱烈。正如《中庸》中所說的,後世齣現的聖人也不會懷疑它的正確。先生的睿智與生俱來,並且他為人和藹、坦蕩、平易近人,不修邊幅。人們隻知道先生年輕時豪放不羈,曾經熱衷於詩詞文章的修習,受過佛、道兩傢學說的熏陶,乍一聽到他的學說,都把它視為標新立異、荒誕不經的言論,不再深加探究。殊不知,先生在貶居貴州的三年當中,經曆瞭艱難睏苦的環境,修身靜慮,精純的功夫已經超凡入聖,進入瞭絕妙的境界,歸入中正之旨。
  我日夜在先生門下修習,聆聽他的教誨,認為先生的學說剛接觸時會感覺淺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覺得十分高深。錶麵粗疏,但認真探究就越發感到精妙。接近時好像淺近,但深造時就覺得無窮無盡。修習十幾年來,我自己覺得還沒能窺探到它的邊緣。當下的學者,有的與先生僅僅有過一麵之緣,從沒有聽過先生的學說,一開始就先入為主地懷著輕視、偏激的心理,還沒有仔細交談便根據傳聞草率地妄加揣度,做齣瞭臆斷。這樣怎麼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聽瞭先生的教誨,也是大都遺漏的多而學到的少。就好比相馬的時候,僅僅看到瞭馬的性彆、顔色等錶麵情況,卻漏掉瞭識彆韆裏馬的關鍵特徵。因此,我把先生平日裏的教誨盡悉記錄瞭下來,給同學們傳閱,然後共同考核訂正,希望不辜負先生的諄諄教誨。
  學生徐愛記。
  2.
  【原文】
  愛問:“‘在親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麵‘治國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①,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如《孟子》‘親親仁民’②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親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⑤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注釋】
  ①“如雲”之後所引之語皆齣自《大學》。
  ②親親仁民:語齣《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③“舜使契”二句:舜,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嚳之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司徒,掌管教化之職。敷,布、施。五教,五種倫理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④“《堯典》”句:剋明峻德,語齣《尚書·堯典》:“剋明峻德,以親九族。”明明德,語齣《大學》,意為弘揚善良的德行。
  ⑤“以親”句:語齣《尚書·堯典》:“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⑥修己以安百姓:語齣《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
  徐愛問:“《大學》中‘在親民’一詞,硃熹認為應當寫作‘新民’,並且後麵的文章有‘作新民’的詞句,可以作為他的憑證。先生卻認為應當依照舊本作‘親民’,您這樣認為也有什麼依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意思是自新之民,自我更新,與‘在新民’中的‘新’含義不盡相同,怎麼能用這作為依據呢?‘作’和‘親’相對應,但不是‘親’的意思。下麵所講的‘治國’‘平天下’等地方,都沒有對‘新’字發錶闡述。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等,這些都有‘親’的意思。‘親民’就像《孟子》中的‘親親仁民’所說,‘親之’也就是‘仁之’,對他們‘親’也就是對他們‘仁’。百姓缺少親情,舜命契擔任司徒,‘敬敷五教’,教化百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他們相互親近。《堯典》中說的‘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就是明明德於天下’。又比如孔子所說‘修己以安百姓’一句,‘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說‘親民’就兼有教化和養育兩個意思,硃熹說成‘新民’,意思就顯得偏僻而狹隘瞭。”
  3.
  【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③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釋】
  ①知止而後有定,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是硃熹對“知止而後有定”的解釋。語齣硃熹《大學·或問》:“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②義外:語齣《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反對告子義在心外的觀點,認為仁和義都在人心之中。
  ③本注:即硃熹《大學章句》章注,“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譯文】
  徐愛問:“《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硃熹認為是說‘事物都有特定的道理’,這好像和您的學說有抵觸。”
  先生說:“要在具體的萬事萬物上尋求至善,就是把‘義’當作外在的東西。至善是心的本體,隻須‘明明德’達到瞭精一的程度,那便是至善瞭。顯然這並沒有脫離客觀事物。那種像硃熹在《大學章句》中所說的窮盡天理,而心中沒有絲毫私欲的人,就能夠達到這種至善的境界。
  4.
  【原文】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①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②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去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心即理:王陽明學說的核心命題。
  ②溫凊定省:語齣《禮記·麯禮上》:“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溫,鼕天讓父母溫暖;凊(qìng),夏天讓父母涼快;定,夜裏讓父母睡得安穩;省,早上嚮父母問安。
  ③“孝子”句:語齣《禮記·祭義》。

  ……

序言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傢、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錶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王陽明(1472—1529),幼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世稱陽明先生。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市)人,明代的思想傢、教育傢、文學傢、書法傢、哲學傢和軍事傢。陽明先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不僅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術思想在中國及海外都産生瞭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和孔子、孟子、硃熹並稱為“孔、孟、硃、王”。

王陽明的學說在硃學衰頹之際,倡導“心即是理”“知行閤一”,把儒傢的內聖之道發展到瞭,其思想衝破瞭數百年來中國思想界為程硃理學所壟斷的沉悶局麵,風靡晚明,啓迪近代,即使到瞭現代社會,依然閃耀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陽明學不僅影響瞭中國,而且享譽海外。在日本,陽明學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傢所接受,推動瞭日本的明治維新。在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範本。後來,其影響又逐漸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可見其思想的價值和魅力。

《傳習錄》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學說的主要哲學思想,也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同時也是一部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儒傢哲學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載於《王文成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亦有單行本。捲上是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的問題;捲中主要是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社會教條”等。在中捲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和《訓濛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瞭“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理論。下捲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硃子晚年定論》。《硃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硃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硃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定,證明硃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嚮。下捲收錄的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緻良知”。
本書選取《傳習錄》的精華並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解讀,閱讀本書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而且能讓讀者收獲更多的人生智慧。

《道德經》:道之所存,無為而治的智慧源泉 《道德經》,這部由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傢老子所著的哲學經典,如同一汪深邃的湖水,映照著宇宙萬物的根本法則,又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引領著人類通往返璞歸真的精神彼岸。《道德經》並非一本說教式的著作,而是一部蘊含著無盡哲思的智慧之書,它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深刻的洞察力,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一、 道:宇宙萬物的本源與規律 《道德經》的開篇便提齣瞭“道”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點明瞭“道”的超驗性與不可言說性。“道”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根本,是萬物生成的源頭,也是萬物運行的規律。它無形無象,卻又無所不在;它無始無終,卻又永恒不變。老子認為,“道”是自然而然的,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力量,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宇宙間最根本、最普遍的實在。 《道德經》通過對“道”的闡釋,揭示瞭事物的辯證發展規律。它強調“有”與“無”、“有形”與“無形”、“動”與“靜”之間的相互轉化與依存。“無”是“有”的根源,“無形”方能包容“有形”。例如,容器的“無”,恰恰成就瞭其“有”的實用價值。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打破瞭非此即彼的僵化觀念,啓示人們要看到事物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的普遍性。 二、 無為而治:政治與人生的最高境界 基於對“道”的深刻理解,老子提齣瞭“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妄為、不強求。它強調統治者應該減少乾預,讓事物按照其自身的規律發展,從而達到和諧有序的狀態。 在《道德經》看來,過度的乾預和強製性的措施,往往會適得其反,破壞事物的自然秩序,導緻混亂和失控。“治大國,若烹小鮮”,正是告誡統治者要審慎地對待政務,避免操之過急,以免擾亂國傢機器的正常運轉。一個真正高明的統治者,是“聖人無常聖,無常財。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他能夠剋製自己的欲望,減少不必要的作為,從而讓民眾自然而然地遵從,實現“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理想境界。 “無為而治”的理念,也延伸到個人修養的層麵。它教導人們要學會放下執念,順應時勢,不與人爭,從而獲得內心的寜靜與和諧。這種“柔弱勝剛強”、“上善若水”的精神,鼓勵人們以一種謙遜、包容、靈活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三、 柔弱勝剛強:處世與生存的智慧 《道德經》中,“柔弱”是貫穿始終的重要思想。老子認為,錶麵上看起來柔弱的事物,往往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韌性。水,看似柔弱,卻能穿石;嬰兒,看似柔弱,卻充滿生機。相反,剛強的事物,雖然一時強大,卻容易衰敗和滅亡。 “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這種柔弱的力量,並非消極的退讓,而是一種審時度勢、以退為進的策略。它要求人們在與他人交往、處理事務時,保持謙和的態度,避免鋒芒畢露,學會適時地調整和變通。正如“夫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即使在戰爭這種最剛強的情況下,也應謹慎行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這一哲學洞見,為人們提供瞭一種非暴力、非對抗的處世之道。它強調以柔剋剛,以退為進,通過包容、理解和順應,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智慧,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係中,顯得尤為珍貴。 四、 返璞歸真:迴歸生命本真的呼喚 在《道德經》的字裏行間,處處流露齣對“返璞歸真”的渴望。老子對當時社會上日益增長的智巧、欲望和等級製度感到憂慮,他認為這些人為的造作,濛蔽瞭人的本性,使人遠離瞭生命最本真的狀態。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句話揭示瞭社會文明發展的退化過程,從最高層次的“道”逐漸下降到最低層次的“禮”。老子提倡迴歸到“樸”的狀態,即未經雕琢、自然純粹的本真。這種“樸”並非愚昧無知,而是一種高度的智慧,一種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這是老子對個體修養提齣的核心要求。他鼓勵人們減少私欲,剋製貪念,迴歸到簡單淳樸的生活狀態。隻有這樣,纔能擺脫外在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寜,與道同體,與自然融為一體。 五、 語言的魅力與深刻的啓示 《道德經》的語言簡潔精煉,富有詩意和哲理。它善於運用比喻、象徵、悖論等手法,將深奧的哲學思想形象化、生動化,引人深思。每一個字句都仿佛經過瞭韆錘百煉,蘊含著豐富的解讀空間。 例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寥寥數語,描繪瞭世事無常、盛極必衰的道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則深刻揭示瞭事物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這些充滿智慧的語言,不僅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更是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道德經》的影響早已超越瞭地域和時代的限製。它所倡導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返璞歸真”等思想,至今仍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政治實踐産生著深刻的影響。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重讀《道德經》,更能從中汲取寜靜的力量,找迴內心的平和,理解生命的真諦,領悟人生的智慧。它不僅僅是一部古籍,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精神與現實的永恒橋梁,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明的璀璨明珠。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類經典抱有那麼一絲絲的“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晦澀難懂,生怕自己理解不到位,鬧齣笑話。但實際翻閱下來,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編校團隊功不可沒,他們似乎非常懂得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選用的譯注非常精準且富有現代語境的闡釋,很多過去需要查閱多本工具書纔能理解的術語,在這裏都得到瞭清晰的梳理。我感覺自己就像是拿到瞭一把鑰匙,能夠輕鬆地打開原本緊閉的知識大門。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閱讀過程,變成瞭一場充滿探索樂趣的智力冒險。對於希望係統瞭解古代哲學思想,又怕被繁復的文言文勸退的朋友,我強烈推薦嘗試這一版本。

評分

我在通勤路上也經常拿齣這本書來看,它的小塊內容設計非常適閤碎片時間的閱讀。不需要像讀小說那樣要求連貫的大塊時間,隨便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一句能讓你駐足思考的話。這種隨機性反而帶來瞭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有一次,我剛好翻到關於“慎獨”的論述,那段文字描繪瞭一個人在獨處時保持內心坦蕩的境界,恰好映照瞭我前一天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小型道德睏境。那一刻,書中的智慧仿佛穿越瞭時空,為我提供瞭清晰的道德指南,讓我緊張的情緒瞬間平靜瞭下來。這種即時性的指導意義,是很多理論著作難以企及的。

評分

最近沉迷於對中國傳統智慧的重新發掘,手頭上的這本讀物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某個曆史人物的言行,更像是一套精妙的思維導圖,展示瞭那個時代精英階層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進行自我修養的。我常常在某個章節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語句,思考它與現代生活場景的關聯。比如關於“知行閤一”的探討,錶麵上似乎是老生常談,但深入剖析後,會發現它對我們當下工作和學習中那種“說得多做得少”的現象有著深刻的警示作用。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哲理,讀起來不像是在閱讀古籍,倒像是在聆聽一位智者在你耳邊娓娓道來的生活箴言,讓人茅塞頓開,受益匪淺。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麵那帶著古樸韻味的燙金字體,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那個思想激蕩的年代。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也讓人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敬意。我尤其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考究,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微微泛黃的紋理,讀起來不僅護眼,更增添瞭幾分曆史的厚重感。排版也十分用心,注釋和原文的穿插布局得當,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方便讀者隨時查閱難解之處。對於初次接觸這類經典著作的人來說,這樣的版本無疑是極大的福音。它不是那種冰冷的說教,而是一本真正願意與讀者“對話”的載體。我花瞭不少時間欣賞它的外觀和手感,甚至在閱讀之外,它也是書架上一個非常賞心悅目的存在。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它首先改變的是你觀察世界的方式。我發現自己看待他人的言行時,不再那麼容易下定論,而是傾嚮於從更深層次的動機和內在邏輯去分析。書中關於自我審視和對治內心浮躁的討論,對我這種容易被外界噪音乾擾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開始嘗試將書中的一些方法論運用到日常的自我管理中,比如更加注重內心的寜靜和目標的一緻性。雖然效果不會立竿見影,但長期堅持下來,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內心更加篤定,處理復雜問題的思路也變得更為清晰和從容。這套書絕非是用來擺設的,它是實實在在可以指導人生成長的“修行手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